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10:57:35

文档简介

新洲区部分高中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A(“未曾改变”不对。材料一说“但文明社会的核心内涵却一脉相承”,“一脉相承”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有继承关系并不等于“未曾改变”)
2.B(“对蚕的生理特性非常了解”不对。能够育蚕制丝,说明中国先民对蚕这种动物有一定了解,但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由此得不出“对蚕的生理特性……”的结论)
3.C(材料一的观点是“中华文明核心内涵一脉相承”,C项讲“不同时代各个王朝”的中国人始终尊崇、祭祀黄帝,可作为“王权社会”方面的证据,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该观点。A项重心是说中华文明年代问题具有政治意义,B项讲的是中华文明延绵发展的内在原因,D项是对甲骨文命名及时代的介绍,都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该观点)
4.①在内容上,总结全文,强调了礼制定型、文字创制、丝绸和粟作农业的发明与传播对中华文明及人类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
②在结构上,照应首段,形成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理清遗址和文物背后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有助于今人解读、还原和传承中华文化。
②探索远古中华文明及其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有助于今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D(“这一细节暗示了主人公薪尽火传,其思想后继有人”不对。小孩子拿走伊凡·德米特里奇的书,未必是对这些书籍的内容感兴趣,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7.B(“城里人精神极度空虚”不对。山沟发现两具死尸,又没有查获凶手,城里人专门谈这件事情是正常的,不能证明他们“精神极度空虚”。而且,“城里人不谈别的,专门谈……”也可能是伊凡·德米特里奇在精神受虐、极度紧张情况下的一种错觉,事实未必完全如此)
8.①推动情节发展,贯串主要情节,使小说结构更为完整。伊凡 德米特里奇因路遇犯人而内心不安,睡不着觉,后来发展到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最后因墓园死尸躲进地窖,导致精神崩溃,被关进第六病室,这一切都是围绕其内心想法展开的。
②深入揭示内心,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并引发读者的思考。小说用大量篇幅,真实、细腻地展现伊凡 德米特里奇内心的“奇特”想法,使他的形象更为突出、鲜明,也使得读者思考造成其悲剧命运的真正原因。
(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揭露残酷的社会现实。伊凡 德米特里奇洞察专制制度的罪恶,却因此成为精神受虐狂,最终被关进第六病室,这不是荒诞不经的故事,而是沙俄黑暗现实的真实写照。
②唤醒民众的反抗意识。民众只有奋起反抗,才不会成为下一个伊凡 德米特里奇,才能推翻像监狱一般阴森可怕的沙皇专制统治,从而获得自由与权利。
③寄托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伊凡 德米特里奇的遭遇是俄国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缩影,作者通过对他的描写,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怜悯和同情。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D(“于谷城”是“葬项王”的后置状语,表示“葬”的地点,不能断到下句开头。“哭之而去”语意已完整,“诸”是“项氏枝属”的定语,不能断到上句结尾。“略在楚者”是一个整体,作“诸民”的后置定语,不能将“在楚者”断到下句开头)
11.C(“自周代始”不对,应为“自秦代始”。秦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自称为“始皇帝”)
12.C(“高帝否定了他们的意见”曲解文意。从下文高帝所说的“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来看,高帝并没有否定他们的意见,只是认为他们的意见不全面,没有说到最关键的地方)
13.(1)江东虽然狭小,土地方圆也有上千里,民众数十万人,也足以称王了。(“地方”“王”各1分,句子大意2分。地方:土地方圆。王:称王)
(2)项羽仅有一名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所以”“禽”各1分,句子大意2分。所以:……的原因。禽:同“擒”,捕捉。译文此处为意译,学生译为本义也可给分)
14.汉王从弦歌、诵读声中看出鲁县是信守礼义的地方,当地百姓能为君主尽忠死节,于是改变了主意。(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这时,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将船只停靠在岸边,等待他上船,对项王说:“江东虽然狭小,土地方圆也有上千里,民众数十万人,也足以称王了。希望大王赶紧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来了,也无法渡江。”项王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渡江干什么!况且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除我而外),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父老怜悯我,拥戴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再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心中就不感到惭愧吗!”于是将所乘的骓马赐给亭长,命令骑兵统统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军交战。仅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数百名汉军,他自己也身受十多处创伤。(项羽)回头看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友吗?”马童背对(“面”有“背对”义,此处译为“面对”不妥)项羽,(把他)指给中郎骑王翳(yì)看,说:“这就是项王。”项王于是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购买我的头颅,分给上万户的封地,我就送你个人情吧。”于是自刎而死。楚地全部平定了,唯独鲁县仍不投降。汉王率领天下兵马,打算屠灭它。(大军)抵达鲁县城下,仍然听到弦歌、诵读之声。因为它是信守礼义的国家,为自己的君主尽忠死节,(汉军)便拿着项王的头颅给鲁县父老看,鲁县这才投降。汉王用安葬鲁公的礼节(楚怀王起初封项羽为鲁公)将项王埋葬在谷城,亲自为(他)发丧举哀,哭悼一番后才离去。对项王的旁系亲属都不杀害。把项伯等四人都封为列侯,赐姓刘氏。被掳掠到楚国的百姓,都准许他们回去。春季正月,诸侯王都上疏,请求推尊汉王为皇帝。二月甲午,汉王于汜(sì)水之北即皇帝之位。高帝向西建都于洛阳。夏季五月,高帝在洛阳南宫设宴,说:“各位列侯、各位将军,不要对我隐瞒,都来说说这个道理,我取得天下是何原因?项氏失去天下又是何原因?”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城掠地,攻取了城池、占领了土地就分封给他,与大家同享利益。项羽却不这样,(他)对有功的人嫉妒,对贤能的人怀疑,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帝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帷幕中拟定作战策略,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英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仅有一名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群臣都心悦诚服。
15.D(“因为风雨骤至,百花迅速凋零”不对。“风雨飘零疾”只是词人面对大好春光油然而生的忧虑之情,尚非事实。抓住“风雨飘零疾”前的“忧”字,就不会被选项中的错误说法误导)
16.①间接描写,以陆续开放的“百花”衬托美丽无比的海棠梨;②直接描写,词人从正面描绘了海棠梨在春风吹拂下深红、浅红相间的美好图景;③白描,词人用朴素简炼的文字,寥寥数语,描绘出了海棠梨的动人形象。(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2)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3)示例一: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示例二: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示例三: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示例四: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
分)
18.示例:①深入浅出 ②生动活泼 ③缺一不可
(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合乎要求,即可给分)
19.示例一:能把深奥的美学道理讲得如此简明生动,使人感到趣味无穷的,除朱先生之外,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示例二:能把深奥的美学道理讲得如此简明生动,使人感到趣味无穷的,很少有人能及得上朱先生。
(每改对一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①“读流畅优美的语言”为本体,“口渴饮甘泉”为喻体,“如”为喻词。②将读流畅优美的语言比作口渴饮甘泉,形象地描述了阅读时的美妙感受,表达了对朱光潜先生高超文字技巧的赞美之情。
(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D(D项中的“燕脂”和文中的“标签”都是比喻,“燕脂”比喻战场上凝结的血迹,“标签”比喻明显的标志。其余三项均为借代,A项中的“丝竹”代指音乐,B项中的“云鬓”代指容颜,C项中的“孤帆”代指船只)
22.示例:①不仅不能预防病毒感染 ②帮助蚊虫快速发现目标 ③服用药物之后
(每句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写作提示】
这是一则比喻式材料。材料中的洋葱、萝卜和番茄自以为是,它们不相信南瓜的存在。南瓜虽然近在咫尺,却不愿浪费口舌,与它们做无谓的争论,只是默默地生长,终究会用硕大的果实来证明自身的存在。洋葱、萝卜和番茄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一类人,南瓜则代表着另一类人,后者显然是我们效法的对象。
根据材料,结合思考,可以确定以下立意:①认准自己的目标,不要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人生路上,总会有不解、误解甚至歧视的目光,不要太在意这些,为之消耗有限的精力,应该默默地向既定的目标奋进。②用成绩证明自己的存在。存在感不是“刷”出来的,有了实力,做出了成绩,别人自然会看到,会敬佩、仰慕你。③做最好的自己。花有花的香,草有草的绿,南瓜自有洋葱、萝卜、番茄没有的味道,因此不要妄自菲薄,邯郸学步,盲目羡慕别人。④放眼世界,不做井底之蛙。世界上有太多的事物超出我们的想象,不要做那洋葱、萝卜和番茄,要对未知的世界多一份敬畏。等等。
材料中说“能给当代青年多方面的启示”,因此必须以青年的身份、视角展开写作。另外,文中要体现“你对人生的思考”,因此适宜写议论文。写议论文,应注意观点明确、得当,论据充分、典型,语言准确、严密。此外,语言还可适当追求生动、形象,以免文章显得枯燥乏味。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期末
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中二年级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2023.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中华文明进入夏、商、周等有朝代的历史时期时,虽然经历不同朝代更替,但文明
社会的核心内谣却一脉相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王权社会”。中国历史上
无论是夏商周,还是秦汉至元明清,都是以“王”为中心。从夏王、商王、周王这些帝王,
到泰代以来高度集权的皇帝,王权都是社会统治的核心。后代会追认甚至祭祀前代帝王以
求获得政权的正统性,后世都城中的历代帝王庙就说明了这一点。第二是礼乐文明或礼制
社会。规范现实社会中各阶层行为、身份、仪礼等社会关系的礼制,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
延续的独特统治模式,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特质。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讲礼仪、重礼节,仍
然强调我国是“礼仪之邦”。第三是文字或汉字。文字是文明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尤
其是作为中国文字的汉字,从甲骨文开始一直传承到今天。山西陶寺遗址还发现距今4000
多年的用朱砂书写的文字,这种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总之,传承
几千年的汉字,是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明证,记录了中华文明繁衍发展的历史。
(摘编自高江涛《为什么说“中华文明五千年”?》)
材料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宝藏。经过百余年的持续努力,
考古工作者与其他研究者一起,在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方面取得了
举世嘱目的成就。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究竞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对此,可以从
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礼仪与礼制文明的形成。特定的礼器与礼制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新石器时代
早期河南贸湖道址证实,中国早在距今9000年前就已有礼制活动。仰韶文化时期,开始
出现礼器并形成相应礼制。龙山时代,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更具体系的礼制并使用
成套的礼器。二里头文化时期,礼制发展更加完备,出现了体现“礼”“乐”箭神的实物。
礼制作为一种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自此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社会秩序的主要支柱。中华文
明礼制的出现,对商周的德治思想及后来偏家的敬天法祖、仁礼并举、忠孝节义等思想产
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礼制文明在稳定的札器系统和完备的礼制建设中不断发展,并不断
在世界范围,点亮中国礼仪之光。
文字的创制。中国象形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甚至更早。河南贤湖遗址的
龟甲刻符,提供了8000年前¥期先民开始探常文字的线案。河南洪山庙、阁村遗址出土
了大量故事类彩陶图案,揭示了6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存在一个“文字画”时代。山西
陶寺、浙江良渚、山东丁公等道址发现了龙山时代少量的文字资料。近年来,不少学者发
高二期末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