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一单元
1 社戏
鲁迅
教学目标
壹
貮
叁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新课导入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小生:主要扮演年轻英俊的男性角色。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娃娃生:剧中的儿童角色等几大类。除去红生和勾脸(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旦行分为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特别是打出手。刀马旦: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不用打出手。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等称为花衫。
新课导入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净行可分为正净(大花脸):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副净(二花脸):俗称架子花脸,大多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武净(武花脸):以武打为主的角色。
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写作背景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惮( )钳( )蹿( )
撺掇( )嘱咐( )
絮叨( ) 凫水( )屹立( )
家眷( ) 怠慢( )
纠葛( ) 欺侮( )
dàn
qián
cuān
cuān duo
zhǔ fù
xù dao
fú
yì
juàn
dài
jiū gé
wǔ
读清字音
解释词义
归省:这里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絮叨:这里指来回地说。
怠慢:这里指冷淡。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写“我”随母归省后,在平桥村的生活。
第三部分(31-40):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第二部分(4-30):详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一层(4-9):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
第二层(10-13):写夏夜行船去看社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三层(14-21):写在赵庄看社戏的过程。
第四层(22-30):写了月夜归航途中的偷豆趣事。
全文分析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全文分析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全文分析
3.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全文分析
4.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1)嗅觉:清香、水气
(2)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3)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4)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全文分析
5.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全文分析
6.“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
全文分析
7.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不好看。
(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
(2)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
(3)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全文分析
8.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全文分析
9.由此,我们想—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2)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全文分析
10. “深夜归航”的描写中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1)①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⑤去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③ ④ ⑤ ⑥
(3)略写的是:① ② ⑦
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2.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3.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如月下航船中对江南夜晚美丽景色的描写,充满了水乡特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抒情表达方式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如“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沉静”说明笛声使“我”急切的心情平静了下来,“自失”“弥散”写出了“我”的陶醉。文中议论表达方式的使用,增强了情感和主旨的表现力。如“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并不是豆不好,而是因为不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偷来在船上煮了吃的,没有了趣味,也就没有了那种心情。表现出了“我”对小伙伴的怀念,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精读课文,探究问题
4.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我”真正怀念的并非是豆的味道及社戏的内容,而是与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玩乐,甚至偷豆的过程,所以那是无与伦比的“好豆”和“好戏”。更令“我”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他们的淳朴善良,还有那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流露出“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合作探究
1. 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因为“我”在平桥村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课文写乐土之乐很具体。先从与农民孩子的关系上来描写乐土:客人是“公共”的;游乐时所谓“犯上”之类的封建伦理观念已被打破。再从生活情趣上写乐土:“我”对农村中钓虾、放牛等事充满兴趣。钓虾、放牛在农村中原是极平常的事,但作者却满怀深情地叙述,充分反映了“我”对农村生活的新奇感。
课文写乐土的乐正是为了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成天要死记硬背这些时代隔得远,语言差别大的句子,肯定要感到乏味和讨厌。这也反映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厌恶。
合作探究
2.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
因为“我”在平桥村所“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去看戏,可是没有船,不能看戏,所以“我”很不乐。
“我”的不乐,课文抓住心情急剧变化来写。先是“盼”,接着是“急”,“急得要哭”。最后是猜测:“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样的猜测,把儿童特有的焦躁心情活龙活现地表现出来了。写“我”的不乐,课文还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外祖母“气恼”“絮叨”;母亲既怕外祖母生气,又怕“我”和别人同去会使外祖母担心。
写“我”的不乐,实际上是欲扬先抑,为烘托下文看戏之乐作了铺垫。
合作探究
3.《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探究人物形象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1)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
探究人物形象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3)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纯真无邪,憨厚无私。
(4)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本文主旨
本文叙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同小伙伴们一起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天地中自由欢乐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流露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文本特色
1.景物描写,立体可感
文中描写了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返航这几幅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特色。写景时,作者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视觉方面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等;听觉方面有“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等;嗅觉方面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等。除此之外,文章还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如“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样就把景物写活了。这些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本特色
2.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章中,作者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形象。其中,重点塑造了双喜这一形象,他聪明、富有同情心、考虑周到、办事能力强、具有组织能力。六一公公是乡民形象的代表。他纯朴厚道、热情好客、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文章中既有对群像的刻画,又有对重点人物的描写,这些人物形象传神生动、栩栩如生。
文本特色
3.语言平实而有情味,场景生动而有画面感
例如,文中描述小伙伴们之间的关系:“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这是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告诉读者:小伙伴们生活在偏僻农村,平时交往时礼教让位于亲情、友情,大家生活得十分和睦、快乐。
课文中有些场景描写得很生动,例如:“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櫓,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这是人物活动的场景,有动作描写、声音描写,画面感极强。
课后作业
《社戏》一文中充满了鲁迅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他的童年是快乐而又美好的,你有过这样美好的童年回忆吗?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把它写在下面。
答案示例:记得六岁时,我住在乡村姥姥的家里。偌大的庭院里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头小毛驴:一身乌黑的毛不太平滑,像卷过似的,一对又大又尖的耳朵竖立着,瞪着黑葡萄般的大眼睛,宽大洁白的板牙嚼起干草来左右搓动,四只乌亮的蹄子走起路来有节奏地敲打着干硬的土地,吧嗒吧嗒直响,身后还拖着一条粗辫子似的尾巴,十分讨人喜爱。叹气是最浪费时间的事情,哭泣是最浪费力气的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