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07:5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寺”10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面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面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准备】 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楼、依、尽、欲、穷、层”6个生字,会写“楼、依、尽、黄、层”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述的画面。
4.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板块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1.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吗?(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鹳雀楼的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出示课文题目《登鹳雀楼》,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
示例:登/鹳雀楼
“登”在这里指?(登上)
(2)教师指示题目上的“楼”字,指名认读,齐读。
“楼”字的偏旁是什么?(木字旁),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头做的,所以是木字旁。出示:城楼、教学楼、钟楼、鹳雀楼图文,指名认读词语“城楼、教学楼、钟楼、鹳雀楼”。
2.介绍鹳雀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
3.介绍作者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主要作品:《登鹳雀楼》《凉州词》。
板块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古诗,认读生字。
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板块三、品读释疑,随文识字
1.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白日”在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阳。
出示群山图片,落日在哪里呢?再出示落日图片。
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3)学习“依”字,请学生认读,你如何识记它?
预设:形声字构字规律,“衣”指示读音,“亻”代表字义。
“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靠着、依着)
(4)(出示幻灯片9:课文插图)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先自己说说,再同位之间练习说说。指名说。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5)播放黄河视频。指导朗读:这就是波涛汹涌的黄河。大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日依傍西山,慢慢落下,滔滔黄河水奔涌不息地流向大海。想象着这样的画面,再读前两行诗。
2.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自由练读这两句诗,指名读。
(2)学习生字“欲”字。
出示字卡“欲”,指名读。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
“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欲”是想要的意思)
(3)学习生字“穷”字。
出示字卡“穷”,指名认读,读准后鼻音。你如何记住它呢?
预设:可以找它的反义词是“富”。
结合上下句,想一想在这首诗里,“穷”是“不富裕”的意思吗?
预设:不是,“穷”在这里是“穷尽、完”的意思。
(4)上两行诗写了景物,这两行诗写了什么?(登楼的人)
千里目是什么意思?预设:“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更”指再。
(5)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我们看到了有一个人站在鹳雀楼上,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6)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 黄河入海)
(7)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板书:登楼所思: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8)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哲理读读诗句。
讲解:我想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站在更高的楼层上,就能看到更远的风景。
站得高就能看得远,这也是后两句诗表达的意思。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品读词语和诗句,结合图片,想象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板块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再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5.巩固生字。生字游戏。
板块五、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楼 依 尽 黄 层
1.学生字
(1)多元识字
①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楼、依”,“木、亻”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②组词扩展法识记:“尽力 尽量 黄沙 黄山”。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云”加“尸”是“层”。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 “尽”上窄下宽,“楼 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黄”上中下结构, “层”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楼、依”,学生练写。
“楼”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的撇点的折点在横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左窄右宽,“亻”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竖提的竖段在竖中线左侧,末笔从竖中线起笔。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多元认字,是部编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3.课堂小结:【出示幻灯片12】诗人李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诗人王之涣通过在鹳雀楼的登高望远,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也告诉了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4.当堂检测
5.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望天门山》
听读《望天门山》,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推荐阅读:《题西林壁》
听读《题西林壁》,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2)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课件14)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见 黄河入海(想象) 融情于景
登鹳雀楼 寓理于事
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
登楼所思 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瀑、布、炉、烟、遇、川”6个生字,会写“照、炉、烟、挂、川”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
3.能展开想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描述的画面。
【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板块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
你认识上面的景物吗?(瀑布)今天我们就跟着诗人李白到江西庐山去看看那里的瀑布。(板书: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1)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从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齐读:“瀑布”。
(2)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
3.学习生字“瀑、布”
出示字卡“瀑”,这个是个什么偏旁?(三点水),带有三点水的字和什么有关?(和水有关。)你见过或听说过什么有名的瀑布吗?
预设: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
出示字卡“布”,指名读。你都见过什么布?(画布、花布、布鞋……)
4.介绍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将进酒》等。
【设计意图:简介作者,了解作者生平成绩,产生学习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感知,读正确诗句
过渡:庐山瀑布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去领略她的风采吧!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认读生字
读生字,正字音:
注意读准:“瀑、布”的韵母都是“u”,以“p”和“b”为声母的两个字易混。注意“照、川”是翘舌音,“烟”是前鼻音。
板块三、品读释疑,随文识字
1.学习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自由读这两句诗,指名读这两句诗。
①学习生字“炉”“烟”,指名认读。
这两个字都有相同的偏旁是什么?(火字旁)带有火字旁的字都和火有关。
②生活中你都见过什么“炉”呢?
预设:柴火炉、煤球炉、香炉……
出示“香炉”图片,认识香炉。
③你知道生活中什么和“烟”有关的词语吗?
预设:香烟、烟火、烟雾、吸烟……
学习生字“遥”,指名认读。“遥”是什么意思?(远的意思)“遥看”是什么意思?(远远地看)
你如何识记住它呢?预设:摇——遥
学习生字“川”,指名认读,注意读准翘舌音。
“川”是什么意思?出示“川”的字理演变图。
师讲解:川是象形字,本义是指河流,中间是水流,两边是河岸。
(2)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太阳 香炉峰)
出示香炉峰图片,这座山在庐山西北,形状像香炉。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出示日照庐山瀑布图片,理解词语
“紫烟”在这里指的是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挂前川:瀑布看上去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川:河流。
(板书:遥看:挂前川 生紫烟)
(4)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
预设: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
指导朗读:带着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读读第一、二句话。
2.学习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自由练读,指名读。
(2)理解词语:
“飞流”:形容瀑布流得很快,像飞一样。
“九天”:天空的最高处。
“三千尺”,虚数,形容庐山之高,瀑布之长。
(板书:联想 三千尺 落九天)
瀑布那么长,从“三千尺”这个词,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瀑布的惊叹和赞美之情。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3.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描写了壮观的庐山瀑布。
4.作者站在庐山瀑布面前,想到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
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联想、想象的方法来写瀑布的磅礴气势。
5.指导朗读:请带着惊叹和赞美之情来读读最后两句诗。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板块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壮观景象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4.识字游戏。
板块五、学习“会写字”,总结拓展
(出示幻灯片13:生字田字格课件)
照 炉 烟 挂 川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①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烟”,“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庐、炉、挂、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元识字,交流不同的识记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和喜欢识字的兴趣。】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照”上下结构,“烟 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庐”半包围结构。炉,左右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照、挂”,学生练写。
“照”上下结构,“昭”窄、大,“灬”宽、扁,“昭”日窄“召”宽,“刀”在右上格,“口”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中线;“灬”上合下开。
“挂”左窄右宽,提手旁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圭”,两“土”分写横中线上下,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课堂小结:诗人李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
4.当堂检测
5.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望天门山》
听读《望天门山》,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2)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16)
生紫烟
遥看
望庐山 挂前川
瀑布 雄伟壮丽
三千尺
联想 落九天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低年级儿童的语言特点就是形象具体,如何将抽象简练的语言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语言,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读诗看图,感受诗意。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诗看看图,说说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了课文插图的提示,学生一下就知道了诗句描写的景物。
2.画一画诗,解读诗意。
我让学生指导我把诗人看到的画下来,学生在指导的过程中强调了太阳是靠着山很近的,一点一点落下去的。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轻而易举地就感悟到了“依”感悟到了“尽”。
3.读一读诗,理解作者的诗情。 
在抓重点词理解这句古诗,感悟这句诗的非凡意境后,再让学生从“疑”字着重体会诗人的如痴如醉,更能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瀑布的形态美。还是这个“疑”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不足之处:诗歌的朗读范读得还不够,最好能配乐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