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6 20:10: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问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带着地球流浪,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感谢你当年的养育,如果可以,我也不会扔下你独自逃亡。不靠土吃饭、早已经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大概很难懂中国人的传统恋根情结。
(摘编自《外国人看不懂〈流浪地球〉的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认同差异》)
材料二:
中国人讲的“家”是很有弹性的,小到一家三口大到无限远。比如平常我们都喜欢说“我们是自家人”。什么叫“自家人”呢?你再扩大点,比如“国家”,在英文里面“国家”是“State”,并没有一个“家”的意思在里面。其实,几乎各个地方的语言要表述“国家”的时候,他们的概念之中都不包括“家”,只有我们中国,或者受我们中华文化影响的地区,比如日本,的确也会有“国家”这个说法。所以“家”你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它挺麻烦的。它牵涉的范围非常广,因为它是一个不断有伸缩弹性的东西。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讲这个“家”恰恰能够说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他说“西方的社会像一捆柴”。我们把这一捆柴里面的每根柴,理解为不同的个体、个人。把他们绑起来就成为一个社会或者团体,叫做“团体格局”。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的影响力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费孝通就用这个形象界定了我们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他给它一个名字,叫“差序格局”。
费孝通说,因为整个社会是个差序格局,“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跟我友好的那个关系网也是可以不断伸缩来回的。他还说,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正因为“公”“私”的界限没那么分明,中国传统社会里面特别喜欢讲人情、讲关系,又要讲面子,因此那些规矩就包括了很多不言自明的东西,包括了很多我们叫“礼”的东西,这是一种礼治。我们不太需要讲契约,我们就讲信用,好比你跟别人做生意、做买卖,你丧失了信用之后,就没人再找你做了。
假如这个社会,什么都是讲规矩、讲礼治、讲面子、讲关系、讲人情,那么法律在哪里呢?所以费孝通说,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的贪污问题很严重,是因为我们其实不太有法律观念,也不太有公共观念。
我们过去讲儒家道德,都是从小的教化,而这个教化都是有社会土壤的。但是假如今天城市不是乡土社会,农村也不再是过去的乡土社会的时候,这个儒家伦理就纯粹只是一套抽空现实环境的教条,那又该怎么办呢?
(摘编自梁文道《〈乡土中国〉:家,到底是什么呢》)
材料三:
家国情怀是一种人类的“共通”意识,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它的特殊性。
家与国的统一性,中国社会以家为本位。由家到家族再到胞族,由胞族到胞族联盟,在此基础上,扩大到非血缘关系的社会联盟,由此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准国家性质的社会。
国与族的统一性,国是政权概念,族是种群概念。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过许多民族。这许多民族,不管是共时态存在还是历时态存在,均可以寻到某种内在的关系。
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的统一性,中国的国土其核心地区是相当稳定的。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国家、国土、国民、国君、国权、国学、国枢是一体的。
家国情怀究其本是一种哲学意识,是人对其本——家与国的意识。与别的哲学意识不同的是家国意识的突出特点是情理合一。在生活中,家国情怀与其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念,还不如说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情感,一种既厚重又绵长的家国浓情。正因为如此,家国情怀也被视为一种美学情怀。
(摘编自陈望衡《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不断地发展中积淀的共同情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种精神与情结。
B.材料二详细地解读了中国人对于“家”的理解,并可以对材料一中的家国情怀进行必要的补充。
C.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的一种共同的情感,在《流浪地球》与《乡土中国》中其表现形式是完全一样的。
D.材料三认为家国情怀是人类共同的意识,是情与理的合一,全面地体现为厚重绵长的家国浓情。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社会中“公”“私”界限不太分明,是一种礼治,人们之间讲信用,是不需要任何契约的。
B.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固定,人们主要靠土地吃饭,而这种不流动使中国社会呈现出了土气。
C.费孝通运用比喻形象通俗地界定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差序格局下的“家”的概念是可以伸缩的。
D.带着地球去流浪,是中国人传统恋根情绪的体现,早已用工业化普及农业的西方人是很难去完全读懂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菜根谭》
B.靠种地谋生的人才知道泥土的可贵——《乡土中国》
C.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旷怡亭口占》
D.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任选两种,分点简要说明。(5分)
5.根据材料三,概括一下“中国人的家国情怀”。(5分)
(二)文学类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朱自清
去年暑假到上海,在一路电车的头等里,见一个大西洋人带着一个小西洋人,相并地坐着。我不能确说他俩是英国人或美国人;我只猜他们是父与子。那小西洋人,那白种的孩子,不过十一二岁光景,看去是个可爱的小孩,引我久长的注意。他戴着平顶硬草帽,帽檐下端正地露着长圆的小脸。白中透红的面颊,眼睛上有着金黄的长睫毛,显出和平与秀美。我向来有种癖气:见了有趣的小孩,总想和他亲热,做好同伴;若不能亲热,便随时亲近亲近也好。在高等小学时,附设的初等里,有一个养着乌黑的头发的刘君,真是依人的小鸟一般;牵着他的手问他的话时,他只静静地微仰着头,小声儿回答——我不常看见他的笑容,他的脸老是那么幽静和真诚,皮下却烧着亲热的火把。我屡次让他到我家来,他总不肯;后来两年不见,他便死了。我不能忘记他!我牵过他的小手,又摸过他的圆下巴。但若遇着陌生的小孩,我自然不能这么做,那可有些窘了;不过也不要紧,我可用我的眼睛看他——一回,两回,十回,几十回!孩子大概不很注意人的眼睛,所以尽可自由地看。我凝视过许多初会面的孩子,他们都不曾向我抗议;至多拉着同在的母亲的手,或倚着她的膝头,将眼看她两看罢了。所以我胆子很大。这回在电车里又发了老癖气,我两次三番地看那白种的孩子,小西洋人!
初时他不注意或者不理会我,让我自由地看他。但看了不几回,那父亲站起来了,儿子也站起来了,他们将到站了。这时意外的事来了。那小西洋人本坐在我的对面;走近我时,突然将脸尽力地伸过来了,两只蓝眼睛大大地睁着,那好看的睫毛已看不见了;两颊的红也已褪了不少了。和平秀美的脸一变而为粗俗、凶恶的脸了!他的眼睛里有话:“咄!黄种人,黄种的支那人,你——你看吧!你配看我!”他已失了天真的稚气,脸上满布着横秋的老气了!我因此宁愿称他为“小西洋人”。他伸着脸向我足有两秒钟;电车停了,这才胜利地掉过头,牵着那大西洋人的手走了。大西洋人比儿子似乎要高出一半;这时正注目窗外,不曾看见下面的事。儿子也不去告诉他,只独断独行地伸他的脸;伸了脸之后,便又若无其事的,始终不发一言——在沉默中得着胜利,凯旋而去。不用说,这在我自然是一种袭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袭击!
这突然的袭击使我张皇失措;我的心空虚了,四面的压迫很严重,使我呼吸不能自由。我曾在N城的一座桥上,遇见一个女人;我偶然地看她时,她却垂下了长长的黑睫毛,露出老练和鄙夷的神色。那时我也感着压迫和空虚,但比起这一次,就稀薄多了;我在那小西洋人两颗枪弹似的眼光之下,茫然地觉着有被吞食的危险,于是身子不知不觉地缩小——大有在奇境中的阿丽思的劲儿!我木木然目送那父与子下了电车,在马路上开步走;那小西洋人竟未一回头,断然地去了。我这时有了迫切的国家之感!我做着黄种的中国人,而现在还是白种人的世界,他们的骄傲与践踏当然会来的;我所以张皇失措而觉着恐怖者,因为那骄傲我的,践踏我的,不是别人,只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是一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我向来总觉得孩子应该是世界的,不应该是一种,一国,一乡,一家的。我因此不能容忍中国的孩子叫西洋人为“洋鬼子”。但这个十来岁的白种的孩子,竟已被揿入人种与国家的两种定型里了。他已懂得凭着人种的优势和国家的强力,伸着脸袭击我了。这一次袭击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他之来上海,或无多日,或已长久,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亲长,先生,父执,乃至同国,同种,都以骄傲践踏对付中国人;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得一无是处,以长他自己的威风。所以他向我伸脸,决非偶然而已。
这是袭击,也是侮蔑,大大的侮蔑!我因了自尊,一面感着空虚,一面却又感着愤怒;于是有了迫切的国家之念。我要诅咒这小小的人!但我立刻恐怖起来了:这到底只是十来岁的孩子呢,却已被传统所埋葬;我们所日夜想望着的“赤子之心”,世界之世界(非某种人的世界,更非某国人的世界),眼见得在正来的一代,还是毫无信息的!这是你的损失,我的损失,他的损失,世界的损失;虽然是怎样渺小的一个孩子!但这孩子却也有可敬的地方:他的从容,他的沉默,他的独断独行,他的一去不回头,都是力的表现,都是强者适者的表现。决不婆婆妈妈的,决不粘粘搭搭的,一针见血,一刀两断,这正是白种人之所以为白种人。
我真是一个矛盾的人。无论如何,我们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谁也是上帝之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
(1925年7月5日《文学周报》第180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癖气”称自己见了有趣的小孩而愿意亲近的习惯,是说自己经常对此反省却又改不掉它。
B.作者曾不能容忍中国孩子叫西洋人为“洋鬼子”,被小西洋人袭击后则发现这样的态度很可笑。
C.被小西洋人袭击后,作者产生了比以往更迫切的国家之感,他对国家与国人受蔑视而感到悲愤。
D.作者称赞小西洋人的“从容”“沉默”“独断独行”等,目的是表现客观的态度,从容承认他者的长处。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毫不隐晦地用“袭击”来形容白种男孩的行为,用“张皇失措”“空虚”“压迫”等词语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进而将小事背后的意义引向深远。
B.文中“依人的小鸟一般”的刘君,沉静、拘谨,与小西洋人的虎虎有生气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就写出了中国孩子的孱弱,暗示了中国人受蔑视的原因。
C.文中写小西洋人的眼光像“两颗枪弹似的”,突出了其内心的凶狠,反映了当时西洋人对中国人的普遍的态度,能够引发国人对国家、自身的深思。
D.文章共五段,其内容是:遭袭击的原因,遭袭击的经过,遭袭击的感受,遭袭击后的感想,总结全文、阐明主题。各段之间可谓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8.作者叙写小西洋人运用了抑扬结合的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9.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小”指什么?“大”包括哪些内容?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夏四月葵已,汉主殂于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封丞相亮为武乡候,领益州牧。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颐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警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埠、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①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②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
六年春二月,汉诸葛亮率众讨雍阖等,参军马谡送之数十里。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言。秋七月,汉诸葛亮至南中,所在战捷。亮由越入,斩雍及高定。孟获收雍余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阵,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自是,终亮之世,夷不复反。
【注】①丙吉,西汉宣帝时的丞相。②陈平,西汉惠帝、文帝时的丞相。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平南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
B.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
C.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
D.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癸已,癸为天干末位,巳为地支第六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时,文中是纪日。
B.武乡侯,“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一等,武乡侯是诸葛亮的爵位封号。
C.益州,中国古地名,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之一,三国时期,刘备占领此地并建立蜀汉政权。
D.参军,即“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葛亮曾经亲自校对公文,杨颐为此对诸葛亮进行了一番劝诫后,诸葛亮也深表自责。
B.马谡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平定南中所面临的困难,向诸葛亮提出了攻心为上的用兵原则。
C.诸葛亮对孟获七纵七擒,最后孟获甘愿留下不走,说明了诸葛亮智谋非凡,使其心服。
D.杨颐和马谡分别就治理政事和用兵之道对诸葛亮提出好的建议,可见蜀汉有不少贤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
(2)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阵之间。
14.文中杨颐说“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①
黄庭坚
前日幽人②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③。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④!
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①此首诗是诗人于1071年春辞去叶县时,身处平舆时所作。“并州”即并门,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②幽人:品行高洁的人,这里代指李子先。③青袍:品级低下的官吏所穿的服装。④九方皋:春秋时善于相马的人。他曾为秦穆公求得千里马。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主客并提,第二句说“堤草”认出自己的青袍,构思奇巧,且以草为有情之物来衬托人的情难自禁,效果极好。
B.颔联借“春水”“夜月”来抒情,虚写“春水”,实写“夜月”,把朋友之间遥相思念之情叙写得亲切感人。
C.尾联“归来”二字明言作者用心,同时还以景结情,用渔船载酒,水涨花落这幅具有强烈吸引力的图画来强化其用意。
D.本诗讲究谋篇结构的法度,重视炼字与对偶。本诗四联,层次分明,各写一景或一情,仿佛各不相属,但绳之以情,又自然连贯。
16.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人出场做了铺垫。
(2)《师说》中,韩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并无关系的学习态度。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隆重推出的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广受好评,观众,_______很是喜爱。本片系统地梳理了已有的中国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揭示了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武夷山、九寨沟和黄龙三处世界遗产地,都以绝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于世,令人向往的武夷山丹霞地貌,层林尽染的九寨沟景观,_______的黄龙钙华池,宛若人间仙境,游者走在其间,_______。
武夷山九曲溪上的竹排,划过了历史的长河;苏州园林的曲水修廊,阅尽了人间的沧桑;鼓浪屿上的琴声,飘散在夏日的海风中……这些都是文明的传承、活态的遗产,也是中华民族_______的历史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交口称赞 绚丽多彩 怡然自得 生生不息
B.脍炙人口 浓墨重彩 泰然自若 生生不息
C.交口称赞 浓墨重彩 怡然自得 历久弥新
D.脍炙人口 绚丽多彩 泰然自若 历久弥新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片系统地梳理了已有的中国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
B.本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已有的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题,展示了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
C.本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已有的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
D.本片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已有的世界遗产,聚焦世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题,揭示了中国政府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做出的努力。
20.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D.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从人类目前对火星的探测结果看,火星大气层很薄,氧气极少,同时充满尘埃;地表温度白天可达28℃,夜晚可低至-132℃,平均-57℃。相比于地球, ① 。哪怕地球环境再恶劣,从必要性来说,改造地球上的沙漠,也比改造火星容易得多。那又何谈“移民火星”? ② ,是因为火星离地球比较近,我们的探测器能够到达。从科学价值来看,( )比如为什么同在太阳系,各个行星演化的结果却有所不同?此外,其他星球,如金星,条件太过恶劣,基本不可能有生命存在;通过探测它们来搞清一些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度也比较大。综合考量下来,还是先进行火星的探索,而绝不是因为 ③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A.火星能反映出很多问题,对人类了解地球会有帮助。
B.人类要依靠火星反映出的很多问题去了解地球。
C.火星能反映出很多帮助人类了解地球的问题。
D.人类能很好地了解地球是因为火星反映出很多问题。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些所谓的偶像明星、网络红人的人设纷纷坍塌,而像袁隆平、张秉贵、钟杨、张桂梅、黄文秀等人的形象却始终挺拔。人总是需要一些仰望的对象,尤其是青少年,选择把谁作为自己的偶像,应该是从这个偶像身上看到了某种闪光的品格。习主席倡导青少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青少年想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应保持“人间清醒”,选择充满正能量的偶像,以充满正能量的偶像激发自己更多正向力量,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上述材料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A 3.D 4.(1)比喻论证,作者运用“柴”与“水的波纹”的比喻形象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格局的不同。
(2)对比论证,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的对比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中国与西方对“家”的概念的不同理解来论证观点。
(4)假设论证,作者运用假设,让自己的论证更严密。 5.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特有的、家与国统一性的、国与族统一性的、国与国民、国土(国域)统一性的一种美学情怀。
6.C 7.B 8.①本文的抑扬结合是欲抑先扬。作者在第一段极写小西洋人的和平与秀美之气,突出其可爱;接着写其丑陋与粗俗,眼神中充满对中国人的蔑视。②前文其愈天真可爱,则后文其愈恶毒可憎,前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9.①小,指本文所叙述的只是生活中一件极平常细小的事件:作者乘电车时受到一个小西洋人蔑视。②大,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写出了中国人长期受外国人欺侮、蔑视的现状,充分表达了忧国爱国之情;其二是强调要看护好我们的后代,让他们不像小西洋人一样陷入种族歧视的旋涡,而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孩子一样平等地站立于世界之上。
10.B 11.B 12.A 13.(1)如今您管理全国政务,却亲自校改公文,终日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
(2)孟获素来深得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信服,诸葛亮计划生擒孟获,后来果然俘获孟获,就让他在蜀军战阵军营之间参观。 14.说明应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道理;目的是劝诫诸葛亮分配好任务,运筹帷幄,不要事必躬亲。
参考译文:
夏季四月癸巳日,汉王(刘备)在永安宫病逝。五月,太子刘禅即位,当时刘禅十七岁,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任益州牧,
政事无论巨细,全都取决于诸葛亮。诸葛亮曾经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径直入内劝他说:“治理国家是有制度的,上司和下级做的工作不能混淆。请您允许我以治家作比喻:现在有一个人,命奴仆耕田,婢女烧饭,雄鸡所晓,狗咬盗贼,以牛拉车,以马代步,家中事务无一旷废,要求的东西都可得到满足,优闲自得,高枕无忧,只是吃饭饮酒而已。忽然有一天,对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自去做,不用奴婢、鸡狗、牛马,结果劳累了自己的身体,陷身琐碎事务之中,弄得疲惫不堪,精神萎靡,却一事无成。难道他的才能不及奴婢和鸡狗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所以古人说‘坐着讨论问题,作出决定的人是王公;执行命令,亲身去做事情的人,称作士大夫’。因此,丙吉不过问路上杀人的事情,却担心耕牛因天热而喘;陈平不去了解国家的钱、粮收入,而说‘这些自有具体负责的人知道’,他们都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如今您管理全国政务,却亲自校改公文,终日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深深表示感谢。
六年春二月,蜀汉诸葛亮率兵讨伐雍,参军马谡送行数十里。诸葛亮说:“虽然我们一起谋划此事多年,今天请你再一次提出好计划。”马谡说:“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了,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目前您正准备集中全国的力量北伐,以对付强贼,叛匪知道国家内部空虚,就会加速反叛。如果将他们全部杀光以除后患,既不是仁厚者所为,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办到。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理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秋季七月,蜀汉诸葛亮到达南中,所到之处捷报频传。诸葛亮从越进兵,斩杀雍和高定。孟获收编雍残部,来抗拒诸葛亮。孟获素来深得当地汉人和少数民族信服,诸葛亮计划生擒孟获,后来果然俘获孟获,就让他在蜀军战阵军营之间参观,问他说:“这样的军队怎么样?”孟获说:“以前不知道你们的虚实,所以失败。如今蒙您允许我参观军营战阵,贵军不过如此,我一定能够轻易取胜。”诸葛亮大笑,将孟获释放,要他再战。诸葛亮把孟获放回七次,生擒七次,最后仍将孟获释放。孟获却留下不走,对诸葛亮说:“您真是具有天威,南人不会再造反了。”从此以后诸葛亮在世之年,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再也没有反叛过。
15.B 16.①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诗人自己身居下位,经过平舆时,想到在不远处的并州担任吏曹的友人。他思友心切,心潮随放水起伏。②知音难遇,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叹无人赏识知音难有,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③劝说友人归隐之情。尾联描绘渔船载酒,水涨花落的隐逸生活,表达退隐的心愿。也劝友人解官归故里,与诗人同游。
17.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8.A 19.B 20.C
21.A 22.①火星更不适合人类居住;②之所以进行火星探索;③我们想“移民火星”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