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朱先生退兵》选自陈忠实的《白鹿原》,陈忠实的创作属于新历史小说,发表于1993年,曾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这篇小说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等艺术形式。
《白鹿原》的故事时间跨度长,人物繁杂众多,主题旁逸杂出。而《朱先生退兵》则小而美,就只是针对朱先生的为民之心展开了叙述。
《朱先生退兵》这段文本讲的是,张总督因为打不过巡抚方升,派人请朱先生退兵,朱先生应承了,是为百姓,但同时对张总督是淡而疏离的。张总督和朱先生是同一年经巡抚方升监考高中的举人,方升对张总督和朱先生都有恩情,但张总督去日本留学后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回国后跟着闹革命,与方升成了政敌,方升二十万大军压境,张总督束手无策,这才有了《朱先生退兵》这个小故事。
朱先生在白鹿原上是一个圣人一样的存在,他是白嘉轩的姐夫,但同时是黑娃等小一辈的老师,不问世事,一心读圣贤书,但有事降临于他身上,他也不躲,反而能很好地解决。
一、退兵,朱先生当仁不让
朱先生一心读圣贤书,但不是死读书,他有一颗古仁人之心,胸怀千万百姓的命运,他不忍心百姓惨遭军阀混战的荼毒,所以,他凭借诚恳的态度和初衷,能够把退兵这件事手到擒来。
在这篇里,朱先生清晨诵读结束后,接到了张总督的手谕,打发走了两个差人,他拿上一把油布伞,背着一个褡裢,就出发步行去了张总督的府邸。跟张总督打了个照面,第二天就踏上了行程。这件事除了张总督把退兵这件事告知以外,在朱先生这里,其他的事情跟张总督毫不相关,一切只跟他胸怀的百姓有关。
于是他热泪涌流,吟起了杜甫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他不忍心兵车行里的惨状再次上演,他不希望白鹿原上的门户又成了“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般模样。
诗圣的诗篇与朱先生合二为一,这显示了朱先生的使命般的出行,他也是千百年来当之无愧的圣人模样。
二、朱先生始终与张总督保持距离
朱先生可以接受张总督委托去退兵,这是为了他心中的圣人使命,但他却不站队,他不屑于与张总督这样的军阀为伍,他一心只读圣贤书,钻研古仁人的学问。
朱先生与张总督是同年举人,又同是方升门下,但这仅仅代表了他们的出身。因为各自经历不同,所在做的事业不同,他们便没办法走在一条路上。
所以,张总督派人来请,他把两位差人打发走了,他并不打算坐张总督的汽车,张总督派秘书和差人二次去请,还扑了个空;张总督说话粗俗大条,朱先生始终文言味十足,客气疏离,有点敬而远之的意思;退兵成功,张总督宴请朱先生,朱先生只喝了张 总督一杯热茶,吃的都是自己带来的东西。
由此可见,不坐汽车、不说亲近话、不吃他的饭,全部都是不受张总督恩惠的表现,这反而全了朱先生自己的志向,他只为民请命。
三、朱先生劝诫张总督
朱先生的劝诫并不直白,属于点到为止,至于悟到多少,都算是张总督的福分。朱先生虽不喜张总督,但总归算有同窗之谊,他没有拂了张总督面子,可也全了自己的心志。
朱先生要走之时,张总督请他留墨宝,朱先生并不推辞,在宣纸上写了几行娃娃体的毛笔字,稚头拙脑,解释道,说听到孩童诵唱的歌谣,就抄录给张总督玩味。话说的很开很有余地,这是小孩的歌谣,是个乐子,你悟出什么,也不是我的意思,你懂就行。既有自己表达,又不惹祸上身。
朱先生写的这两行字很有意思,“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
朱先生的“指甲常剪”,就是要劝他收敛一下自己的戾气,管束自己的属下,为人处世、对待百姓态度好一点。“兜要浅”就更有意思了,张总督出行坐汽车,给人接风洗尘要大摆宴席,这些钱哪里来,还不是搜刮来的,所以朱先生是要劝他少搜刮民脂民膏。
这样分析下来,突然觉得,朱先生还是从自己的为民角度出发,才劝诫张总督的,朱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表里如一,圆融大方。
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①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的语言文言化、书面化,张总督的语言粗鲁、口语化。
②叙事语言简约、平实,大多直陈其事,少有修饰。
③古雅厚重有韵味,多有诗词歌谣入文。
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这题考查朱先生拒绝张总督的情节的作用,一方面出于小说情节有波澜的需要,吊起读者胃口,如果仅止于此则落了下乘,重要的是塑造具有士人风骨的人物形象朱先生的需要,而作者成功地塑造朱先生这样一个不谄上媚下保持人格独立,与权贵保持距离的形象又是为了歌颂有担当精神的知识分子的需要。
小说艺术手法类探究题的探究点往往不局限在艺术手法的某一方面,如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谋篇布局的艺术,而是将目光放在小说艺术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上,它涉及小说写作技巧的方方面面,如情节线索、表现手法、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主题及其象征意蕴等。艺术手法的探究往往从文本的某一艺术手法切入,要求探究其使用的意图或表达效果。
①使故事更曲折,增强了文本张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在矛盾中,刻画并丰富了二人的性格,尤其是显示了朱先生的人格和威望。
③强化主题,通过拒绝,表明朱先生此行的目的是为民请命,赞美了知识分子的担当。
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谈谈你的理解。 (6分)
①首尾照应。结尾“安乐居的消失”和开头照应,结构紧凑。
②揭示主题。安乐居在第一段出现,在最后一段消失,这种淡淡的失落和前文淡淡的悠然的乐在其中的感觉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安乐居的消失意味着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退让。
③感伤式结尾。安乐居没有了,这样的令人伤感的结尾,令人回味,促人思考。
④叙述语言平静克制,蕴含着淡淡的感伤。叙述者平淡的笔调,更加剧了传统文化、传统气息消失的伤感。
句(段)的作用题
鉴赏语言特色题
①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老吕的话 “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缓缓地,和他的性格一致。
②口语化,京味浓,贴近生活。“很浑愣”“一砖头就把服务员脑袋开了”等京味口语的运用很地道。
③语言幽默风趣。如“他们不养大鸟,觉得那太费事,‘是它玩我,还是我玩它呀?’”。再如提到画家的画,作者写道“他的画怎么样?没见过。”。
④语言简洁平淡自然素朴雅致。多用短句,不加修饰,自然朴素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