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小毛虫 第二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小毛虫 第二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11:3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授课题目:小毛虫 学科 语文
课时安排: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昆、怜”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尽”,会写“整、抽”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做动作等方法,理解并积累“生机勃勃、挪到、九牛二虎之力、尽心竭力、色彩斑斓”等词语。 3.画出相关词句提取信息或借助插图了解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能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故事。 4.懂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悲观失望,要尽心竭力做好自己的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昆、怜”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尽”,会写“整、抽”等8个字。 2.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故事。 难点: 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两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两片树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质疑课题 (一)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是谁呀?(小毛虫)大家看,他的身子是不是——小小的?但是呢它身上可是有着令我们所有人都要学习的可贵精神。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意大利著名艺术家达·芬奇写的这篇短文《小毛虫》。大家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这三个字。(板书课题) (二)齐读课题 (三)质疑课题 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有什么疑问或者想知道的吗? 预设: 这是一条怎么样的小毛虫? 小毛虫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小毛虫最后变成了什么样? (四)板画:小毛虫——茧——蝴蝶 这是一条毛毛虫,你们知道它接下来会变成什么?——茧,变成茧以后,它又变成了——蝴蝶。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可怜的小毛虫 过渡:这就是小毛虫的成长过程,是不是很神奇?那它到底是怎么变的呢?在这几个阶段中,它的生活状态分别是怎么样的呢?我们继续来看课文。 1.提问:“新奇的目光”是一种怎样的目光?“打量”是什么意思?小毛虫看到了什么? 2.观察第一幅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昆虫?它们在干什么? 句式训练:(谁)(在哪里)(干什么) 3.省略号,想象:大大小小的昆虫还会在干什么? 4.理解词语“生机勃勃”。 ①昆虫们的表现给你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想象昆虫唱、跳、跑、飞) ②出示动画:“生机勃勃”的景象。 ③用“生机勃勃”造句 5.指导朗读 “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应带着轻松欢快的感觉朗读,语速稍快;“生机勃勃”应读得响亮,表现出昆虫世界的多彩热闹,充满了生机活力。 (指名读,全班齐读,体会生机勃勃。) 过渡:当昆虫们都在欢快地活动的时候,小毛虫在做什么呢? 6.朗读指导 放慢语速,声音稍低沉,关联词“既、也、更”3字应读得一个比一个有强调意味,突出小毛虫的可怜。 (男女对比读) 7.用“既……也……更……”造句 8.男女生对比朗读第1自然段:女生读第1句,男生读第2句。 (二)笨拙的小毛虫 过渡:小毛虫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那它是怎么活动的呢? 1.圈画小毛虫的“笨拙”的词。 预设:九牛二虎之力、挪动、一点点…… 2.理解“九牛二虎之力”,并指名造句。 3.学生做“挪动”的动作,体会词语的意思。 4.感知“一点点” (拿出准备好的树叶,给学生展示,知道一片叶子到另一片叶子的距离并不长。) 提问:两片叶子对我们来说只是这么短的一段距离,为什么小毛虫却像是周游了整个世界? 预设: 这个距离对于小毛虫来说——很长,路程非常——遥远;它需要花的时间很——长;用的力气怎么样啊——很大。所以当它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时,感觉自己就像是周游了——整个世界 5.朗读指导 整体语速较慢,语气稍低沉。“九牛二虎之力”读得重一些,“一点点”读得稍轻稍慢,“整”字音可拖长,体现小毛虫行动的迟缓。 (三)乐观、尽心竭力的小毛虫 过渡:小毛虫真是既可怜又笨拙。那小毛虫对自己不如别的昆虫抱了怎样的态度,又是怎么做的呢?从第三到第六自然段找到有关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 1.“尽管如此,它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小毛虫对什么不悲观失望?不羡慕什么? ①练习说话:小毛虫对___________不悲观失望。小毛虫不羡慕_________。 ②假如你是小毛虫,别人开心唱歌、欢快飞舞,而你只能笨拙地挪动,会是什么心情? ③这说明了什么?(小毛虫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2.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 ①小毛虫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学会抽丝纺织,为自己编织一间牢固的茧屋。) ②拓展: 其他昆虫(蚂蚁、蜜蜂、蜻蜓、知了……)该做的事情是什么?(蚂蚁忙着搬运食物,蜜蜂忙着采蜜,蜘蛛忙着结网,知了忙着歌唱……) 我们小学生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锻炼好身体、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尽管”“任何”要读得重一些。“它懂得”后面停顿稍长,以突出后面的内容。最后一句话中,“它”要读得干脆,“小小的”要重读,表现出小毛虫的平凡与弱小。) 4.茧屋 师:小毛虫要织的茧屋是怎样的呢?请你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 学生交流汇报—— (牢固)的茧屋 (温暖)的茧屋 (与世隔绝)的茧屋 5.说说茧屋给你什么感受? 预设:结实、厚实、密不透风…… 过渡:要编织这样的茧屋,小毛虫是怎么做的? 6.句子解读 (小毛虫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地工作着。它织啊,织啊。) (1)“尽心竭力”是什么意思?(费尽心思、使出全力。)从哪里可以看出小毛虫“尽心竭力”?(“一刻也没有迟疑”说明小毛虫一点时间也没有耽误,一下也不停歇;“织啊,织啊”表示织的时间长。)这体现了小毛虫怎样的品质?(勤奋、有毅力。) (2)抓住“一刻也没有迟疑”“织啊,织啊”,想象小毛虫一天到晚不停地吐丝织茧的情景,体会小毛虫的“尽心竭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一刻”、“尽心竭力”、“最后”等词语中,想象小毛虫是怎样尽心竭力地工作的,体会它的勤奋与坚韧。 7.朗读指导第4自然段 (首先将“一刻”强调读,可采用将“一”字音读得稍延长的方式来体会小毛虫一刻也不停歇。“尽心竭力”是本段中心词,应重读,以突出小毛虫的努力。“它织啊,织啊”,逗号间的停顿应稍长,语速要慢,表明小毛虫编织茧屋花了很长时间。) 过渡:小毛虫对自己做的事情有疑问吗?(以后会怎样呢?)谁回答了小毛虫的问题?(一个声音。)这是谁的声音?(小毛虫自己的,这是小毛虫在自问自答。) 8.理解“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 (1)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归纳:禾苗春天发芽,秋天成熟;太阳东升西落;四季按春夏秋冬轮回……这些事物的生长、变化都有自己的规律,而这些变化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 (3)教师引读:小毛虫明白这些,所以它肯定地对自己说——(生接)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你要耐心等待,以后会明白的。 9.总结 自由朗读第三到第六自然段,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小毛虫?(乐观、坚定、勤奋、尽心竭力……) (四)破茧成蝶 (学习第7自然段,聚焦蝴蝶,体会小毛虫的变化。) 引读:小毛虫的努力没有白费,时辰到了,它——(清醒了过来),再也不是以前那条——(笨手笨脚的小毛虫),它变成了灵巧、轻盈的蝴蝶。 学生自由读,圈画出描写蝴蝶样子的词语。(抓住“灵巧、轻盈、色彩斑斓”等词语体会蝴蝶的美丽。)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蝴蝶的样子。 提问:笨手笨脚的小毛虫终于变成了一只灵巧、轻盈而美丽的蝴蝶,此时它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①联系“惊奇”“愉快”等词语来体会小毛虫的心情。 ②对比朗读第1、2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小毛虫惊喜、欢快的心情。 出示配乐视频,直观感受小毛虫破茧成蝶的震撼。 交流讨论:小毛虫为什么能变成色彩斑斓的蝴蝶? 三、借助提示,练讲故事 出示课后习题第二题的示意图,借助提示完整地讲故事。 1.观察小毛虫成长的示意图,了解示意图:图文提示了小毛虫成长的过程,关键句提示了小毛虫的心理活动。 2.请用上小毛虫成长的三个阶段的关键词,用自己的话有序完整地讲一讲故事,注意课文的重要信息,还可加入自己的想象的细节。(提示关键词:可怜、笨拙;尽心竭力;灵巧、轻盈、色彩斑斓) ①分小组互讲故事。 ②指名讲述,共同评议。 四、交流总结,布置作业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跑,也不会飞,但它并不——(悲观失望),因为它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最终,它的努力使它成为了灵巧、轻盈的蝴蝶。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我们不要悲观、不要失望,要尽心竭力地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总有一天,我们终能像小毛虫一样化茧成蝶,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因为努力坚持得到过什么?或者因为没有坚持而错失过什么呢?课后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写一写,让我们与曾经的自己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质疑课题,探究课文内容。 想象拓展,为感受生机勃勃作铺垫。 让学生形象感知这句话所含的意义。 小毛虫的破茧 成蝶,我们是凭借文字去感受的,但这还不够,还要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听觉上的震撼,给学生提供最直观形象的思维,让其惊艳,让其过目不忘,这样才更容易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为理解课文寓意提供帮助。 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才是真正地将小毛虫身上所具备的品质传达给了学生。
板书设计: 22.小毛虫 可怜笨拙 灵巧轻盈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