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巴蜀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11:03:38

文档简介

高2024届高二(上)期末考试
被稀缺心态堵塞,使人的思维、行为、眼界受限,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大幅降低。大量
的研究证明,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和发明大都来源于认知“带宽”中的梦想和理想,而贫困
语文试卷
者大脑“带宽”中占据的全是为满足生理需求所需要的油盐柴米之类的稀缺物,注意力、
注意事项:
观察力、分析能力等都会让位于解决饥饿的稀抉需求,饥饿的人注意力只会被食物吸引,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若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蒙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其他的事情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穷人心态”使得贫因者很难有要成大事的规划、目标,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看到的只有眼前的蝇头小利,行为变得小心谨慎,畏手畏脚,丧失了承担风险、敢眉风险
3.考试钴束后,诗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的勇气,更缺少资源支撑到外面世界去开开眼界。他们毫无愧力而言,只能像一只坐井观
第I卷
天的青蛙,即使面前是浩瀚大海的广阔,他仍然看不到机会,只会望洋兴叹。他们已经被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贫穷欧断了持击的手脚,已经被贫穷扼杀了认知的能力和强悍的执行力。这种资源稀缺尤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其是金钱稀缺的窘迫生活造成的“穷人心态”,时刻表现在一个人的日常言行举止中,潜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的家人乃至子女,降低了后代的“带觉”,使他们的心态也变得愈发
材料一:
消极和短视,从而产生贫困的迁移,陷入贫困的怪图。
贫困作为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概念,有“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因”之分。“物
(摘自唐任伍《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
质贫图”包括绝对贫图和相对贫用,绝对贫用表现为物质上的匮乏,是缺乏维持生存所需
材料二:
要的食品、住房、衣物等物品的一种状态,从而无法进行简单再生产,直接威胁到生命的
在脱贫攻坚和制度化反贫困过程中,家庭和外来扶贫者的主要目标是家庭收入的增长,
延续。而相对贫困则是相比较而言的贫圈,是与不贫因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相比较的一
在强有力的外部支持下,贫园家庭的收入增长似乎也不成问题,但是在“扶志扶智”方面
种衡量和测度,具有主观判断的感觉,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动态性、长期性的状态,存在
常常较软。这既有贫困群体文化方面的问题,也受扶贫者定期脱贫指标任务的约束一工
于一切社会之中,实质上是社会的不平等、不公平状态。随着不同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
作人员更多地将精力殺向看得见的经济收入增加:。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持续脱贫和走
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贫困标准也有很大姜别。而“精神贫困”则是行为科学意
向发展来说这种做法也可能衍生不利后采。
义上的“贫困”,是溶在血液和灵魂中的一种特性。被学者称为“个体失灵”或“行为失
实际上,贫困群体依靠外力在短时间内走出绝对贫困后,还可可能会遵遇另一种形式的
灵”或“志向失灵”的“精神贫图”,是一种“贫困者可能缺乏争取和改变自身贫困状
“困境”,即来自外部的直接经济支持减少,或贫困群体的经济活动并不那么乐观。典型
况的志向”,表现为志气缺失、能动性不足、特神怠倦、不思进取、眼光短视、急功近利,
的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产业结湖调整中,贫困群体依然会处于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弱
如中国俗语中所说的“人穷志短”,不能按将理性原则进行决策和思维,导致个体福利无
势地位。在家庭经济收入不像脱贫攻坚期或制度化反贫困进程中那样靠外部支持可以较快
法最大化,成为物质簧困的精神元素,最终送入“贫困陷阱”的恶性循环。
增加时,贫因群体就可能会出现“相对戴夺感”,这是一种纵向的自我比较,是财产和收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图心理叁因是有记忆、有造传的,越是贫因的人,越具有贫穷思
入的增长率方面的比较。如果是这样,面对强資本和高技术结构主导的市场经济,他们在
维和贫困习惯。这种思雏知习惯造成贫困者接受外界信息的心智容量萎缩,认知“带宽”
持续脱贫或谋求发展时就可能出现一定程度、某种形式的“退行”,即他们自我反贫因、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高二语文试卷第2页共12页高2024届高二(上)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A 2.C 3.D
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贫困治理过程中贫困群体的个体思想层面问题(精神贫困)及其影响。探讨“精神贫困”是贫困者陷入贫困,产生贫困迁移的原因。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后脱贫攻坚中贫困群体要在共同实践中建构经济—社会韧性,使其真正脱贫、持续脱贫进而走向发展。侧重强调后脱贫攻坚中的策略做法。
5.①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拓宽困难人群眼界,强化其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尽可能避免“穷人心态”的恶性循环。②扶贫需要“扶志扶智”,让困难人群在遭遇逆境或发展条件不利时,他们可以依靠抗逆力、有韧性地生产和生活,等待时机、谋求发展。③要通过提供外部支持,激发贫困群体走出贫困的积极因素,增加贫困群体的经济收入,提高发展能力和抗逆力,让他们可以依靠增强的能力使自己的经济状况获得持续改善。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主客颠倒。文中“大量的研究证明,人类最伟大的创造和发明大都来源于认知‘带宽’中的梦想和理想”。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材料是说“‘物质贫困’包括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精神贫困’则是行为科学意义上的‘贫困’,是溶在血液和灵魂中的一种特性”,题干混淆概念。
B.“解决”无中生有。
D. 原文说“在顺境中贫困群体可以依靠增强的能力使自己的经济状况获得持续改善”,而不是“等待时机、谋求发展”。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属于送文化、送技术上门,属于扶志。
B.属于送文化、送教育上门,属于扶智。
C.属于送教育、送技术上门,属于扶志。
D.属于物质脱贫,解决了贫困户基本住房问题。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思维和习惯造成贫困者接受外界信息的心智容量萎缩,认知‘带宽’被稀缺心态堵塞,使人的思维、行为、眼界受限,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大幅降低”和“这种资源稀缺尤其是金钱稀缺的窘迫生活造成的‘穷人心态’,时刻表现在一个人的日常言行举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的家人乃至子女”,“穷人心态”源于认知“带宽”的堵塞,并会通过家庭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拓宽困难人群眼界,强化其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尽可能避免‘穷人心态’的恶性循环”。
材料二“贫困家庭的收入增长似乎也不成问题,但是在‘扶志扶智’方面常常较软”和“自我反贫困、谋求发展的动力变弱,甚至出现无力感,持续下去就有可能再次跌进贫困陷阱”,可知“扶贫需要‘扶志扶智’,让困难人群在遭遇逆境或发展条件不利时,他们可以依靠抗逆力、有韧性地生产和生活,等待时机、谋求发展。否则容易让穷人陷入‘相对剥夺感’的困境,不利于他们形成自我反贫困的意识。”
材料二“在当前的脱贫攻坚和反贫困实践中,重要的是通过提供外部支持、激发贫困群体走出贫困的积极因素,在共同的实践中增加贫困群体的经济收入,并进一步强化和巩固贫困群体的发展能力和抗逆力”和“在顺境中贫困群体可以依靠增强的能力使自己的经济状况获得持续改善”,可知“要通过提供外部支持,激发贫困群体走出贫困的积极因素,增加贫困群体的经济收入和发展能力,让他们可以依靠增强的能力使自己的经济状况获得持续改善”。
6. D 7. A
8.①渲染阴森恐怖的氛围,奠定文章的基调。
②描述族人进退两难的生存现状,为主要人物出场做铺垫。
③烘托人物形象。在困境中更能显现丹柯的勇敢、乐观。
9. ①歌颂了丹柯勇于实践、一心为公、敢于牺牲的精神。
②批判了族人的怯懦自私、冷酷麻木。
③反映了先驱者不被理解、孤独无援的现象,启示人们要尊重英雄,爱护英雄。(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如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节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族人决定让丹柯带领是因为“他是他们中间最优秀的一个,因为在他的眼睛里闪着坚定的力量和火一样的光芒”;B项“丹柯却始终快乐而安详”错,他曾怒火中烧,释然后又产生了苦恼;C项“树林被他们分开”“恶劣的环境就会被改变”错,文中“树林忽然在他们前面分开了”说明树林的分开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等到他们走过以后,它又合拢起来了,还是又密又静的……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说明之前的恶劣环境依然未变。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项“得意之态”错,应是完成任务后的欣慰;C项“文章借助族人的视角展开”错,本文是全知视角;D项“现实主义笔调”错,应是浪漫主义笔调。
故选A。
8、9解析(略)
10. A 11. D 12. C
13. (1)译文:此事交给下署考察,有关官吏因为韩棱隐瞒葛兴生病的情况,擅自掌管郡守职权,就将他关了起来。
(2)苏武曰:“事情已经像这样了,这一定会牵连到我,被侮辱过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14. 答案:(1)在窦宪戴罪立功后,尚书以下的官吏商议拜见窦宪时,伏地称“万岁”;(2)尚书左丞王龙私自奏记送牛和酒给窦宪;这些行为充分暴露“尚书以下的官吏”和“尚书左丞王龙”等不顾国家礼法制度,极尽谄媚奉承之态,行贿受贿,结党营私,是小人的行为。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棱态度严肃地说:“与上级交往不谄媚,与下级交往不亵渎,礼仪中没有对大臣称万岁的制度。”议论的人都惭愧作罢。
“上交不谄”和“下交不黩”结构一致,且“礼”是后面句子的主语,应在它前需要断开,故排除B;“万岁之制”不能断开,“制”是“万岁”一句的宾语,故排除D;且前一部分“礼无人臣称万岁”不需要中断,故排除B。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 唐代每十日一休假,称为旬假,又曰旬休。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解析“太守葛兴的儿子曾经教他安排官职,”理解错误,教是“文告”之意,是文体的一种,为上对下的告谕。应为“葛兴的儿子曾经发布文告想安排官吏”。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1、案:考察,查办。2、以:因为。3、专典:擅自掌管。4、禁锢:关押。
(2)得分点:1、及:牵连。2、见犯:被侮辱。3、重:更加。4、负:辜负。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孔子点评小人行为的内容,文中也有类似的。在第三段“及宪至,尚书以下议欲拜之,伏称万岁。”和“尚书左丞王龙私奏记上牛酒于宪,”这两点可见。如果答出原文,未有体现小人的特点或评价的。只给一分。如能找准原文,并对小人的评价言之有理者,均可得满分。
参考译文:
韩棱字伯师,颍川舞阳人,是弓高侯韩穨当的后代。他家世代都是当地有显著名声的世家。父亲韩寻,建武年间为陇西太守。
韩棱四岁时失去父亲,供养母亲、弟弟以孝顺友爱著称。到了壮年,他把父亲留下来的几百万财产给同族兄弟,乡里人更加认为他高尚。起先任郡功曹,太守葛兴中风,病得不能处理政务,韩棱暗地里代替葛兴处理政事,约有两年时间,他的命令没有人违抗。葛兴的儿子曾经发布文告想安排官吏,韩棱拒绝不听从,葛兴的儿子于是令恨韩棱的人上奏章告发他。此事交给下署考察,有关官吏因为韩棱隐瞒葛兴生病的情况,擅自掌管郡守职权,就将他关了起来。显宗知遒韩棱忠心,后来下诏特意赦免了他。从此被征召为官,五次升迁至尚书令,与仆射郅寿、尚书陈宠,同时都以才能著称。肃宗曾赐给众人尚书剑,只有这三个人特别,(赏赐的是)是宝剑,并且亲自写上他们的名字叫:“韩棱楚龙渊,郅寿蜀汉文,陈宠济南椎成。”当时议论的人为之解说:因为韩棱深沉有谋略,所以得了龙渊剑;郅寿明智通达有文采,所以得到汉文剑;陈宠敦厚朴实,善良而不外露,所以得到椎成剑。
和帝即位,侍中窦宪派人在上东门刺杀了齐殇王之子都乡侯刘畅,官吏们害怕窦宪,都把疑难推卸给刘畅的兄弟。皇上下诏派遣侍御史到齐国查办这件事。韩棱上疏认为贼在京域,不应当舍近问远,恐怕会被奸臣嘲笑。窦太后发怒,严厉地责备韩棱,韩棱坚持他自己的奏议。等到事情被揭发后,果然如韩棱所言。窦宪很惶恐,请求太后允许他出兵攻打北匈奴以赎罪。韩棱又上疏劝谏,窦太后不听从。等到窦宪立了功,回来做了大将军,威震天下,又出兵驻扎武威。正值皇帝向西去园陵祭祀,诏令窦宪与车驾在长安相会。等窦宪到后,尚书以下的官吏商议拜见窦宪时,伏地称“万岁”。韩棱态度严肃地说:“与上级交往不谄媚,与下级交往不亵渎,礼仪中没有对大臣称万岁的制度。”议论的人都惭愧作罢。尚书左丞王龙私自奏记送牛和酒给窦宪,韩棱举奏王龙,判处王龙城旦之刑。韩棱在朝廷多次举荐良吏应顺、吕章、周纡等,他们在当时都很有名。等到窦氏失败,韩棱负责审查这个案子, 深入彻底地追究其党羽,几个月都没有休假。皇帝认为韩棱忧国忘家,赐给他三百匹布。
韩棱升为南阳太守。朝廷特地允许他可以从家乡经过并上坟,乡里以他为荣耀。韩棱揭发捉捕奸盗坏人,郡中震动,政令严厉公平。几年后,征召入朝为太仆。永元九年冬天,代替张奋做司空。第二年逝世。
15.C
16.①调动了多种感官结合来写月。视觉上,以“桂影扶疏”衬托出月光皎洁,清辉明澈,“零乱”写出月色的明暗交替;触觉上,“寒”字突出月光之清冷。
②观月写月的角度富于变化。作者先远观“净秋空”,月上“桂影扶疏”,再近看杯中月色“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远近结合,写出了月光之广度。
③连用三个问句来写月。“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②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③?”三个问号突出强调了作者对月的主观感情,突出了作者眼中月色的澄澈、明亮。
④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作者想象嫦娥驾玉盘于天空驰骋,把月比作玉轮,突出了在浩瀚的夜空中月之皎洁,月之灵动。
(每点2分,要求能够答出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伤感万分”有误,“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意为离家万里,难得有今宵开怀畅饮,此处描写的是觥筹交错场景,表现的是宴饮之乐。
故选C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技巧的能力。
本题侧重考察诗歌中的描写景物形象的技巧,可从景物描写的多个角度分析,如描写的顺序、色彩的运用、感官角度、白描等,也可从表现手法等其他方面分析。
17. 【参考答案】
(1)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解析】(略)
18. ①众志成城 ②振聋发聩 ③言近旨远
19.①本句用到了比喻(或暗喻)和比拟(或拟物);
②“世界杯是这样一个关于人与世界的浪漫寓言”,将世界杯比作寓言,生动形象说明世界杯像寓言那样,在表象的内里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③“我们本就命运与共扎根在同一片大地上”将我们拟作植物,赋予“我们”“扎根大地”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的关系。
(正确指出修辞手法2分,解说了两个句子修辞的1分,表达效果各1分。)
【解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众志成城(意为万众一心,像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就能取得成功。联系前文“一个个球员同心协力,一支支球队团结一致”后文“形成强大的力量”可得出答案);
②振聋发聩(意为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联系前文“让仅仅在关注比分和花边新闻的糊涂的人”可得出答案);
③言近旨远(形容语言浅显而含义深远。根据后文“话说得浅,含义却深远”可得出答案)。
19. 本题考查学生修辞格鉴赏的能力。
①本句用到了比喻(或暗喻)和比拟(或拟物);
②“世界杯是这样一个关于人与世界的浪漫寓言”,将世界杯比作寓言,生动形象说明世界杯像寓言那样,在表象的内里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③“我们本就命运与共扎根在同一片大地上”将我们拟作植物,赋予“我们”“扎根大地”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的关系。
(正确指出修辞手法2分,解说了两个句子修辞手法的1分,表达效果各1分。)
20.①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 ②又有艰深繁难的“严肃书” ③当我们能很方便地从网络得到答案
21.改为:有些书艰深繁难,读起来晦涩难懂,不仅需要我们的审美判断力,对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也是一种考验。
22.答案:
①“轻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选简单易读的书而轻松读书的阅读方式,其心理根源是追求阅读的轻松;
②“泛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追求阅读的量而不追求阅读的质的阅读方式,其心理根源是追求阅读的量。
③“飘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自我感觉良好而不务实浮于表面的阅读方式,其心理根源是追求阅读的主观感受。
【解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关键词为“内容”,本句是对整个语段的总括,根据后文可知,探讨的是“内容”。据此可以填入“而是触及怎样的内容”的内容。
②本句应与前一句相反,形容词要与“轻松易读”相反,名词必须加引号,须与“兴趣书”相对,关联词前面“既有”,后面照应“又有”。据此可以填入“又有艰深繁难的‘严肃书’”
③本句承前,应与“搜索”相关,联系后文“弱化了查找、探索知识的能力”可知是上网找答案,句意正确均得分。据此可以填入“当我们能很方便地从网络得到答案”的内容。
21. 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不忍卒读”用词不当,删掉或改为恰当的词均可,1分;后半句中途易辙,1分,也可改为“而且考验着我们的智力和道德水平”。
22.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内容和仿句的的能力。
(任选其一作答,分析得当、自圆其说即可,句式大致一致,表现2分,心理根源2分)
23.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立意:
名词,可以理解为成果,结论、标签等;动词(“做”),可以理解为思考、批判、行动、实践等。
1.拒绝简单的标签、结论(被定义),要保持思考、批判。
2.不满足于成果,不停留于过去。不断精进,步履不停。
3.不要被某一个标签束缚,要不懈实践,追求多元发展。
(如有其他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