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高考上海卷对全国卷社科多文本比较阅读的影响及备考借鉴
2022年的上海高考作为全国高考“剧目”中的“大轴”早已落下帷幕,其官方正式的语文试卷亦于半个月前公布,而由此引发的教师群体间的“诸神之战”自不必多说。那就是自2013年以来的十年中,高考(秋季高考)上海卷的社科文本部分第一次进行了类似于全国卷形式的多文本比较阅读的考察。诚然,此前高三模考中亦有此题型出现,但其第一次在正式的秋考中命题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十年来上海高考社科文模块考题汇总)
如图所示,自2013年以来,沪上高考社科文考察了文艺学、新闻学、美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然以上都属于社会科学文本阅读的范畴,故变化不大。唯有在文本数量上,在2022年进行了关于“经济学是否属于科学?”的比较阅读,二者观点针锋相对,论证结构亦有不同,因此,题目设置的“张力”很强,学生们在阅读之时会略有“不适”,解题之时答题点更是难免出现遗漏,请看真题:
例题分析
(2022年高考上海卷社科文)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材料一:
①对于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学界争论颇多。达尔文曾这样解释科学:“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作出结论。”科学的本质取决于研究方法。判断经济学是科学的主要依据在于它在对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②首先,经济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采用实证方法,超脱了价值判断,以客观态度研究经济现象。在十九世纪之前,经济学是以道德学说的面目出现的。十九世纪中期之后,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等努力使经济学摆脱价值判断,成为一门实证科学,走上了科学化之路。现在,实证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的主流。其次,经济学成功的运用了教学工具以确保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经济学家把经济现象作为若干经济变量变动的结果,进而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运行规律。最后,经济学在某种假设之下分析社会现象并得出结论,再用事实来检验结论,上述方法与自然科学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③现代经济学的历史仅二百余年,与典型的自然科学相比,它还是年轻而不成熟的,但他发现的许多规律已经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对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尽管那些落后的社会科学还需要找到自己的伽利略,而经济学却已经却已经历过自己的牛顿革命。”
④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
材料二:
①很多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是一致的,因此经济学是科学的。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同心理学、历史学一样,经济学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其实,判断经济学是否属于科学,先要弄清科学的特征。一般而言,科学至少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二是研究态度力求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摆脱价值判断的干扰,三是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和逻辑推理。
②如果从这几个方面来考察,我们会发现经济学和典型的科学间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虽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采用实证、逻辑推理等方法,有着向典型的科学靠拢的倾向,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无感情、无意志的物质世界,而经济学研究的是有感情、有意志的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前者的研究对象具有机械性,只要某一条件发生变化,就会相应出现可预见的结果。但人的活动常常是相互冲突的。和物质世界的因果律相比,人类社会的因果关系要复杂得多。因此,相较于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结论要更为多元。在研究态度上,经济学家的研究不可能不指向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能不存在着相当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找到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法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学永远无法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③那么,抛弃了科学主义以后,经济学还剩下些什么呢?我认为经济学家们要努力调整心态,要意识到经济学适合历史学相似的学问是。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经济学和历史学一样,都是对人类活动的研究,研究者都会并持一定的价值观,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而这正是社会科学的价值所在。
3.根据材料二,以下研究课题最适合运用“田野调查”方法的一项是( )(2分)
A.土壤酸碱环境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B.全球主要构造带地震活动的状态
C.多巴胺分泌对人情绪波动的影响
D.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情况
【答案】D
【分析】
这道题对于认为它难的同学来说很难,对于认为它简单的同学来说很简单!
就是说这道题可以很难!也可以很简单!
难到要进行复杂的文本分析与逻辑推演!简单到不看材料都能稳稳选对!!!
(额……MDZZ……谜语人去死……)
不扯了,来看题干中提到的“田野调查法”,要想知道哪个课题适用此法,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何为“田野调查法”对不?好的,请回原文:
“在研究态度上,经济学家的研究不可能不指向自己的价值判断,不可能不存在着相当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研究方法上,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经济学也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而必须找到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田野调查法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学永远无法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学渣:我的天!居然没有解释概念?这怎么选?MD老子开摆……
学霸:别怕!文中指出了经济学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致使其研究方法也要独特化,不能照搬自然科学,进而举例了适用于经济学研究的“田野调查法”。那么,也就是说“田野调查法”并非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范畴喽!再看四个选项:A农学、B地理学、C医学、D文化学,答案有了!就是D!唯一的社科领域课题!!!
学神:(蔑视)哈~就这?还用读文章?别闹了?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一书的主要材料来源就是田野调查法获取的资料呀!田野调查法是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就这???
老梁:什么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当你还在暗自庆幸这次高考只在积累运用模块考了《红楼梦》的时候,殊不知,《乡土中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早已高悬头顶!读书吧!!!求求了!!!
4.材料二的作者想找著名经济学家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下最有可能引用的一项是( )(3分)
A.经济学是价值的侍从和实践的仆人
B.经济学以求得人类快乐为最终目的
C.经济学现象的研究只需要保持立场中立,而不必宣称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D.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做出假设,从而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解释起来更容易
【答案】A
【分析】
理论论据选取题
第一步先明确材料二论点——经济学永远无法成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第二度确定重点段落:
“一般而言,科学至少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研究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二是研究态度力求客观公正,最大限度地摆脱价值判断的干扰,三是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和逻辑推理。”
A.经济学是价值的侍从和实践的仆人
价值判断主体为人,具有主观性,故而不符合研究对象为客观世界的要求;经济学是“实践”的仆人,故而在研究方法上亦非实证与逻辑推理。因此,该选项可以证明材料二观点。
B.经济学以求得人类快乐为最终目的
研究目的并不在判定学科是否为科学的因素之内,故而无法证明。
C.经济学现象的研究只需要保持立场中立,而不必宣称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只”过于绝对以偏概全,立场客观只是判定科学的要素之一,并非全部。
D.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做出假设,从而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解释起来更容易
离谱啊!这是经济学家的言论?就算是,也与论题论点无关,再见!
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依据材料一,经济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对经济现象做变量分析
B.依据材料一,在波普尔看来部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尚未完成
C.依据材料二,数学研究比经济学研究更复杂更机械化
D.依据材料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结论都不具有客观性
【答案】B
【分析】
文意推断题不同于概括对比分析题,是一个从已知向未知的“从无到有”的过程,在选择题中对同学们要求很高!
A.依据材料一,经济学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对经济现象做变量分析
经典以偏概全,材料一中经济学科学性在于运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主要)与研究工具(次要)两方面,变量分析只属于次要因素,故推论有误。
B.依据材料一,在波普尔看来部分社会科学的科学化尚未完成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对经济学的科学化作出高度评价,他认为:“尽管那些落后的社会科学还需要找到自己的伽利略,而经济学却已经却已经历过自己的牛顿革命。”
其指出经济学的科学化进行很快,远超其他社会科学,故而能推断出B观点。
C.依据材料二,数学研究比经济学研究更复杂更机械化
杂糅混乱!应该是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上比经济学机械,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比自然科学复杂,C!这都哪跟哪呀?
D.依据材料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结论都不具有客观性
曲解文意
看原文:他们的结论也都很难具有自然科学那样的客观性。
很难和不具有不同哦。
6.材料一第④段运用气象学的事例进行反驳,试图通过推翻他人质疑的隐含前提______________来反驳“经济学不是科学”。(2分)
【答案】(2分)科学是不允许经常做出错误预测的
【分析】
本题考察逻辑学中的前提与结论
前提支持结论,可以理解为“因”
结论被支持,可以理解为“果”
回归原文:
④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确实经济学的预测经常失误,然而气象学作出的错误预测恐怕比经济学多得多,又有谁否认气象学是科学呢?
他人质疑:经济学经常做出错误预测,这能是科学吗?(这不是科学)——结果
隐含前提:科学是不允许经常做出错误预测的——原因
材料举例:气象学常常错误预测,但属于科学
论证观点:从预测正确率角度不能证明经济学是否属于科学。
7.针对“经济学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个论证更有说服力?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相对材料一,材料二更全面,从研究对象、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三方面明确科学的特征,并以此作为判定标准,全方位考察经济学的科学性。
(2)论证过程更注重分析说理,抓住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这一关键,辨析了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
(3)论证更完善,在否定经济学是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学的社会科学属性,指出其独特价值。
(4)并且语言表达更为严谨,因此材料二的论证更有说服力。
评分说明:
答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2分,第四点2分,满分6分。答材料一论说更有说服力最多5分。
阅卷补充:
答到材料一有不足,或在方法上反驳了材料一,或用气象学来反驳是孤证,可得1分。补充:答案示例:(1)材料一紧紧抓住科学的本质取决于研究方法,并对经济学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加以详实的阐述。2分(2)注重史实的梳理,以经济学的发展史来证明经济学不断走向科学化的事实,或用例证和引证且有具体内容。2分(3)通过反驳一部分人的质疑来体现其论述的严密。2分。答对三点最多给5分。
【分析】
答案详细,老梁简说。
分析材料的论证说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论点的科学严谨性;
2、论据的权威准确性;
3、论证的全面、说理、完善性;
4、论证语言的严密严谨性;
对比材料时可以从以上几个角度分析其说服力强弱。
特色总结及备考借鉴
从以上的2022年上海卷社科文考察来看,其命题既借鉴了全国卷的形式又保留了本土的特色。
(一)形式借鉴:
1、借鉴同一论题下,不同观点或不同论证角度的文本的比较阅读形式;
同学们在阅读材料时一定注意核心观点的提炼,注意区分材料间部分内容的重合,避免被混淆视听。
2、借鉴已知观点选择理论论据对应的题干形式;
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1卷: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与上海卷中的不能说很像,简直是一模一样……
材料二的作者想找著名经济学家的言论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下最有可能引用的一项是( )(3分)
A.经济学是价值的侍从和实践的仆人
B.经济学以求得人类快乐为最终目的
C.经济学现象的研究只需要保持立场中立,而不必宣称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D.科学思考的艺术就是做出假设,从而使复杂的世界简单化,解释起来更容易
但全国卷难点在于选项的理解,上海卷难点在于选项与文本的对应分析,这点来看,还是全国卷更难一些哦。
(二)本土特色:
1、保留了难度递进的选择题设置规律;
上海卷社科文选择题总体上是“概念内涵概括”——“文本信息对比”——“根据已知推断”三个角度层层递进的。今年第一道选择题难在确定概念之后还要进一步运用到具体场景之中,这就不按套路出牌了哈。
2、延续了逻辑模块的考察惯性;
统一部编版教材后,沪上考试对于逻辑的考察还是很重视的,而这也符合上海卷中任务驱动型思辨议论文写作的要求。
(三)共性特征:
1、选文范围的相对固定性;
无论是全国卷还是上海卷,社科领域中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等门类的“经济学”+“社会学”+“新传”都是选文重点。
2、关注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考察;
无论是全国卷作文《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入题,还是上海卷“宝玉挨打”人物台词的恰当性分析与暗含的《乡土中国》研究方法的考察,都明确地释放了信号——做好整本书的阅读!一来可以“厚底子”,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二来可以“磨性子”,增强理论文章阅读的能力。
前路虽远,行则将至;世事虽难,做则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