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6 15:2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罗斯福新政大体具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恢复面临空前困境的经济;二是救济大规模失业者和贫民;三是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下列措施属于“革除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的是( )
A.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B.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
C.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 D.制定《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2.下图反映了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此图可用来探究( )
A.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B.经济大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C.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3.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援助——不是作为一种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以下措施直接反映上述思想的是
A.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性指导
B.建立福利国家,减小贫富差距
C.调节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稳定农产品价格
D.推行“以工代赈”,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4.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直接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可用来印证美国( )
A.危机期间失业问题的严重 B.摆脱经济危机的迫切性
C.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 D.国家干预取代自由放任
5.下图为“蓝鹰标志”,图中“NRA”是“全国复兴管理局”的缩写。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让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几周后,有250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他们给自己的产品标上蓝鹰,以示守法。“蓝鹰标志”的推广说明美国政府( )
A.鼓励企业自由竞争 B.开始国家干预经济
C.忽视了工人合法利益 D.推行经济国有化措施
6.经济学家托马斯·索维尔在《诡辩与真相》一书中指出:“联邦政府仅在1933年就购买了600万头猪,然后将其毁灭。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因为同样的原因,大量的牛奶被倒入了下水道。”联邦政府此举意在()
A.维护农民的利益 B.平衡市场供求关系
C.刺激农业扩大生产 D.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
7.1937年,美国股票下跌比1929年股市大崩溃还要厉害。1938年,美国国库亏空347亿美元,失业人数多达700万,全国14%人口只能靠救济过活。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
A.是一场改革骗局 B.导致了财政赤字 C.未完全消除危机 D.加剧了社会矛盾
8.“罗新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罗斯福通过“新政”使美国未来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威胁
B.罗斯福实施“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C.罗斯福“新政”旨在摧毁资本主义经济,颠覆资本主义制度
D.罗斯福暂时通过“新政”辅助美国渡过困难,过后终将废除
9.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通过自己的班子迅速起草制订他认为是必要的法律,国会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周折,全部予以批准,取代了过去那种仅由总统建议、国会批准立法的做法。这体现出当时美国
A.总统取得超越议会之上的权力 B.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
C.国家干预政策得到了一致认可 D.分权制衡机制的自我调整
10.资本主义制度就像一棵出现枯枝烂叶的树一样,激进分子说:“把它砍倒。”保守分子说:“不要动它。”罗斯福则采取折中的办法:“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罗斯福的“修剪”
A.彻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B.根除了美国经济大危机的根源
C.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11.从1933年开始,美国农业调整管理局在春夏两季有计划的犁掉了大约1000万英亩棉田,收购和屠宰了大约20多万头即将临产的母猪和600多万头小猪。这一举措主要是因为( )
A.美国独立战争扩大出口减少逆差 B.经济大危机时维护工人基本权利
C.罗斯福新政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 D.第二次世界大战刺激消费和生产
12.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及通过扩大政府职能来提高有效需求。下列符合凯恩斯主义的最早实践是
A.1861年改革 B.苏联模式 C.罗斯福新政 D.美国“新经济”
13.他(罗斯福)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定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 )
A.遏制社会主义苏联 B.保障工人阶级的利益
C.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D.赢得世界大战的胜利
14.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西方各国工商界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却严格限制进口苏联商品。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 )
A.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
C.罗斯福新政开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D.苏联工业产值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5.以下图片为两幅宣传画,是为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实施的两项经济措施所分别绘制的。这两项措施的实施都( )
A.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C.反映了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D.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完成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独立后的美国采取的是一种松散的邦联制体制,缺乏一个有效的中央政府,新生的共和国一度处境十分不妙……革命者感到,必须大力加强各州之间的团结统一,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设计一套社会矛盾的调节机制,以确保人民的各项天赋权利。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罗斯福曾说。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入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援助——不是作为一种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1933年5月,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了由大银行家、工业家和经济学家参加的全国工业复兴局,由国家监督生产,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各企业分成十七个部门,每部门公布“公平竞争法规”,规定产品的产量、质量、市场分配和产品价格、工资和工时。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为改变现状而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政前制约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依据材料二归纳新政措施的特点。
(3)综上材料、问题及所学知识,归纳美国能够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得益于什么?
17.世界历史的发展波澜壮阔,大国崛起之路是其中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改革为俄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就像列夫 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的开篇所写的那样“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却又刚刚开始。”
(1)材料一的改革是指俄国历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改革对俄国有何影响?
材料二:……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
——摘自杰里 齐格勒《新全球史》下
(2)材料二中“变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为了实现“首要目标”,明治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三:列宁曾说:“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我们开始作战略上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安排得更稳妥。”
(3)材料三中列宁所说的“退却”指的是实行哪一经济政策?有何作用?
材料四:罗斯福总统在第三任就职演说(1941年)中说:“八年前,当这个共和国的生命似乎由命中注定的恐惧而停止时……我们迅速、大胆、果断地采取了行动。”
(4)材料四中罗斯福总统面对危机采取的“行动”的特点是什么?这一行动的核心是什么?
(5)上述三国的崛起之路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制定《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以克服原来的自由放任政策下的无序状态,这是针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病而采取的措施,D项正确;“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和“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是为救济大规模失业者和贫民而采取的措施,排除A、C项;“整顿财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是为恢复面临空前困境的经济而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故选D项。
2.A
【详解】从材料的数据可得出,美国当时工资指数远低于生产指数,说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尖锐,贫富分化严重,因此可用于研究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A项正确;直接原因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材料与二战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即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援助——不是作为一种慈善事业,而是作为一种社会义务。”可得出材料强调国家要给失业的人提供就业的机会,而不是进行直接的救济,因此罗斯福新政中的推行“以工代赈”,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项都是新政的内容,但不能体现材料的主旨,排除AB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实行“政治庇护制”是指不通过“功绩制”的文官分类办法,直接用政治手段来任命文官的原则,其目的是用行政领域的改革来保证“新政”措施得到高效率地贯彻和执行,体现其迫切希望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B项正确;罗斯福实行的“政治庇护制”的首的是贯彻“新政”措施,与危机期间失业问题无关,排除A项;美国三权分立体制下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行政权要受到立法权的制约,排除C项;题干信息体现的是美国选官制度的变化,无法体现国家干预经济取代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让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可得出蓝鹰运动是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加强对工业生产干预的体现,B项正确;当时要加强干预,而不是自由放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人工人权益问题,排除C项;材料与国有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数量巨大的农产品葬于耕犁之下,就是为了让其退出市场,从而把价格维持在官方所规定的水平上”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B项正确;销毁农产品,主要目的是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缓解经济危机,排除A项;销毁农产品,减少农产品过剩,而不是刺激农业扩大生产,排除C项;材料中措施主要目的是通过平衡市场供求关系缓解经济危机,不是为了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材料说明罗斯福新政没能消除经济危机,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而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因此罗斯福新政不能根除经济危机,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恢复,A项表述错误,排除;BD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排除。故选C项。
8.B
【详解】罗斯福新政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大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罗斯福实施“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B项正确,排除C项;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威胁,排除A项;根据“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可知,D项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根据“罗斯福通过自己的班子迅速起草制订他认为是必要的法律,国会几乎没有经过任何周折,全部予以批准,取代了过去那种仅由总统建议、国会批准立法的做法”可知,“百日新政”期间,美国对分权制衡机制的自我调整,D项正确;美国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分权制衡机制的自我调整,并非破坏了三权分立体制,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全国对国家干预政策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让我们把它修剪一下。”说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D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没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不能彻底解决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排除A项;美国经济大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罗斯福新政没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根除美国经济大危机的根源,排除B项;C项不符合罗斯福新政,排除。故选D项。
11.C
【详解】1933年是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减少耕地面积、屠宰大量牲畜,目的是通过调整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C项正确;1783年美国已经完全独立,排除A项;材料是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939年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依据“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及通过扩大政府职能来提高有效需求”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大危机,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宣告无效,罗斯福总统于1933年上台后,宣布实施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符合凯恩斯主义的最早实践,C项正确;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重点是废除农奴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苏联模式是通过指令性计划建立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毁灭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保证私人企业的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说明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而非为了遏制苏联和保障工人阶级的利益,排除AB项;此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此时西方各国纷纷扩大对苏联的出口,严格限制进口苏联产品,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值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时,西方国家经济萧条,生产过剩,所以扩大对苏联的出口,限制苏联产品的进口,以缓解经济危机,A项正确;1931年苏联已经停止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开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是加强国家对国内经济的干预,排除C项;1937年苏联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产值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左“五年计划”反映的是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积极开展五年计划的工业化建设,图右“以工代赈”反映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推行“以工代赈”的措施,苏联斯大林模式和美国罗斯福新政都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前者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者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或调控,A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开展过程中暴露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造成此后国民经济比例长期失调,但是美国罗斯福新政与此不符,排除B项;苏联斯大林体制这一时期基本适应了苏联的国情,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因此当时并不是日益僵化,排除C项;苏联斯大林模式化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完成,使得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而罗斯福新政旨在克服经济危机,恢复发展经济,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6.(1)措施:制定1787年宪法。目的:增强中央权力,加强各州的团结统一;巩固新生国家;调节社会矛盾;保障人民权利。
(2)社会问题:工人阶级过分贫困;农产品过剩;各企业之间存在无政府状态下的盲目竞争。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和指导。
(3)制度创新,政策创新。
【解析】(1)根据材料 一“由于独立后的美国……缺乏一个有效的中央政府,新生的共和国一度处境十分不妙……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设计一套社会矛盾的调节机制,以确保人民的各项天赋权利。”结合所学知识,美国为改变现状制定1787年宪法。根据所学知识,制定1787年宪法的目的是增强中央权力,加强各州的团结统一;巩固新生国家;调节社会矛盾;保障人民权利。
(2)根据材料二“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可得出新政制约前制约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工人阶级过分贫困;根据材料二“……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可得出问题:农产品过剩;根据材料二“各企业分成十七个部门,……规定产品的产量、质量、市场分配和产品价格、工资和工时”可得出问题:各企业之间存在无政府状态下的盲目竞争。根据材料二“……1933年5月,发布农业调整法,……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可得出新政措施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和指导。
(3)根据材料反映1787年美国宪法、罗斯福新政,可知美国能够在世界上迅速崛起得益于制度创新,政策创新。
17.(1)事件:1861年改革;影响: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事件:明治维新;措施:“废藩置县”。
(3)政策:新经济政策;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迅速缓和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4)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核心:对工业的调整。
(5)启示:坚持改革开放,善于学习先进文明成果;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维护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坚持民族团结等。(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
根据材料一“这次改革为俄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是俄国1861年改革;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2)
根据材料二“……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变革”是明治维新。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改革,即明治维新。根据材料二“……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3)
根据材料三“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不过安排得更稳妥。”结合所学知识,列宁所说的“退却”指的是1921年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迅速缓和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4)
根据材料四“罗斯福总统在第三任就职演说(1941年)中说:‘八年前……””可知,罗斯福总统面对危机采取的“行动”是1933年开始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对工业的调整。
(5)
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改革开放,善于学习先进文明成果;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维护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坚持民族团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