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447(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447(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09:5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447期)
诗词知识篇
课内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本诗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莲是快乐的,女子却是忧伤的,将人物置于美好和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了思妇的忧伤,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忧伤。
B.芙蓉花具有素雅高洁的特点,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C.五六两句与杜甫的《月夜》写法相同,空间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由兰泽中拈花沉思的思妇转到“远道还顾”的丈夫。
D.结尾两句委婉含蓄、间接抒情,通过诉说“同心离居”的无奈,表达了同心离居的忧伤痛苦,控诉了游学求宦风气的罪恶。
32.有人说这是首思妇词,也有说“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本诗终究是游子思乡之作”。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本诗的虚实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31.D
32.(1)是思妇诗。主人公是妻子,诗歌的前半部分是实写妇女采莲送给丈夫,但丈夫却远在天涯。后半部分为虚写,使用悬写法,想象丈夫也在远方望向故乡,思念妻子。在万水千山阻隔的痛苦无奈中表现对丈夫的忠贞不渝。
(2)是游子思乡诗。主人公是游子。诗歌的前半部分是虚写,采用了虚拟方式,写远在家乡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借思妇举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后半部分使用特写,写男主人公的回首,表现飘零的游子对故乡妻子的思念和山河阻隔的痛苦与无奈。
【解析】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结尾两句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控诉了游学求宦风气的罪恶”说法错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表达了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却异地相思,感叹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所以结尾属于明白晓畅,直抒胸臆。结尾句表达了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表达忠贞不渝的坚强决心,并没有对游学求宦风气的控诉。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判断本首诗歌是思妇诗还是游子思乡诗,本题给了两个思考方向,抒情主体一是思妇,一是游子,不管选择哪一个说法,要从诗歌中利用虚实手法的运用找出理由即可。
第一种观点,如果这是思妇诗,要寻找哪里是描写主人公的语句,哪里是描写游子的语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写出了江南水乡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要送给朝思暮想却远在天边的心上人。女子有采莲习俗,寓意“夫荣”,所以这几句主人公应该是女子,是实写部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几句写出回头遥望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的一个人物形象,远离故乡的人应该是在外的游子,所以后几句应该是利用悬想的写法,属于虚写的部分,写出了丈夫也在远方望向故乡,思念妻子,“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写出了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也表现了在万水千山阻隔的痛苦无奈中表现对丈夫的忠贞不渝。
第二种观点,如果这是游子思乡诗,那主人公就应该是男子,所以实写的部分就应该是后几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使用特写,写男主人公的回首,表现飘零的游子对故乡妻子的思念和山河阻隔的痛苦与无奈。而虚写的部分就是前几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想象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要送给朝思暮想却远在天边的心上人的画面,借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虞美人
南唐 李煜①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像东流。
(注)①李煜(937-978),字重光,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七日乞巧节,这天李煜命歌伎作乐唱新词《虞美人》,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用牵机药置于酒中,毒死了李煜。本词是他的绝命词。
3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出现多次,这精神上的痛苦让人难以承受。
C.“朱颜”一词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生活的象征。
D.词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具体的本体“愁”,接着以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3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案】
33.D
34.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抒发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奔腾不息、连绵不断的特点。
【解析】
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具体的本体‘愁’”错误,应是“抽象的本体‘愁’”。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情感及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滚滚东流的春江之水没有尽头。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不仅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而且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点明人间“乞巧”的主题和特征。
B.这首词借鹊桥相会的传说,警示人们时空阻隔会让相爱的男女双方逐渐走向彼此淡漠。
C.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歌咏忠贞不渝的爱情。
D.词人借“牛郎、织女”的故事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这首词练达而凄美。
(2)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近在咫尺;秦观为何以“迢迢”二字写银河的辽阔呢?
【答案】
(1)B
(2)“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突出了相思之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警示人们时空阻隔会让相爱的男女双方逐渐走向彼此淡漠”错误。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银汉迢迢暗度”,意思是“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古诗十九首》中“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在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但是在秦观的笔下,银河“迢迢”,很遥远。“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是空间上的距离,极力形容牛女相距之遥远。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故有“暗渡”一说,突出了相思之苦。
作文素材篇
作文指导|辩论稿写作要领(四)
技巧点拨
(一)辩论
见解不同的人彼此阐述理由,辩驳争论。(《汉典。词语》)
辩论,它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辩论旨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百度百科)
近义词:讨论﹑争辩﹑争论﹑议论。
(二)辩论词
1.特点:
辩论的双边性。辩论是双边活动,单一方面只能是议论。
观点的对立性。双方观点是对立的,才有辩论的可能,否则就是谈判。
论证的严密性。只有合乎思维逻辑的辩论,才可能获胜,否则只能是诡辩。
辩论的目的性。辩论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取得共识。
2.优点:
开阔考生思维,锻炼辩者的表达能力,快速运用资料的能力,快速搜索信息的能力,统筹分析的能力等。对辩论问题有一个新的看法,追求真理。
3.组成:
辩论的过程一般有开始、展开、终结三个阶段,缺少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完整的辩论。因此,一场完整的辩论一般应由论题、立论、驳论、结辩四部分组成。
4.三要素:
①辩论中存在着持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有不同意见的双方或多方存在才能实现思想交锋。一个人头脑中几种方案或做法的权衡和比较,那是思考或思辨而不是辩论。
②辩论必须存在同一论题。如果各方谈论的论题不同,就不能实现有意义的辩论。一个人说“法律是有阶级性的”,另一个人说“法律是没有阶级性的”,这样两个判断才构成辩论。因为这两个判断所认识的对象相同,又是相互对立的思想,而这两个判断至多只能有一个为真,不可能都真。这样就有了谁是谁非的问题,就必然要引起辩论。
③辩论的诸方有或多或少的共同认识或共同承认的前提,如思维的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和正确推理的方法等,以及如社会公理、科学规律等是非真伪标准和价值取向。没有这些共同承认的东西,辩论只会是一场混战,不可能得出结论。总之,辩论诸方有共同的话题,而又有不同意见。从哲学观点看,辩论的诸方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5.辩风:
①素辩(或称儒辩)。朴实无华的辩风,辩手往往内功较强。具有逻辑清晰,论据扎实、以理服人的优点。②花辩。具有观赏性的辩风,辩手语言活泼灵动,风格或谈吐幽默,或词章华美,此类辩手擅于带动现场观众的气氛。③雄辩。雄辩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种智慧的角逐和话语的较量。雄辩不仅需要满腔热情、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还需要激昂动情的谈吐。
二.辩论词技巧
(一)攻击技巧
攻击,即在自由辩论中的主动进攻,主动发问。攻击能不能有效,由多方面因素决定。
1.攻击的准备
在辩论方案确定后,准备提问的问题,应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准备。
一是现象层面又称事实层面的问题。这类问题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提的好则很容易出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故做新奇而偏离辩题,那是会产生负效果的。
二是理论层面又称论据层面的问题。即对本方论点给予引申,对对方的论据予以驳击的问题。这类问题,直问要提的尖锐,曲问要问得巧妙,反问要提的适时,逼问要问的机智,其效果就是让对方不好回答又无法回避。
三是价值层面又称社会效应层面的问题。即把对方论点、立场引申,从价值层面、社会效应层面去延伸它的效应看其是否具备说服力,能否站得住。这类问题,能够扩大自由辩论的战场,给对方造成被动。当然,如果辩题立场对本方不利,就应该慎重使用,以免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这三类问题中,事实层面的问题可包括历史事件、现实事实、国别事实、数字事实等;而理论层面的问题周围除了立场中的论据,也可以延伸达到公理、哲学的层面。
有了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准备,就能够构成立体阵势,可以打自由辩论的立体战,让对方陷入立体包围中的被动局势。
2.攻击的组织
辩论中的有效攻击体现在攻击的有序性,主导性。要不仅透彻地知道本方立场,也要透彻地知道对方立场,从而有效的发起进攻。
冷静把握整个自由辩论的局势,发问不在多而在精。其发问不仅是对对方的攻击,也是对本方立论的揭示和强化。
有能主动转移论题,能够化被动为主动。
攻击的组织,在于形成整体的有序流变性。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攻击的组织有如下的检查指标:有没有灵魂观点?对特定辩题的前后认识是否完全一致?准备了几个层面的问题,它们是否可以戳穿对方的关键?对对方尖锐而正确的问题,研究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好的应对策略?
3.攻击的发问
攻击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设置两难。即设置两难的问题,无论答此或答彼都将陷入被动。但是一定要对准话题,不可以做无病呻吟。
主动引申。即将对方的某个事实、某句话加以引申,造成本方主动、对方被动。
以矛攻盾。即将对方论点和论据间的矛盾予以披露,令其尴尬,陷其于难堪。
归谬发问。即将其论点或论据或其他问题引申归谬,陷其与左右被动,无力自救。
简问深涵。即问题很简单,但涵义很深刻,与辩题密切相关。答准确很难,但是答不出来就很丢人,估摸回答却不准确,这也很容易陷入被动。
撕隙抓漏。即将对方的一小道缝隙撕裂撕大,将其明显的漏洞失误给予揭发提问,令其难堪。
熟事新提。人往往对于身边、自身很熟悉的事物却不经意,所谓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或非常熟悉却只知道大概却不明白它的详细。一般对这类事情提问,也很容易让对方陷入被动。
逼入死角。即把对方的问题逼入死角,再发问,令其难以逃脱。
多方追问。即从几个方向、几个侧面、几个层次上同时问一类问题。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必须对准一个核心,以造成合围的阵势。
夹击发问。即两个或多个角度同时问同一类或一个问题,造成夹击态势,使对方顾此失彼。
异题同问。抓住对方的不同问题、不同表述加以归纳,概总而问,从问题的深度与高度上使其无法把握,无力应答。
同义反复。即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或角度不同,或问语不同)发问。这类问题,多为辩论的主要立场、观点方面的问题。
近题遥问。即看似很近的事,用远视点来透视和提问。
布陷发问。也就是布置一个陷阱,让对方来钻,或想方设法将之套进去。其更高技巧就是连环套。
答中之问。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对方答问时发现问题(包括陈词阶段发现的问题)予以提问,另一种是在自己回答对方问题时的反问。
4.攻击的风格
辩论词的攻击风格因人而异。没有形成风格的作者只是初级层次的。因此,有风格意识并力争形成自己的辩论风格,是辩论词作者有追求、有实力的表现。
攻击的风格,一般而言有情绪型、理智型、稳健型三种。
情绪型:能引发一些活跃的效果,但也易于耽于情绪、就事论事,甚至误入漫骂的泥淖,使辩论流于表面,缺乏应有的深度。
理智型:执著于理辩的层面,容易体现思辩与深度,但又会失之于辩论的活泼,弱化了应有的观赏性。
稳健型:因为其理智和稳健,又不乏应有的活泼,不仅易于辩论上取胜,且会留给读者和评委比较深刻的印象。
5.攻击的节奏
应以张弛有度、缓急从容为佳。一味快疾易流于狂躁,一味徐缓易流于沉闷。
(二)防守技巧
辩论者既要有进攻的准备,又要有防守的准备。防守的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别盯住论点,依次予以攻击,攻击是最好的防守。
发挥自己长处。根据自己的长项来分别对待问题,如长于说理时以理服人,长于说史时以史服人,长于比喻时以喻服人等等。面对难点多合围。以多个角度来围击、合击难点,不可太急切,要注意分进合击。
2.高压技巧。当对方提出的是现象问题,就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上来回答;当对方提出的是现实问题,那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回答;当对方提出的是具体问题、微观问题,就以全景认识、宏观认识来回答,以此类推。
3.指误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指出对方所问问题在逻辑上、理论上、事实上、价值上、立场上、表达上和常识上的毛病,使之陷入尴尬局面。
4.归谬技巧。即对有的问题不做正面回答,而是将之做概纳引申归谬,直指其终端的谬,陷其于被动的境地。
5.反问技巧。即从反方向上反问其问题的悖常性、悖题性、悖理性、悖逻辑性、从而化被动而为主动。
6.幽默技巧。即面对自己从容回答智有宽余的问题,适时幽对方一默,效果绝佳。
7.短答技巧。对于一字、一词、一个成语、一个句子就能够答清,且能够反陷对方于被动的问题,就应该果断而适时的使用。
8.揭弊技巧。在回答问题时,巧妙合理地揭示其弊端。
9.评价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对其问题予以评价,指其目的,断其归路。
10.闪避技巧。即对那些一两句话难以答清的问题,采用合理闪避的方式,其基点是不离开辩题的立场。
11.反复技巧。即以同义反复的方式回答。也就是意思一样,但语言不同。
12.类比技巧。即面对对方的问题,不做正面拦截,而是用同类比较的方式,把问题抛回给对方。
13.陷阱技巧。既在答问中巧设陷阱让对方来钻,然后在下一个回合中予以指驳,使对方露馅。
14.联动技巧。即前后两次联动,回答时一唱一和,你呼我应,以整体的优势对之。
15.侧击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从侧面引出相关问题,反请对方来回答。
16.连环技巧。即在答问中故设连环,环环相扣,将对方的问题定格在某一环中,将其扣死。
17.组接技巧。即将对方自己的立场或陈词、反问、答问中的语言予以组合回答,即让对方自己打自己嘴巴。
18.名言技巧。即恰到好处的巧借名言、警语、格言、民谚、诗歌、歌词、流行语等来回答。当然也可以改头换面,重组搭配来回答。
19.引申技巧。即将问题引申开来,揭示其实质与要害,再一口咬破,直断其喉。
(三)反客为主技巧
1.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中属于强攻,是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
2.借力打力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3.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入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借力打力"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4.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通常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5.攻其要害
不纠缠细枝末节,迅速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一攻到底,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然而更多情况下,我们要“避虚就实”,“避轻就重”,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6.李代桃僵
当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很难把这两个问题然分开。因此,按照我方预先的设想,如果让我方来辩正方的话,我们就会引入“社会影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救赎
薛培政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护林员老长泰便肩扛板斧,带着猎犬“黑豹”,走在了杂草没膝的山道上。
一条盘旋在路边的花蛇,似乎听见了脚步声,昂头吐着信子望了望,“簌簌”地爬向杂草深处;卧在草丛中的野兔,支楞耳朵听了听动静后,也“嗖”的一下跃进灌木丛中;还有那群被惊动的山鸡,“咕咕、咕咕”的叫着飞向远处。
“咦——瞧恁小样儿,俺老汉又不是妖怪——”他边说边苦笑着坐在那块卧牛石上。
老长泰年轻时一身蛮力气,两三人抬不动的物件,他双手搬起走得呼呼生风;当兵练投手榴弹,出手就是百十米,枪打得也不赖,因斗字不识一升,复员回了家。饭量也大得出奇,一顿饭能吃五六个大饼子,为这家里每年开春就断粮,快三十了还打着光棍。
那年腊月,鹅毛大雪下得铺天盖地,当人们都窝在家里猫冬时,野狼血洗了生产队的羊圈,一夜之间,七只山羊命丧狼口,看着未被叼走的几只死羊,全队的人都流泪了。
望着哀哀戚戚的人群,女队长萧桂英铁青着脸发话了:“还有爷们吗?若有就给我站出来!这狼得逞后,肯定还会来叼羊,谁若能把狼打死,我一分钱彩礼不要,就嫁给他!”
犹如石破天惊,大家惊愕的目光投向了女“掌门”。
醒过神来的小伙子们,立马变得跃跃欲试,可再看那血肉模糊的死羊,又个个怂得奪拉下了脑袋。就见站在人群后边的长泰,往前挤了挤瓮声瓮气地问道:“此话当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过你要提死狼来见俺!”桂英怒眉一扬干蹦脆地把话撂给了他。
长泰一言不发回到家后,找了一根碗口粗的車木,又到村代销点赊了五斤地瓜烧酒。入夜,他便反穿羊皮祆蹲到了羊圈边。
在冰天雪地里连守两夜后,第三天清晨,他穿着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祆,带着满身的血印,拖着死狼敲开了桂英家的门。
这下,傻大黑粗的长泰露脸了。县长为他披红戴花,奖他一辆金鹿牌自行车,公社奖他一支猎枪,大队安排他做了护林员,女队长萧桂英也没食言。
此后,长泰就像威风凛凛的大英雄,每天身背猎枪,带着猎狗,长年巡逻在黑虎山涧。久了,他对各类鸟兽的习性,熟悉得就像自己的手掌,平时斩获的猎物,就连村里乡亲也没少分享。
可那年过了秋,乡邻们就见他像着魔了似的,两眼呆呆地望着远处,嘴里还不停地叨叨:“鸟兽也是有性命的主儿,也拖儿带女的啊!”
妻子桂英也觉出异常,再三追问下,长泰哭诉着道出实情。
为防野猪糟蹋庄稼,那个阴雨密布的傍晚,他在一片玉米地旁布下了猎套。翌日晨起查看时,不由得惊呆了:两头狍子幼崽在雨中围着那头被套死的野生母狍子,发出撕裂般的哀鸣。他想起了幼时爹下葬时的情景,心里顿时涌起一阵悸痛,懊悔地朝自己身上挥了一拳后,泪水就和着雨水流了下来。打那后,他再也没有动过狩猎的念头。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常年风餐露宿在深山密林里的长泰,在日复一日的巡山护林中变老了。村里的护林员已换过几任,老伴儿也跟着子女进了城,他却死活不肯下山,说惦记着那笔心债哩。
记不清从何时起,“野味热”像山里人打摆子一样弥漫开来,山下的镇上,远处的城里,星罗棋布的野味馆散发出诱人的浓香,安详静谧的黑虎山却失去了往日的平静。
乡亲们就发现老长泰变得越来越暴躁了,像跟谁结下仇似的,还在巡山的路上骂起了人:“挨千刀的王八蛋,作孽吧,总有一天会遭报应的!”
听说老长泰曾赤手打死过野狼,不断有人找上门来。那天,俩外乡人驾车找上门来,送上两箱好酒和厚厚的一沓现钞后,求他帮助猎杀一头野狼,并说事成后再加倍付款。哪知老长泰像受了侮辱似的,晃了晃手中的板斧,怒目圆睁地吼道:带上这些破玩意,给我滚蛋!”那些年,巡山的老长泰不停地与盗猎者周旋,一次次拆除对方布下的猎套、陷阱和细网,仍不时发现被网粘或绳套的鸟兽尸体。
心力交瘁的他,三番五次跑乡里、到县上找领导:“再不禁猎,黑虎山上的带毛的东西就被猎光了!”
“断人财路遭人恨呐——”老长泰说那次巡山,见一只黄羊被套住了,正要上前解绑,两支火药枪从身后对准了他:“再他妈挡道,就送你老东西上天!”幸亏猎犬“黑豹”猛扑上去,盗猎者才吓逃了。
后来,成为自然保护区的黑虎山,组建了专业护林队,年近八旬的老长泰也被省政府评为护林模范。
老长泰似乎没拿这荣誉当回事,每天依然在莽莽林区中巡逻。当县里派专车进山接他到省城接受表彰的时候,却见他住的窝棚上落锁了,只有眼前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8期)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与结尾“满目的青翠”和“阵阵的鸟鸣声”形成呼应,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
B. 老长泰当兵出身,本性淳朴善良,看到那些血肉模糊的死羊及人们哀戚的表情,他甘愿冒着危险去打狼,为民除害。
C. 小说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老长泰打狼,他那件被撕扯掉前襟的破羊皮袄和满身的血印是实写,打狼的情节虚写。
D. 老长泰这个人物形象鲜明,文中使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来表现他的朴质憨厚与嫉恶如仇。
2. 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情节曲折有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这篇小说以“救赎”为题目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与解析篇
1. 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从人物形象、手法分析、环境描写、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B项,“看到那些血肉模糊的死羊及人们哀戚的表情,他甘愿冒着危险去打狼,为民除害”理解错误,长泰去打狼是因为桂英说“谁若能把狼打死,我一分钱彩礼不要,就嫁给他”。故答案为B。
2. ①运用倒叙手法。小说先是展现老长泰清早巡山的护林员形象,然后叙述老长泰年轻时勇敢杀狼为民除害的故事。②故事情节突转。成为护林员后老长泰热衷打猎,但后来出人意料地坚决不打了,然后交代原因,情节波澜起伏。③结尾出人意料。老长泰两次与偷猎者交锋,保护了山林并获省政府奖,但却以他不去省城领奖结尾,耐人寻味。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的情节结构及构思的妙处。解答此类题目可从情节设置的一般手法和首尾特色等角度解答。情节设置基本技巧:倒叙,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常用技巧: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本题开头1——3段写老长泰带着“黑豹”巡山,4段开始回忆他年轻时的事,是倒叙手法;4——12段写他热衷打猎,13——16段写他不再打猎,交代原因,情节上形成突转,波澜起伏;17——21段写他护林,21——22段写他获省政府奖,但却不去省城领奖,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3. ①统领故事情节。老长泰年轻时打了不少野兽,后来做护林员,为了保护野兽同各种盗猎分子坚决斗争,故事的主体是心灵的救赎。②丰富人物形象。老长泰外表粗矿,但内心细腻,性情淳朴,救赎的过程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满。③暗示小说主旨。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但人类为了个人享受和私利猎杀动物,大肆掠夺自然,引发读者思考人类需要怎样的救赎。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人物、情节、主旨、本身特殊效果几个方面来答,有修辞的要答出修辞并分析效果。答题时要具体分析,不能只说套话。本题可从情节方面答,统领故事情节,但是分析时要按照情节发展概括内容;从人物方面答,丰富人物形象,也需要具体解释出如何丰富,增加了哪些内容;从主旨方面答,暗示小说主旨,注意要把主旨概括出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