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并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导入:请学生欣赏图片,说说这些图片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
预设:乡村的田园风光。
2.走进田园,那一道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定会带给你别样的感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三首》,去感受诗中纯朴自然的田园生活吧!(板书: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用几张描绘田园风光的图片导入,让学生感受乡村风景的独特之处,在脑海中形成对乡村的初步印象,为后面读古诗,想象诗中画面作铺垫。
二、夯实基础
1.情境诵读
播放《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词,初步感知诗词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
(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词,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词,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词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生字“杂(zá)”“篱(lí)”“惟(wéi)”“蛱(jiá)”“徐(xú)”“疏(shū)”“疾(jí)”“媪(ǎo)”“锄(chú)”“剥(bō)”。
3.集中识字
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点拨:
(1)“杂”可以用组词的方式识记,如杂志、复杂、杂乱。
(2)“篱”可以结合形声字的构字方法识记,或者用熟字“加一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3)“徐”可以用“余”字“加一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4)“疏”可以用“蔬”字“减一减”偏旁的方法识记。
(5)“锄”可以用“助”字“加一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6)“剥”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在文中读bō,用于书面语;另一个读音bāo,用于口语。
过渡:现在,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三首古诗词的作者吧!
4.知人论世
(1)教师请学生介绍这三位作者中自己最喜欢或最了解的一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
①范成大(1126—1193),号石湖居士,南宋名臣、文学家,“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代表作有《石湖集》《吴船录》等。这首诗是诗人退居家乡后所写的一组田园诗中的一首,整组诗共有六十首。
②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代表作有《小池》《竹枝歌》等。这首诗是诗人途径新市时短期留宿、见景生情而作。
③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豪放派词人。著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排斥和打击、归隐农村时所写的。
(2)过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都是七言绝句,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两首诗。(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朗读,从字词着手读通读顺古诗词,并且尝试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交流作者信息,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结合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2.探究过程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古诗。
(2)引导学生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题目和古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引导:请你结合注释自读古诗,四人一组,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
学生畅谈。
(2)引导:你能说一说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的插图中看到了什么吗?
预设:有一个茅草屋,屋前有一片田地,屋边有一排低低的篱笆,屋子后面有两棵高高的果树。
追问:你能借助古诗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吗?
小组派代表回答。
(3)引导:请你借助古诗注释说一说《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吧!
小组派代表回答。
4.成果展示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①字词梳理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xìng。
日长:白天渐渐变长了。
篱落:篱笆。
蛱蝶:蝴蝶的一种。
②题目大意
“四时”是四季的意思,诗题意思是随兴写的有关田园四季风光的诗,一共60首,这是第二十五首,是描写初夏时节的诗。
③诗意梳理
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杏子也变得鲜亮饱满,格外诱人。田里麦花已雪白,油菜花却谢了,显得稀稀落落。白天变长了,路边的篱笆在夏日映照下,没有行人经过,一切都是那样安静,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2)《宿新市徐公店》
①字词梳理
疏疏:稀疏。
径:小路。
新绿:树枝上新长出绿叶。
阴:树荫。
②题目大意
《宿新市徐公店》中“宿”是住宿的意思,诗题意思是住在新市徐姓人家开的旅店里。
③诗意梳理
稀稀疏疏的篱笆旁,一条乡间小路伸向远方。客店旁的树还未形成浓密的绿荫,树枝上绽出嫩绿的新叶,迎着春光生长。忽有几个儿童嬉笑着跑来,追捕两三只翩飞的黄蝴蝶,却见蝴蝶飞入黄灿灿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深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探究过程
(1)老师提出相关问题,明确要求。
(2)结合诗句意思,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画面,小组交流。
(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引导:我们先来探究《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吧。
①提问:请你找一找前两句诗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景物有梅子、杏子、麦花、菜花。
追问:麦花是什么花?菜花是什么花?
预设:麦花是荞麦花,菜花是油菜花。
②提问:诗人是怎样将这些景物的美写出来的?
预设:诗人紧扣“金黄、雪白、肥、稀”这些关键词把景物的美写出来的。
点拨:“金黄”和“雪白”分别写出了梅子和麦花的颜色;“肥”写出了黄澄澄的杏子个大饱满、汁多鲜美的样子;“稀”写出了油菜花凋落,绿油油的油菜籽开始成熟的样子。“肥”和“稀”还预示着农作物的丰收。
③引导:读前两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金黄的梅子挂在枝头,杏子长得大而饱满。白色的荞麦花在风中摇摆,油菜花却稀稀疏疏的。
④提问: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预设:愉悦。
⑤提问:我们来看第三句诗,思考为什么篱笆外的小路上没有人?
预设:因为村里的人都在工作。
点拨:因为初夏白天变长,庄稼蓬勃生长,这是农民们最忙碌的时候,所以人们都在外干农活,村里很少有人走动。
追问:这句诗写出了乡村生活怎样的特点?
预设:初夏农事繁忙,村里一片宁静。
⑥引导:读后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预设:我仿佛看到篱笆外的小路上没有什么人走过,一切都是那样安静,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⑦引导:请大家读一读整首诗,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整首诗描绘的画面。
提示:可以按照诗人信步乡间的观察顺序来说,如:“走过一片果园……”“不远处的田野里……”“来到村口……”。
预设:走过一片果园,我看到梅子金黄金黄的,杏子又大又饱满。不远处的田野里,白色的荞麦花在风中摇摆,油菜花却谢了,稀稀疏疏的。来到村口,发现村子里的一切都是那样安静,篱笆外的小路上没有什么人走过,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舞。
⑧引导: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预设:诗人描述了乡村安宁幽静的生活,他的心情是悠闲、愉悦的。(板书:悠闲、愉悦)
⑨引导学生带着悠闲、愉悦的情感朗读古诗。
(2)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①引导:找一找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事物?
预设: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菜花。
追问:从整体上看,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交流)
点拨:都是暮春时节乡村中的典型事物,说明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时节。
②提问:我们来看第一句诗,“一径深”让你仿佛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路?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一条狭长的小路,而且很幽静。
追问:你见过乡村小路吗?是什么样的?
预设:我见过的乡村小路很窄很长,路的两边还有一些庄稼和植物。
点拨:“一径深”的“深”字,写出小路往远处延伸的情景,拉长了视线。
③提问:我们来看第二句诗,你在生活中见过“新绿未成阴”的景象吗?
预设:见过,春天刚到时,树上长出了一些嫩绿的树叶,还没有形成浓密的绿荫。
引导:让我们借助图片来看看春天刚发芽的新叶吧。
④引导:读一读前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仿佛看到的画面。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刚长出了一些树叶,绿绿的,迎着春光生长。
⑤提问:我们来看看诗的后两句,“追黄蝶”和“无处寻”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预设:黄蝴蝶飞入大片大片金黄的油菜花中,和油菜花融为一体,找不到了。
⑥提问:后两句诗中,哪些词写出了孩子们追黄蝶时的样子?
预设:急走、追、寻。
点拨:这些词写出了孩子们追黄蝶的动作。
追问:想象孩子们追蝴蝶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1:我仿佛看到有的孩子在四处张望找蝴蝶,有的孩子正伸出手去捉蝴蝶。
预设2:我仿佛听到了孩子追黄蝶时的嬉笑声和纷乱的脚步声。
追问:这些动作和声音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孩子们?
预设:活泼、淘气的孩子们。
点拨:这些动词写出了儿童追黄蝶时的欢快场面,反映了儿童的天真活泼。
⑦引导:读一读后两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仿佛看到的画面。
预设:我仿佛看到孩子边跑边伸出手去捉蝴蝶,但是蝴蝶飞进菜花里找不到了。
⑧引导: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古诗描绘的画面。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乡间小路伸向远方。树枝上刚长出嫩绿的新叶,还没有形成大片的树荫。忽然有几个儿童嬉笑着跑来,追捕两三只翩飞的黄蝴蝶,蝴蝶飞入黄灿灿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⑨提问:说一说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预设1:诗人的心情是闲适、愉快的。(板书:闲适)
预设2:这首诗由静景写到人物活动,一静一动,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⑩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4.情境背诵
反复朗读,尝试背诵。
(1)自由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2)播放两首诗情境课文(背诵版)或借助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这一版块运用紧扣关键词语、借助生活体验等策略,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通过画面体会诗人的心情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生活的恬静闲适。
四、生字书写
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要写的“杂、稀”等8个字,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1)“稀、蜻、蜓、蝶、徐、疏”都是左右结构。“稀”字左窄右宽,右上部分的笔画是撇、点。“蜻”字左窄右宽。“蜓”字左窄右宽,右半部分的笔顺是先内后外,“壬”中间的一横略长,最后一笔捺要托住“壬”。“蝶”字左窄右宽,右边部分由“世”和“木”组成。“徐”字左窄右宽,右边部分人字头要包住下面。“疏”字左右宽窄相当,“ ”上窄下宽,最后三笔要排布均匀,撇要穿插至左下。
(2)“杂、宿”都是上下结构。“杂”字的下半部分不是“木”。 “宿”字里的“亻”要写在“宀”下面。
2.让学生在方格纸上书写,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写完后同桌相互评价。教师相机指导,然后再次练习书写。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出发,引导学生明确生字的笔画和笔顺,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字能力。
五、课堂小结
这两首诗的作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描写的都是乡村田园的画面,都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板书: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宿新市徐公店
[宋] 范成大 [宋] 杨万里
悠闲、愉悦 闲适
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