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训练---虚实结合
一、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释】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虚实结合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请结合诗歌前两联加以赏析。
(二)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
(元)倪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齐木苍苔。当时月明,依依素影,何处飞来?
惊回一枕当年梦,渔唱起南津。画屏云嶂,池塘春草,无限消魂。旧家应在,梧桐覆井,杨柳藏门。闲身空老,孤篷听雨,灯火江村。
[注]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
2.这首曲的下片虚实结合,请加以赏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蓝田书院中的一件长衫
禾源
①拜谒神往已久的蓝田书院,动之情要止于礼,是我心中的谱。心有谱,行中规,我脚轻步稳,随着一渠活水相引走向书院。
②先生说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读蓝田书院堪比一本厚书,我不敢敷衍,进书院之前,要在院前的“洗墨池”洗心照面,让心纯面清。
③“洗墨池”是先生得意于笔墨后的一个封号,月光下池如小点,先生斜影如逗,在书院门前点上这一符号,意味着先生当下要别过笔墨。先生把笔探入池中,又从池中提起笔,捋下一管水,滴水入池,咚咚有声,这也许是先生得意的心曲。墨香弥漫院中,墨韵留在纸上,多少哲思,多少才情都流淌在笔墨间。在月光下,洗墨池旁捋下这一管管的水,是多么轻松得意的一刻。先生听完,或者说是唱完这一曲,如捻须般捏捏笔端的狼毫,背上月光回书院中去。
④我凭池中一鉴之水,想起了先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句,想着能否借此一鉴之水,邀请来先生共影徘徊,我便临池照影。风吹水漾,水波揉搓着身影,一折一舒的影子是我变形的身子。可我捞起自己的影子,没捋下一滴水,没听到一点声响,怀疑是不是我心顽痴,浸水不沾?不是的,我终于明白,先生是天光,我只是云影,于是我的影子敬拜得伏地而行。看看影子,拍拍胸脯,感觉先生抖了抖长衫,今天给我上的第一课便是:大丈夫即便能立行于天下,务必要以谦逊之影相随。想到兹,念到兹,我仿佛也听到了滴水回音,也有着先生笔墨后的那种快意。
⑤“珠明碧海,玉润蓝田”配着“蓝田书院”的匾额,见联追古,我自然想起了李商隐的诗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可是一首情深深、意切切的情诗。先生是取诗意,还是别有用意,或为暗合,我为之疑惑。我借来先生一点点勤学善思的品质,把手背起,踱着方步寻找着答案。
⑥眼睛搜寻的都是显眼的一切,这一切彰显的是形象、是尊严、是痕迹、是彰表。我决定不用眼,而用嗅觉,可崭新的书院漆味浓郁,这里嗅不到别的气息,我便轻盈移步到负在吐水研墨鳌鱼石背上的魁星阁,打开阁窗,招来清风,寻味着亘古之气,这一来,感觉迎面袭来的是山风田息,闻到的是禾香野嗅,这些气息是因为书院坐落群山环绕的田畴间吗?是,也不仅是,更多的应该是先生那件能兜风的长衫沾露粘雾带回的。先生月下探泉,取水煮茶,飘飘长衫,拂一路风尘野嗅,能不粘花香禾嗅吗?再说先生有着究天察世的情怀,能拒绝这些吗?题“引月”款出“茶仙”多有自然之趣,这些离不开野嗅的浓熏。
⑦先生还时常游说乡野,穿梭于阡陌里弄,这长衫能不吸这些乡土气息吗?先生还秉承孔夫子“有教无类”的公平教育理念,那些一身土气
的学子,牵襟扯袂,先生能不接纳这些山野之气吗?先生的长衫,接纳了这一切,于是他一袖挥出是墨香,一袖挥出是草味,多可爱的先生!
⑧隐隐感觉走在山野的长衫是风水先生,走在阡陌的长衫是乡村郎中,出没在深山的长衫是躲避炎凉世态的隐士。我兴奋地把自己这个并不高耸的鼻子,摸了又摸,让它继续扯着先生的长衫,抖了又抖。长衫呼呼作响,告诉我说,先生的长衫,就是先生的长衫,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先生的长衫腹面常临墨池,面对学子,笔挺挺立起的是圣贤绝学与体面师道;长衫的背面负着时光,渍出汗汁,负的是历史的重担。先生是为教化而来,是奉历史使命而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先生为此让长衫扶风而行,教化于天下。杉洋是先生教化的一站,这一站因有先生而钟灵毓秀,书院中的鳌鱼石终于成就了杉洋学子独占鳌头,得中状元;后山的纱帽岩终于让杉洋人才辈出,显贵的旗杆林立;凤林栖霞、狮岩负雪终于让杉洋的乡民出孝入悌。先生的长衫如长空白云,让人高瞻敬仰,先生的长衫如一片祥气,罩着一方方得以护荫的人。
⑨书院书声又起了吧!我下次来不用眼看,不用鼻嗅,我要用耳听,听听先生长衫福荫的大地,有人在解读“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无以异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在兹乎?”有人在传承“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家训。
⑩先生,让我拽紧您的长衫,扯住几丝墨香草嗅,行走在热闹的大街和巷陌中。不为什么,只为有一缕根丝把自己当风筝放飞。
(2013年5月17日于听雨轩)
3.文章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本试举两例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枣
李娟
抢在葵花成熟之前,沙枣抢先一步丰收了。我妈对我说:“这就是麻雀们整个冬天里的口粮。”此地的麻雀何其富足!冬天里的每一天,它们起床后,像掀开棉被一般抖落翅膀上的雪,往最近的沙枣枝一跳,就开始用餐了。它扭头向左边啄几口,再扭头向右啄几口。因为所有的麻雀此时统统都头也不抬地埋头大吃着呢。
我行走在沙枣林中,猜测麻雀的乐趣。我怜惜它短暂的生命,差点儿忘了自己的生命也是短暂的。
穿行在沙枣林中,身边果实黑累,像葡萄一样一大串一大串沉甸甸地低垂,把树枝深深压向地面。
何止是麻雀们的富足,也是我的富足啊。是我视觉上的富足,也是我记忆的富足。
过去,我所知的沙枣只有两种。
一种是灰白色,仅黄豆大小,但甜滋滋的。还有一种沙枣大了许多,但口感差了许多,不太甜,味道淡。吃起来面面的,沙沙的。难怪叫沙枣。
由此可见,造物多么公平。我从小就熟知这种公平。
然而,在此处,在水库旁边,我被狠狠刷新了认识。
眼下这些沙枣完全无视天地间的公平原则——它又大又甜!真的又大又甜!
若不是吃起来仍然又面又沙,仍然是极度熟悉的沙枣特有的口感,我真怀疑它们是不是沙枣和大枣的串……怎么会这么大,又这么香甜呢
在北方的大陆腹心,我相信沙枣是所有孩子童年里最重要的记忆之一。我猜没有一个小学生的作文里不曾提到过它。包括我,也包括我妈。
我妈小时候,唯一被老师表扬过的一篇作文就是关于沙枣花的。
她写道:“沙枣花开了,香气传遍了整个校园。”
半个世纪后她仍深深记得这一句。那大约是她生命之初最浪漫、最富激情的一场表达。我愿意赞美沙枣。无条件地,无止境地。
当我独自穿行在沙枣林中,四面八方果实累累,拥挤着,推搡着,欢呼着,如盛装的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国家元首的到来。
我一边安抚民众热情,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一边吃啊吃啊,吃得停都停不下来。吃得扁桃垂体都涩涩的。似乎不如此,便无以回报沙枣们的盛情。
吃着吃着,又有些羞愧。这可是麻雀们一整个冬天的口粮啊!
但是四面一望,这壮观的盛宴!麻雀们绝对吃不完的。就算把乌鸦们加上也吃不完啊。
我暗暗记住这里。幻想有一天能重返此处,带着最心爱的朋友,炫耀一般地请他们见识这荒野深处的奇迹。
对了,还有沙枣花。
沙枣花是眼下这场奇迹的另一元。
我极度渴望,向只在春天闻过沙枣花香的人描述沙枣果实,向只在秋天尝过沙枣果实的人拼命形容沙枣花香——唯有两者共同经历过,才能明白何为沙枣。
才能完整体会这块贫瘠之地上的最大传奇——这中亚腹心的金枝玉叶。
所有开花结果的树木都诞生于物种的进化,唯有沙枣,诞生于金币和银币之间,奇遇记和地中海的古老街道之间,诞生于一千零一夜的传奇故事里。
它扎根于大地最最干涸之处,以挣扎的姿势,异常缓慢地生长。然而哪怕用尽全力,它的每一片叶子仍狭小细碎。
小小的叶子,小小的黄花,小小的果实。沙枣树以最小的手指,开启最磅礴的能量。沙枣花开了!
我所经历的最浓烈的芳香,要么法国香水,要么沙枣花香。
沙枣花开了,这片荒野中所有的年轻的,无依无靠的爱情,终于在大地上停止了流浪。
直到沙枣终于成熟,沙枣花香才心甘情愿退守到果实深处。
平凡的麻雀,卑微的鸟儿。叽叽喳喳一阵,一辈子就过去了。
大地,上的秋天隆重得如国王登基的庆典。
在隆重的秋天里,我一边吃沙枣一边反复思量,到底沙枣够不够大家过冬呢
(选自《文汇报笔会》,2017年7月26日,有删改)
4.本文是一篇虚实结合的优美散文,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
1.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前句想象云雾缭绕的九华山寺庙时隐时现的景象,是虚写,后句写眼前清弋江边春风杨柳轻拂桥面的景象,是实写。虚实结合,创设意境。既渲染了离别时的氛围,又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也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关切。
2.下片开头两句借梦境追忆过去之恬静生活。梦醒来回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无限,令人留恋不已;接着遥想“旧家”,如今是处处寂寞,沓无人迹,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旧家”的怀念。以上都是虚写,梦境与想象的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岁月沧桑的慨叹。
最后三句为实写,营造了一种孤寂、苍凉的意境,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
下片虚实结合,在想象与现实的交替中,可见作者飘零的现状,深切表达出作者的悲凉与无可奈何的忧虑,将怀念与失望交结在一起,动人心肠。
3.(1)文章第③段实写洗墨池,虚写先生在洗墨池洗墨的情景,丰满了先生的形象。
(2)文章第⑥段实写闻到禾香野嗅,虚写先生穿着长衫的情景。(能从其他地方找到虚实结合的手法,只要说明正确,也可)
4.①文中由实写丰收的沙枣林、大吃沙枣的麻雀、沙枣树和沙枣花的芳香,引出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作文的回忆和沙枣诞生的猜想等这些虚写的内容;②由回忆母亲童年在作文中赞美馥郁的沙枣花香,引出对沙枣林生长繁盛景象的描写;③由沙枣花在贫瘠之地盛放的描写,引出对沙枣诞生的传奇想象,丰富了沙枣的意蕴;④文章由实人虚,虚实结合,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而且突出了沙枣的传奇经历,表现生命在荒野之地中的磅礴能量,深化了文章主旨,使散文情思温暖灵动,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