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同步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同步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6 15:4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同步训练
1.下图为1870-1913年西方主要大国工业产值在世界所占比例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成因主要是( )
A.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
2.下图是19世纪中期以来世界能源消费趋势图,其体现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新能源是( )
A.煤炭 B.木材 C.石油 D.太阳能
3.如图是美国时评漫画家乌多·开普勒于1901年创作的漫画《下一个!》(图中有“美孚石油”字样)该画作旨在揭示美国( )
注:章鱼上面字:美孚石油
A.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B.能源需求不断扩大
C.垄断资本支配力强大 D.权力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4.“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在军事、工程方面广泛应用,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开辟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
A.特点是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B.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C.使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D.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5.“3 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引起了人们对“飞机”的关注。下列对“飞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飞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B.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以蒸汽机作动力
C.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D.飞机是20世纪初英国的主导产业
6.下表为《1871年和1901年世界主要国家钢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
时间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1871年 33.4 7.4 25.1 8.6
1901年 498.3 1369.0 639.4 42.5
这可以用来佐证( )
A.美国综合国力已成世界第一 B.英国经济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C.欧美国家工业化具有同步性 D.主要国家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7.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A.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B.科技成就同生产生活相结合
C.科学发明改变了社会结构 D.极大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8.马克思曾预言说:“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这场“新的革命”( )
A.促使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 B.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
C.使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人生产生活领域 D.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9.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B.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
C.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 D.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10.工厂制和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近代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革,这两大生产组织形式都( )
A.杜绝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 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推动了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 D.适应了社会化生产的需要
1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飞机等各种新式武器纷纷投入战场,这些新式武器能够诞生的前提是
A.蒸汽机的发明 B.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C.电力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D.汽车的发明
12.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凯伊是钟表匠,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中,法拉第、诺贝尔和爱迪生等是以注重科学实验为主的科学家。这变化表明( )
A.科技创新与生产脱节 B.科学理论与生产经验无关
C.科学与技术联系日益紧密 D.发明者的教育水平决定研究成果
13.“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他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材料旨在强调
A.企业不满足于接受利用科技创新 B.科学技术创新具有神秘作用
C.企业加大力度进行科学技术创新 D.技术进步渐渐趋向于制度化
14.观察下列知识结构图,空白处相应的内容应该是
A.新航路开辟、蒸汽、第二次工业革命 B.三角贸易、蒸汽、第三次科技革命
C.新航路开辟、电气、第三次科技革命 D.三角贸易、信息、第二次工业革命
15.1860年以后,农业机械迅速在美国推广使用,粮食播种机、粮食收割机、打谷机、谷捆搬运机、割草机等相继出现,主要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到19世纪末,农业劳动人口已从世纪初的约占人口总数的80%降到约30%。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工业化发展 B.削弱了农业基础地位
C.开启了城市化进程 D.导致工业品市场萎缩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摘编自范晔《后汉书》
材料二 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大批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以至工人到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的饮用水供应……英国议会改革派经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作出了报告。经过多方努力,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过的《河道法令》规定,禁止污染饮用水。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
——摘编自李宏图《19世纪欧洲的社会革命与化解》
材料三 洗衣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用皂荚者。计时之器,旧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摘编自黄苇、夏林根《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概括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措施。指出“蔡侯纸”与之前的书写材料相比的优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发明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应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在哪些方面的变化?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7.近代以来,企业的发展见证了社会经济发展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轮船招商局,自1872年创立,是自强运动中开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其官督商办,打破了晚清洋务企业纯粹官办的格局,首采股份制,也多为后世称道。在国内各大港口和日本的长崎、横滨、神户、新加坡等处设立分局,从事客运和漕运等各项运输业务,为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
——摘编自朱荫贵《朱荫贵论招商局》
材料二 明治维新不久,三菱轮船公司成立,日本政府将前所买造轮船13艘,尽归三菱公司掌管,津贴其费用,每年另给洋25万元。又虑各轮船自船主以至火夫等人尚不敷用,每年再付给该公司15万元,使之成立一书院,以培养船上各岗位人才。并令外国轮船不得驶入日本内地,三菱轮船公司除参与远洋和沿海航运之外,并垄断内地江河航运,但必须减轻货运和客运费用,以便商民往来。
——摘编自1875年10月4日《申报》
材料三 1903年美国第一家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宣告成立,1908年通用汽车公司成立。1913年,福特公司开始推行用机械化装置取代手工操作的初期流水线生产,一战后又推行了机械化大量流水线生产……1929年美国汽车总产量533万辆,比十年前增长了近五倍,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摘编自《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轮船招商局”的企业属性。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此类企业的出现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政府为扶植本国航运业而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初美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为汽车工业作出贡献的一位杰出人物。除汽车以外,当时还有哪些新式交通工具?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B
根据图片“1870-1913年西方主要大国工业产值在世界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1870-1913年美国和德国的工业产值逐渐上升最终超越了英国和法国。美、德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注重技术创新,而英法过于依赖殖民地的剥削,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德国超过英国、法国,因此图片变化的成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B项正确;社会主义革命运动高涨是1917年十月革命,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通过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而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C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了石油的大量开采,使得石油成为重要能源,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推动煤炭成为重要能源,排除A项;木材是传统的能源,排除B项;太阳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现的新能源,排除D项。故选C项。
3.C
根据材料“1901年”“美孚石油”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垄断资本支配力逐渐强大,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能源需求不断扩大”无关,排除AB项;材料反应的是垄断资本支配力强大,未涉及权力制衡机制,排除D项。故选C项。
4.A
根据“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在军事、工程方面广泛应用,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开辟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可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研究迅速转化为了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A项正确;BCD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CD项。故选A项。
5.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发明者是美国的莱特兄弟,它的主要动力是内燃机。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6.B
根据题干“《1871年和1901年世界主要国家钢产量统计表》”可知,1871年,英国的钢产量比其他三个国家要高出好多,但是在1901年美德的钢产量比英法多,表明美德的发展速度快于英国,英国经济优势地位逐渐丧失,B项正确;仅从钢产量u能说明综合国力的强弱,排除A项;题干反映资本主义各国工业化进程并不同步、主要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CD项。故选B项。
7.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故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都实现了与生活生产的结合,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们带到了蒸汽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们带到了电力社会,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D项。故选A项。
8.C
依据“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和所学知识,“蒸汽大王”指的是18世纪中后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因此“新的革命”是指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这一时期电力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火车的发明推动铁路时代的到来,排除AB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9.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迅速应用于生产,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等现象充分证明了“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论断,这些科学家将自己的科技发明运用于生产,推动了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不是“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根据所学知识,工业革命后,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出现垄断组织。生产形式的变化都是生产力提高后,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需要,D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下,只要私有制存在,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就不可避免,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而垄断组织推动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排除B项;工厂制是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组织形式,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主要是商品输出,不是资本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坦克、飞机使用的动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的内燃机,C项正确;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排除A项;坦克、飞机与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无关,排除B项;汽车的发明也是应用了内燃机,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家是以注重科学实验为主的科学家,说明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C项正确;材料说明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并非科技创新与生产脱节,排除A项;BD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故选C项。
13.C
根据“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可得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因此企业加大力度进行科学技术创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企业重视科技创新,而不是不满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神秘性,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依据题干知识结构图和所学知识,15、16世纪之交,欧洲航海家积极开辟新航路,使得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A项正确;三角贸易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排除BC项;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农业机械迅速在美国推广使用,推动了工业化发展,农业劳动人口占人口总数比例下降,为工业化提供更多劳动力,A项正确;工业化不会冲击农业的基础地位,排除B项;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C项“开启”说法错误,排除;材料现象促进了工业化,扩大了工业品市场,排除D项。故选A项。
16.(1)措施:改进原料,使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等造纸。优势:原料易找,价格便宜,使用方便。
影响: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2)问题:工人劳动环境差,导致工人健康受损;工厂大量雇佣童工;环境污染。措施:制定相关法律。
(3)变化:日常用品、时间观念的变化。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1)
根据材料一,由“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措施是,改进原料,使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等造纸。“蔡侯纸”与之前的书写材料相比的优势原料易找,价格便宜,使用方便。这一发明产生的影响是使纸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2)
根据材料二,由“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没有新鲜的空气,还有大量的飞絮和尘埃”,可知工人劳动环境差,导致工人健康受损;由“更为严重的是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人的活,拿着低廉的工资”,可知工厂大量雇佣童工;由“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城市中没有一个完全的饮用水供应……”,可知环境污染。因此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工人劳动环境差,导致工人健康受损;工厂大量雇佣童工;环境污染。由“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工厂法》,规定不准使用九岁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过的《河道法令》规定,禁止污染饮用水。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可知应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措施,是制定相关法律。
(3)
根据材料三,由“洗衣去垢,曩日皆用本地所产皂荚,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用皂荚者”,可知日常用品的变化;由“计时之器,旧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可知时间观念上的变化。因此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在日常用品、时间观念上的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也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7.(1)企业属性:官督商办;历史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
(2)措施: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培养航运人才;禁止洋商参与内河航运;限制货客运价格,以促进日本工商业全面发展。
(3)原因:迅速推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柯立芝繁荣等。人物: 卡尔 本茨; 交通工具:飞机。
(4)主要因素:国家政策;社会生产力;国际环境等。
(1)根据材料“官督商办,打破了晚清洋务企业纯粹官办的格局”可知其企业属性是官督商办。历史事件: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使清政府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要学习西方,维护统治。
(2)措施:根据材料“津贴其费用、培养船上各岗位人才、令外国轮船不得驶入日本内地”等可知,日本明治政府为扶植本国航运业采取了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培养航运人才;禁止洋商参与内河航运;限制货客运价格,以促进日本工商业全面发展。
(3)原因:根据材料“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宣告成立、1908年通用汽车公司成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美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有,迅速推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柯立芝繁荣等。人物: 卡尔 本茨; 交通工具:飞机。
主要因素:结合材料可知,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政府支持、社会生产力、国际环境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