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冷战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冷战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6 15:3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冷战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又用火箭将宇航员尤利·加加林加林送入太空。很快,美也在空间领域获得了成功——于1962年发射了探索者1号,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十一号落在了月球上,这使得美国第—次实现了“人类的伟大飞跃”。材料表明,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之一是( )
A.科学家的努力 B.两极格局形成
C.国际军备竞赛 D.经济的迅速发展
2.某初三班进行历史专题学习,列出了如图的专题学习大纲内容,请你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合适的主题名称( )
专题学习大纲 主题: 内容:①杜鲁门主义 ②马歇尔计划 ③北约组织成立 ④华约组织成立
A.冷战 B.第三世界崛起 C.国际工人运动 D.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3.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20世纪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 汗;20世纪80年代,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美苏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对上述材料 理解正确的是
A.美苏冷战对峙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
B.美苏双方在冷战对峙中军事冲突不断
C.美苏两国在冷战对峙中致力于科技发展
D.美国在冷战对峙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4.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出的复兴欧洲经济的方案规定: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的美国货,撤销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保障美国人的投资自由。由此可知,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
A.推动二战后欧洲的崛起 B.保障美国的发展利益
C.抵制欧洲贸易保护主义 D.利用欧洲来对抗苏联
5.俄国(苏联)的历史发展进程对它的国际地位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下面连接正确的选项是( )
①攻占冬宫 ②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③苏联解体
a.反法西斯同盟成立 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两极格局结束
A.①—a ②—c ③—b B.①—b ②—c ③—a
C.①—c ②—b ③—a D.①—b ②—a ③—c
6.美国历史学家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另一场战争也悄然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另一场战争”始于( )
A.美苏两大政治集团全面对抗 B.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C.北约、华约的建立 D.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7.1949年初,苏联外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了应对材料中所说的“渗透”,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8.下图为冷战时期苏联的讽刺漫画“这是一件好事”。配图文字:左侧绿色桶上的为“美国的北约合作伙伴”,右侧厂房窗口上的为“美国军事工业”。该漫画意在揭示
A.美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增强 B.北约是政军经一体的集团
C.美国对盟友的操纵与利用 D.北约成员国之间矛盾尖锐
9.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拥有庞大的核武器,并形成了“互相确保摧毁”的态势。有学者因此认为“理智地运用核武器”的战略无法实现。对该学者的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两个超级大国始终保持核力量的均势 B.美苏两国在处理相互关系时缺乏理智
C.核武器使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无法避免 D.核武器的毁灭性意味着核战争无赢家
10.图片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历史。对下列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是二战中的同盟国和协约国
B.图二中的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C.图三反映了北约与华约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D.图四说明了多极化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11.为了争夺世界霸权,两个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及期盟国展开了数十年的斗争。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方式进行。这里的“数十年的斗争”主要体现在( )
A.军事对抗 B.集团对峙 C.友好合作 D.竞争谈判
12.下图所示漫画钱袋上的字母为“北约”,马鞭上的符号为“$”。其寓意是
A.美苏冷战已经拉开序幕 B.美国控制北约对抗苏联
C.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D.北约集团力量日益强大
13.二战后,美国政府与娱乐业、传媒界、商界等协同作战,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宣传机制,借助实景展示媒介、传统纸质媒介和电子视听媒介等对国家形象进行了空前鼓吹,如1950年芝加哥博览会、1955年“人民资本主义”主题展览等。美国政府做法旨在( )
A.构建封锁中国的体系 B.削除法西斯势力的影响
C.遏制共产主义的影响 D.推动西欧国家之间联合
14.“ 显而易见,欧洲今后几年对于国外食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需要是如此巨大的,以她现今的能力根本无法支付,必须获得巨大的额外帮助,否则她将面临非常可怕的状况。解决方法在于……重建欧洲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经济的信心,并相信欧洲是个整体。”为此美国采取的“解决方法”是( )
A.出台杜鲁门主义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成立欧洲共同体
15.2021年6月14日,北约峰会发表公报,称中国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以及与北约安全相关的领域构成“系统性挑战”,这在北约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公报还公然诬蔑中国奉行“胁迫性政策”,声称中国在迅速扩大核武器,并无端指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不透明”。由此可知,北约
A.成为美国霸权政策的工具 B.没有摆脱冷战思维的桎梏
C.是维护现今国际秩序的中坚力量 D.实现了完全的“战略自主”
二、综合题
16.世界各国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变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彼得大帝的改革是完全不可避免的,之前的进程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同时,这是一场强制性的上层革命,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来说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如果没有彼得大帝的强制性改革,俄罗斯就无法完成其在世界历史上的使命,也无法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话语权。
——伏尔泰《彼得大帝的俄罗斯梦》
材料二 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项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预示着备受煎熬的漫漫长夜结束了,令人欢欣鼓舞的黎明来到了。
——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 金1963年演讲
材料三 他在1932年初当选总统的时候,正是1929年美国空前经济恐慌之后,他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来代替了帝国主义的对外经济掠夺,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
——黄安年《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材料四 二战后,以美苏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穏定性。但是它又因双方力量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说明彼得一世是如何使“俄罗斯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话语权”的?
(2)材料二中,“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指的是谁?马丁路德 金的梦想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罗斯福新政给美国经发展带来的历史影响?
(4)材料四中的“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的两极格局有什么作用?
17.世界格局风云变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11月结束的这场战争持续了4年3个多月,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欧洲的海外市场也由于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美洲和亚洲的工业竞争而不断萎缩。……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19世纪以来欧洲一直保持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根本的动摇。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 现代卷》
(1)根据材料,概括这场战争对欧洲的影响。指出为确定战后欧洲的秩序,战胜国召开国际会议的名称。
材料二 在战时外交的赛局里,哪个玩家在战场上投入最多部队作战,讲话自然就最大声。由于红军节节胜利,因此斯大林在雅尔塔的地位特别重要。
——[美]沙希利 浦洛基《雅尔塔:改变世界格局的八天》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斯大林“在雅尔塔的地位特别重要”的原因。写出雅尔塔会议决定建立的国际安全组织的名称。
材料三 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与合作……但意识形态的对抗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
——摘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冷战开始的标志,并分析冷战开始的原因。
材料四 关于国际秩序演变的原因,当前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存在几种较为普遍的观点:首先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新老强国之间的矛盾激化;大规模战争是推动国际体系变迁的重要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力量对比;除此之外,新兴大国的崛起与传统大国之间的关系
——摘编自武岑《近代以来国际秩序演变综述》
(4)根据材料,概括影响国际秩序变化的因素。
试卷第9页,共6页
试卷第6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材料“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美也在空间领域获得了成功——于1962年发射了探索者1号”可知,材料列举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重大成果,这些成果都是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的产物,C项正确;科学家的努力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是表现,不是动力,排除AD项;两极格局在1955年已经形成,不是最直接的动力,排除B。故选C项。
2.A
【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与二战后的美苏冷战有关,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正式开始,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北约组织是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上的表现,为了应对美国的冷战措施,苏联也成立了华约组织,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A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二战后的美苏冷战或两极格局,没有体现第三世界崛起或国际工人运动或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排除BC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中美苏的对峙可得出。美苏两国对峙,并加紧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A项正确;冷战是主要形式,并非冲突不断,排除B项;科技的发展是客观影响,并不是致力于发展科技,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依据“受援国必须购买一定的美国货,撤销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保障美国人的投资自由”可见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的同时也要求欧洲市场向美国开放,从而保障美国对欧洲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由此可知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美国的发展利益,B项正确;由题干可知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发展利益,并非推动欧洲崛起,排除A项;抵制欧洲贸易保护主义也是服务于美国的发展利益,排除C项;题干没有强调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旨在利用欧洲以对抗苏联,排除D项。故选B项。
5.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这次革命导致了1918年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成立。因此①对应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并为建立联合国组织奠定初步基础。因此,②对应a;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因此 ③对应c,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这次革命导致了1918年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成立。因此①对应b,排除AC项;《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以美、英、苏、中为核心的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并为建立联合国组织奠定初步基础。因此,②对应a,排除B项。故选D项。
6.D
【详解】依据“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另一场战争也悄然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可知“另一场战争”是指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美苏由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美苏两极格局逐步形成,据此分析,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正式对苏联发动冷战,D项正确;美苏两大政治集团全面对抗并不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之后马歇尔计划出台,排除B项;1949年北约建立,1955年华约建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根据“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可得出是美国推行的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以应对,C项正确,排除A项;苏联没有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排除B项;苏联建立的是华约,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漫画上左侧绿色桶上的为“美国的北约合作伙伴”,右侧厂房窗口上的为“美国军事工业”,可见讽刺美国通过压榨北约盟国来发展本国军事工业,由此可见漫画旨在说明美国对盟友的操纵与利用,C项正确;题干不是说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而是说明美国对盟友的操纵与利用,排除A项;北约并不是政军经一体的集团,而是美国主导下的大国政治军事集团,排除B项;题干不是揭示北约成员国之间的矛盾,而是揭示美国对北约盟友的操纵与利用,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依据材料“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拥有庞大的核武器,并形成了‘互相确保摧毁’ 的态势”,可见作者认为美苏双方均有摧毁对方的核能力,因此核武器的毁灭性意味着核战争无赢家,D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苏联曾在核武器数量方面超过美国,排除A项;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解决是美苏双方理智克制的表现,排除B项;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核武器和核战争的毁灭性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成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成立了以苏联为中心的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C项正确;同盟国和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两大军事集团,排除A项;图二反映的是德国、意大利、日本组成的轴心国集团,1942年1月,美、英、中、苏等26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排除B项;世界格局多极化是发展趋势,还没有定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依据“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双方都尽力避免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竞赛、外交竞争等方式进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二战之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或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当时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集团开展了除直接军事冲突之外的全面对抗,B项正确;美苏之间的对抗并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也反映在经济、科技等领域,排除A项;友好合作、竞争谈判与美苏冷战对抗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北约”和漫画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美国联合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成立北约,这是一个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B项正确;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拉开序幕,排除A项;1955年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C项;漫画无法体现北约集团力量日益强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空前鼓吹国家形象,意在粉饰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的影响,C项正确;美国政府的做法并不直接针对中国,排除A项;二战结束后,法西斯势力覆灭,排除B项;“推动西欧国家之间联合”不是美国政府做法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必须获得巨大的额外帮助……重建欧洲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经济的信心,并相信欧洲是个整体”,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极大地削弱了欧洲,为了帮助欧洲恢复经济,也为了美苏冷战的需要,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B项正确;杜鲁门主义、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冷战政策,不符合“重建欧洲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经济的信心”,排除AC项;成立欧洲共同体反映了欧洲的联合,不是美国采取的“解决方法”,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称中国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以及与北约安全相关的领域构成‘系统性挑战’”“公报还公然诬蔑中国奉行‘胁迫性政策’,声称中国在迅速扩大核武器,并无端指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不透明’”可知北约无端指责中国的存在影响其安全,无中生有对中国的污蔑,无端指责中国军事现代化。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开始的冷战政策的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策,虽然苏联解体标志冷战结束,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冷战思维,使北约仍然不放过进入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所以从材料中对中国的无端指责是北约没有摆脱冷战思维的桎梏,B项正确;A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C项。故选B项。
16.(1)彼得一世改革,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提高了俄国的军事战斗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外扩张,打败了瑞典,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2)林肯。人人生而平等。
(3)罗斯福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颁布《社会保障法》,缓解了社会矛盾,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实行“以工代赈”,使就业人数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缓解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内容和影响角度作答,内容,影响,答两点)
(4)基本特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冷战并存,实际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以欧洲为重点划分势力范围,实行美苏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两极对抗。
作用:两强相争使得世界局势长期不得安宁,但两强又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极以外的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联合开展反对两霸的斗争。
【解析】(1)
结合所学,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即可,如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提高了俄国的军事战斗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了俄国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外扩张,打败了瑞典,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2)
根据所学,《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南北战争中林肯签署的。根据“这项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预示着备受煎熬的漫漫长夜结束了,令人欢欣鼓舞的黎明来到了。”可得出梦想是人人生而平等。
(3)
根据“他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人民购买力的政策来代替了帝国主义的对外经济掠夺,他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并结合所学,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即可,得出罗斯福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增强了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颁布《社会保障法》,缓解了社会矛盾,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实行“以工代赈”,使就业人数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缓解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
(4)
基本特征:根据“以美苏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可得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冷战并存,实际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以欧洲为重点划分势力范围,实行美苏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两极对抗。作用:根据“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穏定性”得出两强相争使得世界局势长期不得安宁,但两强又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再结合所学可从多极化角度概括,得出美苏两极以外的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联合开展反对两霸的斗争。
17.(1)影响: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会议:巴黎和会。
(2)红军节节胜利;联合国。
(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意识形态的对抗和国家利益相悖。
(4)工业革命、战争、新兴大国崛起。
【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中“1918年11月结束的这场战争持续了4年3个多月,给欧洲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会议: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战败国主要是德国的和约问题,这就是巴黎和会。
(2)根据材料二中“由于红军节节胜利,因此斯大林在雅尔塔的地位特别重要。”可知,斯大林“在雅尔塔的地位特别重要”是因为红军取得了节节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尔塔会议决定二战后成立联合国。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根据材料三“……但意识形态的对抗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可知,冷战开始的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和国家利益相悖。
(4)根据材料四“首先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新老强国之间的矛盾激化;大规模战争是推动国际体系变迁的重要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力量对比;除此之外,新兴大国的崛起与传统大国之间的关系”可知,工业革命、战争、新兴大国的崛起影响国际秩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