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同步训练
1.“东京俱乐部”实行会员制,普通人不许入会,只有日本皇族、高官及民间有财势的人才能加入,而且交谈只限于用英语,以彰显俱乐部的国际性。一时间,日本上层社会吃西餐、穿西服、留分头、跳交谊舞、盖洋楼等欧化习俗风靡一时。政府还规定,今后礼服一律采用西服。这些反映了明治维新哪一点措施的影响( )
A.废藩置县 B.殖产兴业 C.文明开化 D.地税改革
2.19世纪中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地域上扩展的是( )
A.但丁抨击教会 B.哥伦布发现美洲
C.中国辛亥革命 D.日本“文明开化”
3.1871年,明治政府派岩仓使团出访欧美。使团成员认识到“英国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铁”“国之生利益者,最重工业,而应以纺织为第一”。这一认识推动日本在改革中( )
A.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 B.“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
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颁布宪法,确立了共和体制
4.19世纪中期,日本为解决即将沦为半殖民地民族危机,采取的措施是( )
A.废除农奴制 B.实行明治维新 C.废除奴隶制 D.彼得一世改革
5.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同学对两个历史事件的比较,据此可知,他比较的是( )
①都向先进国家学习;②改变社会性质。
A.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 B.大化改新与废除农奴制改革
C.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D.明治维新与废除农奴制改革
6.漫画往往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下图“黑船来航”漫画中美国人强烈要求日本开口通商,日本人则予以拒绝,与漫画有关的历史事件的正确解读是( )
A.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刺激日本走上了革故鼎新道路
C.使日本完全沦为美国的殖民地 D.促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7.明治政府把全国分成了3府72县,县知事由中央任命,为了迅速发展工商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了大批工厂。此文字体现了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
①废藩置县 ②建新式军队 ③殖产兴业 ④文明开化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8.1890年,日本在所有学校设立了供奉天皇肖像的奉安殿,学生放学途经奉安殿时必须服装整洁行最敬礼。那个时代日本青少年最关心的话题,是成为战至最后一滴血的战士。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日本教育( )
A.为对外扩张作了铺垫 B.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
C.推动了日本文明开化 D.因天皇重视快速发展
9.1876年京都府告谕中,除奖励上学外,还禁止在户外张贴神佛画像,禁止观星术、风水、看相、算卦等。这反映了明治维新的哪项措施( )
A.提倡文明开化 B.加强中央集权
C.倡导殖产兴业 D.强化幕府统治
10.19世纪中期,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根本动力是
A.对外战争的失败 B.封建势力的衰落
C.资本主义的发展 D.民族危机的加重
11.《醒来:110年的中国变革》一书中写道。“从1895年到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戏剧性程度,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类似,失败潄起的学习欲望压倒了简单的民族情储。”上述两次“态度转变”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C.戊戌变法 明治推新 D.黑船事件 明治维新
12.英国史学家威廉·C·比斯利认为:“对于日本来说。明治维新的重要性有如英国革命之于英国,法国革命之于法国”。作者认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
A.保留了封建制的残余 B.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C.增添了军国主义色彩 D.实现了民族工业的近代化
13.对比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它们的相同点是( )
A.改革前都进行了内部战争 B.都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改革前都遭受了外来侵略 D.都建立了健全的民主政治
14.19世纪中后期,“日本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辫,修剪成西式短发”。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明治政府( )
A.文明开化影响社会生活 B.殖产兴业推动经济发展
C.政治改革促进社会平等 D.教育发展提升国民素质
15.没有一个西方列强愿意宽免对日本的不平等约,身为副使的大久保利通苦恼之余,逐渐为欧美各国的富强所倾倒……在英国,“世界工厂”支撑着日不落帝国空前的强大和自信。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状况,日本( )
A.普及教育 B.废藩置县 C.殖产兴业 D.改变习俗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早在1871年就成立了文部省,着手近代教育改革。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令》,这个学制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其提出的“全民教育”是当时日本教育的基本方针,之后陆续发布《教育令》和《帝国大学令》,奠定了近代学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使教育迅速得以普及,到1907年基本上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97%。
——摘自沈红梅、朴凤玉《日本三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国内开明士大夫、政府官僚为了救亡图强,不得不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文化,改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进入20世纪后,清朝政府有了彻底改造中国传统教育的决心,下令改书院为学堂,颁诏实施新学制,甚至废除科举制,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进入近现代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期……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糅合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近现代大学特质的中国近现代大学,已经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制度与文化特色。这种制度和文化特色为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着手近代教育改革基于哪一事件指导?其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改造中国传统教育”的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1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是一个专制的国家,有这样的国家里,特权阶层极少有人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鸦片战争后,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特权受到减损和制约,他们企图在不损害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自己的特权利益,于是发动了这场运动。这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洋务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材料二:日本有向强大先进国家学习,以强者为师的历史传统。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和“全盘式”吸收,而是根据自身特点,结合需求,有选择性地学习、吸收,最终演化为具有日本特色的内容.日本民族极度务实的性格,使他们很少去关注、研究宏大的思想和理论,而往往是从精细处着眼,就现实性问题寻求答案,并持之以恒的去实现。明治维新不是单纯的器物革新,而是政体、经济、法律、军事、教育等等全方面的改革,这使得明治维新具备更强劲的前进动力,也越来越多的得到国民的理解和支持。
明治维新的主导者都是一帮“开眼看世界”的新人士,他们有理想,有规划,对国内形势和世界大势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他们在制定改革规划时,很懂得掌控革新节奏,从关键领域入手,秉持政府主导、社会配合的形式,以渐进式方式完成各项改革,不搞“一步到位”,不搞“跨越式”发展.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保证了明治维新能以较为平稳的方式完成。
——《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能够成功?》
(1)材料一中“这场运动”指的是什么运动?据材料一指出该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探究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C
根据题干“交谈只限于用英语”“吃西餐、穿西服、留分头、跳交谊舞、盖洋楼等欧化习俗”等信息可知,日本在向西方学习,全面改造日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可分析得出这是日本明治维新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的影响,C项正确;废藩置县是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殖产兴业是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地税改革是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择C项。
2.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社会生活上推行“文明开化”。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D项正确;14世纪,但丁抨击教会,排除A项;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1911年,排除C项。故选D项。
3.B
根据材料“英国之制作,其基本在于煤铁”、“国之生利益者,最重工业,而应以纺织为第一”,可知,这属于经济领域,这使明治政府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因此明治维新在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B项正确;废除农奴制,开启近代化这是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排除A项;明治维新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日本没有确立共和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4.B
根据所学,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B项正确;A项是俄国,C项是美国内战,D项是俄国,排除ACD项。故选B项。
5.A
依据“都向先进国家学习”“改变社会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历史上先后开展了大化改新与明治维新,大化改新是向隋唐时期的中国学习,使得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而明治维新是向当时先进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使得日本发展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A项正确;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使得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并不是向先进国家学习,排除BD项;戊戌变法虽然是近代中国维新派学习西方国家而开展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但结果失败,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故选A项。
6.B
“黑船来航”漫画反映的是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的事件,日本结束了闭关锁国状态,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在此背景下,日本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治维新,使日本拜托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项正确,排除C项;A项与“黑船来航”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646年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7.D
根据材料“明治政府把全国分成了3府72县,县知事由中央任命,为了迅速发展工商业,明治政府出钱建立了大批工厂。”可知,材料体现了明治维新的内容包括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①③正确,D项正确;②建新式军队和④文明开化虽然是明治维新的内容,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②④,排除ABC项。故选D项。
8.A
根据“所有学校设立了供奉天皇肖像的奉安殿”“那个时代日本青少年最关心的话题,是成为战至最后一滴血的战士”可知,日本教育宣扬效忠天皇的武士道精神,为以后日本对外扩张作了铺垫,A项正确;材料中“日本在所有学校”并非都是军事学校,排除B项;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而材料强调的是日本教育存在的隐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天皇重视教育,排除D项。故选A项。
9.A
依据“奖励上学外,还禁止在户外张贴神佛画像,禁止观星术、风水、看相、算卦等”可知反映的是明治维新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A项正确;明治维新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治维新经济上提倡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商业,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明治维新是在推翻幕府统治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改革,向西方学习,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依据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的主流,而俄国农奴制和日本的幕府封建统治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所以根本动力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俄国当时经历了克里米亚对外战争的失败,但是与日本不符,排除A项;封建势力的衰落并不是两国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根本动力,排除B项;日本当时面临沦为殖民地或或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但是与俄国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根据题干可知,两次“态度转变”指的是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和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转变,对应的事件分别是中国从1895年遭受日本侵略签订《马关条约》到1898年效仿日本学习西方进行戊戌变法,日本遭受美国等西方列强入侵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明治维新,C项正确;AD项仅仅涉及中国或日本一国态度转变,排除AD项;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科技的近代化探索,且时间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排除B项。故选C项。
12.B
依据“明治维新的重要性有如英国革命之于英国,法国革命之于法国”和所学知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都使得本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由此可见作者实际上认为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际上起到了使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日本也由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B项正确;题干的重点应是说明明治维新作为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对于日本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重要意义,没有体现其保留了封建制的残余或者增添了军国主义色彩,排除AC项;民族工业近代化只是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具体表现之一,表述过于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依据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使得本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因此都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B项正确;日本明治维新前进行了倒幕运动,通过内部战争推翻了封建幕府统治,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并没有进行内部战争,排除A项;日本明治维新前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面临着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但俄国改革前并没有遭受外来侵略,排除C项;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俄国保留了沙皇专制统治,日本实行天皇专制,因此都没有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依据“日本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辫,修剪成西式短发”可知反映了明治维新时期社会习俗或社会生活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明治维新时期实行“文明开化”的政策,通过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日本社会生活的变迁,没有直接体现经济发展或政治改革或教育发展,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C
根据材料“没有一个西方列强愿意宽免对日本的不平等约,身为副使的大久保利通苦恼之余,逐渐为欧美各国的富强所倾倒……在英国,世界工厂支撑着日不落帝国空前的强大和自信”可知,日本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机,为了摆脱危机,进行了明治维新。为了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采取的措施是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C项正确;普及教育是为了改变教育的落后面貌,排除A项;废藩置县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改变习俗是为了提倡“文明开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6.(1)事件:明治维新;措施: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特点:为了救亡图强;中西结合,糅合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近现代大学特质。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任意一点即可)
(2)观点:教育改革有利于国家发展。
论证一:明治维新时期,在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日本政府发布《教育令》和《帝国大学令》,奠定了近代学制。同时实施义务教育,使教育迅速得以普及,为日本跻身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国家发展。
论证二:19世纪中叶以后,国内先进人士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和文化改造中国教育;20世纪后,清朝政府下令改书院为学堂,颁诏实施新学制,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进入近现代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期。中国教育改革融合了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近现代大学的特质,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这一举措有助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现社会转型,促进国家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教育改革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优秀人才,应对世界的挑战。新时期的中国要不断坚持发展教育,教育强则国强。
(1)根据材料“日本早在1871年就成立了文部省,着手近代教育改革。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令》”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着手近代教育改革是基于明治维新的指导。明治维新的措施影响最深远的是: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根据材料“为了救亡图强、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糅合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近现代大学特质的中国近现代大学,已经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制度与文化特色”可知,国近代新式教育发展的特点是为了救亡图强;中西结合,糅合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近现代大学特质。结合所学可知,“改造中国传统教育”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任意一点即可)
(2)回答本题需要先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而后结合观点进行论述,最后进行综合论述,契合观点主题。例如:观点:教育改革有利于国家发展。论证一:明治维新时期,在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日本政府发布《教育令》和《帝国大学令》,奠定了近代学制。同时实施义务教育,使教育迅速得以普及,为日本跻身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国家发展。论证二:19世纪中叶以后,国内先进人士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和文化改造中国教育;20世纪后,清朝政府下令改书院为学堂,颁诏实施新学制,于1905年废除科举制,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进入近现代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期。中国教育改革融合了传统人文精神和西方近现代大学的特质,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这一举措有助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实现社会转型,促进国家发展。结论:综上所述,教育改革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优秀人才,应对世界的挑战。新时期的中国要不断坚持发展教育,教育强则国强。
17.(1)洋务运动。在不损害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自己的特权利益,注定不能成功。
(2)日本有向先进国家学习、“以强者为师”的历史传统;结合本国国情,选择性学习,吸收;坚韧不拔、求精求细的民族性格;全方位的社会改革;主导者有清晰明确的改革规划;改革方式温和、平稳,不急于求成。
(1)依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他们不希望自己的特权受到减损和制约,他们企图在不损害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自己的特权利益,于是发动了这场运动”可知“这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从而发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依据材料一“他们企图在不损害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自己的特权利益……这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不损害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自己的特权利益,但是只变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注定不能成功。
(2)结合材料二探究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据“日本有向强大先进国家学习,以强者为师的历史传统”得出日本有向先进国家学习、“以强者为师”的历史传统;据“根据自身特点,结合需求,有选择性地学习、吸收,最终演化为具有日本特色的内容”得出结合本国国情,选择性学习,吸收;据“日本民族极度务实的性格……往往是从精细处着眼,就现实性问题寻求答案,并持之以恒的去实现”得出坚韧不拔、求精求细的民族性格;据“明治维新……是政体、经济、法律、军事、教育等等全方面的改革,这使得明治维新具备更强劲的前进动力,也越来越多的得到国民的理解和支持。”得出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据“明治维新的主导者都是一帮‘开眼看世界’的新人士……他们有理想,有规划,对国内形势和世界大势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他们在制定改革规划时,很懂得掌控革新节奏”得出主导者有清晰明确的改革规划;据“以渐进式方式完成各项改革……这种相对温和的方式,保证了明治维新能以较为平稳的方式完成”得出改革方式温和、平稳,不急于求成。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