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捷克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富人通常是些怪人
(捷克)伊凡·克利玛
阿洛伊斯·布达是个富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便盖起了家庭别墅,比当时法律规定的面积整整超出了三倍。他离过一次婚,跟第一个老婆生了两个儿子,跟现在的老婆生了一个女儿。儿子长大成人后,每年只看他一次。第二个老婆是个运动员,滑雪、骑马、打网球、高尔夫、游泳,样样精通。她还算会持家,夫妻二人都不给对方添麻烦。
布达爱钱胜过一切。女儿出嫁时,他送给女儿一辆价值五十多万克朗的汽车。这份重礼让女儿很惊喜,她几乎相信这是父亲出于对她的爱。布达认识很多人,但没有真正的朋友。快到六十岁的时候,他开始体力不佳,食欲不振,他去看医生,果然得知了坏消息。
人的零件大多无法更新了。他开车去瑞士银行和德国银行取出了全部现金,锁在自己的保险箱里,准备去医院住院。这时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他上了手术台没能活着回来,保险箱里的全部现金怎么办?经过左思右想,最后他将这全部现金藏在自己的几双旧鞋里,然后当着妻子的面,把这些旧鞋装进了一个大盒子,让妻子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送到医院去。
外科手术大夫将布达的腹腔打开,发现已毫无希望,大夫们又原封不动地将他的腹部缝合起来。大夫给他开了一大堆药,护士小姐每天过来给他打吊瓶,可他还是一天比一天更乏力。妻子送来了一些生活用品和那个大盒子,一束鲜花和一瓶煮水果。他对鲜花和吃的不感兴趣。妻子一走,他打开盒子,看到了藏在旧鞋里的那些钱。妻子每周来看望他两次,有时出嫁的女儿也来。一次他的大儿子也来了。每个人都会给他带些什么,等他们一出病房,他就将那些带给他的东西扔进垃圾筐。
在布达住院期间,换了好几位护士。他觉得她们长的都差不多,他主要靠头发的颜色来区分她们。其中有一位年轻的护士叫维拉,她说话的声音竟让他想起自己童年时年轻的母亲。维拉也很会安慰他,经常会对他多说几句,家里阳台上的草莓已经成熟什么的。一次维拉给他输血后,他求她在旁边坐一会儿。这是违反规定的,但她还是答应了,她坐在他身边,抚摸着他的手背。他问她平时是怎样生活的,她对他说着话,他感受到维拉嗓音的温柔,感觉着两人手的触碰,她答应搬一盆家里阳台上的花给他送来。
第二天她真的送来一盆水仙花,又挨着他坐下说话。他问维拉缺不缺什么东西?有没有汽车?她说她从来没想过有辆汽车,她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她的条件只够偶尔买一袋西红柿。他本想问她生活是不是过得不舒心,可一阵巨痛猛然袭来,医生给他打了一针,他神志不清了。
半夜他稍微清醒时,床头柜盒子里那一大笔钱成了他的心病,他想该不该把它捐给慈善组织?或者留给他的老婆,让她去奢侈挥霍?夜里他想到了维拉,他非常希望明天是维拉当班。
第二天果然是她,维拉给他带了鲜红的苹果。他谢了她,咬了一口,在嘴里嚼了好久好久。她用手抚摸着他的额头,依然温柔的同他说着话。半夜他睡不着,想着自己可能要死了,突然升起一个莫名其妙的想法,把这几百万块钱送给护士维拉。
第二天,维拉提到了自己的未婚夫,叫马尔丁,是位小提琴演奏家。又过了一天,他的病情加重了。维拉来看他,他对她说,我要报答您。维拉说,如果您感到好一些,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她摸了摸他的额头,他觉得自己很累,他想告诉她,快去找公证人。就在当天晚上,他死了。
医院让维拉将床头柜里的东西全掏出来,列上清单。维拉照办了,列了十八项。在第十一项列出的物件是:几双便鞋和几双袜子。布达妻子来医院领死亡通知单时,医院将清单交给她,她瞟了一眼清单。最后几年丈夫已经让她讨厌,他遗留的破烂就更让她厌恶了。她收起了装有三百克朗的钱包,开车离开医院直接来到垃圾场,将丈夫这些东西扔进垃圾场。
当天晚上,维拉护士和小提琴手约会,她告诉他,布拉格的大富翁布达死了。
他给了你什么吗?
没有,他的钱包里只有三百克朗。
富翁们都是一些怪人。他说,不知把钱给谁了?
上帝知道。她说,他临终时都没有一个人来握他的手。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达有钱,盖起的别墅面积超大,法律对他这样的富翁缺少约束力;布达爱钱,胜过其他一切,他没有真正的朋友。
B.女儿出嫁时,布达送了一辆价值不菲的汽车,这份重礼让女儿喜出望外。但作为父亲,平日里他与子女沟通甚少。
C.布达的老婆精通多项运动,丈夫生病后,她也能竭尽全力满足病人的要求,可见她是既懂生活又会照顾家人的贤妻。
D.维拉是医院众多护士中的一个,她声音温柔,体贴细致,耐心与病人交谈,悉心周到的照顾给了布达临终的抚慰与关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富人的生活现状入手,通过心理描写展现病入膏肓之际富人的内心纠结,故事贴近生活,又不同于生活,引人深思。
B.本文手法质朴,叙事从容,语调极其舒缓,语言绚丽晓畅,截取生活片段,展现人性的错综复杂,让读者自己去回味揣摩。
C.小说的结尾对遗产的处理巧妙又不失合理性,当三百克朗的钱包被妻子拿走时,更加增添了整个故事的讽刺效果。
D.“上帝知道”语带双关,既是说维拉不知晓富翁把钱留给了谁,也顺应情节发展的偶然性,只有上帝知道谁是最终受益者。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在叙述上有何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更高原则
[捷克]扬·德尔达
他,一身乡下打扮,鼓鼓囊囊皱皱巴巴的衣服,手提一个沉甸甸的书包,里面装满了古籍。对于七年级班的学生来说,他是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在学校里,他们又给他取了一个外号——“更高原则”。学生在听了他几堂拉丁文课之后,立即就这样称呼他了。这个外号,不久就完全代替了他的本名。
“这个道德的……嗯……更高原则……对学生来说,就绝不允许自己有那些行为,例如抄袭作业。”近来,他专心琢磨各种文句。尽管外界发生了一些可怕的事件,但在他的精神上都不曾留下痕迹。可是正当他举起那永远沾着墨渍的食指,一本正经地宣布听写拉丁文的时候,突然响起了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敲门声,校长正从将要关起来的狭窄的门缝里挤进来。校长似乎被一种重压弄得喘不过气来,有气无力地挥手,示意学生们不必站起来。
这时,里沙内克向坐在身边的穆奇卡耳语,他想用一句玩笑话来抑制住此刻内心升起的不安。而穆奇卡呢,一种突如其来的预感使他脸色苍白,他根本就没听到自己朋友讲的这句玩笑话。他把蘸水钢笔放到墨水瓶里蘸了蘸,无意识地把它搁在练习簿的上端。笔在洁白的练习簿上滚动。
“哈维尔卡……穆奇卡……里沙内克……跟我来!”校长的声音因激动而变得衰竭。“更高原则”君准备开始听写而举起的手指,僵滞在一个不自然的状态中,他郑重地申辩说:
“校长先生,我们正准备听写拉丁文,根据更高原则……这些学生应该……。”
那三个七年级生合上练习薄,惊慌地站起来。他们环视了一下同学们,所有的人也都一下子想到了昨天在浴池里他们三人那番轻率的议论。
校长忍受不了在教室里久留,急促走到走廊。一想到缺席三名学生,“更高原则”君带着一种孩子似的好奇心紧张地追赶校长。
通过门上的玻璃窗,可以瞧见穿着灰绿色军大衣的三个男人走在走廊上。穆奇卡以恳求的目光环视全班,好象在一个可怕的问题上还没有做好准备,需要请求别人的提示。他的额角上冒出一颗颗汗珠。哈维尔卡还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次,用难以自持的动作将墨水瓶盖好,然后又回到已经抓住门柄的里沙内克那儿去。
教室的门“碎”的一声关上,使教室里所有的七年级生悚然。因为这是1942年6月①啊。
五分钟后,“更高原则”君回到教室里。他的双腿颤抖得几乎走不到讲台。他一下子倒在椅子上,用瘦骨嶙峋的手指支撑住他巨大而凸出的前额,以一种完全异样的啼泣声,鸣呜着:
“前所未闻的……骇人听闻的!”
稍后他终于站起来,望着惊呆了的学生们的眼睛,颤栗地说道:“你们的……你们的……同学……被捕了……多么荒谬。
晚七时整,街头扩音器大声播放由于赞同暗杀而被枪决的人的名单,播出了一串可怕而明白无误的名字:哈维尔卡、穆奇卡、里沙内克。
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教员们都默默地聚集在休息室里。六月的阳光洒在会议桌上,飞扬的尘土在阳光中闪烁着金黄色的光芒。一切就象已经宣判了似的,连呼吸都停止了。只有那个历史教员,从提包里掏出来一张折成四折的纸,把它摊到桌子上,用他惯常的甜蜜声音宣布说:
“诸位同事,我认为当务之急是给总督大人和莫拉维茨部长先生呈上一封效忠信。我不揣冒昧地拟了一份。”
在可怕的寂静中,他朗读了二十行。然后,他柠开钢笔,把纸摊到教师委员会里年纪最大的一位教员面前,卑躬屈膝地求他签名。这位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了,天知道他还能干多久呢,他用颤抖的指头夹着那张纸,仔细地念着。读完后,他把那张纸扔到桌子下面。
“我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在我临终之前,我不会说谎。”
于是决定,代替这封效忠信的是向不幸的七年级学生们发一个通告,谴责他们中干出了这桩卑鄙事情的同学,并且将这一通告写进班级日志。
“可是老天爷,谁来执行这一决定呢?”
历史教员和某个突然的声音同时响起:“那当然是班主任啰!”
与己无关的教员们如释重负似地松了一口气。“更高原则”君沉默不语,眼神集中于自己握起拳头后手指上鼓起的骨节。七年级班主任就是他。
七年级教室好象空无一人,“更高原则”君推开门。这些从课堂的板凳上站立起来迎接他的学生却与昨天大不一样了。他只能从他们的轮廊,从脑子里早已习惯了的他们的座次上模糊地认出他们来。
当他坐下时,学生们就象机器似的也坐了下来。这不是一个班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他们被恐惧的硬壳隔开来了,或许是仇恨的硬壳呢?
“同学们,”刚说了第一句,他就被哽塞得喘不过气来。他站了起来,想让心胸舒畅一下。
“同学们,”他紧靠在讲台的边沿处结结巴巴地说,“教师委员会委托我让我……对昨天的……不幸事件……给予正确评价……根据道德的更高原则来看……”
一下子二十双眼睛都抬起来望着他。好象这句用滥了的老话,突然间有了一种崭新而惊人的意义。他费了很大劲才喘过气来。突然,他象一个快淹死的人,唯恐话未说完就会沉入深渊里去似的,急忙向学生们叫喊起来:
“根据道德的更高原则……我只能向你们说一句话:杀死暴君没有罪!”
就这一句话,使他从一切混乱中解脱了出来。他脑子清晰多了,他知道每一个人都在等待他的回答,他能十分确切明晰地辨认出来他们了。很可能,正是他们中的某个人告发了里沙内克。尽管如此,他能面对着他们中的哪一位说谎呢?在这些孩子面前,他如饥似渴地说出从昨天起就憋在心里的一句话。他用缓慢而又平和的声调向全班学生说道:
“就是我自己……我也赞成暗杀亨德里希!”
他觉得什么都说出来了,于是转向讲台,准备写班级日志。当他刚坐下来,二十个七年级生的头高高昂起,眼中闪烁着光芒,在他面前立正了。
(有删改)
[注]1942年5月27日,希特勒派往总管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的纳粹头子亨德里希被捷克人暗杀。德国法西斯为亨德里希“报仇”,肆无忌惮地屠杀成千上万无辜的捷克人民。1942年6月成了可怕的恐怖月。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高原则”君的书包“装满了古籍”,他“专心琢磨各种文句”,说明他专注于所教的拉丁文课,不太关心外界的变化。
B.穆奇卡“把蘸水钢笔放到墨水瓶里蘸了蘸”后,“搁在练习簿的上端”,说明他在片刻紧张慌乱之后终于使自己冷静了下来。
C.“与已无关的教员们如释重负似地松了一口气”,表现了在纳粹白色恐怖统治下人们的压抑情绪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D.面对学生,“更高原则”君从“结结巴巴”到“叫喊”再到声调“缓慢而平和”,表现他内心从混乱迟疑到沉着坚定的过程。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双线交织来推进情节,主线围绕“更高原则”君展开,副线叙写三位学生因赞成暗杀法西斯头子被告密,最后惨遭杀害的悲剧。
B.从全文看,小说开头通过描写“更高原则”君的服饰、语言、外号由来乃至任教拉丁文课,表现他的“滑稽可笑”,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
C.小说设置了校长、历史教员和七十岁的老教员等次要人物,来反衬“更高原则”君,以凸显其勇敢无畏反抗法西斯统治的高大形象。
D.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心理,如“眼神集中于自己握起拳头后手指上鼓起的骨节”,暗示“更高原则”君愤慨而又无奈的心理。
6.“更高原则”在小说中具有多重含义,请简要概括。
7.小说以对学生的描写收尾,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得救
[捷克]雅洛斯拉夫·哈谢克
为什么要绞死巴侠尔,这是无关故事的宏旨的。临刑的前夕,当看守长端着酒肉出现在他的牢房里的时候,尽管良心上压积着好些罪愆,他还是禁不住笑逐颜开了。
“这些都是给我的吗?”
“对,对。”看守长深表同情地说,“最后一顿了,您就吃个痛快吧。回头再给您把凉拌黄瓜端来——我一次端不了那么多。”
巴侠尔满意地听完了他的话,便舒舒坦坦地在桌旁坐下,咧嘴一笑,开始狼吞虎咽地嚼起牛肉来了。看来他是一条神清气爽的混世虫,要尽量从生活中捞取一切,连这最后的片刻享受也不肯放过。
只有一个念头冲淡了他的食欲,那便是:今天早上通知他,说他的请赦书已被驳回,只准缓期执行二十四小时,这些巴不得所有囚犯都乖乖地引颈就刑的人们,就要来绞死他,看着他一命呜呼,他们自己呢,明天,后天,甚至好多年以后还是照常活下去,照常在每天晚上悠然地回家,而他巴侠尔却早已不在人世了。
他闷闷不乐地想着这些,嘴里塞满着炸牛肉。在旁人给他把凉菜和小面包端来的时候,他竟长叹了一声,说想抽口烟。
大家就给犯人买来上等烟叶。看守长还亲自给他递上火柴,并且趁便向他大谈起上帝的无限恩德,说纵然失掉了尘世上的一切,未始不能在天上……
“今天您要什么就有什么。”看守长说,“对于像您这种处境的人,我们是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那么就请再添两份肝制香肠吧,另外再来一升黑啤酒我也领情。”
“决不会少您半点的,我马上就去吩咐。”看守长殷勤地说,“我们犯不着不讨您的欢心嘛!人一辈子也活不了多久,还是多吃多喝点的好。”
当看守长将那些酒肴送来的时候,巴侠尔说已经够了。
然而并不如此。
“喂,”他扫光了碟子,又道,“我还要一份炸兔肉、一份意大利干酪、一份油焖沙丁鱼和一些好菜。”
“您爱吃什么就请点什么好啦。说实在的,看到您胃口特别开,真叫人打心眼里高兴。您大概不会在天亮以前上吊吧?我看您还是相当正派的。再说,巴侠尔先生,在政府把您绞死以前去自寻短见,对您又有哪点好处呢?我是实人说实话,这您也是办不到的,办不到的!完全甭朝这上面胡思乱想!您最好还是再来几口啤酒吧。依我看,咱们还处得顺顺溜溜,意大利干酪下啤酒,真是其妙无比!我再去给您拿两杯来。沙丁鱼和炸兔肉正好作您老兄的下酒菜咧。”
不一会儿,这些佳肴美酒的香味便充满了整个牢房。巴侠尔将桌子上杯盘摆弄齐整后,就又大嚼起干酪和沙丁鱼来,一面左右逢源地喝着啤酒和烧酒。
猛然间他记起了,在他还未入狱的时候,有一次,他也是这样酒足饭饱、心旷神怡地坐在郊外一家餐厅的凉台上进着晚餐。翠绿的树叶在皓月的清辉下熠熠发光。在他的对面,就像眼前的看守长一样,坐着胖胖的餐厅老板。这一角天堂的主人喋喋不休地饶着舌,不住地向巴侠尔敬酒敬菜……
“讲个笑话给我听吧。”巴侠尔说。于是看守长便给他讲起一个,正如他自己也不讳言的,下流笑话来。
巴侠尔请求再来一点水果、一杯黑咖啡和几块饼干作为点心。
他的这个请求也如愿以偿了。在他用完点心之后,牢房里进来了一个狱中牧师,打算给囚犯一番最好的劝慰。牧师是个神情愉快、和蔼可亲的汉子,正如同巴侠尔周围这群为他操心、判他死刑、明天就要绞死他的人一样。他们一个个满面春风,和他们打交道是很痛快的。
“上帝会使您受到安慰的。”狱中牧师拍着巴侠尔的肩膀说,“明天一早您便万事都了啦,不过也用不着垂头丧气,您还是忏悔忏悔,打起精神来瞻仰一下天国吧。您要信赖上帝,因为他对每个悔罪的人都十分欢迎。谁要是不肯忏悔,谁就会在牢房里彷徨哭泣,一夜难安。但这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哎!只是自讨苦吃罢了。谁忏悔,谁就能在这最后一夜里睡个好觉,做个好梦。我再重复一遍,老弟,要是您肯洗涤一下灵魂上的罪恶,便会觉得好过多了。”
谁知巴侠尔陡地面如土色。他直想呕吐,五脏六腑都翻动了,却又吐不出来。一阵可怖的痉挛攫住了他的全身。他蜷曲着、痉挛着,额端冷汗淋漓。
这下可把牧师吓坏了。
看守们纷纷跑来,连忙把巴侠尔送进了狱中医院。狱医们一看都摇摇头。傍晚,病人发高烧了。子夜以后,医生们宣布他的病况非常险恶,并且断定是剧烈中毒。
重病的人照例是不处死的,因此当天夜里并没有在庭心给巴侠尔搭设绞架。
相反的却是替他清洗肠胃,还把那些未被消化的食物残块进行了一番化验,结果发现肝制品已经腐烂,含有剧毒。
在那家出售香肠的商店里突然光临了一个调查团。调查的结果是那香肠商违反了卫生规定,香肠不是放在冷藏室,而是放在温暖的地方。调查团做完记录,案子就转到检察长手中去了。检察长便以食物保藏不合卫生的罪名,把那商人审讯了一通。
在那些治疗巴侠尔的狱医之中,有一位心地善良的青年医生。他寸步不离地守着那张病床,想尽一切办法来使病人起死回生,因为这件案子实在太稀罕、太离奇、太有趣了。年轻的医生日夜不懈地护理着巴侠尔。两周以后,他便拍了拍犯人的背,说:“您得救啦!”
第二天巴侠尔就依法被绞死了,因为他已经有了足够上绞架的健康。
使巴侠尔苟延残喘两星期的香肠商被判处了三星期的徒刑,救了巴侠尔一命的医生却得到了上司的赞扬。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罪犯巴侠尔看到看守长端来的酒肉就笑逐颜开,是因为他看到了得救的希望。
B.巴侠尔要烟叶之前长叹一声,写出他临刑前无法扭转命运的复杂心理。
C.看守长对快死的巴侠尔心存怜悯,所以在交谈时称其为“您”,显得很是尊敬。
D.狱中牧师和狱医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他们为巴侠尔着想,要减少对他的伤害。
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来他是一条神清气爽的混世虫”一句以比喻手法写出了巴侠尔贪图享受的混世性格。
B.回忆入狱前在餐厅进餐的画面,是为了用以前的自由惬意来反衬他不久生命将尽的悲哀。
C.小说中“巴不得所有囚犯都乖乖地引颈就刑”的人们与狱中的牧师形成对比,写出统治阶级的伪善。
D.小说情节引人入胜,从将要被处死到因中毒缓刑,从全力救治到病愈后行刑,可谓一波三折。
10.面对巴侠尔无休止的索求,看守长毫不生气,反倒是有求必应。结合画线句的内容,请以看守长的语气说出他自己真实的想法。
11.幽默讽刺是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请分析小说形成幽默讽刺的两种方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荒岛余生
(捷克)卡雷尔 恰佩克
①这是一个悲伤却很温暖的故事,至少我这么认为。
②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铎姆,生活在里斯本,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但在他的内心却渴望着伊比利亚半岛以外的世界。于是,他变卖家产,乘坐一艘轮船出海。但一场海难让主人公被几块浮木带到一个遥远而不知名的小岛上。
③他不是这个小岛上唯一的人,这个岛上也没有隐居在此的绝世高人。岛上居住着一群野人,有着属于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习性和语言系统。
④最开始,铎姆极度惊恐,但同时,也有一种惊喜:作为一个冒险家,他认为自己此生的遭遇足以匹配这样一个头衔,有一种死而无憾的宽慰。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群野人非但没有伤害他,还为这位筋疲力尽的不速之客提供食物和水源,并且,一位野人少女开始每天为他准备食物,然后陪在他身边,一言不发。当然,即使她说什么,铎姆也听不懂。无论如何,铎姆都对这位野人少女感激不尽,他开始用他能想到的语言和手势向这位少女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可少女很明显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她一直安静地聆听着,一如夜晚平静的大海。于是,铎姆将自己所有的感激、担忧、思虑,呓语一般告诉这位少女,而少女总会在这样的倾诉中静静睡去,仿佛那是一种古老的安眠曲……有时候,铎姆凝望着月华下的少女,发现她竟然是如此美丽,健康的肌肤、匀称的骨骼、光洁的面容……再后来,铎姆开始和这位少女生活在一起,但他从心底里瞧不起野人,他拒绝学习他们的语言,不肯融入他们的生活。渐渐地,他的话越来越少,他的记忆越来越凌乱,甚至破碎到无法表述……他发觉自己已经开始遗忘曾经的语言和生活。
⑤就这样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一天清晨,岛上突然出现另一群人,铎姆发现这群人穿着自己曾经熟悉的衣服,说着自己曾经的语言,他发疯一样向他们跑过去,想对他们述说他多年的遭遇,可他悲哀地发现,除了像野人似地号叫,他什么也无法说出口。那群岛外的人突然看见有这样一个野人狂冲向他们,都吓坏了,举起武器准备开枪。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铎姆的舌头仿佛不再打结,终于呐喊出:“先生,可怜可怜我吧!”
⑥那群人很高兴,这样一个遥远的国度发现一位同胞,不仅觉得亲切,还可以为他们的冒险人生增加一个可读性的故事。他们拿出饼干、罐头等现代文明的食物给铎姆,陪他说话,希望唤起他作为一位文明人的记忆,并承诺带他离开这里。
⑦在日落之前,那群人去岛上寻觅各自希望带回家的纪念品。于是,铎姆回到熟悉的住处,对女人说自己将要离开。他努力地用语言和手势表达着,当然,女人一如既往地倾听着,同时也一如既往地不知所云。看着她仍旧不懂却恬然的表情,铎姆狠下心,逃一般地离开。
⑧当他来到海边时,尚未日落,其他人还没有回来。看着大海柔和的海浪,铎姆心里始终放不下,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向她解释清楚。于是他又再次跑回去。
⑨正当他踌躇着如何向女人开口时,他正好看到女人在为他准备食物。只见她小心翼翼地把最好的水果放在一旁留给他,而她自己却吃下那些带有斑斑点点的……一切准备就绪后,她便安静地坐在家中等着他的归来。
⑩此时此刻,铎姆觉得自己有责任要像往常一样回家,满足女人一天的期望……日落之时,准备离开的人们集合,没有发现铎姆,开始分头寻找他,叫着他的名字。其实当时有两个人离铎姆很近,但铎姆却很怕他们找到他,他像往常一般拥抱着身边的女人,假寐着,静静等待他们的离去。
后来,声音越来越小,直至消散。荒岛的月夜下,大海拍打出匀畅的呼吸,静谧而幽远,仿佛白昼的一切都只是幻想。
铎姆再一次凝视着月光下的女人,这时她已不再年轻,皮肤变得粗糙,皱纹慢慢凸显,甚至可以看出身形已佝偻……突然之间,他的泪水划过自己同样沧桑的脸颊,最后一次用语言呢喃着对过往的思念……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直至死在这个小岛上。
12.赏析文中第 段中下列句子。
荒岛的月夜下,大海拍打出匀畅的呼吸,静谧而幽远,仿佛白昼的一切都只是幻想。
13.如何理解开头“这是一个悲伤却很温暖的故事”中“悲伤”“温暖”的丰富内涵?
14.小说安排另一群人在岛上突然出现的情节,有何作用?
15.结合文本,请你谈谈作者安排主人公铎姆老死荒岛这一结局的用意。
答案
1.C “竭尽全力满足病人的要求”和“会照顾家人的贤妻”不准确,结合“妻子送来了一些生活用品和那个大盒子,一束鲜花和一瓶煮水果”“最后几年丈夫已经让她讨厌,他遗留的破烂就更让她厌恶了”,夫妻二人只是表面上尽些义务,其实内心里很有距离感。
2.B “语言绚丽晓畅”错误,结合“布达爱钱胜过一切”“人的零件大多无法更新了”等描写可知应为“朴实自然”。
3.①作者采用第三人称,读者全知视角。布达的一举一动,内心世界的一起一伏,读者都知晓,而其他人物如维拉护士、他的妻子对此全然不知。这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戏剧效果。②小说采用顺叙的叙述方式,按照男主人公生病、住院、病逝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情节脉络清晰。③文中主人公“将全部现金藏在自己的几双旧鞋里”,这一情节的设置为小说的结局埋下了伏笔。④照应的手法。布达把亲人送来的东西扔进垃圾筐;他死后,妻子把他留下的除钱以外的东西都扔进垃圾场。前后照应,增添了讽刺性。
4.B “说明他在片刻紧张慌乱之后终于使自己冷静了下来”错误,由“无意识地把它搁在练习簿的上端。笔在洁白的练习簿上滚动”可知,此时是“无意识”的行为,他内心非常慌乱。
5.C “七十岁的老教员等次要人物,来反衬‘更高原则’君”错误,由“我认为当务之急是给总督大人和莫拉维茨部长先生呈上一封效忠信”“我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在我临终之前,我不会说谎”可知,七十多岁的老教员宁可死也不愿意说谎,不愿意屈服法西斯。因此属于正衬。
6.主人公的口头禅和外号;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坚守良知、伸张正义的精神和品格。
7.老师在白色恐怖中坚守良知、伸张正义的行为,震撼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感;学生的思想和精神获得了成长,他们以高昂的头、坚定的眼神和挺立的身姿表达对老师的支持和尊敬;寓意于形,与前文形成呼应和对比,使小说情节更完整,丰富了人物形象,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8.B
A.“是因为他看到了得救的希望”原因分析错误,这顿佳肴是他人生中最后一顿,没有得救的希望。
C.“看守长对快死的巴侠尔心存怜悯”分析有误,看守长并非对巴侠尔心存怜悯,他只不过是要拉近与巴侠尔的关系,稳住他,好让他第二天顺利接受刑罚。
D.牧师和狱医“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他们为巴侠尔着想”表述错误,他们是要维护统治阶级制度,并非真心为巴侠尔着想。
9.C “小说中‘巴不得所有囚犯都乖乖地引颈就刑’的人们与狱中的牧师形成对比”分析有误,“巴不得所有囚犯都乖乖地引颈就刑”描写的是统治阶级,而牧师是和他们一样的人,所以二者并非对比。
10.①对像你这样的死囚犯,最要紧的是保证你的身体健康,以便明天顺利送你上绞架,我们也好交差。②至于满足你的胃口,那和你故意寻死来说,简直不值得一提。
11.①让人物外在的温暖与内心的冷酷形成对比。看守长对犯人有求必应、不厌其烦,态度和蔼,但他为的是第二天顺利绞死巴侠尔,内心冷酷,两者形成了对比。②运用出乎意料的情节。监狱消耗人力物力救治巴侠尔只为了等他健康后再将他送上绞刑架,揭示了统治者的伪善。③对人心理的不合常理的揭示。狱医全力救治即将被处死的巴侠尔,不是出于职业道德,而是觉得这案子“太稀罕、太离奇、太有趣了”,反常中尽显讽刺力量。
12.用拟人手法描写了荒岛月夜下的情景,突出月夜下荒岛大海的“静谧而幽远”的特点,烘托主人公逐渐平静的内心和人性的善良。
13.悲伤:遭遇海难,流落荒岛;远离文明,直至终老。温暖:女人给予了主人公温暖、关爱;主人公不愿辜负女子的期待而选择留在孤岛与其相伴。
14.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整篇小说的情节再生波澜;有助于凸显铎姆的重感情、有责任心的形象;有助于深化小说主题,既表现了文明与蛮荒的矛盾冲突,又突出了小说温暖的主题。
15.①为了突出人性之美,岛上女人具有纯朴、善良的人性之美,铎姆具有感恩情怀和责任心。②这一安排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反映出作者对人与人之间至纯至善的感情的讴歌,希望唤起现代文明社会美好人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