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下语文第四课
《藏戏》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相关资料
藏戏是以民间歌舞形式来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藏语叫“阿吉拉姆”,“阿吉”是大姐或女性的意思,“拉姆”是仙女的意思,都是藏族人民对藏戏的昵称。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275个剧种。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600多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400多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主要剧目有八个,即《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朗萨唯蚌》、《苏吉尼玛》、《卓娃桑姆》、《诺桑法王》、《白马文巴》、《顿月顿珠》、《赤美滚丹》,这些就是人们常说的八大藏戏。
二、作者简介
马晨明 1977年出生,女, 山东荷泽人,硕士生。早年援藏, 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
马晨明同志作为首届省高等 学校“育人奖”候选人的公示。 作品有《金融时报》《西藏釆访笔记》《藏戏》等
三、词语解释
【布施】施与;施舍。
【吞噬】噬:咬。吞食。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本文中用来形容人们对唐东杰布的理想的嘲笑,不相信他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开山鼻祖】意思是比喻一个学术流派、技艺的开创者。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优哉游哉】形容从容不迫,悠闲自在的样子。本文中指人们看戏时非常悠闲自在。
【山南琼结】指西藏山南市琼结县。
四、教材解读:
1.默读课文,说一说从文中你了解了关于藏戏的哪些内容?
建桥的故事、唐东杰布、面具、表演方式、表演时间
2.课文幵头是如何概括藏戏的特点的?这样幵篇有什么好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三个排比式的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戒可以演三五天还没结束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3.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介绍藏戏的艺术特点的?
(1)戴着面具演出;
(2)演出时没有舞台;
(3)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
(4)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
(5)唱腔、动作丰富多彩;
(6)演出三五天没有结束。
4.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以及有什么作用?
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代表纯洁;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六、主旨归纳
课文通过介绍藏戏的民族特色和形成过程等,展现了藏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独特的表现形式,赞美了传统戏剧的艺术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步练习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毛泽东传(chuán zhuàn)》记录了一代伟人的很多传(chuán zhuàn)奇故事。
2.听着年轻的父亲为哄(hōng hǒng)女儿开心讲的笑话,周围的人都忍不住哄(hōng hǒng)堂大笑。
3.在藏(cáng zàng)戏数百年的历史中,隐藏(cáng zàng)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二、在下面句子中填入读音为“shì”的字。
(1)许多________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________。
(2)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________架桥。
(3)藏戏艺人用歌舞说唱的形________,表演宗教故________、历史传说……一代代师传身授,使藏戏流传于________。
(4)演妖魔时,戴上青面撩牙的面具,以________压抑和恐怖。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歌声 ( )的容貌
( )的舞姿 ( )的江水
四、根据下面的面具和描述,你能判断出它们各代表藏戏中的什么人物吗
1.半黑半白,代表其两面三刀。这是( )的面具。
2.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和嘴唇处挖出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这是( )的面具。
3.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这是( )的面具。
五、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换一种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换一种说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①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②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忘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具体描写了鼓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现了安塞腰鼓的舞蹈场面。下列词语对这一场面概括不恰当的是(______)。
A.气势磅礴 B.刚劲激昂 C.温婉含蓄 D.粗犷豪放
3.从第②段中找出三组体现状态变化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我们能体会到安塞腰鼓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七、课外阅读
(一)南昌采茶戏的起源和发展(节选)
南昌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的剧种之一,它流传于江西省会——南昌市及周围的新建,安义、奉新、进贤等县份,是一个拥有广大群众基础,深受群众欢迎的戏曲剧种。
南昌采茶戏的起(源 原),参阅道光年间南昌福州抚州府《县志》“风俗”记(栽 载):只见高安有“滚金线”,抚州禁唱“儿郎戏”。《南昌县志》记载:有灯无戏,也无禁戏事。可能在道光年间“南昌彩灯”尚未成戏。
南昌采茶戏最早是唱“茶灯子”,农村每逢过年过节,有十二个茶婆子,手提花灯演唱,“十二月采茶”,每人唱一个月。每句均不离“茶”字,敲锣打鼓在广场演唱,曲调活泼风趣,内容以描写农民春、夏、秋、冬劳动生活为主。因此,南昌采茶戏也曾叫“茶灯戏”或“花灯戏”。后来观众要求提高了,才加演杂套,逐渐才形成了戏剧形式。(居 据)目前所知,南昌采茶戏最早只不过是道光末年左右距今约150多年才开始形成戏剧形式的。
到光绪末叶,有的班社曾请京剧及赣剧艺人交戏,唱小戏以外还加唱一些整本大戏。因而成为 “半班”。在这一阶段里的班社,业余性质的较多,各方面设备,服装,乐器都很简陋,化妆也很简单,场面上只有锣鼓伴唱,没有管弦伴奏。演唱期间,均在农闲时唱神戏,还演赌戏。当时的反动统治者经常烧班社衣箱禁演,更不让三角班在城市里生长,因此采茶戏在城市的影响很小。
1.用“\”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汉字。
2.根据课文,判读对错。
(1)南昌采茶戏是江西地方戏的唯一剧种。( )
(2)道光年间,采茶戏还未形成。( )
(3)由于反动统治者的阻挡,采茶戏不能在城市得到发展。
(4)采茶戏最初主要是反映农民春、夏、秋、冬劳动生活。( )
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意思的转换 B.表示,声音有较大的停顿
C.表示声音的延长。 D.表示解释说明。
4.光绪末叶,采茶戏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一、 1.zhuàn chuán 2. hǒng hōng 3.zàng cáng
二、(1)试;噬(2)誓(3)式;事;世(4)示
三、(优美)的歌声 (俊俏)的容貌 (婀娜)的舞姿 (咆哮)的江水
四、1.巫女 2.村民老人 3.妖魔
五、(1)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
(2)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3)唐东杰布留下了铁索桥。
六、1.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文中指后生们捶打起鼓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2.排比 比喻 流苏 脚步 瞳仁 风姿 C
3.冰冷 燥热 恬静 飞溅 困倦 亢奋 热烈奔放
七、1. 原 栽 居 2.(1)×(2)√(3)√(4)√ 3.D 4.特点:成为半班;业余性质多;服装、乐器简陋,化妆简单;在农闲时唱神戏和赌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