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6 15:2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训练
1.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夸张的手法、简洁的笔锋、丰富的寓意展现着社会主题,让人们在幽默中深思。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苏联经济的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衡。两图意在抨击( )
A.十月革命 B.新经济政策 C.苏联模式 D.废除农奴制
2.1930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大危机,美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为了获得订单,大批美国企业将先进的技术以及人才输送给苏联,使得苏联的五年计划获得了极大的外部支持。这段材料表明( )
A.经济危机为五年计划提供了机遇 B.美国支持是五年计划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
C.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了工业强国 D.美国和苏联已经摒弃前嫌建立了友好关系
3.1929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专设了外国咨询中央局。它专门负责领导外国技术力量的引进和利用。1931年苏联向国外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苏联不但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先进的生产能力,而且还掌握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为独立自主的发展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且在“一五计划”期间,西方各国共累计向苏联贷款了17亿美元,为苏联实现工业化立下了汗马功劳。这种现象出现说明( )
A.西方国家大力支持苏联的发展
B.新经济政策的优越性
C.苏联善于利用外部危机为本国经济建设服务
D.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4.抓住关键词是把握历史事件的重要方法。与右侧几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斯大林体制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农民的情绪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如果在我们县不很快根绝这种现象,那就必然爆发暴动。这将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居民的暴动。”材料反映了( )
A.十月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B.临时政府仍坚持参加一战
C.沙皇专制引发农民不满 D.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迫切性
6.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苏联模式的确立 D.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成果
7.统计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发现,1951-1960年约为10.25%;1961-1970年约为6.45%;1971-1980年约为4.95%。这组数据反映了苏联
A.新经济政策成效甚微 B.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加快
C.历史上的改革成效很大 D.苏联模式弊端影响深远
8.苏联在1934-1935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1931年的1/10,从1937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这说明
A.经济大危机阻碍苏联发展 B.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C.农奴制的废除带来新气象 D.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9.苏联某一时期,富农占全体农民的3.3%,中农占61.1%,贫雇农占35.6%。工业中,私营企业包括小工业和手工业占整个工业生产的23.9%。在批发商业中,私人资本占全部交易额的1/4,但在零售商业方面,则是私人店铺占统治地位。上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新经济体制改革
10.陆南泉认为斯大林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的前景相距甚远;沈宗武指出斯大林模式以十多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现代化,成为了工业化强国。这说明( )
A.斯大林模式背离了设想 B.评价立场不同导致结论不同
C.斯大林模式发展重工业 D.历史认识随形势变化而调整
11.20世纪初期,俄国民众经历了战争——革命——战争,他们发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极度缺乏,面对严重地危机,该国的措施是( )
A.废除农奴制改革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施两个五年计划
12.苏联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这场运动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
C.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D.阻碍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
13.某学者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一言以蔽之,就是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倒退;用左派的话说,就是“复辟资本主义”。这一观点
A.正确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缺陷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
C.未准确厘清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D.没有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14.《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贸易商人设立摊位,跳蚤市场蓬勃发展,农民将食品运来城镇。因有新法律的许可,私人的咖啡馆、商店、餐馆、夜总会、诊所、信用社甚至工厂,如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17年—1919年 B.1921年—1925年
C.1939年—1945年 D.1956年—1960年
15.1928年,苏联只有不到3万台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1932年苏联的拖拉机年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这表明( )
A.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恢复 B.农业集体化解放了生产力
C.苏联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D.苏联模式当时具有优越性
16.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摘编自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材料二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 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创新理论和生动实践,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是我国实现经济治理之“效”的根本,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探索和突破,将继续丰富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摘编自新华社评《从“效”字看更好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之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谈谈你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工业化特点形成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看待苏联工业化的模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效”的内涵。谈谈我国实现“效”这一思想理念的方式。
(4)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工业建设道路应考虑哪些因素?
1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大搞农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复并兴建了许多圩(围)田和其他水利设施。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等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宋真宗时,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南宋时,太湖地区便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却使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农民不堪忍受越来越严厉的粮食无偿征集,有意缩减生产,1921年的播种面积就比1920年减少了690万公顷,而1920年的粮食产量也只有1913年的一半。在许多产粮区发生农民骚乱和暴动。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问题。为此苏俄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粮食生产的成就,并指出这些成就取得的主要政策因素。
材料四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从生产形势看,农业生产成本仍在攀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灾减灾能力有待提升,在确保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压力较大。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2019年10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一条建议并对其进行说明。(要求:建议的观点明确,说明的内容具体,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试卷第6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C
根据题干“漫画形象地反映了苏联经济的片面发展和严重失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为了让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题干正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抨击,C项正确;十月革命时,苏联还未建立,排除A;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排除B项;废除农奴制是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C项。
2.A
根据“为了获得订单,大批美国企业将先进的技术以及人才输送给苏联,使得苏联的五年计划获得了极大的外部支持。”可得出,美国经济危机为苏联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及设备,有利于苏联工业化的发展,A项正确;美国并不支持苏联,只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苏联工业化的成就,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3.C
根据题干“1929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它专门负责领导外国技术力量的引进和利用……苏联不但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先进的生产能力,而且还掌握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为独立自主的发展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西方各国共累计向苏联贷款了17亿美元,为苏联实现工业化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看出,1929年苏联引进和利用外国技术,一五计划期间,西方各国项苏联贷款17亿美元,这都说明了苏联善于利用外部危机为本国经济建设服务,C项正确;这段时间,西方国家对苏联实行鼓励封锁呢,不会支持苏联,排除A项;1931年新经济政策早已结束,排除B项;题干体现不出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4.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规定,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实行只有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B项正确;斯大林体制是在斯大林上台以后实行的,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大规模实行的,排除C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18-1920年实行的,排除D项。故选B项。
5.D
根据材料中“农民的情绪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那就必然爆发暴动。这将不是富农的暴动,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任何希望的农民居民暴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收集制”导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需要实行新经济政策缓和矛盾。故材料现象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迫切性,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与十月革命、临时政府仍沙皇专制引发农民不满都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6.C
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是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形成了苏联模式,C项正确;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时期,没有集体农庄,排除AB项;苏联农业集体化只是引起变化的部分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7.D
根据材料“1951-1960年约为10.25%;1961-1970年约为6.45%;1971-1980年约为4.95%”可知,苏联模式开始的时候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影响越来越深远,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逐渐被抛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建设,排除B项;苏联国民收入呈下降趋势,改革成效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8.D
依据“苏联在1934-1935年的机器进口只相当于1931年的1/10,从1937年起就不再从国外进口锅炉、发电机、化工设备等”说明苏联在斯大林执政时期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建设,工业化建设取得重要的成就,因此工业方面从依赖外国机器进口到能够自力更生、自主生产,D项正确;经济大危机波及的范围是资本主义世界,对苏联的发展并没有造成严重的阻碍,排除A项;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是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但是是在农业方面,与题干不符,而且20年代末期新经济政策已经逐渐被取消,排除B项;1861年农奴制的废除带来新气象,使得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9.B
依据材料中“富农占全体农民的3.3%,中农占61.1%,贫雇农占35.6%”“工业中,私营企业包括小工业和手工业占整个工业生产的23.9%”等信息可得出当时苏联富农、私营企业、私人资本、私人店铺等都有存在,因此可以判断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允许部分中小企业交给私人资本家来经营,承认商品流通和商品买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认商品流通和商品买卖,将全部企业实行国有化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斯大林时期推行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将个体农业经济改造成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因此不存在富农等阶层,此外斯大林体制也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除C项;新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根据材料可知陆南泉认为斯大林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的前景相距甚远,陆南泉是站在斯大林模式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分析的;沈宗武指出斯大林模式以十多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现代化,成为了工业化强国,是站在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影响上来分析的,两人站在不同的评论立场,从而导致不同的结论,B项正确;A项说法不全面,排除;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形势发生变化而历史认识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导致十月革命爆发,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8年苏俄进入了三年国内战争时期,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领导人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结果造成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于是,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C项正确,排除B项;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排除A项;1928-1937年苏联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依据所学知识,斯大林认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农民必须要作出牺牲,在农业集体化的浪潮中,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住宅、家禽、小家畜等一律公有化,结果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C项正确,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但是不能说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生产,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虽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却为苏联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资金等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极其不满,所以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补会经济。在保证无产阶级掌权的前提下,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利用国家资木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因此题干材料没有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实质。D项正确;正确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缺陷,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是,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巩固苏维埃政权,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根据材料信息“贸易商人设立摊位,跳蚤市场蓬勃发展”、“农民将食品运到城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体现的是肯定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这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相吻合,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到1924年,列宁去世,斯大林上台,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因此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1921-1925年,B项正确;1917-1919年间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商品买卖和流通,实行配给制,排除A项;1939-1945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这一时期苏联处于斯大林执政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又是在战争时期,否认商品市场关系,排除C项;1956-1960年属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但是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题干反映了1928年时苏联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而1932年苏联的拖拉机年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结合所学知识,1928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开始实行五年计划,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工业化的显著发展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由此可见斯大林时期的这种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在当时具有优越性,D项正确;1924年列宁去世后,随着斯大林上台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新经济政策已经逐步被取消,排除A项;题干不是反映农业集体化解放了生产力,而是反映工业化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排除B项;仅凭拖拉机的年产量位居欧洲第一位,不代表苏联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6.(1)理解:政治上,巩固了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人“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认识:一方面,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时代背景:国家安全的需要,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不足,等等。
看待: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为苏联在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农、轻、重比例失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消耗、浪费了资源;等等。
(3)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性地把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让市场在需要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发挥作用;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强大合力。
(4)坚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经济建设道路的选择要从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吸取他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解析】(1)理解:根据“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固然是开天辟地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得到空前的变革和发展。”可从政治上的君主立宪制、经济上的工业革命进行概括,可得出政治上,巩固了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人“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认识:根据“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动了城市化。”得出一方面,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根据“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得出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2)时代背景:结合斯大林时期工业化的背景可得出是国家安全的需要,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不足,等等。看待:根据所学,从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影响角度概括得出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为苏联在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根据“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农、轻、重比例失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消耗、浪费了资源;等等。
(3)内涵:结合材料中的内容,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角度概括得出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性地把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方式: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探索和突破,将继续丰富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行。”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让市场在需要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发挥作用;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强大合力。
(4)综合材料中所涉及的国民经济比例、经济政策的制定等内容可得出要坚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经济建设道路的选择要从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吸取他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7.(1)措施:统治者引导种植粮食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工程修建;引进和推广新的粮食作物。
影响: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2)问题: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缩减;发生农民骚乱和暴动。(答出两点即可)
调整: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答出一点即可)
(3)成就: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粮食稳定高产;人均占有粮食大大增加。(答出两点即可)
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议:统筹粮食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论述: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化肥、农药、灌溉等的费用在不断上涨,但粮食的价格却一直变化不大,但是收获不多。因此,很多农民开始撂荒,外出打工。因而,适当提高粮食价格,让农民能够从种粮中看到希望,回归农村,对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但在提高粮食价格的同时,也要为消费者考虑,尤其是城乡当中的低收入群体,他们的生活成本尤其是饮食成本会相应提高,价格过高反而会伤害他们的利益,所以粮食价格一定要定在合理的水平之上,做到统筹兼顾。
(1)根据材料一中“ 宋神宗时大搞农田水利。北宋中期在南方修复并兴建了许多圩(围)田和其他水利设施。”可知,宋朝统治者重视农田水利工程修建;根据材料一中“宋太宗曾令江南、两浙等诸州长吏,劝谕百姓种植北方的粟、麦、黍、豆等作物。”可知,宋朝统治者引导百姓种植粮食作物;根据材料一中“宋真宗时,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可知,宋朝引进和推广新的粮食作物——占城稻。通过这些措施,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2)根据材料二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保证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却使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而1920年的粮食产量也只有1913年的一半。在许多产粮区发生农民骚乱和暴动。”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缩减;发生农民骚乱和暴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
(3)根据材料三中“1978年——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数据(部分)”“人均占有粮食”信息可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粮食稳定高产;人均占有粮食大大增加。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4)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明确,论述符合逻辑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