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 同步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 同步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3-13 08:4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 同步训练
基础知识
一、 选择题:
1.小明家里来了客人,妈妈叫他去买点糖,特别告诉他不要忘了带糖票。这个事情最早发生在:(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2.这张行车执照是南京市颁发的,它反映了:( )
A.当时南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骡车 B.当时的交通不发达
C.当时南京的绿化好,城里还有草养骡 D.南京市兴起复古观光旅游
3.人们在生活中让肉票、粮票、糖票、布票、面票、酒票等各种票证彻底消失是在:(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90年代  D.21世纪初
4.“吃的有油、穿的有绸、还有钱来搞旅游”,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在:( )
A.土地改革后   B.改革开放后  C.加入WTO后   D.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5. 时期青年人最流行穿绿色的军便装,还要戴上红袖章,唱毛主席语录歌。 ( )
A.土地改革  B.改革开放  C.加入WTO   D.文化大革命
6.经媒人的介绍,刘春荣和张燕觉得比较满意,他很快结了婚,花了1000块钱主要用于购置“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录音机。 他们结婚大约是20世纪 :( )
A.五六十年代  B.七八十年代  C.九十年代  D.21世纪初
能力提高
二.动脑筋:
7.阅读材料(三对新人的结婚)
1968年9月9日,高金贵和康林洁分别拿着各自单位出具的未婚证明,来到当时位于南京鼓楼的高楼门街道,办理了结婚登记和证明。当时的结婚证明就是两张分别贴有个人一寸小照片的手掌大小的普通硬纸,最具有时代烙印的是硬纸上端印制的非常清晰的毛主席头像和“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最高指示。当天下午,两位年轻人在鼓楼照相馆,非常虔诚和神圣地手持《毛主席语录》,照了几张庄重大方的结婚照。结婚那天,两人从单位工会借了二十几张凳子,自己炒了两大脸盆带壳花生和葵花子,又买了10斤糖果。晚上5时,婚宴正式开始。菜是单位食堂送来的“四菜一汤”,红烧肉、烧带鱼、鸡蛋炒韭菜、青菜面筋果和鸡蛋菠菜汤,酒是当时1.20元一瓶的甲种洋河。两人的婚礼共请了四桌亲朋好友,大家开开心心地吃了2个多小时。
陈先生和张女士是1982年结的婚。结婚那年夫妻二人都在工厂工作,两个人的工资最高的也不过38元。虽然那个时候的生活水平不高,但结婚必备的“三转一响”,都是按“高标准严要求”采办的:缝纫机是“蝴蝶”牌的,自行车是“永久”,手表是“宝石花”(售价将近100元),还有柜子、桌子、椅子加在一起要多少条“腿”……结婚那天,新郎穿的是一件“保养”得不错的蓝色中山装,新娘只是做了一件红颜色的棉袄罩衫,夫妻二人去照相馆,花了几块钱拍了一张黑白的大头合影贴在结婚证上,再请亲朋好友到家里来吃顿饭,就算了结了人生的一桩大事。
文馨这个月8日就要和丈夫震贤一起飞往华盛顿工作。2000年,她从东南大学电子系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香港科技大学念微电子硕士研究生。去年5月份,她认识了震贤,两人一见钟情,闲聊之余发现,两人都是南京人,1996年他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毕业,然后赴美国加州大学留学获得硕士学位,现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5个月后,他们决定结婚,婚礼的地点就定在香港。婚礼当天,他们在布吉岛海边酒店由牧师主持宣誓仪式,证婚人就是她的两位导师。3天后,他们就各自准备论文答辩了。她粗粗统计了一下,婚礼一共花了6万多港币,这些费用都是她前两年的奖学金。
请回答:
不同时代的结婚有不同的方式,你能从三对“新人”的结婚中看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吗?三个时期的结婚(婚礼)反映了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探究应用
三、议一议:
8.阅读材料
南方网讯 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与每个老百姓的点点滴滴密切相关。1990年以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其中变化,而翔实的数字则见证了变迁。
1.鼓起来的“钱袋子”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创造的新名词“万元户”,几乎成了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而如今,“万元户”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历史名词。因为在中国家庭里,特别是在城镇家庭里,“万元户”太普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出的是几何级数递增的个人财富和家庭收入。
  在农村,8亿农民逐步走上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1990年至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在城镇,13年间国家先后7次提高工资,城镇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0年实际增加了一倍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更为突出地反映在储蓄存款的变化上。1989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刚过5000亿元,目前已超过8万亿元。
2.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它是用来判断国民生活水平的国际指针。1990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是54.2%和58.8%。到2000年,中国城乡居民
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50%,进入小康水平。2001年,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又分别降到37.9%和47.7%。
  过去,中国人见面的常用口头语是“吃了吗?”现在很少能够听到。“吃”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轻了。13年来,中国人越来越远离围绕吃、穿辛勤劳作的单调生活,日子不但过得殷实,而且越来越丰富多彩。
3.精起来的饮食 食不厌精,是中国人的梦想。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食消费量不断下降;副食的消费量在攀升。特别是城镇居南方网讯 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与每个老百姓的点点滴滴密切相关。1990年以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其中变化,而翔实的数字则见证了变迁。
4.长起来的人均寿命 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而今天,70岁的寿命在中国已是平常的事情。社会安定,营养、保健、医疗等水平的提高,使中国人的寿命越来越长。2002年6月18日,四川乐山五通桥区116岁的杜品华拿到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最长寿的人”证书,正式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老人。
  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人类健康水平、死亡水平的综合指针,其高低主要受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根据英美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资料计算,他们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41岁提高到64.6岁,用了整整100年的时间,平均每10年增长2.36岁。而从1990年到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2.85岁,已达71.4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高7岁。
5.大起来的住房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以前,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中国的城市和农村,有太多的旧房、筒子楼、危房。在拥挤的大城市里,不少人感叹难有安居之地。过去的13年里,危房改造工程、安居工程的实施,使不少人喜迁新居;住房制度的改革激活了房地产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农村为17.8平方米。目前,城镇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农村达到25平方米。与此同时,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基本普及了煤气、液化气。城镇居民在家具、住房装饰、家庭设备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也成倍增长。
6.多起来的私人轿车 中国是个自行车的国度。站在街头,滚滚而来的自行车流,曾经让外国人感到惊讶。轿车的称呼,意思是像轿子一样的车,只有当官的才坐得起。13年前,没有多少人敢奢望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13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这个过去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从1998年开始,中国个人购车比例已经超过50%。目前,在一些大中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超过70%。城市居民中,每万人拥有轿车达到100多辆。中国个人汽车保有量从1990年的81.6万辆增加到1999年的534万辆,年均增长23.2%,远高于全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个人汽车保有量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比重从15%左右上升到40%左右。
7.靓起来的衣着服饰 中华大地上涌动的?紫嫣红时装潮,正是人民生活质量的生动写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带来了居民穿著消费的深刻变化:成衣消费比重明显扩大,并且向中高档转变。城镇居民衣着求新、求美,讲究舒适、大方,“一季多衣”取代了过去的“一衣多季”。衣着消费的个性化特征明显。中老年青睐中高档服装,年轻一代追逐时装潮流。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专卖店琳琅满目,市场上国际名品比比皆是,时装展览台上的风釆隔日便成为街头时尚。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人们常用“西装革履”来形容穿得好,如今,西服、皮鞋在中国居民中的普及率已经高达90%以上。全国有88.7%的消费者更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尽管衣着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下降,但总量一直处在上升的趋势,十多年来平均每年的增长量都在10%左右。成衣消费率从1995年的84.8%上升为2000年的93.6%,上升了8.8个百分点。
8.高起来的文化程度 13年间,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对于教育的投资和关注的热情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甚至到走上工作岗位,各个阶段的教育质量均有长足发展。今天,不仅大学生越来越多,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等也明显增多,中国人受教育的程度在快速提高。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升学率从1990年的74.6%上升到2001年的95.5%。从1990年到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人数由60.9万人增加到268.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提高到12%。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
9.热起来的假日旅游 13年前的中国人,既没有太多的闲钱,也没有太多的闲暇,节假日要么呆在家里,要么走亲串友。即使出去走一走,活动的半径也很小。而今天,一到“黄金周”,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游人如织。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人还“周游列国”。旅游正成为中国人的新时尚。
  1989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只有2.4亿人次。到2001年,达到7.8亿人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只有300万人次。到2001年,达到1213万人次。广大居民用于旅游的支出逐年增加。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支出比1995年增长167.6%。
10.快起来的通信方式 十多年前,写封家信是大多数中国人与亲人的交流方式。奢侈一点的只是到邮电部门打个长途电话。今天,一年不写信的人,不在少数。人们的通信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便捷,不仅家里的电话可以随时拨打,还可以掏出手机发个短信息,打开计算机发封电子邮件,信息沟通变得如此容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迅速缩短。
  13年前,家里装一部电话,还是被人羡慕的对象。但到今年7月底,中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已突破2亿户,位居世界第一。1998年我国刚刚开通移动电话业务,到今天手机的用户数达到1.8亿户,雄居世界榜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知道“上网”为何物的人恐怕寥寥无几,现在中国平均每周至少上网1小时的公民已经超过45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三位。(编辑:陈晟)
请回答:
(1) 生活方式改变归根到底是什么在变?为什么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2) 请调查你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听听他们和你这般大时吃的是什么?穿的是什么?玩的是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答案
第15课 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
——学习与探究之三
一、选择题:
⒈A ⒉B ⒊C ⒋B ⒌D ⒍B
二、动脑筋:
⒎第一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二对:改革开放之初;第三对: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第一对结婚时,物资缺乏,政治色彩浓厚;第二对结婚时物资条件相对好转,生活有了提高;第三对结婚形式上、物资上都有了很大改变,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要。
三、议一议:
⒏(1)提示:经济和社会生产。因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人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