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3课 安塞腰鼓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3课 安塞腰鼓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6 16:31: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 安塞腰鼓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理解并识记“大彻大悟、叹为观止、戛然而止”等成语的意思。
2.通过多种方式朗读,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感受陕北高原人奔放雄健的风貌与蓬勃生命力。
3.通过品析具体语句,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的效果并进行仿写。
4.通过类文阅读,感受多种多样的民俗风情,增进对社会生活、文化的理解。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安塞腰鼓》,感知安塞腰鼓的特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的意义。
语言运用: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和精彩语段,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审美创造:把握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它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汉子。猜猜它是哪里?(陕北)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刘成章踏上陕北这神奇的土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作者简介】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延安人。当代诗人、散文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以散文创作活跃于文坛。主要作品有《黄土情》《纤丽的阳光》,其中《羊想云彩》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 他写陕北,追“土” (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抓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背景链接】
出处:本文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略有改动。
背景: 20世纪80年代,人到中年的刘成章,远离家乡来到省城后,脑际回闪着安塞腰鼓那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象,耳畔回旋着高原上那在沉默中爆发的鼓点。
意图:面对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他怦然心动。于是,他用安塞腰鼓这个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字音字形】
多音字
【串句记忆法】极速移动的旋(xuàn)风形成了一个旋(xuán)涡,瞬间卷起了地上的尘土。
【词语解释】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朗读指导】
1-4段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
5—27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段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问题:1.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2.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理清结构,划分段落,概括内容。
1.朗读课文,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2.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根据时间顺序,分为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三个部分。
3.理清结构,划分段落,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4):写打鼓前的寂静,为下文蓄势。
第二部分(5-27):写表演中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是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第三部分(28-30):写鼓声戛然而止,与开头相呼应,以静衬动,写人们沉醉在安塞腰鼓所带来的心境、意境当中,突出它的感染力强。
【新课讲解】
1.文中的两个主要形象是?
2.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两者的特点。
安塞腰鼓
2.“安塞腰鼓”“后生”是文中的两个主要形象,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两者的特点。
场面火热,气势磅礴,自由奔放,激情四射
写出击鼓场面的火热和激情四射。
写出了击鼓场面的壮烈、气势磅礴。
排比、反复
写出舞姿变幻无穷,富有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
3.“这腰鼓”这一段用了哪些反义词?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空气(冰冷——燥热)
阳光(恬静——飞溅)
世界(困倦——亢奋)
用三组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奇伟磅礴、雷霆万钧的能量。
后生
形象地写出了他们身上的特点——朴实、憨厚、茁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写后生们搏击腰鼓,释放出“奇伟磅礴的能量”,彰显出他们的特点。
安塞腰鼓,它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的呢?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本段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运用排比句,展示了一场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安塞腰鼓,作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生命和力量的咏叹和礼赞,同时也强调了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和感悟。
【问题探究】
1.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2.为什么这样说?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美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3.壮阔、火热、豪放的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孕育的,可文中为何提到多水的江南?与安塞腰鼓有什么关系?
江南的水更多表现的是清秀柔美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的元素是粗犷的,这是生命力量的对比。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上的人“朴实”“沉稳”“安静”,他们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相比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少了些浮躁,缺了些世故。黄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多水的江南,已经流逝了许多,改变了许多。
4.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5.最后一句话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体会结尾的妙处。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开篇仿佛呈现一群高原后生的雕塑,安然不动,“神情沉稳而安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热闹后突来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再结合它前面一句“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情境突变,读来感觉异样陌生,这是作者追求的表达效果。再联系全文看,开篇说一群后生们身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表现了一种“静”的氛围;接下来是文章的主体,一直写腰鼓激情喧响;到最后鼓声“戛然而止”,这样由静到响,再由响到静,文气起伏跌宕,结构回环完整。
6.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表达方式(议论、抒情):这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议论句中包含感情,抒情句中也包含议论的成分。它们揭示了高原后生的精神、胸襟、激情,抒发了对高原后生和高原腰鼓的赞美之情。
7.本文运用得最多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加上多是短句,营造出一种激越的气氛,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起豪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深入探究】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主题?说说你的理解。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从西北汉子们热情奔放的腰鼓表演中体现出来。
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阳刚美。
表达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顿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总结】
【板书设计】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声响、击鼓的后生和奇丽的舞姿四个画面的生动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的热烈、激越、豪放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生命力,表达了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渴望冲破束缚,并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补充】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被称为“天下第一鼓”,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据说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民众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的一种民俗性舞蹈。它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它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融为一体,用鼓、锣、钹、唢呐等伴奏,主要通过表演者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来体现美。
安塞腰鼓,不仅承载着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课后作业】
神州大地,中国鼓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鼓都被广泛地应用。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炼制的“土鼓”。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