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同步训练
1.两次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这些变化不包括
A.城市人口急剧涌向农村 B.欧洲国家推行大众教育
C.妇女地位得到不断提高 D.人们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2.19世纪上半叶,伦敦和地方城市中,出现了大众争相进入剧院观看情节剧的热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推动 B.工人地位的提高
C.文化教育的普及 D.贫富差距的缩小
3.1803年,英国最富裕的1.4%的家庭取得国民总收入的15.7%,到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 16. 2%的国民总收入。 而纺织工人的周工资从1797年的26先令8便士下降到1833年的4 先令 6 便士。 这表明工业革命 ( )
A.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 B.使工人阶级力量壮大
C.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D.导致了贫富分化加剧
4.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下图体现的社会现象最准确的表述是( )
A.大众教育推广 B.城市化进程加快
C.人口大幅增长 D.贫富分化加剧
5.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的“大”城市。到1900年,人口过1万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人文主义的倡导 B.民主政治的推行
C.人口的迅速增长 D.工业革命的开展
6.观察下图表,导致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海外殖民战争 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工业化及城市化 D.第一次世界大战
7.阅读19世纪中后期美国百万富翁数量统计表,对此表认识最准确的是( )
A.棉纺织业已是美国工业的主导部门 B.财富集中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C.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迅速崛起 D.生产组织形式变革加剧贫富分化
8.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对工业化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加快城市化进程 ②导致人民文化水平下降 ③带来环境的变化 ④使妇女社会角色改变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9.在德国,汽车时代的到来,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由此可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德国出现的人口移动趋势是
A.由农村向城市集中
B.由城市向郊区扩散
C.由德国向欧洲扩散
D.由大城市向小城市扩散
10.英国的贵族和乡绅属于既得利益者,成功的中产阶级以及那些志在效仿的人士感到心满意足。但对劳苦者而言,工业革命摧毁了他们的传统世界和生活方式,却没有自动带来可以替代的东西。造成这种不同体验是因为
A.不同阶级在工业革命中受益不同
B.历史研究者的视角不同
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D.分析问题阶级立场不同
11.据戴维·诺瑟姆《德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绘制的曲线图中,德国城市化加速阶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建设 B.德国殖民扩张的影响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德国人口的急剧增长
12.下列关于工业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最早在棉纺织业开始②促进欧美国家推广大众教育
③促进人口的迅速增长④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历史学家使用“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环境污染”等来描述( )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
C.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4.“9岁到10岁的孩子在大清早3、4点钟就从肮脏的床上被拉起来,为了勉强糊口不得不一直干到夜里11、12点钟。他们四肢瘦弱,身躯萎缩,神态呆滞,麻木得像石头人一样。”这段话表明( )
A.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造成了工人阶级赤贫化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D.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和工人组织的不断壮大
15.19世纪中后期,在英国形成了许多新兴的富人区和大大小小的贫民居住区法巴黎“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以上现象表明
A.民主共和观念在英法形成 B.工业革命推进城市化进程
C.生产与资本实现高度集中 D.西欧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球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体育项目。自唐太宗令习打球开风气之先,马球运动就逐渐从宫廷波及到皇亲国戚、朝廷显贵。唐代马球采用对抗性竞赛的形式,激励人争先向前,军队甚至以马球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拔河活动是唐人喜爱的民俗竞技活动,玄宗年间在长安城进行的一次拔河比赛,规模庞大,声势浩大,“名日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震骇西域蕃客。唐朝流行的体育活动还有角抵、荡秋千、龙舟竞渡等。
——柳惠玲、惠弋《试论唐代体育文化的开放性》
材料二 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体系带来的“速度革命”为英国客货运输带来变革,使体育运动与竞技赛事在整个国家的发展成为可能,极大拓展了现代体育的空间基础。……(随着工业技术成熟),高尔夫球中的羽毛填充球被古搭胶制球替代,割草机的发明为板球、高尔夫球等球类运动提供了平滑的天然草质场地,相关体育俱乐部的数量飞速增加。
——摘编自杨松《19世纪英国体育运动的发展及其在帝国传播研究》
材料三 巴达玛表示,从2008年夏季奥运会到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14年间,北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迅速,现代化程度更高。本届冬奥会期间,“我们见证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可谓创新、现代科技、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结合。
——泰国奥委会副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巴达玛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的体育活动有哪些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拔河运动为何能“震骇西域蕃客”?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2008年奥运会到2022年冬奥会,促使“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4)综上,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初,顺治八年(1651年)丁数约1400万,至康熙五十年(1711年)已恢复至2460万。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超过2亿,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大关。……“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相当于固定和取消人头税,既刺激了人口生殖,又消除了隐匿人口不报情况。在清政府重农政策引导下,土地开发范围更广,利用亦更为精密。原产于美洲的番薯、玉米一类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使客观上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
——摘编自马东玉《清代人口论要》
材料二 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意味着在衣、食、住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生活资料的增长,饥荒成为对过去的回忆,人口前所未有的增长成为可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欧洲的人口增长率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得多。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抗战时期中国人口直接死亡于战争者为2062万人,此即为最低限数。有案可查但不是全部的间接死亡者,中国战时人口共计损失2362万人,战争直接造成的受伤人口最低限数为1600万,失踪、被俘者最低限数为535万,三项合计人口损失共达4500万人以上,甚至在部分被占领区人口数量直接出现严重下滑。
——摘编自姜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之初步估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洲人口发展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城市出现了哪些积极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抗战时期日军给当时的首都人民带来的灾难。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人口增长的认识。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发生后,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进程,A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的发生,促使欧洲国家推行大众教育,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加剧了贫富分化,排除BCD项。故选A项。
2.A
依据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叶,伦敦和地方城市中,出现了大众争相进入剧院观看情节剧的热潮,反映了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文化设施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A项正确;仅凭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不足以得出工人地位的提高或贫富差距缩小,排除BD项;题干并没有直接反映出教育的普及,排除C项。故选A项。
3.D
根据材料中的“1.4%的家庭取得……15.7%”“1867年,0.07%的家庭就取得16.2%”表明1867年相较于1803年,富人掌握越来越多的社会财富,个人财富迅速增加,“下降到1833年的4先令6便士”可知纺织工人的工资不断下降,表明工业革命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财富集中到富人手里,工人越来越贫穷,贫富分化加剧,D项正确;题干没有使合计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
4.B
依据示意图可知1750年时英国农村人口比例明显超过城市人口比例,但是1851年、1870年时英国城市人口比例明显上升并超过农村人口比例,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显著上升,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英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比例的变化,无从得出大众教育推广,排除A项;题干不是说明人口大幅增长,而是说明城市人口比例逐渐超过农村人口比例,排除C项;仅凭题干中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的变化,不足以得出贫富差距拉大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D
根据材料“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的“大”城市。到1900年,人口过1万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和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D项正确;人文主义盛行的时间是14-16世纪,题目考查的是1850-1900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城市化的发展与民主政治推行无关,排除B项;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口迅速增长,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6.C
根据图表“英国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呈现迅速上升趋势。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英国。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英国大部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工业化及城市化是导致题干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海外殖民战争与题干“英国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年到1918年,排除D项。故选C项。
7.D
依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与1860年相比,1892年时美国百万富翁数量明显上升,而且多集中在制造业、商业和铁路业,这些百万富翁占有大量社会财富,结合所学知识,1892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垄断组织出现,生产组织形式变革推动了垄断大资本家的出现,因此加剧贫富分化,D项符合题意;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主导部门是重化工业而非棉纺织业这样的轻工业,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财富集中,垄断组织出现,排除;C项题干表格信息没有涉及汽车、飞机等新兴制造业,排除。故选D。
8.B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 、提升人民文化水平、带来环境污染、使妇女社会角色走向了生产一线。故符合的是①②③。故选B项。
9.B
依据题干“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人口由城市向郊区扩散,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A
根据材料“成功的中产阶级以及那些志在效仿的人士感到心满意足。但对劳苦者而言,工业革命摧毁了他们的传统世界和生活方式,却没有自动带来可以替代的东西”可知不同阶级在工业革命中受益不同,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
11.C
由《德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曲线图可知,德国城市化加速阶段是1870—1910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加速阶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C项正确;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建设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德国殖民扩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德国人口的急剧增长不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部门开始。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推动了欧洲国家推广大众教育。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世纪,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④不合题意。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3.D
所学知识,工业革命提高生产力,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加速资本主义市场形成,推动城市化浪潮的出现和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使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造成人口数量的激增,贫富分化加剧,工业革命时期,人类生存环境也遭到进一步破坏,环境问题引起人们关注。题干中“城市化的浪潮”“教育的大众化”“人口数量的激增”“环境污染”都是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D项正确;ABC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扩展,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A
根据题干““9岁到10岁的孩子在大清早3、4点钟就从肮脏的床上被拉起来,为了勉强糊口不得不一直干到夜里11、12点钟……”是资本家对童工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财富关系,工人阶级在资本家的剥削下出现了赤贫化。A项正确;题干信息反映不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人运动的不断发展和工人组织的不断壮大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B
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在欧洲方兴未艾,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如城市中富人区与贫民区、私人建筑与公寓住宅的大量涌现。B项正确;英国实行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不是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在英法形成,排除A项;生产与资本实现高度集中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排除C项;材料不是说明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活动多样;规模大;竞技活动颇受喜爱。规模庞大,声势浩大。
(2)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体系带来的“速度革命”极大拓展了现代体育的空间基础;工业技术成熟。
(3)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科技有了巨大发展。
(4)体育的发展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重视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1)根据材料“马球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体育项目。自唐太宗令习打球开风气之先,马球运动就逐渐从宫廷波及到皇亲国戚、朝廷显贵。唐代马球采用对抗性竞赛的形式,激励人争先向前,军队甚至以马球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拔河活动是唐人喜爱的民俗竞技活动,玄宗年间在长安城进行的一次拔河比赛,规模庞大,声势浩大,‘名日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震骇西域蕃客。唐朝流行的体育活动还有角抵、荡秋千、龙舟竞渡等”可知,唐朝体育活动多样、规模大、竞技活动较受欢迎。根据材料“拔河活动是唐人喜爱的民俗竞技活动,玄宗年间在长安城进行的一次拔河比赛,规模庞大,声势浩大,‘名日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震骇西域蕃客。”可知,拔河运动“震骇西域蕃客”的原因是规模庞大,声势浩大。
(2)根据材料“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体系带来的‘速度革命’为英国客货运输带来变革,使体育运动与竞技赛事在整个国家的发展成为可能,极大拓展了现代体育的空间基础”可知,“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的原因是以铁路为主的运输体系带来的“速度革命”极大拓展了现代体育的空间基础。根据材料“(随着工业技术成熟),高尔夫球中的羽毛填充球被古搭胶制球替代,割草机的发明为板球、高尔夫球等球类运动提供了平滑的天然草质场地,相关体育俱乐部的数量飞速增加”可知,“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的原因是工业技术成熟。
(3)根据材料“巴达玛表示,从2008年夏季奥运会到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14年间,北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迅速,现代化程度更高。本届冬奥会期间,‘我们见证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可谓创新、现代科技、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结合’可知,促使“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因素有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科技有了巨大发展。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体育的发展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重视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7.(1)“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实行,政府重视农业,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等。
(2)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等;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3)造成人口大量减少;1937年,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4)人口增长既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果,也与政府的人口政策密切相关;人口增长不仅能提供必要的社会 劳动力,同时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超过2亿,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大关。……“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相当于固定和取消人头税,既刺激了人口生殖,又消除了隐匿人口不报情况”可知,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实行;根据材料一“在清政府重农政策引导下,土地开发范围更广,利用亦更为精密”可知,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政府重视农业;根据材料一“原产于美洲的番薯、玉米一类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使客观上有可能养活更多的人”可知,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是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等。
(2)根据材料二“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意味着在衣、食、住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生活资料的增长,饥荒成为对过去的回忆,人口前所未有的增长成为可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所有这一切都使欧洲的人口增长率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得多”可知,欧洲人口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改善,一些基础设施建立起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3)根据材料三“抗战时期中国人口直接死亡于战争者为2062万人,此即为最低限数。有案可查但不是全部的间接死亡者,中国战时人口共计损失2362万人,战争直接造成的受伤人口最低限数为1600万,失踪、被俘者最低限数为535万,三项合计人口损失共达4500万人以上,甚至在部分被占领区人口数量直接出现严重下滑”可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造成人口大量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的中国的首都是南京,1937年,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我们对人口增长的认识是人口增长既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果,也与政府的人口政策密切相关;人口增长不仅能提供必要的社会 劳动力,同时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人口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等。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