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外国小说专题训练-印度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外国小说专题训练-印度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6 19:2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外国小说专题训练----印度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梦应声而碎
【印度】阿米尔·萨利姆 / 闻春国 译
①这是一条无穷无尽的路。我不知道它会将我引向何处,我只是沿着它一直奔跑。我奔跑,不是因为想要这样,而是我不得不跑。这是一条漫长的路,现在的我已经跑得筋疲力尽,可我还得拼命地奔跑。
②这里是纽约,一座高楼林立、妄自尊大、繁杂喧闹、傲慢无礼的城市。几天前,我作为一个非法移民来到这里。我带着我的梦想走进了另一个梦——纽约:这是我曾经的梦想。
③到了这里,我无处安身。环顾四周,我茫然一片:这里的一切与我格格不入。然而,当我抬头仰望天空,这一念头又很快消失。噢,云彩!是的,那天上的云彩和我离开家乡时并没有什么两样,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同一片云天。对于它们,我并不陌生,它们是我的云彩。
④想到这,我的心一下子释然了。有云彩的地方,就是我的世界。我开始在街头闲逛,在“大苹果城”没有人管理的街道上到处流浪。在这里,我能看到这座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都会的另一面:到处都是难以自拔的吸毒者,还有那些非官方宣称的无足轻重的老人——他们如今无人问津……等待他们的就只有死神。
⑤我不想看到我的梦想就是这一番光景,离开此地,来到了繁华闹市。这便是我犯下的第一个错误。毕竟,在国际刑警眼里,我只是一个非法移民。
⑥在某一瞬间,我想我应该让他们知道我为什么要来这里,这样他们才会让我在这里待下去。我要告诉他们,我想挣很多很多的钱,然后我就回到我的祖国。我要回到那个金钱万能的社会。在那里,只要你拥有金钱,你就会拥有一切。如果我有了钱,我也会拥有一切的。
⑦当然,他们才不管你这些呢!他们凭什么让我夺走他们的财富呢!这里是他们的国度。
⑧我在一条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突然感觉有人在盯着我。在我看他时,他把目光转向别的地方。噢,国际刑警!我溜进人群,消失在他的视野里。这是我犯下的第二个错误:我让他们怀疑我。我有点害怕,却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⑨在随后两天,我东躲西藏。紧接着,我又犯了最致命的错误。我碰到了一个同胞,他告诉我可以给我找一份工作。身无分文的我爽快答应,但随后又婉转地回绝了——他要我一起贩毒。我可不能这么做!我只想通过合法的方式去挣钱。我拒绝了他,他转眼消失。我转过身来,发现一直跟踪我的那位国际刑警站在大街的一角盯着我。我还没来得及迈出第一步,他就闪到墙后不见了。
⑩ 我呆呆地站在那儿——这下可不妙了!他们肯定以为我已经参与了毒品交易……可他们不了解实情……我这一辈子总是遭人误解……我必须告诉他们:我不是他们想象的那种人。
“嗨,你!出来跟我谈谈。该死的,我就站在这儿……你想知道我是谁吗?好吧,你过来,我会告诉你我是谁……即便你没有梦想,你又何必要夺走别人的梦想呢?告诉我,我就站在这里,你这个卑鄙小人……”
然而,没有人在听。
夜幕降临,可纽约是一个不夜城。这里万家灯火,宛如成千上万只萤火虫落在上面,河水也被映照得五彩缤纷。天空中浓云密布,随时都可能下雨。那一片片云彩仍是那么美丽、安详,那么令人遐想。我的梦想、我的云彩和我相聚在一起。生活看来是完美的,可平静的背后往往暗藏着危险。
在我的左边,在大桥的一个角落,有一个人正在粉碎我的梦想。还是那位国际刑警,只是他不再是独自一人。他知道,光凭他一人无法赶走我的梦想。他们朝我走来,但这时我不愿意跟他们谈了。他们想把我遣送回国。我不想两手空空地回去,我想出人头地。
所以,我还得拼命地奔跑。我跑到了桥的另一角,他们在后面追逐我。我头也没回,一个劲地往前跑。我在不停地跑,他们在不停地追。我在大街小巷里穿行,试图甩掉他们,可他们快步如飞。天上开始下起雨来。在雨中奔跑,我可是不在话下。从前,我曾在雨中奔跑过,那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只是那时候我是为了赢得她的爱,这一次我却是为了逃命。
如果我不跑,对其他任何人应该都没有影响——也许,这就是我不想再跑下去的原因,我只是在为自己而跑。那么好吧,我就停下来,跟他们正式谈谈。我放慢脚步,他们拐进大街。我正要停下脚步,就听见一声枪响。他们射中了我的腿。我转身想要站起来,他们又开了一枪。这一次射入了胸膛,差一点击中我的心脏。我又一次倒下。
纽约暗了下来。我看不到黑夜里的云彩,可我知道它们在天上看着我。它们似乎在为我的痛苦而流泪。我觉得自己像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如今,除了痛苦,我一无所有。我就要离开这里的云彩,离开我所有的梦想。我想在永远闭上眼睛之前,低头看看我的心,那里有我的梦想;我再抬头看看天空,那里有我的云彩;然后,我又环顾四周……那是你们的世界。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最后描述“我觉得自己像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如今,除了痛苦,我一无所有”,可见这样痛苦的生命,毫无价值,无足可观。
B.小说以“我”在“无穷无尽的路”上“奔跑”作为开篇,其“奔跑”既有为逃避国际刑警追捕的现实含义,也有为生计而疲于奔命的象征意味。
C.纽约是一座高楼林立、妄自尊大、繁杂喧闹、傲慢无礼的城市,当“我”发现“这里的一切与我格格不入”,“我”感到绝望。
D.“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而且所犯之错一个比一个严重,这些正是导致“我”最终不幸的根本原因。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反复出现“云彩”和“梦想”,虚实相间,“我”的梦承载于天上的云,天上的云象征着我的梦。
B.小说对“我”的塑造,较多地采用了心理独白的方式,更凸显出主人公投诉无门、孤独无依的窘迫境况。
C.小说中的“我”最终选择停下来并非偶然,在前文已有伏笔做了铺垫,使在矛盾中挣扎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D.在传统的线性的叙事结构中,情节一般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展开,依靠一条主线层层推进,本篇小说按照这样的叙事结构顺叙展开。
3.小说主人公“我”是一个悲剧人物:作为一个非法移民,没有身份,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保障。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析“我”的悲剧性还主要体现在其它哪些方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半斤小麦
[印度]普列姆昌德
有一个村里住着一个古尔米①种姓②的农民,名叫辛格尔。他是一个心地淳朴的穷苦人,整天埋头干活,和别人无来无往。他不晓得什么是欺诈,从来没有沾过“欺诈”二字的边;他从未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也不懂得什么是骗术。有饭吃,他就吃点饭;混不上饭,就嚼几口炒三角豆。
但是,如果有客人登门,那他就只好放弃这种“超脱”的方式。特别是有出家的圣者光临的时候,他免不了要采取世俗的做法来应酬一下了。出家人毕竟是大神的信徒呵。
一天黄昏,有一个圣者来到辛格尔的家里。辛格尔家里只有大麦面,这怎么能招待客人呢?幸好从婆罗门③韦布尔老爷家借了半斤小麦,叫自己老婆磨一磨。圣者吃罢饭,高枕而卧。第二天清早,向主人祝福以后就上路了。
韦布尔老爷通常一年向各家收两次献给婆罗门的布施根。辛格尔心想,半斤小麦有什么好还的,我多把几斤布施根送给他,彼此的心里就都明白了。
印历正月,当韦布尔先生来的时候,辛格尔就把大约十来斤小麦送给了他。辛格尔自以为这样一来借的债就偿还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提起这件事。韦布尔先生也从没有向他要过。七年过去了,韦布尔先生由婆罗门变成富翁,而辛格尔却由农民沦为雇工。
辛格尔出外做工回来,半路上韦布尔先生拦住他说:“辛格尔,明天到我家来算算账吧!你早就欠下我五个半满的小麦没还,而你连提都不提,莫非你想赖账不成?”
说完这句话,韦布尔先生就提起七年前借给辛格尔半斤小麦的事。
辛格尔听罢目瞪口呆。“天哪!我向他布施过多少次粮食,可他为我干了些什么呢?当他占卜、择吉的时候,我总是多多少少给他一些‘布施品’。这么多日子哪怕向我要过一次账,我也会把麦子称给他的,难道是我故意躲在家里不吭声吗?”想到这里,说道:“老爷,说起来我倒是没还过您那点粮食,可是我曾几次以布施的方式一斤两斤、三斤五斤地给过您。您今天向我要五个半满的小麦,我怎么还得起呢!”
韦布尔:“礼物可多可少,账目毫厘要清;就算你过去给了我一些东西,可那是礼物,不能抵账,哪怕你借了一斤给过几十斤也罢。账薄上你的名下写的是五个半满,你要是乐意的话就算算清楚!要是你还了,就把你的名字一笔勾销;不然的话,你欠的账会越滚越多!”
辛格尔:“婆罗门老爷,干嘛折磨一个穷苦人呢?我连吃都吃不上,这么多的小麦我上哪儿弄去呀?”
韦布尔:“你爱上哪儿弄去就上哪儿弄去,反正少给我一点儿也不行,不在这世还,难道要到老天爷那里还吗?”
辛格尔吓得浑身发抖。“一旦债主的账薄上留下了名字—尤其是欠下了婆罗门的债—那我是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
韦布尔:“哎,你到底什么时候还?”
辛格尔:“我身边现在没有,等我跟别人借来了,还有不还的?!”
韦布尔:“这我可不答应!已经七年了,现在我一天也不宽容。如果你还不起麦子,你就写一张借契。”
辛格尔:“反正我得还,不管你是要麦子,还是让我写借契。怎么算价吧?”
韦布尔:“市价是十斤麦子一个卢比,我按十斤半一个卢比来扣”。
辛格尔:“既然我要还你,就按市价扣吧,我何必因为多扣半斤去担不是呢?”
账算完了,小麦折价六十卢比。六十卢比的借契写好了,三分的利息,一年不还,利率增加到三分半。此外,半个卢比的印花税,一个卢比的手续费也归辛格尔付。
辛格尔整整辛苦了一年。到年底居然攒下了六十个卢比。于是,辛格尔带上钱,把它恭恭敬敬地献到婆罗门先生的脚下。
婆罗门先生:“要是欠我的钱不如数付清,从今天起你就得出三分半利息。这个钱,你愿意放在自己家里也行,存在我这里也可以,随你的便!”
辛格尔:“好吧,我拿来多少钱,您就都存着吧!我走了,我再想法子跟别人借十五个卢比”。
辛格尔走遍全村,但是谁也没有借给他钱。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人们不相信他,也不是他们身边没有,而是因为谁也不敢惹那个婆罗门先生。
辛格尔灰心丧气,于是就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他不再忧虑还账的事,仿佛他谁的钱也不欠似的。
这样,又过了三年。韦布尔先生一次也没有催着要账。他像一个狡猾的猎人一样,想一下子击中猎物的要害。时机不到去打草惊蛇是违背他的策略的。
一天,婆罗门先生把辛格尔叫来跟他算账。从第二天起,辛格尔就开始到韦布尔家里去做工。仅仅因为半斤小麦,他的双脚就戴上了奴隶的锁链!那点麦粒就像金箍一样一生一世压在他的头上。
(赵永发译,有删改)
【注】①古尔米:印度一种从事农业的低等种姓。②种姓:指由种姓制度划分出的若干以职业为基础的的内婚制群体,种姓之间等级森严。③婆罗门:印度最高级种姓、祭司和学者的阶级。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从未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也不懂得什么是骗术”,小说开头的描述,既体现了辛格尔的人物特点,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B.韦布尔居于上等阶层,他贪婪、狡诈、欺凌弱小又不失善良,例如市价是十斤麦子一个卢比,他提出按十斤半一个卢比来扣。
C.小说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丰富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辛格尔老实本分、逆来顺受甚至是麻木不仁的特点。
D.小说通过极具夸张性的情节,彰显了生活在不公平社会制度下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表达了作者批判种姓等级制度的主题。
5.简要分析小说以“半斤小麦”为题的妙处。
6.有学者评论辛格尔的遭遇时说:“所有一切的不平一旦建立在不公的宗教、种姓制度上之后就都可以视为合情合理了。”请据此分析在影响辛格尔命运的几个事件中他的心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印度]杜麦克吐
黎明前天色灰暗,仍在闪闪发光的星星好像是在幸福地照亮快要结束的生命。一位老人独自穿过城镇,他不时地拉紧那件破旧的外衣以抵挡刺骨的寒风。他不停地发抖,但目光专注。不远处矗立着一幢新式的漂亮大厦,关闭的门窗罅隙中透出明亮的灯光。
看到大厦的木拱门,老人满怀喜悦,好像是朝圣者到达目的地。木拱门上刻着“邮政局”几个字。老人静静地走进去,蹲在走廊上。透过墙壁可以听到两三个人正忙于常规工作的声音。屋里的职员把信件上的地址一个接一个地念过,随后把信件扔给在一边等候的邮递员。长期的训练使他能在扔出信件时快速读出信封上的姓名……
屋内发出了一声开玩笑的叫喊:“车夫亚利!”
老人站起来,向前走几步,把手放在门上:“我就是亚利,来拿信的。”
“那个疯子每天都为了从未到过的信件来麻烦我们!”文员对邮政局长说。
老人慢慢地走回那一张已坐过五年的凳子。
亚利从前是个能干的猎手,但晚年突然改变了惯常的生活方式,因为他唯一的女儿玛利安结婚后,跟着她丈夫到旁遮普去了,五年来他没有得到女儿的任何消息。虽然他的血液里有猎人的天性,但自从玛利安离开他那一天起,他就陷入了孤独。从那一天起,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步行到邮局。他一生从未收过一封信,但坚持这样做,而且常常是第一个到达邮局的人。人们取笑他,但怀着无限信心和耐心的亚利每天都来——每天空手离开。
“那个人疯了吗?”邮政局长问。
“是的,”文员回答,“不管什么天气,五年了,每天都来。”
有几天亚利没来邮局,大家都好奇。终于他来了,但是呼吸困难,脸上刻着末日到来的迹象。
“先生,”他请求局长说,“有没有我的玛利安寄来的信?”
邮政局长正忙于外出到乡下去。“老兄,你真讨厌死了!”他喊道。
“我的名字叫亚利。”老人心不在焉地回答。
“知道了!知道了!难道你以为我们为你那个玛利安注了册吗?”
“请你记下来吧,先生,如果信到了我又不在就会有用的。”
一个花了四分之三的生命去打猎的村民又怎会懂得除了他之外,玛利安这个名字是值不了分毫的呢?
“你疯了吗?滚开!你以为我们会把你的信吃进肚子里吗?”
亚利慢吞吞地朝外走,几步一回头看着邮局,无能为力的泪水涌上了眼。
亚利听到一个文员在身后走路的脚步声,转身说:“老兄!”
文员感到很惊奇:“什么事呢?”
亚利掏出一个旧盒子,把五枚金币倒在文员手里,说:“你能为我做一件事吗?”
“什么?”
“当我的玛利安来信时,你转交给我。”
“但是,我转交到哪里去呢?”
“我的坟墓。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了,但我没见到玛利安,也没收到她的信。”亚利含泪说。
文员慢慢地离开了他,口袋里放着金币。再也没有人见到亚利,也没有人问起他。
一天,邮政局长的女儿在另一个城里病倒了。他在等候她的消息。邮件堆在桌子上,看到一个他所预想的那样的颜色和形状的信封时,他兴奋地捡了起来,那却是玛利安给车夫亚利的信。
“赖斯米·达斯!”局长叫收下亚利金币的那位文员。
“什么事,先生?”
“这是车夫亚利的信,他在哪里呀?”
“我找找看吧,先生。”
局长等了一整天也没收到女儿的信。他一个晚上都没合眼,三点钟就从床上爬起来,坐到办公室里。“当四点钟他来时,”他心里想,“我亲自把信交给他。”
当时钟响了五次时,他似乎听到了轻轻的敲门声,他急忙站起来把门打开,以一个痛苦的父亲的心灵去接受另一个同样痛苦的父亲。
“进来吧,亚利老兄。”他叫道,并把信递给那个站在外面的老得弯了腰的老人。亚利倚着拐棍站着,满脸泪痕,眼中闪耀着一种非人世间能有的光芒,使局长吓得缩成一团。
赖斯米·达斯从邮局另一间办公室走进来时听到局长说话,问:“先生,是谁呀?”
“我是对亚利说话。”
“老亚利已经死了,请把他的信给我吧。”
“什么?你没弄错吧,赖斯米·达斯?”
“真是这样,”一位刚到的邮递员插话说,“三个月前亚利就死了。”
玛利安的信仍躺在门边地板上。局长困惑难解。
每天的常规工作开始了,文员读出每封信的地址、人名,熟练地扔出信件。邮政局长现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特殊心情注视着这种常规工作,感到每一封信里都有一颗温暖的心在跳动。
那天晚上,局长与赖斯米·达斯走到亚利的坟前,把信放在坟墓上。
(选自《黑姑娘——亚非拉小说选译》,李昕译,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描写黎明前亚利冒着严寒前往邮局的情形,写出了他的坚持与执着,而“破旧的外衣”暗示了他贫困的现状。
B.邮局里的人员傲慢无礼,如工作时“把信件扔给在一边等候的邮递员”,拿老人开玩笑,局长用“滚开”等言辞轰老人走。
C.文员将亚利叫作“疯子”,为他每天来问信件麻烦自己而心生抱怨,说明亚利对女儿的想念并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
D.局长在办公室把信交给亚利,一是由于他一夜未眠而精神恍惚,同时也因为他理解了亚利的心情而急于亲手将信交给亚利。
8.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亚利的去世,前文有多处暗示,如“闪闪发光的星星好像是在幸福地照亮快要结束的生命”“呼吸困难,脸上刻着末日到来的迹象”等。
B.小说使用插叙的手法对亚利过去的生活进行了补充介绍,既丰富了老人的形象,也交代了老人五年来坚持不懈地去邮局等女儿信件的原因。
C.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描写,既真实又准确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同时还联系了小说中的各个角色,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信”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前半部分讲亚利与“信”的故事,“信”象征父爱;后半部分讲局长、文员与“信”的故事,主要表现言而有信。
9.小说在塑造亚利形象方面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0.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亚利还是邮政局长?为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喀布尔人【印度】泰戈尔
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
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说又笑。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编者注)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千—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玩笑。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 ”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有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
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 ”
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呵,”他向幻想中的警察挥拳:“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哈哈大笑。
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我总是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有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嚷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我赶紧跑去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忽然间,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她照样喊着:“呵,喀布尔人!”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关于象的问题。她立刻问:“你到公公家去么 ”拉曼笑了:“我正要到那去!”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可惜我的手被铐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我们家的光明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我在书房查帐,有个人进来恭敬地行礼。原来是拉受,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 ”我问。
“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
他迟疑地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 ”他相信敏妮还像从前那样,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我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
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不,我又哪比他强呢 他也是个父亲啊。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他只微笑着:“小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
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煦的阳光倾泻在周围。拉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群山。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拉曼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面对拉曼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秦戈尔长于细节描写。拉曼背的大口袋、那个小小的手印等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作品情节的展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D.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如关于“公公”的玩笑三次出现,自然而巧妙地串联了全文,也使故事读来分外动人。
12.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
13.结合全文,简要评价喀布尔人拉曼的形象。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车上的女郎
[印度]邦德
火车开动后,车厢里只有我一个人。直到罗哈那站才上来一个女郎。前来送行的那对夫妇大概是她的双亲,他们好像对姑娘的这次旅行很不放心,那位太太耐心地告诉女郎该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不可把头探出窗外,如何避免与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盲人,所以无法形容出那女郎的容貌,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哒啪哒”的声响,我知道她穿的是拖鞋。我喜欢听她说话的声音。
火车驶出站台后,我问她:“您是到德赫拉顿去吗?”
可能因为我在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所以我的说话声吓了她一跳。她不禁轻声惊叫一声说:“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起初我也没有看见您,”我说,“不过我听见您进来了。”我想,只要我坐在原处不动,她就不一定发现我 是一个盲人。
“我到沙哈兰坡下车,”女郎说,“我的姑妈到车站接我。您到哪儿去?”
“我到德枯拉顿,然后去木苏里。”我答道。
“啊,你真有运气!我也想去木苏里。我喜欢那里的山峦,尤其是在十月份。”
“是啊,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的脑海浮现出我眼睛没有失明时所见到的景象:漫山遍野的太阳花,在 明媚的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大多数游客都已离去,万籁俱寂,仿佛在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不语,是不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看成了一个多情善感的白痴?
随后我错问 一句话:“外面天气怎么样?”
她对我的问话似乎不以为意,难道她已发觉我是个盲人了?
不过,她的一句话立刻解除了我的疑虑。“您自己往外看看不就知道了嘛。”语气十分自然。
我沿着铺位轻轻地挪到车窗边。窗子开着,我面窗而坐,装出一副欣赏外面风光的神情。
我在想象中能看到电线杆飞快地从眼前掠过。“你注意到没有,”我试探着说,“树好像是在动,而我们好像是静止的。”
“总是这样。”她说。
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我们谁也没说话。“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我变得越发大胆了,我知道她是不会生气的,因为女孩子很少有不喜欢奉承的。
她愉快地笑了,笑声像银铃般清脆。“您这样说,我倒挺高兴。”她说,“人们一张嘴就说我长得漂亮,我都听腻了。”这么说,她一定长得很漂亮了。于是我大声地说:“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呀!”
“你真会说话。”她说。
“你马上就要到站了我。”唐突地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谢天谢地,路途还不算远,要是在火车上坐两三个小时,可真叫人难熬。”
然而,只要能听见她说话,我坐多久都没关系,她说话的声音,有如高山流水,清脆动听,我想只要一下火车,她就会忘记这次短暂的邂逅。然而对我来说,我会一直想到下车,甚至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汽笛一声锐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女郎起身开始收拾东西。我不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梳着披肩发,也许剪着短发。
列车缓缓驶进站台,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这时,门口传来一位女人的尖脆的说话声,我想一定是她姑妈来接她了。“再见!”女郎说。
车门口一阵骚乱,一个男人结结巴巴地道着歉走进车厢,接着,门“砰”一声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
列车徐徐开动了。
车越来越快,车轮又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车厢轻轻地晃动着,我摸到窗口,面朝窗外坐下来,外面分明是阳光灿烂的白昼,而对我犹如漆黑的夜晚。现在我又有了一个新的旅伴,也许又会有新的节目了。
“对不起,我可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那样有魅力。”他搭讪着说。
“那位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的是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有注意,”他好像有点迷惑不解地说,“不过她的眼睛我倒留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但对她却毫无用处了——她是个盲人,你没注意吗?”
(有删改)
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车厢里只有“我”一个人,既为人物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合,也为“我”和女郎的故事发展提供了诱因。
B.谈到木苏里时,“我”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灿烂明媚、宁静和平,是“我”失明前见到的,暗含了“我”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C.“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是“我”对女郎容貌的主观评价,体现了“我”对女郎的好感,因而获得了对方的好感。
D.门“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指的是内心的阻隔,表现了“我”的失落和无奈。
15.结尾新上车的男人说女郎“是个盲人”,看似突兀,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中。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16.小说中的“我”和女郎有哪些共同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B
A.“可见这样痛苦的生命,毫无价值,无足可观”说法有误。小说表现了个体的消亡,梦想的毁灭,而“我”的自由追求、道德执念却启迪人们向善、爱美、有追求,应是对“善”的同情及对“美”被无情毁灭的反思,即使是这样痛苦的生命也自有价值。
C.“‘我’感到绝望”说法错误,“我”并未“感到绝望”,文中写到“这里的一切与我格格不入”时,随即写道:“然而,当我抬头仰望天空,这一念头又很快消失”,所以“感到绝望”的说法不准确。
D.“导致‘我’最终不幸的根本原因”错。文中导致“我”不幸的根本原因应是社会性的,个人的行为差错只是表面原因。
2.D “本篇小说按照这样的叙事结构顺叙展开”错。本篇小说的第一段始于奔跑,然后第二段就进入倒叙结构,直到“所以,我还得拼命地奔跑”才衔接上第一段的叙述,所以不是顺叙展开。
3.(1)身份的悲剧:作为一个非法移民,没有身份,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保障。(2)性格的悲剧:痴迷云彩,无可救药的乐观;钟爱金钱,无法自拔于金钱梦想。(3)命运的悲剧:为人正直,遭遇坎坷;遇人不善,被人误解;渴望和解,却沟通乏术;挣扎抵抗,徒劳奔逃,加剧误解。(4)社会的悲剧:社会体制不能善待弱势群体,执法者滥用暴力,以致于“我”走投无路,终于中弹。
4.B “不失善良”错,从后文“我何必因为多扣半斤去担不是呢?”“此外,半个卢比的印花税,一个卢比的手续费也归辛格尔付”,可见韦布尔不是善良,而是伪善、狡诈。
5.①“半斤小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故事就是围绕借半斤小麦、还半斤小麦展开的。②“半斤小麦”是小说的核心物象,以此为题,小中见大,体现全文主题。仅仅因为半斤小麦,低种姓农民辛格尔就沦为了高种姓婆罗门的奴隶,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主题。③对“半斤小麦”问题的处理映射出全文主要人物形象。韦布尔的无耻、狡猾、贪婪,辛格尔的逆来顺受、老实麻木都是通过对“半斤小麦”问题的处理上体现出来的。(意思对即可。)
6.①借半斤小麦:出家人是大神的信徒,不能用粗粮接待圣者。②没有及时还小麦:婆罗门何其高贵,不会计较半斤小麦,自己多布施就是还债,不用明说,彼此心里自然明白。③答应还六十卢比及利息:低等种姓的人要敬畏和服从高等级的婆罗门,既然婆罗门说布施不可以与债务相互抵消,那就要还,虽然觉得不合理但也要顺从。④辛苦一年还债:欠婆罗门债不还,要下地狱的。⑤卖身为奴:为了不下地狱,出卖自身,心甘情愿。(答出三点即可。)
7.B 写邮局里的人员“把信件扔给在一边等候的邮递员”,主要是为了表现工作的忙碌,并不是为了表现他们的傲慢无礼。
8.D “主要表现言而有信”错。邮政局长、文员将信放到亚利的坟墓上,主要表现的不是言而有信,而是对亚利的理解与同情。
9.①动作、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如“亚利慢吞吞地朝外走,几步一回头看着邮局,无能为力的泪水涌上了眼”,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亚利在邮政局长的呵斥下的动作和神态。②语言描写。如亚利与邮政局长的对话,表现出他无视别人对他态度的好坏而沉湎于渴盼女儿书信的执念之中的精神状况。③侧面描写。如文员“不管什么天气,五年了,每天都来”的抱怨侧面表现了亚利执着的性格特点和对女儿的爱。④衬托手法。通过邮政局长对亚利从不耐烦到理解与同情的态度变化衬托出亚利不为人所知的痛苦心境和令人同情的形象。
10.示例一 小说的主人公是亚利。理由:①小说主要记叙了亚利五年来每天风雨无阻地到邮局等女儿的来信,最终没有等到,带着遗憾死去的故事;②小说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如文员、邮政局长等,都是为了从侧面表现亚利的形象,属于次要人物;③小说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牵挂、对亲情的渴望的主题,而这主要是通过亚利的故事传达出来的。
示例二 小说的主人公是邮政局长。理由:①小说主要记叙了邮政局长从不理解亚利五年来每天风雨无阻地到邮局等女儿的来信,到在经历了焦急等待爱女信件之事后理解了亚利的故事;②邮政局长串联起故事情节,贯穿故事始终;③小说通过邮政局长对亚利从不理解到理解的态度变化进一步展现了父爱,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11.A “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是错误的。婚礼时的秋阳,和它前面喜庆热闹的“婚礼的喇叭”一道,是以明媚温暖的温馨环境,反衬喀布尔人物是人非的恍惚、感伤情绪,情景相反,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不可说是“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选项对小说情景关系的理解错误。
12.①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讲述者串起整个故事,使读者跟着“我”旁观喀布尔人拉曼和敏妮的交往,情节自然流畅。
②第一人称叙事,“我”所知有限,使小说叙事集中到喀布尔人拉曼和敏妮的交往上,省略其它次要部分,情节详略分明。
③第一人称叙事,便于抒情(或进行心理描写),使得“我”对拉曼的欣赏、反感、同情态度变化细致具体,情感真挚动人(或读来具有代入感、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
④第一人称叙事,“我”的身份与作者相同,恰好也是一名作家,使小说故事读来仿佛真实发生,十分可信(或仿佛是泰戈尔借“我”之口叙事言情)。
⑤第一人称叙事,能突出人物形象,凸显主题。通过“我”对拉曼的情感、态度变化,更突出了拉曼的善良与友好,也表现了对父爱的理解与歌颂。
13.①爱自己的女儿。拉曼是到异国做小生意的人,他爱自己的女儿,每天都带着印有女儿手印的纸。②善良。爱自己的女儿,也爱与自己女儿年龄相仿的敏妮,给敏妮葡萄干等;出狱后,还去看敏妮。③急躁。因为有一位街坊不承认欠了一条围巾钱,争吵中他扎伤了人。④有自尊心。拉曼送给敏妮一些小食物,“我”要给他钱时,他拒绝了。
14.D 表述不全面。“门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 此句是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空间上的阻隔,也指内心的阻隔。
15.作者运用了铺垫(伏笔)的方式来暗示,使最后结果的出现合乎情理。①用女郎家人的行为暗示。如女郎家人送站、接站,特别是送站时细心且周到的安排。②用女郎的行为暗示。如在同一个车厢里“我”和女郎打招呼,女郎却惊叫一声。③用“我”的疑虑和行为暗示。如“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女郎居然没有特殊反应。
16.共同的性格特点:①自卑心理严重;极力维护尊严;③渴望美好生活;④对他人行为敏感;⑤缺乏走出困境的勇气。
意图:作者通过表现弱势人群的境遇和困惑,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同情,希望他们勇敢地走出自我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