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文档属性

名称 3.1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美术人美版(2019)美术鉴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02-06 15:4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美版高一美术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教学设计
课题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雕塑的基础知识,了解雕塑空间占有形式的差异。通过雕塑作品的赏析了解浮雕和圆雕的存在形式及材质在呈现作品主题与视觉效果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对雕塑作品的观察及对其材料工具、造型手法等多角度,理解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知道什么是雕塑,雕塑的空间占有形式、材质及造型手法与主题表达的关系。了解雕塑作品是如何借助艺术语言与造型手法凸显其纪念性与象征性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掌握作品的造型手法,理解作品呈现的文化内涵、功能与意义,启发学生认识雕塑艺术的社会作用。通过视频观赏及对作品的理解,感知英雄人物的崇高境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及对国家及民族的自豪感与使命感。
教学重点 掌握雕塑的基础知识、圆雕与浮雕实体特征区别及艺术代表人物。
教学难点 如何观赏和深度理解雕塑艺术的形式语言及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本、PPT 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一、为什么说雕塑是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1.雕塑:指为美化环境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 雕塑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2.雕塑的基本形式 圆雕:独立的、可四面多角度观赏的雕塑。 浮雕:依附于平面之上的有凹凸起伏形象的雕塑。 镂空雕:具有前后通透空间效果的雕塑。 架上雕塑:主要指尺度不大,较突出雕塑家的个人创作特点与风格,强调艺术情调和品味,适于室内展览或陈设用的雕塑。 3.“雕”是较硬的材质即减法,“塑”是较软的材质即加、减法并用。 雕塑是空间中的实体性艺术。可塑性的泥,可雕可刻的木、石以及可永久保存的金属等材料的物质属性,决定着物质的实体占有三度空间,并以可视、可触、可感的体量方式构成了雕塑这门艺术最基本的样式。 二、雕塑如何借用材质凸显其艺术特征 1.雕塑作品传递着思想,映射着艺术家的美学追求与探索生命的价值。 雕塑作品的内在美感必须借助特定的材质呈现。不论是广场中央的玻璃钢雕塑,还是陵墓前的石雕群,或者建筑上的装饰性金属雕塑,石材、金属、木、树脂…… 材料已经成为雕塑艺术之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雕塑艺术中,适合雕(刻)法的材料,首先是石材,它也是雕塑史中提到的较早使用的材料。而材质坚实、 纹理和色彩都较为出色的云石更是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菩萨身躯》《伏虎》等作品都是运用石材的典型。以“塑”为技法的雕塑作品,以黏土和青铜材料为代表,如《豹噬猪饰牌》。中国古代雕塑讲究“塑绘不分”“塑容绘质”,常以泥塑成像,山西平遥双林寺彩塑是其中的代表。其他较常使用的材料还有木材、竹根、树根、果核、煤精等。 三、雕塑除了观赏,还有哪些功能与意义 除了艺术性,雕塑也有特定的功能与意义。 从功能的角度看,雕塑大致可分为: 1.纪念性雕塑以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件为主题,也可以是某种共同观念的表征,用于纪念重要的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这类雕塑一般体量硕大,多安置在户外。 2.主题性雕塑主要用于对某个特定地点、环境、建筑的主题说明, 必须与所要说明的环境有机结合,并点明主题甚至升华主题。具有纪念、教育、美化、说明等意义 3.装饰性雕塑是城市雕塑中数量比较大的一个类型。这一类雕塑比较轻松、欢快,带给人美的享受,因而也被称为雕塑小品。表现的内容极广,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4.陈列性雕塑又称架上雕塑, 尺寸一般不大, 也有室内、室外之分。它的形式手法让人眼花缭乱, 内容题材更为广泛, 材质应用也更为多样。 总结:不同类型的雕塑具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和现实价值。
课后作业 1、说说你印象深刻的雕塑,它是哪一种类型?是否体现了它应有的功能? 2、找自己喜欢的雕塑作品,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作品体现出来的艺术特色,进一步思考雕塑之美及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3、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板书设计 纪念与象征——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为什么说雕塑是空间中的实体艺术 雕塑如何借用材质凸显其艺术特征 雕塑除了观赏,还有哪些功能与意义
教学反思 本课程以纪念性雕塑为样本,呈现了雕塑艺术的材质特点、审美历程、代表作品和艺术家。本课学习任务是了解雕塑的基本知识,分析浮雕与圆雕的差异,从材料工具、造型手法等角度体会雕塑与绘画的不同美感,进一步认识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美术课上已涉及了雕塑艺术的初步学习,但缺乏对雕塑艺术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对很多优秀艺术作品也缺乏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对雕塑艺术进行比较性研究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