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体会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分析意象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无私奉献、赤诚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鉴赏意象的特点,了解其中的意境和作用;
2.通过诵读、鉴赏领会诗歌意境,感悟作者抒发的热烈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有一个特殊的日子——五四青年节,这是我们的节日。我们青年人是只争朝夕、奋发进取、拼搏向上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这样一位青年,他的名字很特殊,取家乡两条河流的名字作自己的笔名,他就是郭沫若。今天我们就走近郭沫若,走近他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板书课题)
(二)写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9、10月间写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三)作者介绍
郭沫若将“五四”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向了极致,创造了自由体诗歌的艺术形式,每首诗歌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行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没有统一的规律,但在每一首诗中,却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 诗歌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了充分地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歌的翅膀真正飞腾,使人们更加重视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
(四)题目解说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
(五)层次结构
全诗共七节:
(1)前三节,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自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第四节,过渡,由景入情,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3)第五至第七节,对力的高度赞美。
(六)全文分析
1、在《女神》中,鲜明地表现出雄浑豪放风格的抒情短诗,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给你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
明确: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本诗结尾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层层推进,构成排比句式。抒情气氛犹如疾风骤雨,犹如火山爆发。置身如此诗境,我们的思想也随着一路狂奔,一路呐喊。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九、十月之间,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郭沫若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作者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惊天的巨浪,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只读一遍,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作中的激情,这也是郭诗的特色,有人把他成为“火山喷发式的情感。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谁立在地球边上?地球边上是哪?放号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时无法领会本诗的内涵,不如咱们通过找意象来明确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前三行诗中出现了“白云”,它的状态是“怒涌”“怒”字加强了白云的动感,“北冰洋的晴景”是“壮丽“的,一个“晴”字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蓝天白云、海天一色的万里晴空,雄伟开阔,“太平洋”要将“地球推倒”,太平洋属于地球,却要将地球推倒,作者极力用夸张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3、请你提炼本诗的中心思想?
明确: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4、(1)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比较?
明确:
毛泽东:《咏蛙》《忆秦娥·娄山关》《水调歌头·游泳》……
郭沫若:《凤凰涅槃》《天上的街市》《炉中煤》……
闻一多:《七子之歌》《死水》《一句话》《忘掉她》……
写作特点
1、想象奇特
2、强烈的抒彩
3、语言形象生动(人格化)
【布置作业】
1.反复有感情的诵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炉中煤》。
2.课下阅读《女神》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