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11:4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喜看稻菽千重浪》导学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 体悟选材特点、细节描写的魅力以及结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袁隆平的高贵品质中表现出的情感美和本文的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学习相关写作知识,尝试写作练习。
2、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分析新闻通讯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人物精神意义。
3、学习劳动者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感受劳动之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袁隆平颁奖词引入课文,体现袁隆平的贡献。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二、走近人物:
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袁隆平是个神话。“袁隆平”品牌被评估为1000亿元人民币。1976至1987年间,袁隆平让中国多长出1000亿公斤的水稻,而他正在研究的“超级稻”将能够让中国每年多养活几亿人口。袁隆平获得国际“拯救饥饿奖”,他的杂交水稻也将向全球推广,解决人类吃饱肚子这件头等大事。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⑵人物格言:确立起一种正确的人生哲学,于每个人乃是生死攸关的需要。失去了人生目标的人,是最不幸的人。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三:梳理思路,整体感知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明确:
① 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⑥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四、写法鉴赏:
1、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选材?
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生动,个性丰满,如立面前。
2、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五、具体研讨
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
明确: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2、问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会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本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活生生得“立”在了我们面前,请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提示:(1)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提示:(2)具体、典型的事例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3、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
提示:(1)导语——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导语中:“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接着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而导语与后文是总分关系。 导语点明人物、时间、事件,及人物的工作成果、意义。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道德操守、准则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个人理想、志向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赋予文采)提示:(2)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总结:在当今高速、快捷的生活节奏下,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以其高效的发射速度、广阔的传播面积、新颖的视觉艺术、多级的听觉传导将新闻市场把持,作为处于略势的纸质媒体,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那就要发扬自己的优点,如通讯,生动性、完整性、深刻性以及尽量的时效性等特点,处于竞争的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