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司马光》(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6 22:5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读”领风骚学古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课例
教材分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的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突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故事情节完整、有趣。
本文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打好学习古文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做好铺垫,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学生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法迁移,让学生能初步感悟小古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谈话导入--温故知新;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再读课文--读懂意思;三读课文,读出味道;回顾学法--拓展延伸。
本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运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古文的意思;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的艺术魅力,体会古文的韵味。运用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美读-熟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总之,整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读”领风骚,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温故知新
1、聚焦人物姓氏
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司”是本节课第一个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它是半包围结构。大家要注意它的间架结构。同学们,司马光的名字里藏着一个秘密,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生答)
欧阳、公孙、上官、尉迟、端木……
每个姓氏背后都有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百家姓》,探寻中华姓氏之源。
2、聚焦人物故事
司马光小时候就很有名,主要是因为他做了一件事?什么事?
(生答)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谁来讲一讲?
(生讲故事)
讲得真好!这个故事伴随着老师,也伴随着你们长大,想不想知道古人是怎么写这个故事的?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司马光,走进他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生跟读)回想老师刚才的带读,自己试着借助文中的拼音把小古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
有没有容易读错、难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字?
预设:1、“登”的右上角是两撇一捺,不能写错了。
2、“瓮”和“迸”都是后鼻音,不能读成前鼻音。
(出示瓮的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瓮的样子。
结合文中插图和注释,讲讲“水迸”的意思。
谁能把这则小古文读一读?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要读得声断气连。(生读,师评价)
三、再读课文,读懂意思
文章读通顺了,课文意思你能读懂吗 请同学们借助课后注释默读思考,不明白的地方先记录下来,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
(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预设:1、我不明白“众皆弃去”的意思。
弃,丢下。大家都丢下那个落水的小孩跑开了。
2、“光持石击瓮破之”是什么意思?
(1)司马光举起一块大石头向大缸扔去,缸破了。
(2)不是扔,是砸。扔的力度不够,只有砸才能把缸砸破。
老师这儿有个问题,“群儿戏于庭”,什么叫“戏于庭”?
生:在庭院里玩耍。
大家发现没有,这一句的句式很有意思,“在庭院里玩耍”不说“于庭戏”,却说“戏于庭”。其实古文里有很多说法是和我们现在不一样的。“在园子里玩耍”用古文该怎么说呀?
生:戏于园。
一群小孩儿在树林里玩耍呢?
生:群儿戏于林。
一个老人在小溪边钓鱼呢?
生:一叟钓于溪。
有以上可见,除了句式有变化,你还发现了小古文什么特点?
生:语言简练。
这就是小古文言简义丰的特点。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完整地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哟。
(生讲故事,师生评议完善)
咱们现在来玩个小游戏,我说白话文,看你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多说或少说都算挑战失败哟!
(师生文白对读)
真棒!你看,老师说了一大段话,你们只用30个字就介绍清楚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小古文的语言是何其精炼呀。让我们回顾课文,当那个孩子发生危险时,其他孩子怎么做的 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生:其他孩子“皆弃去”,司马光“持石击瓮破之”。
四、三读课文,读出味道
抓住这两个关键词,我们就把这篇小古文读懂了。能不能把古文的味道读出来呢?别着急,我再教给大家一个小妙招,读出节奏感。
(出示)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生自由练读后展示)
师评价、指导,入情入味地读。
会读了。会背吗
(生背诵)
五、回顾学法,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学习《司马光》的?
生答,师小结。
读通读顺--读懂意思--读出味道--熟读成诵。
敢不敢用上前面的学习方法来挑战与司马光有关的另一篇小古文?
(出示)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生自学)
(指生读,师带读,生齐读)
(师生对读)
带上节奏,尝试着把古文的味道读出来。
(出示)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生自由练读后展示)
你认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司马光读了很多书,取得很大的成就,他还编纂了一部伟大的著作流传千古,这就是---
《资治通鉴》。
记住司马光,记住他的伟大著作。
第一次学习小古文,感觉怎样?像这样有意思的小古文还有很多,如《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等。同学们下去可以找来读一读。
教学反思:
本课是统编教材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小古文), 由学生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引入新课,为后续文言文的学习设梯架桥,降低难度。“读”始终是贯穿课文学习的主线,小古文教学最忌条分缕析。对于文意,大致了解即可。重点是指导学生度通读顺,读出小古文蕴含其中的节奏及韵律之美,呵护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教材无非是例子。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习得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为持续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是本单元着重落实的语文训练要素,体现在本课的教学中,是学生在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现小古文与现代文句式结构上的不同及小古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读”领风骚学古文,习得方法兴趣盎。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学有所获,我心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