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八下第23章第1节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八下第23章第1节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同步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2-03 13:35:25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八下第23章第1节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22八下·榕城期末)春季是牲畜转场、接羔育幼的关键时期。2015年3月30日,新疆塔城地区在重点路段设置20个应急饲草料供应点,确保转入春秋草场的牲畜特别是产羔母畜及时加料。在草场上,影响牲畜生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土壤 B.空气 C.牧草 D.水
【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的生物,选项中,A土壤、B空气、C水属于非生物因素,C牧草属于生物因素,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2.(2022八下·榕城期末)关于谚语、俗语所蕴涵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C.“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表示生物的捕食关系
【答案】C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概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A说法正确。
B、“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表明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即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B说法正确。
C、“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即环境影生物,C说法错误。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表示生物的捕食关系,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熟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间的关系、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绿色植物是食物和能量的来源;绿色植物能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能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等;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改变环境;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竞争、寄生等的关系。
3.(2022八下·虞城期末)立夏标志着夏天的开始。《礼记·月令》中的解释是:“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影响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空气 C.水 D.光照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根据分析可知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夏至时“蝼烟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意思是温度升高,各种动植物活动生长,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4.(2022八下·普宁期末)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指引下,昔日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又重现在田埂之间。下列关于稻田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稻田中的青蛙、昆虫和水稻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有关青蛙的一条食物链可写成:青蛙→昆虫→水稻
C.稻田里的“蛙声”是雄蛙的一种求偶行为
D.青蛙和吃虫鸟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答案】B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或者是捕食关系,或者是竞争关系,再或者是共生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书写食物链时,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消费者,如水稻→昆虫→青蛙,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繁殖期间,雄蛙以鸣声招引雌蛙,这是动物的一种求偶行为,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青蛙和吃虫鸟都以虫为食,存在着竞争关系,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了食物链,众多食物链交错在一起又形成了食物网。生物正是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5.(2022八下·龙口开学考)“烟台苹果”享誉全国,但出产它的烟台却不出产柑橘。造成此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土壤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 南方温暖,温度适宜;北方寒冷,气温低。所以,苹果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造成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6.(2022八下·龙口开学考)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养鸡场中的人和鸡 B.麦田中的小麦和杂草
C.草原上的狼和鹿 D.花园中的蝴蝶和蛾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人吃鸡,因此养鸡场中的人与鸡属于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麦田中的小麦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B符合题意。
C.狼吃鹿,因此草原上的狼与鹿属于捕食关系,C不符合题意。
D.蝴蝶是昼出性昆虫,其活动都在白天;而蛾类一般是夜晚出来活动,因此花园中的蝴蝶和蛾不是竞争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内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内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7.(2022八下·龙口开学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有(  )
A.竞争关系 B.捕食关系 C.合作关系 D.分工关系
【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螳螂捕蝉,螳螂吃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黄雀捕食螳螂,黄雀吃螳螂,也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内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内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8.(2021八下·昌黎期末)海葵附着在蟹壳上生活,借助蟹得以快速转移,并得到氧气和食物,而蟹借附着在身体上的海葵掩护自己,它们之间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属于(  )
A.寄生 B.捕食 C.共生 D.竞争
【答案】C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根据提干所述,海葵海葵附着在蟹壳上生活,借助蟹得以快速转移,并得到氧气和食物,而蟹借附着在身体上的海葵掩护自己,可见,海葵和寄居蟹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因此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关系,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间的关系,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依靠它生活,并消耗其营养的一种生物关系;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生存空间、食物等资源时会发生的争斗;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一种生物关系。
9.(2021八下·高明期末)下列描述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理解错误的是(  )
A.作茧自缚——变态发育 B.草盛苗稀——竞争关系
C.饿虎擒羊——捕食行为 D.金蝉脱壳——神经调节
【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蝴蝶和家蚕等昆虫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因此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其幼虫吐丝作茧化蛹,不吃不动,故称为“作茧自缚”,A正确。
B.“草盛苗稀”描述的是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B正确。
C.捕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故饿虎擒羊,是虎的捕食行为,C正确。
D.蝉的发育经过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其幼虫外有外骨骼,蜕皮之后发育成成虫,因此“金蝉脱壳”后的蝉处于发育的成虫阶段,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①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10.(2021八下·泰山期中)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的是(  )
A.林间的大山雀与松毛虫 B.蜂群中的蜂王、雄峰和工蜂
C.农田里的大豆与杂草 D.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
【答案】C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林间的大山雀与松毛虫,大山雀捕食松毛虫,他们属于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蜂群中的蜂王、雄蜂和工蜂,它们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存和繁衍,属于合作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农田里的大豆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空间,属于竞争关系。C符合题意。
D.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他们属于共生关系,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11.(2021八下·德惠月考)“沙漠地区生物种类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大部分蝙蝠白天休息,夜间活动”。在上述生物现象中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依次是 (  )
A. 水、温度、阳光 B.水、阳光、温度
C.温度、水、阳光 D.阳光、水、温度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沙漠气候干燥,缺少水分,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少;
在清明前后,气温回升,天气变暖,可以播种了;
白天和夜间的区别就是有没有阳光,所以,蝙蝠的活动受光的影响,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12.(2021八下·广饶开学考)下列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
A.“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B.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C.影响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
D.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大树还能遮挡阳光,降低温度;此外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宜人。因此树荫下,空气湿润、凉爽、清新宜人,A符合题意。
B.植物通过根吸收来的水大约只有1%被植物体利用,约99%都被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当中去了,因此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蒸腾作用而不是光合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影响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C不符合题意。
D.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植物吸收的水分90%以上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1)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2)水分从气孔蒸腾,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将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及无机盐的运输;促进根部对矿质离子的吸收。(3)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灼烧。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13.(2020八下·龙沙期中)生活在人的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可以帮助我们消化人体内很多无法消化的东西,合成人 体所需的一些维生素,这类细菌与人体的关系是(  )
A.共生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肠道细菌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很多无法消化的东西,合成维生素,同时人体也为细菌提供营养,可见细菌与人体之间是共生的关系,可见A符合题意。
B、寄生是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 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是一方收益,一方受害,可见B不符合题意。
C、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故C不符合题意。
D、 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可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题,需要熟记生物之间的几种关系:
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兔子吃草,鹿也吃草,兔子和鹿就是竞争关系;
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生物为食物;如:兔以草为食物,兔子和草是捕食关系。
共生 又叫“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通过合作,共同生存,如:根瘤菌和大豆就是共生关系。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 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是一方收益,一方受害,蛔虫和人是寄生关系。
14.(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极地狐和大耳狐耳朵大小明显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极地狐耳朵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适应寒冷的极地环境。大耳狐,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环境。因此,极地狐的耳朵大小、形状与大耳狐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有关。
故答案为:B。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15.(2020八下·新罗月考)新冠状病毒结构特点和与新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关系分别是(  )
A.没有细胞结构、寄生
B.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细胞核、寄生
C.没有细胞结构、共生
D.没有细胞结构、捕食
【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
【解析】【解答】解:新冠状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保护里面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包含着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控制病毒的生命活动,决定病毒的遗传和致病性。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病毒的这种繁殖方式称为自我复制。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病毒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条件适宜时,病毒便侵入活细胞,开始新的生命活动。因此新冠状病毒与新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关系是寄生。
故答案为:A。
【分析】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16.(2020八下·百色月考)美丽的珊瑚由珊瑚虫的外壳堆积而成.珊瑚虫体内生活着某些藻类,它们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珊瑚虫和藻类之间的关系是(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藻类靠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因此二者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一旦分开,都不能很好的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叫共生。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17.(2019八下·未央月考)《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播出后反响热烈,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水分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繁”,枝条及其绿叶是由芽发育而来的
C.“地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免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与其植食性相适应
D.“明月别枝惊酶,清风半夜鸣”,蝉属于动物界的最大类群——节肢动物
【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芽的结构及其发育
【解析】【解答】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A符合题意;
B、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繁”,枝条及其绿叶是由芽发育而来的,发育成枝和叶的芽叫叶芽或者枝芽;B不符合题意;
C、“地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免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与其植食性相适应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明月别枝惊酶,清风半夜鸣蝉”,蝉属于动物界的最大类群——节肢动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土壤等;按照位置芽分为顶芽和侧芽,按其发育的结果分为花芽、枝芽和混合芽。
18.(2018八下·石景山期末)白蚁以木头为食,但是自身不能消化木纤维。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够将木纤维分解成果糖,这些果糖既可以供白蚁利用,又可以作为鞭毛虫的食物。白蚁和它肠内的鞭毛虫的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共生
【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根据题干信息“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够将木纤维分解成果糖,这些果糖既可以供白蚁利用,又可以作为鞭毛虫的食物”,则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间的关系 关系特点 实例分析
捕食关系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竞争关系 争夺空间、阳光、食物、配偶等 水稻和草争夺阳光和水等
合作关系 同种生物间的互助 蜜蜂群内的分工和合作
共生关系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的根
寄生关系 一种植物生活在另一种植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菟丝子寄生在别的植物上
19.(2018八下·新乐期末)菜农在大田种韭菜收获的是绿色的韭菜,而在密闭的暗室中种韭菜收获的却是黄色 的韭黄,影响这一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
A.温度 B.阳光 C.土壤 D.空气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由于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所以韭菜和韭黄本是由同一种植物,但韭菜由于生活在露天环境中有光有叶绿素,所以是绿色的,而黄色的韭菜是在遮光的条件下没有制造叶绿素故生长的颜色是黄色的。
故答案为: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0.(2018八下·灌云月考)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营养 B.温度 C.土壤 D.水分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同,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顶、山腰、山脚的温度不同,从山脚到山顶温度逐渐下降,形成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故答案为:B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21.人工栽种人参、三七等中药成功的关键在于(  )
A.控制适当温度 B.控制充分的水分
C.控制较弱的光照 D.提供肥沃的土壤
【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在陆生植物中,有些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松、杉、柳、槐、玉米等;而有些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药用植物人参、三七等。可见人工栽种人参、三七等中药在弱光下生长的较好,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单,熟知:人工栽种人参、三七等中药属于喜阴植物,在生长中注意控制光照。
22.(2018八下·龙口期中)下面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t)推移而发生的数量(n)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共生、捕食、竞争 B.竞争、捕食、共生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
故答案为:A
【分析】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23.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植物,其原因是(  )
A.海沟深处无二氧化碳 B.海沟深处无阳光
C.海沟深处无有机物 D.水温太低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阳光,海沟深处没有绿色植物分布不是因为没有二氧化碳,A不符合题意;
B、是因为阳光照射不到海沟深处,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B符合题意;
C、不是因为海沟深处没有营养,C不符合题意;
D、不是因为水温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24.(2017八下·虞城期末)我国南方的马尾松林,往往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马尾松和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大发生.这种生态效益是由复杂的(  )带来的.
A.种间关系 B.气候条件 C.土壤条件 D.温度条件
【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由分析可知,南方的马尾松林常常是山林经砍伐后种植的人工林,其基因多样性流失,种类单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减少,森林的自动调节能力下降,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下降,所以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将马尾松林与其它树种形成混交林,则能增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森林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因此我国南方的马尾松林,往往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马尾松和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大发生.这种生态效益是由复杂的种间关系带来的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据此答题.
25.(2017八下·罗山期末)“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很多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对这两种植物生活影响最大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农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主要意思是清明、端午,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故选: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据此分析解答.
26.(2017八下·路南期末)日常生活中有“南橘北梨,春兰秋菊”之说,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水分和温度 B.光和水分 C.光和温度 D.温度和土壤
【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环境因素中非生物因素能够对生物造成影响.“春兰秋菊”主要是春季和秋季的光照强度和温度不同的影响,“南橘北梨”主要是受南北温度的不同造成的,C正确。
故选:C
27.(2017八下·路南期末)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这些现象中包括(  )
A.共生、种内互助 B.竞争、种内互助
C.寄生、种内斗争 D.竞争、种内斗争
【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的菜具有特殊的风味,同时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发酵,影响泡菜的质量,同时加盖还可以防止泡菜坛中产生的乳酸的酸味挥发,又能增加坛内空气的湿度,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乳酸菌和其他的微生物的关系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当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有体现了种内斗争,D正确。
故选:D
28.(2017八下·揭西期末)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次分布,高大的乔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是一些草本植物。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  )
A.水分 B.光照 C.温度 D.空气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此题主要考查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线在热带雨林中的分布,在外层光线强,由于植物遮挡越往下光线越少;植物有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因此外层是喜光的高大的乔木,最下面是耐阴的一些草本植物.因此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光.
故选:B.
29.(2017八下·洪泽月考)“南橘北枳”所描述的变异,其形成原因是(  )
A.染色体畸变 B.气温的差别 C.基因突变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南方与北方环境因素中温度差别较大,而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柑橘是热带水果,它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南方温度高适合柑橘生长;而北方温度较低,不适宜柑橘生长,会影响柑橘的色泽、口感品质(如含糖量等)。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30.(2015八下·海门期中)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影响作物生长限制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光照 D.空气
【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冬季温度过低,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作物生长中冬季温度过低的非生物因素的限制.
故选: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二、资料分析题(共12分)
31.(2017八下·朝阳期末)根据所给的材料回答问题
(1)资料一:海洋中生长的珊瑚五颜六色,珊瑚是由许多微小的珊瑚虫聚合而成的,珊瑚虫内有许多共生的单细胞冲黄藻.珊瑚原本是白色的,但由于虫黄藻携带各种不同的色素,从而使珊瑚呈现出绚丽的色彩.
①珊瑚虫和虫黄藻在分类上分别属于   .
A.节肢动物单细胞藻类
B.腔肠动物单细胞藻类
C.节肢动物多细胞藻类
D.腔肠动物多细胞藻类
②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珊瑚虫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无机物,可以作为虫黄藻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   是生产者.珊瑚虫和虫黄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填“共生”或“寄生”).
(2)资料二:珊瑚礁区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是由珊瑚虫、藻类、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命形式组成的聚集体,各种生物之间关系紧密,比如海胆、雀鲷以藻类为食,长棘海星捕食珊瑚虫,肉食性鱼类又会以海胆、海星等为食,微生物在环境净化和位置循环方面则发挥着重要作用.雀鲷虽是食草的,但却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它会驱赶海胆和长棘海星,避免藻类和珊瑚虫被大量捕食.
①以上珊瑚礁区域形成了一种典型的   生态系统.请写出以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   .
②雀鲷和海胆的关系是   (填“捕食”或“竞争”).
(3)资料三:珊瑚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温度、良好的水质以及充足的光照等,当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共生虫黄藻就会游离到环境中,使珊瑚变白,这种现象称为珊瑚白化,所以科学家把共生虫黄藻密度作为反应珊瑚白化程度的重要标准.
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对我国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的珊瑚白化现象展开了研究,他们定量分析了2006年6月、2007年8月和2008年2月采自大亚湾海域的多种珊瑚样品的共生虫黄藻密度,作为反应珊瑚白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以下是科学家研究的部分结果:
①请解释科学家将共生虫黄藻密度作为反应珊瑚白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的原因:   .
②结合图a的研究结果,分析图中四种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密度最大的时间都是   .结合图b中科学家对   和   两个因素的研究结果发现,共生虫黄藻密度最大时期的气候特点是   .
【答案】(1)B;虫黄藻;共生
(2)海洋;藻类→海胆→肉食性鱼类;细菌、真菌;竞争
(3)当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共生虫黄藻就会游离到环境中,使珊瑚变白;2008年2月;海表温度;总太阳辐射;海表温度低、总太阳辐射小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腔肠动物;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1)①珊瑚虫是腔肠动物,虫黄藻是单细胞藻类,因此珊瑚虫和虫黄藻在分类上分别属于腔肠动物、单细胞藻类,故选B.②“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珊瑚虫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无机物,可以作为虫黄藻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虫黄藻是生产者.珊瑚虫和虫黄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共生(填“共生”或“寄生”).(2)①以上珊瑚礁区域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以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是藻类→海胆→肉食性鱼类.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细菌、真菌.②雀鲷和海胆都吃藻类,因此雀鲷和海胆的关系是竞争(填“捕食”或“竞争”).(3)①科学家将共生虫黄藻密度作为反应珊瑚白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的原因:当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共生虫黄藻就会游离到环境中,使珊瑚变白.②结合图a的研究结果,分析图中四种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密度最大的时间都是2008年2月.结合图b中科学家对海表温度和总太阳辐射两个因素的研究结果发现,共生虫黄藻密度最大时期的气候特点是海表温度低、总太阳辐射小.
故答案为:(1)①B②虫黄藻;共生(2)①海洋;藻类→海胆→肉食性鱼类;细菌、真菌②竞争(3)①当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共生虫黄藻就会游离到环境中,使珊瑚变白②2008年2月;海表温度;总太阳辐射;海表温度低、总太阳辐射小
【分析】(1)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2)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如衣藻,也有多细胞的,如水绵、海带、紫菜、裙带菜、石花菜等;但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4)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三、实验探究题(共10分)
32.(2019八下·长泰月考)扦插技条的存活情况受到生根率的影响,某茶园基地科研小组为研究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对茶树扦插后枝条生根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
分别配置等量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溶液),浓度分别为8ppm、12ppm、15ppm、20ppm,号分别为B、C、D、E,另外配置一组等量清水,编号为A。选用长势、长度、粗细等均一致的茶树枝条30根,随机平均分成5组,每组6根;将5组枝条分别浸泡在A、B、C、D、E等5种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上述5组枝条取出,然后分别扦插到相同条件的土壤中,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再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并统计各组枝条平均生根数量,结果如下:
(1)本实验的变量是   。
(2)设置A组的目的是   。
(3)每组三十烷醇溶液不能只浸泡1根枝条的目的是   。
(4)由上图数据分析可知:
①最适合茶树扦插枝条生根的三十烷醇溶液的浓度是    ppm左右。
②随着三十烷醇溶液浓度的增加,扦插后枝条生根数的变化是:   。
【答案】(1)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溶液)浓度
(2)形成对照实验
(3)避免偶然性
(4)12;低于12ppm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溶液),浓度越高,枝条生根数越多(对枝条生根有促进作用);高于12ppm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溶液),浓度越高,枝条生根数越少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从题中信息可知,实验探究的是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对茶树扦插后枝条生根的影响及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所以变量就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溶液)的浓度。
(2)A组为空白组,所以说A组为对照组。设置A组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
(3)每组三十烷醇溶液不能只浸泡1根枝条,因为每组1根枝条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每组6根避免偶然性。
(4)①从生根数曲线图可知一定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当三十烷醇溶液达到12ppm时,生根数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即C组的三十烷醇溶液是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②通过数据分析,除了得出三十烷醇溶液的最适浓度外,本实验还能得出的结论是低于12ppm(左右)的三十烷醇溶液,浓度越高,枝条生根数越多;高于12ppm(左右)的三十烷醇溶液,浓度越高,枝条生根数越少。即三十烷醇溶液的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促进根的生长,超过一定范围抑制根的生长。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四、综合题(共2题,共18分)
33.(2022八下·港南开学考)图是南极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假设除图中所示外,生物之间不再存在其他捕食关系),据图回答问题:
(1)除图中所示外,该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应该包括   部分(如水、阳光等)和生物部分中的   。
(2)该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你所写的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
(3)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之间,都直接或间接地存在着各种关系,如磷虾和小鱼之间存在着   关系。
【答案】(1)非生物;分解者
(2)4;浮游植物→小鱼→虎鲸;浮游植物
(3)竞争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组成成分。图中只有生物部分的生产者(植物)和消费者(各种动物),而没有非生物部分(水、阳光等)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2)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浮游植物→磷虾→须鲸→虎鲸,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鱼→企鹅→虎鲸,浮游植物→小鱼→虎鲸、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浮游植物→小鱼→虎鲸。在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浮游植物。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都直接或间接地存在着各种关系,如磷虾和小鱼都以浮游植物为食,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1)非生物;分解者;(2)4;浮游植物→小鱼→虎鲸;浮游植物;(3)竞争。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是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是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书写食物链时,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消费者。任何一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都是生产者。
34.(2021八下·遂宁期末)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图一表示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某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情况后绘制的食物网简图,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相对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一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需补充的成分是   ,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2)图二中的丁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3)该食物网中,鹰和蛇的关系是   。
(4)若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大量减少,首先会引起植物的数量增加,但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下去,这是因为   。
【答案】(1)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物质循环
(2)植物
(3)捕食和竞争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属于生产者,昆虫、青蛙等动物属于消费者,但是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图一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需补充的成分是分解者。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由此可见,细菌和真菌能作为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
(2)图一食物网含有的食物链为:①植物→昆虫→蜘蛛→食虫鸟→蛇→鹰,②植物→昆虫→蜘蛛→青蛙→蛇→鹰,③植物→昆虫→青蛙→蛇→鹰。④植物→鼠→蛇→鹰,⑤植物→鼠→鹰。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故图二反映的食物链是:丁→丙→乙→甲,把该食物链与前五条对比,与“植物→鼠→蛇→鹰” 相同。所以,图二中的丁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植物。
(3)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鹰以蛇为食是捕食关系,鹰和蛇以鼠为食又是竞争关系,所以鹰和蛇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八下第23章第1节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22八下·榕城期末)春季是牲畜转场、接羔育幼的关键时期。2015年3月30日,新疆塔城地区在重点路段设置20个应急饲草料供应点,确保转入春秋草场的牲畜特别是产羔母畜及时加料。在草场上,影响牲畜生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土壤 B.空气 C.牧草 D.水
2.(2022八下·榕城期末)关于谚语、俗语所蕴涵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C.“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表示生物的捕食关系
3.(2022八下·虞城期末)立夏标志着夏天的开始。《礼记·月令》中的解释是:“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影响上述生物活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温度 B.空气 C.水 D.光照
4.(2022八下·普宁期末)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的指引下,昔日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今日又重现在田埂之间。下列关于稻田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稻田中的青蛙、昆虫和水稻形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有关青蛙的一条食物链可写成:青蛙→昆虫→水稻
C.稻田里的“蛙声”是雄蛙的一种求偶行为
D.青蛙和吃虫鸟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5.(2022八下·龙口开学考)“烟台苹果”享誉全国,但出产它的烟台却不出产柑橘。造成此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土壤
6.(2022八下·龙口开学考)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养鸡场中的人和鸡 B.麦田中的小麦和杂草
C.草原上的狼和鹿 D.花园中的蝴蝶和蛾
7.(2022八下·龙口开学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有(  )
A.竞争关系 B.捕食关系 C.合作关系 D.分工关系
8.(2021八下·昌黎期末)海葵附着在蟹壳上生活,借助蟹得以快速转移,并得到氧气和食物,而蟹借附着在身体上的海葵掩护自己,它们之间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属于(  )
A.寄生 B.捕食 C.共生 D.竞争
9.(2021八下·高明期末)下列描述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理解错误的是(  )
A.作茧自缚——变态发育 B.草盛苗稀——竞争关系
C.饿虎擒羊——捕食行为 D.金蝉脱壳——神经调节
10.(2021八下·泰山期中)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的是(  )
A.林间的大山雀与松毛虫 B.蜂群中的蜂王、雄峰和工蜂
C.农田里的大豆与杂草 D.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
11.(2021八下·德惠月考)“沙漠地区生物种类少“、“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大部分蝙蝠白天休息,夜间活动”。在上述生物现象中起主要作用的非生物因素依次是 (  )
A. 水、温度、阳光 B.水、阳光、温度
C.温度、水、阳光 D.阳光、水、温度
12.(2021八下·广饶开学考)下列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
A.“大树底下好乘凉”说明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B.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C.影响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
D.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13.(2020八下·龙沙期中)生活在人的肠道内的某些细菌可以帮助我们消化人体内很多无法消化的东西,合成人 体所需的一些维生素,这类细菌与人体的关系是(  )
A.共生 B.寄生 C.捕食 D.竞争
14.(2020八下·濉溪开学考)极地狐和大耳狐耳朵大小明显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
15.(2020八下·新罗月考)新冠状病毒结构特点和与新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关系分别是(  )
A.没有细胞结构、寄生
B.有细胞结构但没有成形细胞核、寄生
C.没有细胞结构、共生
D.没有细胞结构、捕食
16.(2020八下·百色月考)美丽的珊瑚由珊瑚虫的外壳堆积而成.珊瑚虫体内生活着某些藻类,它们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珊瑚虫和藻类之间的关系是(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17.(2019八下·未央月考)《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播出后反响热烈,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水分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繁”,枝条及其绿叶是由芽发育而来的
C.“地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免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与其植食性相适应
D.“明月别枝惊酶,清风半夜鸣”,蝉属于动物界的最大类群——节肢动物
18.(2018八下·石景山期末)白蚁以木头为食,但是自身不能消化木纤维。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够将木纤维分解成果糖,这些果糖既可以供白蚁利用,又可以作为鞭毛虫的食物。白蚁和它肠内的鞭毛虫的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共生
19.(2018八下·新乐期末)菜农在大田种韭菜收获的是绿色的韭菜,而在密闭的暗室中种韭菜收获的却是黄色 的韭黄,影响这一差异的生态因素是(  )
A.温度 B.阳光 C.土壤 D.空气
20.(2018八下·灌云月考)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A.营养 B.温度 C.土壤 D.水分
21.人工栽种人参、三七等中药成功的关键在于(  )
A.控制适当温度 B.控制充分的水分
C.控制较弱的光照 D.提供肥沃的土壤
22.(2018八下·龙口期中)下面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t)推移而发生的数量(n)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共生、捕食、竞争 B.竞争、捕食、共生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23.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植物,其原因是(  )
A.海沟深处无二氧化碳 B.海沟深处无阳光
C.海沟深处无有机物 D.水温太低
24.(2017八下·虞城期末)我国南方的马尾松林,往往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马尾松和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大发生.这种生态效益是由复杂的(  )带来的.
A.种间关系 B.气候条件 C.土壤条件 D.温度条件
25.(2017八下·罗山期末)“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是很多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对这两种植物生活影响最大的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26.(2017八下·路南期末)日常生活中有“南橘北梨,春兰秋菊”之说,造成上述植物生活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水分和温度 B.光和水分 C.光和温度 D.温度和土壤
27.(2017八下·路南期末)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但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这些现象中包括(  )
A.共生、种内互助 B.竞争、种内互助
C.寄生、种内斗争 D.竞争、种内斗争
28.(2017八下·揭西期末)热带雨林中的植被大都分层次分布,高大的乔木下是低矮的灌木,灌木下是一些草本植物。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  )
A.水分 B.光照 C.温度 D.空气
29.(2017八下·洪泽月考)“南橘北枳”所描述的变异,其形成原因是(  )
A.染色体畸变 B.气温的差别 C.基因突变
30.(2015八下·海门期中)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影响作物生长限制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光照 D.空气
二、资料分析题(共12分)
31.(2017八下·朝阳期末)根据所给的材料回答问题
(1)资料一:海洋中生长的珊瑚五颜六色,珊瑚是由许多微小的珊瑚虫聚合而成的,珊瑚虫内有许多共生的单细胞冲黄藻.珊瑚原本是白色的,但由于虫黄藻携带各种不同的色素,从而使珊瑚呈现出绚丽的色彩.
①珊瑚虫和虫黄藻在分类上分别属于   .
A.节肢动物单细胞藻类
B.腔肠动物单细胞藻类
C.节肢动物多细胞藻类
D.腔肠动物多细胞藻类
②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珊瑚虫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无机物,可以作为虫黄藻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   是生产者.珊瑚虫和虫黄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填“共生”或“寄生”).
(2)资料二:珊瑚礁区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是由珊瑚虫、藻类、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微生物等多种生命形式组成的聚集体,各种生物之间关系紧密,比如海胆、雀鲷以藻类为食,长棘海星捕食珊瑚虫,肉食性鱼类又会以海胆、海星等为食,微生物在环境净化和位置循环方面则发挥着重要作用.雀鲷虽是食草的,但却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它会驱赶海胆和长棘海星,避免藻类和珊瑚虫被大量捕食.
①以上珊瑚礁区域形成了一种典型的   生态系统.请写出以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   .
②雀鲷和海胆的关系是   (填“捕食”或“竞争”).
(3)资料三:珊瑚的生长需要适当的温度、良好的水质以及充足的光照等,当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共生虫黄藻就会游离到环境中,使珊瑚变白,这种现象称为珊瑚白化,所以科学家把共生虫黄藻密度作为反应珊瑚白化程度的重要标准.
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对我国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的珊瑚白化现象展开了研究,他们定量分析了2006年6月、2007年8月和2008年2月采自大亚湾海域的多种珊瑚样品的共生虫黄藻密度,作为反应珊瑚白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以下是科学家研究的部分结果:
①请解释科学家将共生虫黄藻密度作为反应珊瑚白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的原因:   .
②结合图a的研究结果,分析图中四种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密度最大的时间都是   .结合图b中科学家对   和   两个因素的研究结果发现,共生虫黄藻密度最大时期的气候特点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10分)
32.(2019八下·长泰月考)扦插技条的存活情况受到生根率的影响,某茶园基地科研小组为研究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对茶树扦插后枝条生根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
分别配置等量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溶液),浓度分别为8ppm、12ppm、15ppm、20ppm,号分别为B、C、D、E,另外配置一组等量清水,编号为A。选用长势、长度、粗细等均一致的茶树枝条30根,随机平均分成5组,每组6根;将5组枝条分别浸泡在A、B、C、D、E等5种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将上述5组枝条取出,然后分别扦插到相同条件的土壤中,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再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记录并统计各组枝条平均生根数量,结果如下:
(1)本实验的变量是   。
(2)设置A组的目的是   。
(3)每组三十烷醇溶液不能只浸泡1根枝条的目的是   。
(4)由上图数据分析可知:
①最适合茶树扦插枝条生根的三十烷醇溶液的浓度是    ppm左右。
②随着三十烷醇溶液浓度的增加,扦插后枝条生根数的变化是:   。
四、综合题(共2题,共18分)
33.(2022八下·港南开学考)图是南极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假设除图中所示外,生物之间不再存在其他捕食关系),据图回答问题:
(1)除图中所示外,该生态系统的组成还应该包括   部分(如水、阳光等)和生物部分中的   。
(2)该食物网共有   条食物链,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   。你所写的这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
(3)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之间,都直接或间接地存在着各种关系,如磷虾和小鱼之间存在着   关系。
34.(2021八下·遂宁期末)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图一表示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某森林公园生态建设情况后绘制的食物网简图,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相对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一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需补充的成分是   ,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2)图二中的丁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   。
(3)该食物网中,鹰和蛇的关系是   。
(4)若一段时间内鼠的数量大量减少,首先会引起植物的数量增加,但不会无限制地增加下去,这是因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环境的组成和生态因素
【解析】【解答】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的生物,选项中,A土壤、B空气、C水属于非生物因素,C牧草属于生物因素,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2.【答案】C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概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解答】A、“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A说法正确。
B、“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表明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即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B说法正确。
C、“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水分对生物的影响,即环境影生物,C说法错误。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表示生物的捕食关系,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熟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间的关系、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等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熟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绿色植物是食物和能量的来源;绿色植物能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能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等;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也能影响改变环境;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竞争、寄生等的关系。
3.【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根据分析可知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夏至时“蝼烟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意思是温度升高,各种动植物活动生长,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4.【答案】B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或者是捕食关系,或者是竞争关系,再或者是共生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生活在生物圈中,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书写食物链时,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消费者,如水稻→昆虫→青蛙,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繁殖期间,雄蛙以鸣声招引雌蛙,这是动物的一种求偶行为,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青蛙和吃虫鸟都以虫为食,存在着竞争关系,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了食物链,众多食物链交错在一起又形成了食物网。生物正是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5.【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 南方温暖,温度适宜;北方寒冷,气温低。所以,苹果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造成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温度。
故答案为:A。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6.【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人吃鸡,因此养鸡场中的人与鸡属于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麦田中的小麦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B符合题意。
C.狼吃鹿,因此草原上的狼与鹿属于捕食关系,C不符合题意。
D.蝴蝶是昼出性昆虫,其活动都在白天;而蛾类一般是夜晚出来活动,因此花园中的蝴蝶和蛾不是竞争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内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内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7.【答案】B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螳螂捕蝉,螳螂吃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黄雀捕食螳螂,黄雀吃螳螂,也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A、C、D均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内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内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8.【答案】C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根据提干所述,海葵海葵附着在蟹壳上生活,借助蟹得以快速转移,并得到氧气和食物,而蟹借附着在身体上的海葵掩护自己,可见,海葵和寄居蟹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因此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属于共生关系,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间的关系,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依靠它生活,并消耗其营养的一种生物关系;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生存空间、食物等资源时会发生的争斗;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一种生物关系。
9.【答案】D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蝴蝶和家蚕等昆虫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因此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其幼虫吐丝作茧化蛹,不吃不动,故称为“作茧自缚”,A正确。
B.“草盛苗稀”描述的是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B正确。
C.捕食行为是动物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生存所需的食物的行为。故饿虎擒羊,是虎的捕食行为,C正确。
D.蝉的发育经过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其幼虫外有外骨骼,蜕皮之后发育成成虫,因此“金蝉脱壳”后的蝉处于发育的成虫阶段,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①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10.【答案】C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林间的大山雀与松毛虫,大山雀捕食松毛虫,他们属于捕食关系。A不符合题意。
B.蜂群中的蜂王、雄蜂和工蜂,它们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存和繁衍,属于合作关系。B不符合题意。
C.农田里的大豆和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空间,属于竞争关系。C符合题意。
D.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他们属于共生关系,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生物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作用或关系 举例
种间关系(指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兔子吃草,狼捕食兔子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杂草与水稻生活在一起,争夺阳光、水分和空间
寄生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其体内或体表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 蛔虫与人,菟子丝与豆科植物
共生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种内关系(指同种生
物之间的关
系) 种类合作 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 蚂蚁“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维持群体生活
种类竞争 同种生物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斗争 繁殖期间,同种动物雄性个体为争夺雌性个体进行斗争
11.【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沙漠气候干燥,缺少水分,导致沙漠地区生物种类少;
在清明前后,气温回升,天气变暖,可以播种了;
白天和夜间的区别就是有没有阳光,所以,蝙蝠的活动受光的影响,可见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12.【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解析】【解答】A.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状态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为大气提供大量的水蒸气,增加空气湿度,降雨量增多;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吸收热量,使气温降低;夏天大树还能遮挡阳光,降低温度;此外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空气清新宜人。因此树荫下,空气湿润、凉爽、清新宜人,A符合题意。
B.植物通过根吸收来的水大约只有1%被植物体利用,约99%都被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当中去了,因此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蒸腾作用而不是光合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影响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C不符合题意。
D.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植物吸收的水分90%以上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1)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2)水分从气孔蒸腾,使植物体内产生一种将水分向上运输的拉力,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及无机盐的运输;促进根部对矿质离子的吸收。(3)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灼烧。
2、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13.【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A、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肠道细菌可以帮助人体消化很多无法消化的东西,合成维生素,同时人体也为细菌提供营养,可见细菌与人体之间是共生的关系,可见A符合题意。
B、寄生是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 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是一方收益,一方受害,可见B不符合题意。
C、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故C不符合题意。
D、 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可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为基础题,需要熟记生物之间的几种关系:
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兔子吃草,鹿也吃草,兔子和鹿就是竞争关系;
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生物为食物;如:兔以草为食物,兔子和草是捕食关系。
共生 又叫“互利共生”,指两种生物通过合作,共同生存,如:根瘤菌和大豆就是共生关系。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 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且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是一方收益,一方受害,蛔虫和人是寄生关系。
14.【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极地狐耳朵小,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适应寒冷的极地环境。大耳狐,耳朵较大可以增加热量的散失,降低体温,适应高温的环境。因此,极地狐的耳朵大小、形状与大耳狐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有关。
故答案为:B。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动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15.【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
【解析】【解答】解:新冠状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蛋白质外壳保护里面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包含着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控制病毒的生命活动,决定病毒的遗传和致病性。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病毒的这种繁殖方式称为自我复制。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病毒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条件适宜时,病毒便侵入活细胞,开始新的生命活动。因此新冠状病毒与新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关系是寄生。
故答案为:A。
【分析】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16.【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藻类靠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虫提供氧气;因此二者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一旦分开,都不能很好的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叫共生。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17.【答案】A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芽的结构及其发育
【解析】【解答】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温度,A符合题意;
B、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繁”,枝条及其绿叶是由芽发育而来的,发育成枝和叶的芽叫叶芽或者枝芽;B不符合题意;
C、“地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免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与其植食性相适应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明月别枝惊酶,清风半夜鸣蝉”,蝉属于动物界的最大类群——节肢动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土壤等;按照位置芽分为顶芽和侧芽,按其发育的结果分为花芽、枝芽和混合芽。
18.【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根据题干信息“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够将木纤维分解成果糖,这些果糖既可以供白蚁利用,又可以作为鞭毛虫的食物”,则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
故答案为:D
【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间的关系 关系特点 实例分析
捕食关系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竞争关系 争夺空间、阳光、食物、配偶等 水稻和草争夺阳光和水等
合作关系 同种生物间的互助 蜜蜂群内的分工和合作
共生关系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的根
寄生关系 一种植物生活在另一种植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菟丝子寄生在别的植物上
19.【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由于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所以韭菜和韭黄本是由同一种植物,但韭菜由于生活在露天环境中有光有叶绿素,所以是绿色的,而黄色的韭菜是在遮光的条件下没有制造叶绿素故生长的颜色是黄色的。
故答案为: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该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20.【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同,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顶、山腰、山脚的温度不同,从山脚到山顶温度逐渐下降,形成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
故答案为:B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21.【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在陆生植物中,有些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松、杉、柳、槐、玉米等;而有些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药用植物人参、三七等。可见人工栽种人参、三七等中药在弱光下生长的较好,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本题考查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单,熟知:人工栽种人参、三七等中药属于喜阴植物,在生长中注意控制光照。
22.【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
故答案为:A
【分析】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23.【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A、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阳光,海沟深处没有绿色植物分布不是因为没有二氧化碳,A不符合题意;
B、是因为阳光照射不到海沟深处,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B符合题意;
C、不是因为海沟深处没有营养,C不符合题意;
D、不是因为水温低,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非生物因素影响植物的分布:
非生物因素 影响 典型例子
光 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理活动。 海洋中植物的垂直分布;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在夜间涌动,绝大多数动物在白天活动。
温度 影响生物的分布,也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南北植物的分布,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的分布;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只能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限度时,生物就可能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水分 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沙漠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
空气 空气影响动植物的生活 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氧化碳。
24.【答案】A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由分析可知,南方的马尾松林常常是山林经砍伐后种植的人工林,其基因多样性流失,种类单一,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减少,森林的自动调节能力下降,森林的抗病虫害能力下降,所以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将马尾松林与其它树种形成混交林,则能增加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森林的自动调节能力增强,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因此我国南方的马尾松林,往往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如果马尾松和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大发生.这种生态效益是由复杂的种间关系带来的
故答案为:A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据此答题.
25.【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农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主要意思是清明、端午,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故选: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据此分析解答.
26.【答案】C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环境因素中非生物因素能够对生物造成影响.“春兰秋菊”主要是春季和秋季的光照强度和温度不同的影响,“南橘北梨”主要是受南北温度的不同造成的,C正确。
故选:C
27.【答案】D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的菜具有特殊的风味,同时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发酵,影响泡菜的质量,同时加盖还可以防止泡菜坛中产生的乳酸的酸味挥发,又能增加坛内空气的湿度,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乳酸菌和其他的微生物的关系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当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有体现了种内斗争,D正确。
故选:D
28.【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此题主要考查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线在热带雨林中的分布,在外层光线强,由于植物遮挡越往下光线越少;植物有喜光植物和耐阴植物,因此外层是喜光的高大的乔木,最下面是耐阴的一些草本植物.因此形成这种层次分布的主导生态因素是光.
故选:B.
29.【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南方与北方环境因素中温度差别较大,而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柑橘是热带水果,它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南方温度高适合柑橘生长;而北方温度较低,不适宜柑橘生长,会影响柑橘的色泽、口感品质(如含糖量等)。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30.【答案】B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冬季温度过低,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大棚种植技术主要解决了作物生长中冬季温度过低的非生物因素的限制.
故选:B.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31.【答案】(1)B;虫黄藻;共生
(2)海洋;藻类→海胆→肉食性鱼类;细菌、真菌;竞争
(3)当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共生虫黄藻就会游离到环境中,使珊瑚变白;2008年2月;海表温度;总太阳辐射;海表温度低、总太阳辐射小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腔肠动物;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解:(1)①珊瑚虫是腔肠动物,虫黄藻是单细胞藻类,因此珊瑚虫和虫黄藻在分类上分别属于腔肠动物、单细胞藻类,故选B.②“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珊瑚虫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无机物,可以作为虫黄藻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虫黄藻是生产者.珊瑚虫和虫黄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共生(填“共生”或“寄生”).(2)①以上珊瑚礁区域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以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是藻类→海胆→肉食性鱼类.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细菌、真菌.②雀鲷和海胆都吃藻类,因此雀鲷和海胆的关系是竞争(填“捕食”或“竞争”).(3)①科学家将共生虫黄藻密度作为反应珊瑚白化程度的重要指标的原因:当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共生虫黄藻就会游离到环境中,使珊瑚变白.②结合图a的研究结果,分析图中四种珊瑚共生的虫黄藻密度最大的时间都是2008年2月.结合图b中科学家对海表温度和总太阳辐射两个因素的研究结果发现,共生虫黄藻密度最大时期的气候特点是海表温度低、总太阳辐射小.
故答案为:(1)①B②虫黄藻;共生(2)①海洋;藻类→海胆→肉食性鱼类;细菌、真菌②竞争(3)①当条件发生明显的变化时,共生虫黄藻就会游离到环境中,使珊瑚变白②2008年2月;海表温度;总太阳辐射;海表温度低、总太阳辐射小
【分析】(1)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2)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如衣藻,也有多细胞的,如水绵、海带、紫菜、裙带菜、石花菜等;但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藻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3)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4)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2.【答案】(1)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溶液)浓度
(2)形成对照实验
(3)避免偶然性
(4)12;低于12ppm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溶液),浓度越高,枝条生根数越多(对枝条生根有促进作用);高于12ppm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溶液),浓度越高,枝条生根数越少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科学探究的过程
【解析】【解答】(1)从题中信息可知,实验探究的是某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对茶树扦插后枝条生根的影响及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所以变量就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溶液)的浓度。
(2)A组为空白组,所以说A组为对照组。设置A组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
(3)每组三十烷醇溶液不能只浸泡1根枝条,因为每组1根枝条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每组6根避免偶然性。
(4)①从生根数曲线图可知一定浓度的三十烷醇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当三十烷醇溶液达到12ppm时,生根数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即C组的三十烷醇溶液是促进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②通过数据分析,除了得出三十烷醇溶液的最适浓度外,本实验还能得出的结论是低于12ppm(左右)的三十烷醇溶液,浓度越高,枝条生根数越多;高于12ppm(左右)的三十烷醇溶液,浓度越高,枝条生根数越少。即三十烷醇溶液的浓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促进根的生长,超过一定范围抑制根的生长。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探究过程一般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做出正确的假设。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33.【答案】(1)非生物;分解者
(2)4;浮游植物→小鱼→虎鲸;浮游植物
(3)竞争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组成成分。图中只有生物部分的生产者(植物)和消费者(各种动物),而没有非生物部分(水、阳光等)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2)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浮游植物→磷虾→须鲸→虎鲸,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鱼→企鹅→虎鲸,浮游植物→小鱼→虎鲸、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浮游植物→小鱼→虎鲸。在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浮游植物。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都直接或间接地存在着各种关系,如磷虾和小鱼都以浮游植物为食,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故答案为:(1)非生物;分解者;(2)4;浮游植物→小鱼→虎鲸;浮游植物;(3)竞争。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不仅供给了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是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是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书写食物链时,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消费者。任何一条食物链中,数量最多的都是生产者。
34.【答案】(1)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物质循环
(2)植物
(3)捕食和竞争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知识点】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析】【解答】(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属于生产者,昆虫、青蛙等动物属于消费者,但是缺少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图一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需补充的成分是分解者。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由此可见,细菌和真菌能作为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
(2)图一食物网含有的食物链为:①植物→昆虫→蜘蛛→食虫鸟→蛇→鹰,②植物→昆虫→蜘蛛→青蛙→蛇→鹰,③植物→昆虫→青蛙→蛇→鹰。④植物→鼠→蛇→鹰,⑤植物→鼠→鹰。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故图二反映的食物链是:丁→丙→乙→甲,把该食物链与前五条对比,与“植物→鼠→蛇→鹰” 相同。所以,图二中的丁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植物。
(3)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鹰以蛇为食是捕食关系,鹰和蛇以鼠为食又是竞争关系,所以鹰和蛇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4)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分析】(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而有毒物质的流动则逐渐增多。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大;相反,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就越小。所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