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核心素养新学案
(第446期)
诗词知识篇
课内诗歌鉴赏专题训练(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还正确的项是( )
A.诗人起笔便抒发其江山依旧,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感慨。非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连那些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也都被“雨打风吹去”,杳无踪迹了。
B.“元嘉草草”三句用南朝宋文帝刘裕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的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C.“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如今沦陷区的人民已安于异族的统治。
D.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26.词的末尾,辛弃疾以廉颇自比,内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
25.B
26.(1)表明決心。自己和廉当年一样,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被起用,就愿随时奔赴疆场,报效国家。(2)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为北伐效力。(3)抒写忧虑。词人以廉颇自況,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无法施展才能,不能实现壮志。
【解析】
2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刘裕”错误,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刘裕”应为“刘义隆”。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这三句是说武将廉颜被免职,他年老时,赵王又想起用他,就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颜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词人由此典故联想到自己,他并不如廉颇老迈,却没有人来过问。
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
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
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
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起头三句,用七组叠字构成,实际上反映了女主人公由冷清到凄惨两个层次的精神状态的变化,逐层深入,文情并茂。
B.“乍暖还寒”句、“三杯”句,不说景冷心悲,只说天气无常;不说愁情,只说淡酒不敌晚来急风,笔法腾挪,文意延伸。
C.下阕“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句中的“守”字,用得十分准确,既反映出女主人公独自倚窗而立,又写出伫立时间之长。
D.词的结句,是整首词情感的爆发点,一个“愁”字画龙点睛,点明词的宗旨,带动全篇,把女主人公的愁情推向了最高峰。
28.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答案】
27.A
28.词人选取了风急、雁过、黄花堆积、梧桐细雨、残秋黄昏等典型景物,一系列牵动人们愁思的景物,组成一幅天然的萧条、冷清的画面,这些景物成倍地渲染了女主人公内在的愁绪,表现了孤寂、凄清的心情。
【解析】
2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由冷清到凄惨两个层次”错,应该是“寻觅—冷清—凄惨”三个层次。
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写景角度看,“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这些写景句抓住秋季这种乍暖还寒天气的特点,营造了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写南飞的过雁,最后写满地的落花和雨打梧桐的场景,这些景物无不增添诗人的愁绪。
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发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基调欢快而富有情趣,叙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过程。
B.“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个细节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伙子当时那种焦灼不安的情态。
C.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写女青年见到恋人前后不同的心情。
D.“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这两句借物抒情,意涉双关,表面上男青年是在赞美姑娘馈赠给他的信物,实则表达了他对姑娘挚爱之情。
30.对《静女》这首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静女》)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
B.第一章“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表现,可以推测出她矜持稳重的性格。
C.第二、三章是说小伙子的心上人到了,赠送给他一根色泽鲜艳的彤管,一根细嫩的荑草,小伙子欢悦欣喜。
D.小伙子对受赠的普通荑草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这既是“爱屋及乌”式的内心独白,又与第一章相呼应。
【答案】
29.C
30.B
【分析】
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分析鉴赏的能力。
C.“女青年”错。诗中的“我”指男青年。此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分析鉴赏的能力。
B.“矜持稳重的性格”错误,应为“活泼调皮的性格”。“爱而不见”的意思是故意躲藏让我找。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静女”活泼调皮的性格。
故选B。
作文素材篇
作文指导|辩论稿写作要领(三)
优秀范例
散布谣言,你怎么看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武汉疫情在逐步蔓延,网络上出现了许多谣言,比如“饮用高度酒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建议盐水漱口防病毒““广东省中医院开具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方””中部战区空军今天会在武汉上空开始播撒消毒粉液”,不一而足。对于这些谣言,某微信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汨罗敏敏:我觉得,只要是谣言就一定要封杀,要追究发布者的责任!
河北锋哥:但是,人家的初心还是好的呢,还不是为了生命健康?
重庆明亮:辨别谣言需要专业知识,不容易分辨呢!
河南丽姐:老人家最爱转发这些链接,我说了,他们都不听的。
湖北小强:封杀谣言肯定是对的,初衷良好也需要方式正确。……
面对与疫情一起爆发的网络谣言,有同学反对散布谣言,而有的同学支持散布谣言,以让大众了解其危害性。为此,振华中学举办一场辩论赛,正方是“反对散布谣言”,反方是“支持散布谣言”。请你从中选择一方写一篇辩论词,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护,并反驳对方的观点。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立场,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立意指津】
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作文材料取自我们当今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事例,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具有良好的作用。作文材料中的事例,从一个侧面切中了当今社会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看待“网络谣言”这种现象。材料给出了争论方的不同观点:全面封杀并追究责任;肯定发布者的初心;辨别谣言真假对于普通民众难度大;老人缺少理性;传播谣言要讲求正确方式等。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解读任务,在文体、内容、思维、对象等方面明确任务导向:形式是辩论词;正方是“反对散布谣言”,反方是“支持散布谣言”。选择正方观点,侧重剖析谣言的危害,分析如何理性面对谣言;选择反方的观点,侧重陈述公民有知情权,发布者初衷是好的,不能用专业领域知识要求和限制普通民众。
参考立意:
1、不做谣言的帮凶
2、谣言止于智者
3、理性对待谣言
4、学会辨识,谨慎言行
参考素材:
1、要让真相跑赢谣言,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政府等权威部门要有作为。新的传播环境下,要求政务活动更加公开透明,有了质疑及时回应,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要主动说、尽快说、如实说。发现谣言苗头,及时、理直气壮地公布真相,澄清事实,让真实、真相挤压谣言的空间,让谣言“见光死”。要遵循新的舆论环境下的现代传播规律,针对不同层次的受众采取不同的发布、沟通法,注重传播实效,与群众诚恳交流,表达更加人性化,赢得受众认可。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带头遵纪守法,真正做到执政为民,不断提高公信力。
2、一是正确认识互联网,二是警惕主观臆断,三是保持理智和清醒,四是增强社会道德感,五是运用法律抵制谣言。[铲除网络谣言需要全民行动]“对待网络谣言,全社会应该同仇敌忾,达成零容忍的共识”。谣言是社会公害,与每个人有关。一方面,要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民素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造谣可耻、信谣可悲”的共识,每一个公民都要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都要敢于辟谣,和造谣者针锋相对,不让造谣者兴风作浪、蛊惑人心。
3、要让真相跑赢谣言,减少谣言对社会的伤害,媒体要负起社会责任。相对于自媒体,公共媒体如果采信和发布不实信息,其传播范围更广,社会危害面更大。因此,在当今信息来源更加多元,但也可说是鱼龙混杂的网络时代,公共媒体更要睁大眼睛,对信息的真实性小心求证,不能为了争时效、抢眼球而放松把关,助推谣言传播。
4、从自己做起,不逾越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守法上网,文明上网,自重自律,不信谣、不传谣,就是对自己负责,同时也担负了一份对社会的责任,就是对流言最好的抵制。唯有如此,网络才能成为文明、理性、健康而自由的意见表达平台。
5、作为网民,手中的鼠标,既是我们遨游世界信息海洋的方向舵,也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的试金石。增强抵御谣言的免疫力,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和国情知识,做有辨识能力的人,不信谣、不传谣,不为谣言所惑,更不为谣言所动。
提高甄别谣言的能力,培养成熟理性的心态,承担公民责任。所谓“谣言止于智者”,作为一名公民,要做到“智”,就要有意识地锻炼提高辨别谣言的本领,要提升自己独立判断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避免成为谣言的接棒者、传播者。
6、是人们纷纷咒骂这些发布者,将网络环境恶化、信息真假扰人的全部责任推到他们这些“谣言的根源”上。可是,作为受众的我们,真的就完全是受害者,没有一点责任吗?老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以为自己纯良无害、善良正直的受众们,实质上也在不知不觉中推动着谣言的滋长。扪心自问,面对“塑料粒充当大米”的传闻,你是否曾在担忧自已及亲朋上当中匆忙扩散?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全球倒数第二”的说法,你是否曾因义愤填膺而不禁转发?有时,作为谣言受众的我们也许不抱恶意,甚至是持着希望世界变好一些的态度去相信、去传播,但却正因这种“向善”,反面助长了谣言的气焰,这实在是令人唏嘘。谣言之所以可怕就在于其能精确瞄准受众的心理弱点:猎奇也好,焦虑也罢,甚至是善心,统统被利用为谣言的养料。受众们或许自己没有认识到,但事实上早已做了牺牲品和帮凶。
结构示例:“网络时代,让谣言止于唇齿”,议论文文体。开篇简引材料,亮明观点:在网络时代,我们更应该谨言慎行,让谣言止于唇齿。正文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网络时代,请摆脱无知心理,多一份明辨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网络时代,请摆脱凑热闹心理,多一份责任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网络时代,请摆脱猎奇心理,多一份求实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结尾扣题,重申观点。
【作文展示】
网络时代,让谣言止于唇齿
对方辩友:
你们好!我方的观点是“反对散布谣言”,网络时代,让谣言止于唇齿。
古人有言,流言止于智者。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似乎都变成了愚者。面对武汉疫情的蔓延,一则不知真假的消息,就会引发沸腾。而网络时代更是加速的流言的传播。而我认为在网络时代,我们更应该谨言慎行,让谣言止于唇齿。
网络时代,请摆脱无知心理,多一份明辨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
网络上的信息可谓是光怪陆离,泥沙俱下。大多数人却没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来窥探出孰真孰假。由此,造成了谣言的飞速传播。一些经过仔细推敲后发现的不合基本逻辑的谣言总是层出不穷。牙膏能美白皮肤被一些爱美人士奉为良方,绿豆能使人长寿被一些老年人视为瑰宝,更有甚者,谣传世界末日即将到来,呼吁大家大量购盐。纵然荒谬如此,也会有人信以为真。或许是我们的无知,使谣言止于智者,这句金玉良言成了空谈。网络时代。虚假消息,比现实中口耳相传的更多。不擦亮双眼仔细明辨,如何能真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呢。
网络时代,请摆脱凑热闹心理,多一份责任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
转发一下就会引发朋友圈的一片围观;点赞一下就会引发无数人的应和。这个时代,创造出这样的交流方式,给我们带来便利,同时,确实也给谣言提供沃土与温床。多少怀着凑热闹的心理对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进行转发,结果却被证实是流言蜚语。倘若人人都有一份责任意识,知道话不能乱说,或许就会少发生一些类似于女大学生撞人逃逸,狂犬疫苗含有毒素,男子扶起摔倒老人惨遭讹,这样的谣言风行一时的情况了吧?
网络时代,请摆脱猎奇心理,多一份求实意识,让谣言止于唇齿。
曾经有一个科研团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叫作逆火效应。说即使谣言已经被破,人们却依旧在心里认为他是真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说是密切相关的。正是网络的发展,给了人们更多与谣言接触的机会。而人往往对第一印象的记忆特别深刻。同时,存在一种猎奇心理,即认为新奇的匪夷所思的总会认为那是正确的。面对一则新奇的消息,我们总是无暇顾及它的真假,而是急于向朋友分享。面对一则谣言,我们不再谨慎,求实而是基于博人眼球创造影响。这确实是网络时代的悲哀,但倘若我们极力避免这种心理,也未尝不能让流言止于智者,这句名言变成现实。
《真理与谬误》中曾说,真理即使被掩埋在贫瘠的沙土中也会闪光,而谬误即使被刻上佛的银盘,镶上神的宝座也同时会被识破。我相信,纵然网络时代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挑战者古老智慧,谣言也永远不可能成真。唯有我们共同做出改变,才能让谣言止于唇齿,沉于岁月,还世界一片真实与干净。
最后再次重申我方观点:网络时代,让谣言止于唇齿。
实战训练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祖先与小丑
雷默
父亲得了食道癌,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他指了指床边的橱柜,让我去拿上面的种子。我竟然不知道橱柜上还放着种子,那些种子都用旧报纸包着,包得很规整,打开后,种子光鲜亮丽,一颗颗都饱满而圆润。父亲语气低沉,不容商量,他说,“你仔仔细细,用手捋一遍!”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让我这么做,他说那都是他留下的种子,活人的手不摸一摸,他担心来年发不了芽。
那时候,我挺沮丧的。母亲却出奇地顺从,我只好都依着做。捋完种子,我又重新用旧报纸包好,每一包都包得小心翼翼,那仿佛是我父亲全部的心血。
等做完这一切,他眼睛中的光变得微弱,仿佛隔着一层轻薄的雾气。他一直看着我和陈小秋,我想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认出我们了。悲伤的情绪如同轻柔的湖水,一寸寸地淹上来,淹没到脖子那里,让人难以呼吸。
葬礼上,在做法事的道士们写的一堆黄纸中,我发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张端木。我想了很久,也不清楚这个人是谁,但我又不敢轻易乱说,怕说错了,遭到他们责怪。我把堂哥叫到屋外。问他:“张端木是谁你知道吗 ”堂哥摇摇头,他惊讶地说:“不会写错了吧 我去跟他们说!”我看到堂哥进了屋。跟领班的道士嘀咕了一阵,他又走出来跟我解释:“那是你未出生的孩子。一般都是这样,小孩儿没出生,先写一个去,你们迟早会有的。”
当我告诉陈小秋这件事时,她惊异地问:“怎么会这样 ”
“不知道,可能风俗就是这样的。”
“端木……端木。”她突然蹙了蹙眉头说:“这个名字好土!”
“我也这么觉得。不过以后真有了孩子,也不一定会用。”
“那写在灵位牌上干吗 ”陈小秋说着,还惶恐地往父亲的遗体上瞥了一眼。
“写一个去,也是一种安慰吧。”
“如果以后有了孩子,不叫这个名字,那不是在骗爸爸吗 ”陈小秋涨红了脸,似乎在摆脱可怕的念头。她赶紧摇头说:“这事不能随便,骗了谁都可以,不能骗爸爸!”
“那你想个好听的名字,我让他们去改!”
“是木字辈吗 ”
“可能吧。”
“嘉木怎么样 ”
“你说行就行,我无所谓。”
葬礼过后,少一个人的区别一下子凸显了出来。我们嘴上谁都没说,但我敢肯定,母亲和陈小秋都觉察到了。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说实话,一想起父亲,他的模样就开始往后退,像随风飘散一样.不由你控制地越走越远,想得越用力,他的样子就越模糊。我想起来就后悔,在他还活着的时候,没去拍个全家福。
屋前的梨树快枯死了,原来的根部附近却探出了一棵小树苗的脑袋。我把它移植到了屋后,陈小秋舀了一盆水过来,用手蘸着水,一下一下地淋。我和母亲在旁边看,虽然嫌麻烦,但谁也没阻止她这么做。母亲看了一阵,走开了,她去收拾屋前的杂物,那如同一地狼藉的心境,总得慢慢收拾起来,生活还得回归原本的模样。
父亲留下的种子,过完年后,我都播到了地上,春雨过后,它们大部分都活了,也有少量的没有发芽,地上的绿色疏密不均,一目了然。父亲走了以后,家里确实出现了转机。以前心心念念惦记的过年宰羊,在父亲过世后的第一个年关就实现了。
那年春天,陈小秋怀孕了,这让家里一下子有了生机。我每天都会把躺椅搬到屋子外面,看着陈小秋挺着个日益隆起来的大肚子,笨拙地晒着太阳。那个被写进父亲灵位牌的小东西在太阳的照耀下,像禾苗一样开始萌动,它的每一次游动,都会让陈小秋惊叫起来:“又动了,快看,快看!”
过完年后,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儿,我还是把他取名为嘉木。名字定下表时,我和陈小秋默契地相视一笑。母亲并不知情,她说,孩子的名字不能取得太洋气,于是又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小丑”。
母亲总在心满意足的时候叨唠父亲命薄,没有福气看一眼这么可爱的小家伙,但她很快又从失落中自己解脱出来,她说,谁知道呢 说不定是父亲去了那边,才换来了小丑。
我发现母亲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带着对父亲的复杂感受。有时候,她好像把小丑看作转世后的父亲,用戏谑的口吻调侃着他,短暂的迷失过后。她又回过神来,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荒唐。
小丑比别的孩子更早地表现出了语言天赋,他到三岁的时候,跟我们的交流已经没有什么障碍。每年的清明和冬至,我们都会去父亲的坟头,母亲说,小丑太小,不要去坟地。于是,他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问我去了哪里。我说,去给爷爷扫墓。他又问我爷爷是谁。我说,就是他的祖先。于是,他吵着要去看祖先。
母亲只好把他领到屋后的那棵小梨树下,说:“这是你!”然后又把他领到屋前,指着那棵已经彻底枯死的老梨树说:“这是你爷爷!”说的次数一多,小丑就认定他爷爷就是一棵树。
那棵老梨树在白蚁的吞噬下,渐渐成了一段朽木,有的枝条纷纷剥落,朽成了粉末。母亲担心,小丑在树下跑来跑去危险。让我把它砍了。砍伐的当天,小丑抱住那棵老树,哭得伤心欲绝。
小丑五岁那年的清明节,我才带着他去看了他爷爷。他在他爷爷的坟墓土发现了一只黑色的蚂蚁,问我:“我们在地球上。是不是跟蚂蚁在爷爷的坟墓上一样 ”
我笑了笑说:“应该是的。”
小家伙很开心,在下山的路上。他又问我:“爷爷一直住在山上吗 ”
我愣了一下,说:“是的。”
“那老虎来了怎么办 ”
“呃……他不怕,那是他养的小狗。”
“他一个人会孤单吗 ”
我的喉咙口瞬闻滚过一阵热流,我说:“每年的清明和冬至,我们就来看他。”说完这句话,我的眼泪竟然没忍住,“哗”地流了下来。
小家伙看到我流泪。惊呆了,他的两只小手在我的衣领上磨蹭着,过了一会儿,他大概想替我把眼泪擦掉,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小手摸到了我的腮帮处又缩了回去。
我把儿子紧紧地搂进了怀里,我不能确定我有没有被父亲这么抱过。我搂得有点儿太用力,以至于儿子涨红了脸蛋儿,但他并没有激烈地挣扎,任由我抱着。那一刻,我想着,我失去的都已经回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写父亲让“我”仔仔细细地捋一遍种子,侧面表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牵挂,希望他 走后家里的生活仍能过好。
B.“我”对在父亲的灵位牌上写什么名字无所谓,因为“我”觉得这不过是一种封建迷信的做 法,比较反感。
C.儿子小丑的出生,为冷清的家里带来了生机,也让母亲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带着对父亲的复杂感受。
D.小说主要聚焦两极,爷爷与孙子,生命与死亡,来处与去处……其间的往返生息构成了一个丰富的艺术空间。
2、简要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3、小说结尾说“那一刻,我想着,我失去的都已经回来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含意及作用。(6分)
答案与解析篇
1、B
2、①强调“被写进父亲灵位牌的小东西”暗含着“我”对父亲的怀念,表意含蓄。②“像禾苗一样开始萌动”通过比喻写出新生命的日渐长大。生动形象。③“在太阳的照耀下”具有象征意味。给人温暖之感,希望能抚平父亲的离世带来的伤痛。(每点2分)
3、含意:①“我”失去了父亲的爱,又因自已孩子的出生而获得一份爱。②“我”失去父亲的悲伤因为儿子的到来得以缓解。“我”将对父亲的怀念寄托于对儿子的爱上。 (每点2分)作用:点明小说的主旨,即生死的转换、生命的生生不息让人动容,而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的转换中不断得到和失去,引人深思。(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