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高效备考】第6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全解复习(1)(课件+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高效备考】第6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全解复习(1)(课件+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6 17:51:22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析
全解复习课件
第6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
历史时序
复习内容
复习内容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程标准
2022年课标
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的抗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
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
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
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抗战精神;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考点梳理
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
1.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图片解析
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
东北,为什么先制造
柳条湖事件呢?
1、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
欺骗世界舆论。
2、日军想在事件后迅速对北
大营和沈阳进行攻击。
图片解析
①此图为日军占领沈阳时的场
景。②1931年9月18日夜,日
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后,
一面以主力进攻东北军驻地北
大营,一面调集军队进攻沈阳
“日军占领沈阳” 城。19日清晨,沈阳沦陷。
图片解析
图片解析



蒋介石的态度: 不抵沦抗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近代以来日本不断侵略中国的史实(部分)
(1)1894-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掠夺了巨额赔款,割占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
(2)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中,日本强行把福建划为其“势力范
围”。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近代以来日本不断侵略中国的史实(部分)
(3)1900年开始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日本与欧美列强一起逼迫清政府签
订《辛丑条约》。
(4)1905年,日本又强租旅顺、大连等。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德国在山东
的一切权益。
(6)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思维延伸
1.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2)从日本的国内因素看,它急需摆脱经济危机。
(3)从中国当时的国内情况来看,国民政府全力
“剿共”,给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误区警示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
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此后,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逐步转变为中华
民族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
方法技巧
日军预谋炸铁路,借口轰炸我沈阳。
蒋令国军不抵抗,东北三省全沦亡。
考点梳理
(2).伪满洲国的建立
图片解析
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
伪满州国。
目的 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1932年3月9日,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
伪满洲国(1932年-1945年),日本占领东三省后,由于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谴责,关东军不敢悍
然武力占领满洲全境,因此扶植傀儡伪政权。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
故被称作“伪满洲国”。首都设于新京(今吉林长春)。
图片解析
伪满洲国
图为溥仪“登基”
后着元帅装的留影
图片解析
生活


的亡

血腥屠杀中国人民 屈辱着 掠夺资源
胞过
0万

北3
00

奴化教育 细菌实验
图片解析
位于长春市东北角
的伪满洲国皇宫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考点梳理
(3).局部抗战
思维延伸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是否其他社会阶层
也在坐以待毙呢?
共产党的态度: 坚决抵抗
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以杨靖宇、赵一曼
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党员在东北组织
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
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
抗战开始了,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
杨靖宇 之间,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赵一曼
图片解析
①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撰生,河南确山人。
他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战斗于白山黑水之间,在
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
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②杨靖宇是中
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
和领导人之一。
“杨靖宇(1905-1940)”
思维延伸
东北人民的态度: 不做亡国奴,奋起反抗。
图片解析
①东北抗日队伍顽强抵抗日军
的侵略。
②这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
的不屈斗争精神。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家国情怀
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
历史责任。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树立
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
史料解读
“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特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
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诚,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
度。”
——1931年9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告全国国民书
解读: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蒋介石把希望寄托于国联,
希望国联能主持正义。
设问: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公告的背景是什么?对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
导致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答案: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
寄希望于国联来公正解决。结果导致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考点梳理
2.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
误区警示
叶挺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
所向披靡,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了
“铁军”的美誉。
考点梳理
(2)一二˙九运动
考点梳理
(2)一二˙九运动
图片解析
①图片反映的是一二.九运动中反动军警镇压北
平爱国学生的场景。②1935年12月9日,北平
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大规
模的抗日救亡活动,遭到了反动军警的残酷镇
压。学生们毫不屈服,与国民党当局和反动军
警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
号召下,北平爱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席
卷全国。③命题方向:一二.九运动。
“反动军警镇压北平爱国学生”
图片解析
思维延伸
日本企图占领华北的原因
(1)华北的煤炭和钢铁资源丰富;华北平原易于日军机动部队进行管制;
华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便于日军掠夺军备物资。
(2)华北距离日本较近,便于日本往本国运输掠夺的资源;策动所谓
“华北自治运动”,企图“以华治华”,进而吞并整个中国。
(3)平原地区利于日本发挥先进武器的力量,而且有东北做后方,提供
后勤保障。
相关链接
“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1)从参加人员看,包括全国各地的工人、学生、工商业者以及
各界爱国人士。
(2)从斗争内容看,有学生请愿游行、工商业者抵制日货、爱国
将士的局部抗战等。
(3)抗日救亡运动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充分展现了中华
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思维延伸
比较五四运动与一二˙九运动
考点梳理
3.西安事变
考点梳理
3.西安事变
图片解析
①张学良: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皇姑屯事
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
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
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张学良积极主张抗
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一起发动震惊中外
的“西安事变”。②杨虎城:联合张学良发动
“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也因此被囚。
1949年9月6日被杀。③命题方向:西安事变。
“张学良(1901-2001)和杨虎城(1893-1949)"
图片解析
①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
召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
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以周恩
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西安调停,与
各方面进行协商,最终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
解决。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
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③命题方向: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谈判旧址”
图片解析
西安事变
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人物 张学良、杨虎城 目的 逼迫蒋介石抗日
《西安文化日报》报道
兵谏亭(捉蒋亭)
西安事变的消息
思维延伸
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抗日救国已成为当务之急。
(2)直接原因: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到达西安,威逼
张学良、杨虎城继续进攻红军。
思维延伸
如何评价西安事变?
(1)从目的来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逼迫蒋介石停止内
战、一致抗日。
(2)从结果来看,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
(3)从影响来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4)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的行为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和
民族的利益,是爱国行为。
相关链接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
(1)日本:企图挑拨中国扩大内战,以便其侵略中国。
(2)美英: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美英在华势力,主张
只要蒋介石能继续统治,不妨与共产党进行某种形式的联合。
(3)南京国民政府: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的支持下,主张“讨伐”张、杨,
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竭力主张和
平解决,派人到西安谈判。
(4)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考点梳理
注意不是正式形成。
3.西安事变
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
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初步形成。
方法技巧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提示:
1.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
动”;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镇压学生爱国救亡运动;
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继续“围剿”红军等。
2.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
来到西安参加谈判。
3.答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
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初步形成。
知识拓展
提示:通过阅读,了解歌曲《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创作经过和产生的影响。
重点总结
典例剖析
考查角度一 九一八事变
(2021 年甘肃天水) “我们被爆炸声惊起, 紧接着炮火纷飞横空而过, 向北
大营驻军地点发射。 天一亮,我和几个同学走到沈阳城西大门发现是日军侵占了沈阳。 ”
这段回忆揭示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九一八事变的知识点。 1931 年 9 月 18 日, 日军炸毁了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
条湖一段铁轨, 反诬中国军队破坏, 并以此为借口, 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炮轰沈阳城, 这
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开始局部侵华,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由此开始, 揭开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我们被爆炸声惊起, 紧接着炮火纷飞横空而过, 向北大营驻军地点发射。
天一亮, 我和几个同学走到沈阳城西大门发现是日军侵占了沈阳。 ” 这段回忆揭示的是九一八事变,
A 符合题意。 故选 A。
典例剖析
考查角度二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2022年四川凉山)1935年的一天,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
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这一
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C.一二 九运动 D.九一八事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中,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国民政府对日
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
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数千名学
生聚集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情愿。这就是著名的一二 九运动,C项正确。
1919年五四运动,排除A项;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排除B项;1931年九一
八事变,排除D项。故选C项。
典例剖析
考查角度三 西安事变
(2022年陕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
标志是( )
【答案】D
【解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
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
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D项正确;中共三
大的召开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国共合作宣言
发表是正式建立的标志,排除B项;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
抗战开始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考点梳理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七七事变
图片解析
①赵登禹,山东菏泽人,抗日爱国将
领。曾在长城抗战中率领大刀队奇袭
日军,闻名中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
率部在南苑一带参加保卫北平的战斗,
后壮烈殉国。
②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他,人们将
北平市(今北京市)北沟沿大街改名
为赵登禹路。
“赵登禹(1898-1937)”
思维拓展 日军为何要进攻卢沟桥?
日本控制的伪蒙军
(卢沟桥战略位置重要)
平 汉 铁 路
卢沟桥 日本控制区

29 民党 日军重兵占据军
图片解析
赵登禹 佟麟阁
(1898~1937) “战死者光荣,偷(1892-1937年)
山东菏泽人。 生者耻辱,荣辱系中国国民党抗
于一身者轻,而系
国民党抗日将 日将领。二十于国家民族者重。
领 。一三二师 国家多难,军人应九军副军长。
师长。 当以死报国。” 河北高阳人。
——佟麟阁
思维拓展
1.七七事变是偶发事件,还是蓄意挑衅?
七七事变是日军精心策划的,是蓄意挑衅。原因有:①日军
先进行军事演习,为调派部队作了准备,也为士兵失踪的借口
留下伏笔。②演习地点选在卢沟桥附近,卢沟桥是当时北平通
往南方的咽喉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③强行入城遭拒,日军
当即开炮轰击中国军队防地,这说明日军早已准备扩大事端。
思维拓展
2.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①卢沟桥事变之前,中国人民的抗战属于局部抗战;卢沟桥事变之后,
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②卢沟桥事变前,中国的抗战
在受日本侵略者蹂瞒的局部地区展开;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各地、各阶层
均投入到抗战中来。因此,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战比以前涉及的地区更广、
人员更多、力量更强大。
温馨提示
“注意”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九一八事变,
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
的起点。
方法技巧
用表格归纳法比较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考点梳理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第二次国共合作
图片解析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
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以国共合作
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
始形成
图片解析
①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朱德任国民革命军
第八路军总指挥,指挥八路军开赴前线,
协同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
②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
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
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朱德(1886-1976)”
思维延伸
比较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点
温馨提示
“注意”
1.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政策的变化:抗日反
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2.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中心任务:在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抗日。
思维拓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意义?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大势所趋、
民心所向,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采取的正确决策的结果,
也与国民政府的政策转变密切相关。它的形成为抗日救国的神
圣事业建立了必要的基础,也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
作用。
史料解读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致电宋哲元
解读: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的妥协政策,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七七事变
后,蒋介石致电宋哲元,要求全体动员,全力以赴抵抗日军侵略。
设问:从蒋介石前后两封电令中可以看出国民党的抗日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答案:由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到实行积极的抗日政策。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
成。
材料研读
提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
决抗战的决心以及付出的努
力,有利于加强共产党与国
民党的合作,开创全民族抗
战的新局面;促进了以国共
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正式建立。
考点梳理
(3)淞沪会战
图片解析
①此图是淤沪会战的场景。
②此图反映了淤沪会战中,
抗日将士们坚决抵抗日军侵
略、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
“上海守军奋起抗击日军”
图片解析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
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
民的斗志。
材料研读
提示:
(1)史实:姚子青幸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
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
(2)影响: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
国人民的斗志。
图片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
考点梳理
杀;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4)南京大屠杀
图片解析
①1937年12月13
日日军攻陷南京。
②此图反映了日
军在全面侵华战
争中进攻南京的
场景。
“战火中的南京”
图片解析
“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日军把南京青年当作刀靶练习刺杀”
①这两幅图是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历史照片,真实记录了日军在南京屠杀手无
寸铁的中国居民的情景。②图片暴露了日军的凶残、野蛮,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
挣狞面目。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不容抹杀,南京大屠杀是不容歪曲的事实和无
可辩驳的侵略罪证。
图片解析
①此图为日本《东京日日新闻》
中关于两名日军少尉向井和野
田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的报道。
②它反映了日本法西斯的凶残
和野蛮。
③命题方向:南京大屠杀的相
关知识。
“日军‘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
相关链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
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
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戳的死难者。
方法技巧
本课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四个一”,即一次事变——七七
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一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一次会战——
淤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一次大屠
杀——南京大屠杀,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家国情怀
多角度认识南京大屠杀
(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
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本性。
(2)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
灰复燃。
(3)日本应该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不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
国家人民感情的事,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
(4)作为一名中学生,应牢记历史,更应该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准备报效祖
国,振兴国家。
图片解析
300000
(30万人以上)
合作探究
探讨:南京
大屠杀留给
我们什么教
教训训和启(示启?示):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保持警惕,时刻防范日本军国
主义抬头;
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1.答案:D 解析: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
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
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
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2.答案: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爆发的标志是九一八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的
标志是七七事变。
课后活动
3.提示: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位于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
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在之后长达六周的时
间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以上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
的士兵惨遭杀残,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黑暗的一页。为了永远铭记这血的历
史教训,反对战争,维护和平,1985年南京市建造了这座纪念馆。纪念馆含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
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等基本陈列。纪念馆内现存的南京大屠杀
“万人坑”遗址,展示了1984年、1998-1999年以及2006年发现的遇难同胞
遗骸。同时还珍藏着抗战类、胜利类、“慰安妇”制度类等多个系列的文物。
课后活动
2015年12月,“三个必胜”新展馆和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建成
后,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达2万
平方米。纪念馆199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被国
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
博物馆”。201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8
年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先进集体。从2014年12月13日起,纪念馆
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历史的主题得到升华,并
将持续不断地向中国和世界传递“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声音。
重点总结
典例剖析
考查角度一 七七事变的影响
(2022年黑龙江龙东)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 D.一·二八事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
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C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揭开了
世界反法西斯的序幕,是局部抗战的开始,排除A项;八一三事变一般指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
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排除B项;一·二八事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称上海事变或第一
次上海事变、淞沪战争。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富
庶区域,而在1932年1月28日蓄意发动的侵略事件,排除D项。故选C项。
典例剖析
考查 角 度 二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原因
(2022年四川德阳)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表了《张、杨对
时局宣言》。其主要目的是( )
A. 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 B. 鼓励东北将士奋勇杀敌
C 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 号召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不断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蒋介石仍推行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杨虎城反对该政策,发动西安事变,推动国共
两党合作抗日,C项正确;材料不是呼吁民众或是东北将士,排除AB项;号召民
众抵御外来侵略不是发动兵谏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典例剖析
考查角度三 淞沪会战
(2022年湖北江汉、潜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
抵抗。请仔细观察下图,判断它是哪场会战的示意图( )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发生在上海的淞沪会战,淞沪会
战是从1937年的八月份到11月份,经历了三个月的时间。破了日军限速灭亡中国的企图,
A项正确;武汉会战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广州会战发生在广州,
图片没有涉及,排除C项;长沙会战发生在湖南,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
谢谢观看! 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 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
舍的滴坠。
——贝多芬
谢谢观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94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析 全解复习课件
第6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
历史时序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复习内容
复习内容
2022年课标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的抗战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
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抗战精神;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从九一八到西安事变
1.九一八事变
考点梳理
(1).九一八事变
1、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 欺骗世界舆论。
2、日军想在事件后迅速对北大营和沈阳进行攻击。
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图片解析
①此图为日军占领沈阳时的场景。②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后,一面以主力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一面调集军队进攻沈阳城。19日清晨,沈阳沦陷。
图片解析
“日军占领沈阳”
图片解析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东三省沦亡
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后果
蒋介石的态度:
不抵抗
结果:东三省沦陷
图片解析
近代以来日本不断侵略中国的史实(部分)
(1)1894-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掠夺了巨额赔款,割占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等。
(2)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中,日本强行把福建划为其“势力范围”。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近代以来日本不断侵略中国的史实(部分)
(3)1900年开始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日本与欧美列强一起逼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4)1905年,日本又强租旅顺、大连等。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6)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1.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2)从日本的国内因素看,它急需摆脱经济危机。
(3)从中国当时的国内情况来看,国民政府全力“剿共”,给日本侵华提供了可乘之机。
思维延伸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此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逐步转变为中华民族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
误区警示
日军预谋炸铁路,借口轰炸我沈阳。
蒋令国军不抵抗,东北三省全沦亡。
方法技巧
(2).伪满洲国的建立
考点梳理
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
目的
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伪满洲国(1932年-1945年),日本占领东三省后,由于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谴责,关东军不敢悍然武力占领满洲全境,因此扶植傀儡伪政权。因国民政府和中共及国际社会对伪满政权均不予承认,故被称作“伪满洲国”。首都设于新京(今吉林长春)。
1932年3月9日,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
图片解析
伪满洲国
图为溥仪“登基”后着元帅装的留影
图片解析
奴化教育
掠夺资源
细菌实验
血腥屠杀中国人民
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图片解析
我们身边的历史
位于长春市东北角 的伪满洲国皇宫
图片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伪满洲国八大部
伪满新皇宫
旧址(地质宫)
2.伪满国务院(白求恩医大基础部)
3.司法部(医大校部)
4.交通部
(医大卫生系)
5.治安部
(医大一院)
6.文教部
(师大附小)
7.民生部(省
石化设计院)
8.外交部
(省社会科学院)
我们身边的历史
(3).局部抗战
考点梳理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是否其他社会阶层也在坐以待毙呢?
共产党的态度:
坚决抵抗
中国共产党派出了以杨靖宇、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党员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杨靖宇
赵一曼
思维延伸
①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撰生,河南确山人。他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战斗于白山黑水之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②杨靖宇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
图片解析
“杨靖宇(1905-1940)”
东北人民的态度:
不做亡国奴,奋起反抗。
东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国奴,许多东北军将士也不愿意离开家乡进入关内,而是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奋勇抗击日本的侵略。
爱国将领马占山
“吾奉命为一省主席,守土有责”
“一息尚存,决不敢使尺寸土地沦于异族。
思维延伸
①东北抗日队伍顽强抵抗日军的侵略。
②这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不屈斗争精神。
图片解析
“东北抗日队伍抗击日军”
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树立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怀。
家国情怀
“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特公理之解决,故已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诚,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1931年9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告全国国民书
解读: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蒋介石把希望寄托于国联,希望国联能主持正义。
设问: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公告的背景是什么?对此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导致出现了怎样的结果?
答案: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国联来公正解决。结果导致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史料解读
2.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华北危机
考点梳理
叶挺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
误区警示
(2)一二˙九运动
考点梳理
(2)一二˙九运动
考点梳理
①图片反映的是一二.九运动中反动军警镇压北平爱国学生的场景。②1935年12月9日,北平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活动,遭到了反动军警的残酷镇压。学生们毫不屈服,与国民党当局和反动军警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北平爱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席卷全国。③命题方向:一二.九运动。
图片解析
“反动军警镇压北平爱国学生”
华北危急!!!
图片解析
日本企图占领华北的原因
(1)华北的煤炭和钢铁资源丰富;华北平原易于日军机动部队进行管制;华北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便于日军掠夺军备物资。
(2)华北距离日本较近,便于日本往本国运输掠夺的资源;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企图“以华治华”,进而吞并整个中国。
(3)平原地区利于日本发挥先进武器的力量,而且有东北做后方,提供后勤保障。
思维延伸
(1)从参加人员看,包括全国各地的工人、学生、工商业者以及各界爱国人士。
(2)从斗争内容看,有学生请愿游行、工商业者抵制日货、爱国将士的局部抗战等。
(3)抗日救亡运动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相关链接
比较五四运动与一二˙九运动
思维延伸
3.西安事变
考点梳理
3.西安事变
考点梳理
①张学良: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②杨虎城:联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也因此被囚。1949年9月6日被杀。③命题方向:西安事变。
图片解析
“张学良(1901-2001)和杨虎城(1893-1949)"
①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最终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③命题方向:西安事变。
图片解析
“西安事变谈判旧址”
西安事变
时间
1936年12月12日
人物
张学良、杨虎城
目的
逼迫蒋介石抗日
《西安文化日报》报道西安事变的消息
兵谏亭(捉蒋亭)
图片解析
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国已成为当务之急。
(2)直接原因: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到达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继续进攻红军。
思维延伸
如何评价西安事变?
(1)从目的来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从结果来看,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
(3)从影响来看,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4)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的行为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爱国行为。
思维延伸
(1)日本:企图挑拨中国扩大内战,以便其侵略中国。
(2)美英:担心亲日派乘机掌权,日本扩大侵华,排挤美英在华势力,主张只要蒋介石能继续统治,不妨与共产党进行某种形式的联合。
(3)南京国民政府:亲日派何应钦在日本的支持下,主张“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取而代之;亲英美派宋美龄、宋子文等竭力主张和平解决,派人到西安谈判。
(4)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态度”
相关链接
3.西安事变
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2)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注意不是正式形成。
考点梳理
方法技巧
课后活动
提示:
1.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镇压学生爱国救亡运动;蒋介石顽固坚持内战政策,继续“围剿”红军等。
2.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
3.答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课后活动
提示:通过阅读,了解歌曲《松花江上》的创作背景、创作经过和产生的影响。
知识拓展
重点总结
考查角度一 九一八事变
(2021 年甘肃天水) “我们被爆炸声惊起, 紧接着炮火纷飞横空而过, 向北大营驻军地点发射。 天一亮,我和几个同学走到沈阳城西大门发现是日军侵占了沈阳。 ” 这段回忆揭示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九一八事变的知识点。 1931 年 9 月 18 日, 日军炸毁了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 反诬中国军队破坏, 并以此为借口, 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炮轰沈阳城, 这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开始局部侵华,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由此开始, 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我们被爆炸声惊起, 紧接着炮火纷飞横空而过, 向北大营驻军地点发射。 天一亮, 我和几个同学走到沈阳城西大门发现是日军侵占了沈阳。 ” 这段回忆揭示的是九一八事变, A 符合题意。 故选 A。
典例剖析
考查角度二 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中,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数千名学生聚集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情愿。这就是著名的一二 九运动,C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排除A项;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排除B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排除D项。故选C项。
(2022年四川凉山)1935年的一天,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这一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C.一二 九运动 D.九一八事变
典例剖析
考查角度三 西安事变
【答案】D
【解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D项正确;中共三大的召开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是正式建立的标志,排除B项;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2022年陕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典例剖析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1.七七事变
考点梳理
①赵登禹,山东菏泽人,抗日爱国将领。曾在长城抗战中率领大刀队奇袭日军,闻名中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率部在南苑一带参加保卫北平的战斗,后壮烈殉国。
②抗战胜利后,为了纪念他,人们将北平市(今北京市)北沟沿大街改名为赵登禹路。
图片解析
“赵登禹(1898-1937)”
日本控制的伪蒙军
日本控制区
国民党29军
日军重兵占据
日军为何要进攻卢沟桥?
(卢沟桥战略位置重要)
卢沟桥
平 汉 铁 路
思维拓展
(1898~1937)
山东菏泽人。
国民党抗日将领 。一三二师师长。
赵登禹
(1892-1937年)中国国民党抗日将领。二十九军副军长。河北高阳人。
佟麟阁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
——佟麟阁
图片解析
七七事变是日军精心策划的,是蓄意挑衅。原因有:①日军先进行军事演习,为调派部队作了准备,也为士兵失踪的借口留下伏笔。②演习地点选在卢沟桥附近,卢沟桥是当时北平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③强行入城遭拒,日军当即开炮轰击中国军队防地,这说明日军早已准备扩大事端。
1.七七事变是偶发事件,还是蓄意挑衅?
思维拓展
①卢沟桥事变之前,中国人民的抗战属于局部抗战;卢沟桥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②卢沟桥事变前,中国的抗战在受日本侵略者蹂瞒的局部地区展开;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各地、各阶层均投入到抗战中来。因此,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战比以前涉及的地区更广、人员更多、力量更强大。
2.为什么说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思维拓展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
“注意”
温馨提示
用表格归纳法比较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
方法技巧
2.第二次国共合作
考点梳理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不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图片解析
图片解析
①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朱德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指挥八路军开赴前线,协同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
②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朱德(1886-1976)”
比较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点
思维延伸
1.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政策的变化: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2.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中心任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抗日。
“注意”
温馨提示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采取的正确决策的结果,也与国民政府的政策转变密切相关。它的形成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建立了必要的基础,也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意义?
思维拓展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1937年7月8日蒋介石致电宋哲元
解读: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的妥协政策,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七七事变后,蒋介石致电宋哲元,要求全体动员,全力以赴抵抗日军侵略。
设问:从蒋介石前后两封电令中可以看出国民党的抗日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由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到实行积极的抗日政策。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
史料解读
提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战的决心以及付出的努力,有利于加强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开创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促进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材料研读
考点梳理
(3)淞沪会战
图片解析
①此图是淤沪会战的场景。
②此图反映了淤沪会战中,抗日将士们坚决抵抗日军侵略、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
“上海守军奋起抗击日军”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图片解析
提示:
(1)史实:姚子青幸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天,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
(2)影响: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材料研读
北平失陷(1937.7.29
天津失陷(1937.7.30)
上海八一三事变(1937.8.13)
国民党迁都重庆
(1938年夏)
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
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形势图
图片解析
考点梳理
(4)南京大屠杀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①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②此图反映了日军在全面侵华战争中进攻南京的场景。
图片解析
“战火中的南京”
①这两幅图是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历史照片,真实记录了日军在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的情景。②图片暴露了日军的凶残、野蛮,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挣狞面目。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不容抹杀,南京大屠杀是不容歪曲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侵略罪证。
图片解析
“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日军把南京青年当作刀靶练习刺杀”
①此图为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中关于两名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的报道。
②它反映了日本法西斯的凶残和野蛮。
③命题方向: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知识。
图片解析
“日军‘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
国家公祭日,是一个国家为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纪念活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戳的死难者。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相关链接
本课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四个一”,即一次事变——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一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一次会战——淤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一次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方法技巧
(1)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本性。
(2)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吸取历史教训,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3)日本应该把对侵略战争的反省落实到行动上,不再做伤害中国和亚洲有关国家人民感情的事,以严肃、慎重的态度处理好历史问题。
(4)作为一名中学生,应牢记历史,更应该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准备报效祖国,振兴国家。
多角度认识南京大屠杀
家国情怀
300000
(30万人以上)
图片解析
探讨:南京大屠杀留给我们什么教训和启示?
教训(启示):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保持警惕,时刻防范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合作探究
课后活动
课后活动
1.答案:D 解析: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2.答案: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爆发的标志是九一八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的标志是七七事变。
课后活动
3.提示: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位于南京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在之后长达六周的时间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以上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惨遭杀残,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黑暗的一页。为了永远铭记这血的历史教训,反对战争,维护和平,1985年南京市建造了这座纪念馆。纪念馆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等基本陈列。纪念馆内现存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展示了1984年、1998-1999年以及2006年发现的遇难同胞遗骸。同时还珍藏着抗战类、胜利类、“慰安妇”制度类等多个系列的文物。
课后活动
2015年12月,“三个必胜”新展馆和分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建成后,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达2万平方米。纪念馆1997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先进集体。从2014年12月13日起,纪念馆作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的固定举办地,历史的主题得到升华,并将持续不断地向中国和世界传递“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声音。
重点总结
考查角度一 七七事变的影响
(2022年黑龙江龙东)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 D.一·二八事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C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序幕,是局部抗战的开始,排除A项;八一三事变一般指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排除B项;一·二八事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称上海事变或第一次上海事变、淞沪战争。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富庶区域,而在1932年1月28日蓄意发动的侵略事件,排除D项。故选C项。
典例剖析
(2022年四川德阳)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表了《张、杨对时局宣言》。其主要目的是( )
A. 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 B. 鼓励东北将士奋勇杀敌
C 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 号召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不断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蒋介石仍推行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杨虎城反对该政策,发动西安事变,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C项正确;材料不是呼吁民众或是东北将士,排除AB项;号召民众抵御外来侵略不是发动兵谏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考查角度二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原因
典例剖析
考查角度三 淞沪会战
(2022年湖北江汉、潜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请仔细观察下图,判断它是哪场会战的示意图( )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发生在上海的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从1937年的八月份到11月份,经历了三个月的时间。破了日军限速灭亡中国的企图,A项正确;武汉会战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广州会战发生在广州,图片没有涉及,排除C项;长沙会战发生在湖南,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典例剖析
谢谢观看!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考真题链接(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21 年青海) 1936 年在《张 杨对时局宣言》 中提到“东北沦亡, 时逾五载。 学良等涕泣进谏……大义当前, 不容反顾, 只求救亡主张贯彻……” 。 该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2.(2022年四川凉山)1935年的一天,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这一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C.一二 九运动 D.九一八事变
3.(2021 年湖北恩施)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某历史研究微信公众号推送出“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 专题栏目系列资料, 其中史实与结论不符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2022年福建)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二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平型关大捷 D.台儿庄战役
5.(2022年湖南湘西)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一次震惊中外的“事变”,该“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请问该“事变”是( )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皖南事变 D.西安事变
6.(2022年辽宁营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雄壮歌。”东北人民与未撤走的爱国官兵组织的抗日队伍是( )
A.工农革命军 B.抗日游击队 C.抗日义勇军 D.东北抗日联军
7.(2022年四川内江)1932年3月8日,溥仪在“新京”宣布就任“满洲国执政”,“满洲国”成立.9日,溥仪举行了就职典礼。扶植这一伪政权的国家是( )
A.法国 B.俄国 C.日本 D.美国
8.(2022年云南昆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赴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1940年2月,在与日军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是( )
A. 左权 B. 谢晋元 C. 张自忠 D. 杨靖宇
9.(2022年山西晋中)民国二十年《申报》上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的一句广告语为:“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由此可以推断出( )
A.洋务运动期间,以民用企业辅助军事工业 B.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C.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D.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
10.(2022年陕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 中共三大的召开 B.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C. 九一八事变 D.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1.(2022年四川德阳)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表了《张、杨对时局宣言》。其主要目的是( )
A.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 B.鼓励东北将士奋勇杀敌
C.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号召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12.(2022年山东聊城)下面是我国民政部2014年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统计表。据此表可知,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是( )
群体类别 八路军 新四军 东北抗日联军 党政工作人员 国民革命军陆军 外籍抗日烈士 其他抗日群体和个人
占总数的比例 32% 9% 7% 10% 29% 0.02% 12.98%
A.持久战 B.大兵团作战 C.游击战 D.全民族抗战
13.(2022年湖北襄阳)如图是丰子恺漫画《散沙团结,可以御敌》(1938年),表达的是( )
A.发动北伐战争 B.实行全民族抗战 C.进行抗美援朝 D.开展“大跃进”运动
14.(2022年四川乐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下图所示的四位历史人物都参与了( )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5.(2022年江苏苏州)标语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达到某种宣传目的。下列宣传标语出现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是( )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兵民是胜利之本”
C.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6.(2022年河北)过春节时,人们常通过贴年画寄予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下面年画应张贴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局部抗战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7.(2022年浙江台州)照片记录历史。下列老照片共同反映了( )
A.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 B.中国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
C.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8.(2022年浙江舟山)舟山有本红色教育书籍——《红色印迹》。据其所述,1939年定海沦陷后,共产党成立了县工委机关,组建抗日自卫队,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组织群众成立工会、农会、民众十姐妹、教师十姐妹等各种团体,开展抗日斗争。这段史实反映出( )
A.中国抗战战略得当,日本失道寡助 B.共产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战略任务
C.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D.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支持
19.(2022年江苏盐城)下图中陈毅元帅这首诗在盐阜大地广为传颂,热血澎湃的字里行间记载着八路军、新四军胜利会师的历史性时刻。这一时刻属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0.(2022年新疆建设兵团)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实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这充分说明( )
A.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 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才能赢得和平
C.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21.(2022年四川凉山)1935年的一天,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这一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C.一二 九运动 D.九一八事变
22.(2022年内蒙古通辽)下列能为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供史料支撑的有( )
①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②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第八路军
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④敌后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2022年黑龙江大庆)国共两党关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历史上两党两度合作都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建立黄埔军校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打败日本法西斯 D.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统治
24.(2022年辽宁营口)国家公祭鼎铭文:“国家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武汉会战 B.淞沪会战 C.旅顺大屠杀 D.南京大屠杀
25.(2022年黑龙江龙东)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 D.一·二八事变
26.(2022年山东东营)国家公祭鼎铭文:“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兄弟同心,公御外辱”。其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反映的是历史事实是(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7.(2022年广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1942年1月起,历时半年,广东党组织从香港秘密营救了何香凝、茅盾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800多人。这场营救( )
A.配合了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B.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封锁
C.打击了国民政府投降政策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8.(2022年湖北江汉、潜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请仔细观察下图,判断它是哪场会战的示意图( )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广州会战 D.长沙会战
29.(2022年湖南株洲)如表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淞沪会战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B 武汉会战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C 百团大战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A.A B.B C.C D.D
30.(2022年湖南益阳)如图是张自忠的一封书信。该书信写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二、非选择题:
31.(2021 年云南昆明) 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2) “九一八事变” 爆发的影响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 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先后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
32.(2021 年福建)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编制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 1931-1945 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33.(2022年湖北黄冈节选)【民族复兴与道路自信】
材料一:中国在争取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集中显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蓬勃伟力。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摘编自步平《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抗战时期中国“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所采取的行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考真题链接(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21 年青海) 1936 年在《张 杨对时局宣言》 中提到“东北沦亡, 时逾五载。 学良等涕泣进谏……大义当前, 不容反顾, 只求救亡主张贯彻……” 。 该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答案】 B
【解析】依据题干“东北沦亡, 时逾五载。 学良等涕泣进谏……大义当前, 不容反顾, 只求救亡主张贯彻……”可知反映的 1936 年,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张学良、 杨虎城发动兵谏。 因此 B 项正确。 ACD 时间不符, 排除。 故选 B。
2.(2022年四川凉山)1935年的一天,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这一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C.一二 九运动 D.九一八事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中,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数千名学生聚集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情愿。这就是著名的一二 九运动,C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排除A项;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排除B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1 年湖北恩施)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某历史研究微信公众号推送出“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 专题栏目系列资料, 其中史实与结论不符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西安事变和平解放,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1937 年《国共合作宣言》 的发表。 ②史实与结论不符。 故选 B。
4.(2022年福建)下图所示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二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平型关大捷 D.台儿庄战役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如蒋介石行踪,地点在西安,蒋介石被捉处可知,这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亦称双十二事变,B项正确;其余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5.(2022年湖南湘西)1936年12月,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一次震惊中外的“事变”,该“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请问该“事变”是( )
A.卢沟桥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皖南事变 D.西安事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故题干“事变”是西安事变,D项正确;卢沟桥事变发生在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A项;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排除B项;皖南事变发生在1941年,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2年辽宁营口)“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雄壮歌。”东北人民与未撤走的爱国官兵组织的抗日队伍是( )
A.工农革命军 B.抗日游击队 C.抗日义勇军 D.东北抗日联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人民率先举起抗日旗帜……谱写了爱国主义的英雄壮歌。”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从此开始,东北人民与未撤走的爱国官兵组织成抗日义勇军,C项正确;工农革命军是南昌起义后建立的,排除A项;抗日游击队在九一八事变后,很多地方都出现,不符题意,排除B项;1936年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2年四川内江)1932年3月8日,溥仪在“新京”宣布就任“满洲国执政”,“满洲国”成立.9日,溥仪举行了就职典礼。扶植这一伪政权的国家是( )
A.法国 B.俄国 C.日本 D.美国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扶植下,1932年3月8日,溥仪在“新京”宣布就任“满洲国执政”,“满洲国”成立,C项正确;法国、 美国持反对态度,当时是苏联而不是俄国,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8.(2022年云南昆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大批优秀干部赴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1940年2月,在与日军战斗中壮烈牺牲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人是( )
A. 左权 B. 谢晋元 C. 张自忠 D. 杨靖宇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杨靖宇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40年2月,在与日军战斗中壮烈牺牲,D项正确;左权是八路军高级将领,在1942年5月日军大“扫荡”中不幸牺牲、谢晋元在淞沪会战中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张自忠是国民党高级将领,1940年在枣宜会战中不幸牺牲,排除ABC项。故选D项。
9.(2022年山西晋中)民国二十年《申报》上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的一句广告语为:“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由此可以推断出( )
A.洋务运动期间,以民用企业辅助军事工业 B.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C.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D.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
【答案】D
【解析】根据“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可知这是南洋烟草公司利用民众的爱国心理进行广告宣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民国二十年是1931年,这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爆发,所以这是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的表现,D项正确;民国二十年是1931年,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就宣布破产,此时已经不存在南京临时政府,排除AB项;1918年一战结束后列强对华侵略卷土重来,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就已经宣告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2年陕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 )
A. 中共三大的召开 B.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C. 九一八事变 D.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答案】D
【解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D项正确;中共三大的召开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排除A项;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是正式建立的标志,排除B项;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2年四川德阳)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表了《张、杨对时局宣言》。其主要目的是( )
A.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 B.鼓励东北将士奋勇杀敌
C.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号召民众抵御外来侵略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不断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蒋介石仍推行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杨虎城反对该政策,发动西安事变,推动国共两党合作抗日,C项正确;材料不是呼吁民众或是东北将士,排除AB项;号召民众抵御外来侵略不是发动兵谏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2年山东聊城)下面是我国民政部2014年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统计表。据此表可知,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是( )
群体类别 八路军 新四军 东北抗日联军 党政工作人员 国民革命军陆军 外籍抗日烈士 其他抗日群体和个人
占总数的比例 32% 9% 7% 10% 29% 0.02% 12.98%
A.持久战 B.大兵团作战 C.游击战 D.全民族抗战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抗日英烈的出身广泛,由此可知体现了全民族抗战的特点,D项正确;抗日英烈的出身广泛体现了全民族抗战,没有体现持久战、大兵团作战和游击战,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2022年湖北襄阳)如图是丰子恺漫画《散沙团结,可以御敌》(1938年),表达的是( )
A.发动北伐战争 B.实行全民族抗战 C.进行抗美援朝 D.开展“大跃进”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散沙团结,可以御敌》(1938年)”,结合所学知识,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B项正确;1924-1927年为北伐战争,排除A项;1950-1953年发生了抗美援朝,排除C项;1958-1960年开始大跃进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2年四川乐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下图所示的四位历史人物都参与了( )
A.五四运动 B.中共一大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彭德怀在1937年7月,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就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不久率部赴山西抗日前线,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杨靖宇是著名的抗日英雄,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后来壮烈牺牲。蒋介石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终于建立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蒋介石部署和指挥中国军队开赴华北和淞沪前线,抗御日本侵略军,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图中四位人物都没有参加五四运动,A项排除;图中四位人物都不是中共一大的代表,B项排除;杨靖宇牺牲于1940年,张学良于1938年失去人身自由,这两位历史人物都没有参加解放战争,D项排除;故选C项。
15.(2022年江苏苏州)标语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达到某种宣传目的。下列宣传标语出现于抗日战争期间的是( )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兵民是胜利之本”
C.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答案】B
【解析】“兵民是胜利之本”强调军队的作用,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B项正确;“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排除A项;“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口号,排除C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抗美援朝时期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2年河北)过春节时,人们常通过贴年画寄予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下面年画应张贴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局部抗战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依据年画中“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可知是全面抗战时期,因此,全面抗战时期军民才通力合作抗日,C项正确;北伐战争主要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排除A项;局部抗战时期军民尚未完全合作,排除B项;人民解放战争不符合图片中“抗日”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7.(2022年浙江台州)照片记录历史。下列老照片共同反映了( )
A.中国人民实行全民族抗战 B.中国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
C.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答案】A
【解析】老照片中四幅图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华侨以及少数民族在抗击日军,体现出全民族抗战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还体现出八路军和少数民族的抗战,排除B项;材料还体现出国民党和少数民族的抗战,排除C项;老照片不能说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8.(2022年浙江舟山)舟山有本红色教育书籍——《红色印迹》。据其所述,1939年定海沦陷后,共产党成立了县工委机关,组建抗日自卫队,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组织群众成立工会、农会、民众十姐妹、教师十姐妹等各种团体,开展抗日斗争。这段史实反映出( )
A.中国抗战战略得当,日本失道寡助 B.共产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战略任务
C.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D.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支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39年定海沦陷后,共产党成立了县工委机关,组建抗日自卫队,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组织群众成立工会、农会、民众十姐妹、教师十姐妹等各种团体,开展抗日斗争”可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战,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说这段史实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C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抗战战略得当,日本失道寡助,排除A项;共产党承担的是敌后战场的战略任务,排除B项;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支持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2022年江苏盐城)下图中陈毅元帅这首诗在盐阜大地广为传颂,热血澎湃的字里行间记载着八路军、新四军胜利会师的历史性时刻。这一时刻属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路军、新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军队名称。C 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对峙时期没有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名称,解放战争时期使用的称呼是解放军,排除ABD项。故选C项。
20.(2022年新疆建设兵团)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实行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英勇作战。这充分说明( )
A. 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 世界各国人民团结合作才能赢得和平
C.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D.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实行正确的······提出和实施······开辟······领导”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促进了战争最后的胜利,D项正确;中华民族的觉醒、世界各国人民以及东方主战场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
21.(2022年四川凉山)1935年的一天,数千名学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这一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 B.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C.一二 九运动 D.九一八事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中,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学生们痛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数千名学生聚集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情愿。这就是著名的一二 九运动,C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排除A项;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排除B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排除D项。故选C项。
22.(2022年内蒙古通辽)下列能为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供史料支撑的有( )
①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②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第八路军
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④敌后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①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②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过程,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解放而投身抗日战争洪流的伟大担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④敌后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也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故D项正确;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3.(2022年黑龙江大庆)国共两党关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历史上两党两度合作都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A.建立黄埔军校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打败日本法西斯 D.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统治
【答案】C
【解析】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指合作抗日,最大成果是全民族实行抗战,打败日本法西斯,C项正确;建立黄埔军校以及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成果,排除A和B项;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打败日本法西斯,不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24.(2022年辽宁营口)国家公祭鼎铭文:“国家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武汉会战 B.淞沪会战 C.旅顺大屠杀 D.南京大屠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国家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可知,1937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四十多天的大规模屠杀。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民众超过30万以上,为祭奠这些逝去的民众,国家将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D项正确;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排除A项;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排除B项;旅顺大屠杀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占领军于1894年11月21日攻陷位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对城内进行了四天三夜的屠杀,C项排除。故选D项。
25.(2022年黑龙江龙东)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 D.一·二八事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7月7日,日军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C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序幕,是局部抗战的开始,排除A项;八一三事变一般指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排除B项;一·二八事变,又称一·二八淞沪抗战,日本称上海事变或第一次上海事变、淞沪战争。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富庶区域,而在1932年1月28日蓄意发动的侵略事件,排除D项。故选C项。
26.(2022年山东东营)国家公祭鼎铭文:“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兽行暴虐,旷世未闻兄弟同心,公御外辱”。其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反映的是历史事实是( )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答案】D
【解析】依据“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可知反映的是历史事实是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D项正确;1931年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排除A项;1937年8月,日本在上海制造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排除B项;1937年7月,日本在平津一带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27.(2022年广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1942年1月起,历时半年,广东党组织从香港秘密营救了何香凝、茅盾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800多人。这场营救( )
A.配合了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B.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封锁
C.打击了国民政府投降政策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D
【解析】营救身处日寇占领的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有利于赢得他们对中共的好感,从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下半年,排除A项;材料与粉碎日军对根据地封锁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的投降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28.(2022年湖北江汉、潜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请仔细观察下图,判断它是哪场会战的示意图( )
A.淞沪会战 B.武汉会战 C.广州会战 D.长沙会战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的是发生在上海的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从1937年的八月份到11月份,经历了三个月的时间。破了日军限速灭亡中国的企图,A项正确;武汉会战使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广州会战发生在广州,图片没有涉及,排除C项;长沙会战发生在湖南,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29.(2022年湖南株洲)如表表格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历史史实 历史解释
A 淞沪会战 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B 武汉会战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C 百团大战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C项正确;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排除A项;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会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排除B项;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排除D项。故选C项。
30.(2022年湖南益阳)如图是张自忠的一封书信。该书信写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书信中的时间“民国二十九年”可知,民国二十九年是1940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C项正确;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A项;红军长征是1934﹣1936年,排除B项;解放战争是1946﹣1949年,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31.(2021 年云南昆明) 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2) “九一八事变” 爆发的影响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 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先后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
【答案】
(2)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抗日游击队、 抗日联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九一八事变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重点掌握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非凡奋斗历程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九一八事变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32.(2021 年福建)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编制
(2) 根据材料二, 概括 1931-1945 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答案】
(2) 时代特征: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或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并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人民群众的支持; 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正确的战略战术; 蒋介石集团坚持独哉统治和内战政策不得人心等。
【解析】
(2) 问题一: 依据材料二信息可知,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标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1945 年, 我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表明这一时间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或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并发展)。 通过材料二可知, 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率先组织抗日, 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的胜利, 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这些都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故 1931-1945 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或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并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问题二: 依据所学可知,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是: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人民群众的支持; 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正确的战略战术; 蒋介石集团坚持独哉统治和内战政策不得人心等。
33.(2022年湖北黄冈节选)【民族复兴与道路自信】
材料一:中国在争取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集中显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蓬勃伟力。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摘编自步平《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抗战时期中国“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所采取的行动。
【答案】(1)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青年学生投笔从戎;广大妇女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等。
【解析】
(1)行动: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去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国民党总司令张自忠壮烈牺牲;共产党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挥洒疆场;学生投笔从戎;妇女积极参加抗战;工人加班生产,支援前线;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积极捐款捐物,文艺界通过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振奋士气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