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练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练习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7 08:5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山东聊城·统考二模)“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北破袁绍,南虏刘琮,东举公孙康,西夷张鲁,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志绩未究,中世而殒。”这段话评价的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2.(2022·山东临沂·统考模拟预测)为区别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五代时期杨行密建立的吴国,史学界一般称这个政权为孙吴,因其在三国以东,而有东吴的名称。从中原看,孙吴地处长江外,故有时其统治地域也称江表。这个政权的建立者是( )
A.孙权 B.杨行密 C.孙策 D.曹丕
3.(2022·山东济宁·统考一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能够全面阐释这一观点的是( )
A.社会统一趋势大大加强 B.曹魏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C.蜀国改善了同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 D.吴国开发了江东地区
4.(2022·山东日照·中考真题)“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一场最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了(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5.(2022·山东东营·模拟预测)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该诗反映的事件( )
A.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 B.为曹操统一北方地区奠定基础
C.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6.(2022·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在两汉与隋唐两个大一统时期之间,有一个恰似处于两大历史高峰之间的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山谷”。这个“山谷”所指的时期是( )
A.夏商周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辽宋夏金元时期 D.明清时期
7.(2022·山东东营·统考二模)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某时期的政权更替,其中①对应的是
A.西周 B.西汉 C.西晋 D.隋朝
8.(2022·山东济宁·统考一模)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经济重心的南移
9.(2022·山东滨州·模拟预测)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包括( )
A.鲜卑 B.匈奴 C.蒙古 D.羌
10.(2022·山东济南·统考一模)《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江南气候条件优越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江南生产技术先进 D.江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11.(2022·山东济宁·统考一模)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面食营养价值高 C.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 D.南方经济的发展
12.(2022·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综合以下文献史料,得出的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
《三国志·魏书·卫觊传》 “(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三国志·吴书·全琮传》 “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
A.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 B.东汉末年人口南迁
C.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 D.东汉末年社会稳定
13.(2022·山东济南·统考一模)《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反映出当时南方
A.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农业超过北方
C.出现民族交融趋势 D.经济得到开发
14.(2022·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王导是琅琊郡临沂县人,他曾上书说:“教化万民的根本在于正人伦,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司马睿览奏后,听从了王导的建议。该上书反映了( )
A.王导主张健全法制 B.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
C.东晋朝廷重文轻武 D.司马睿善于向平民纳谏
15.(2022·山东临沂·统考二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东晋时的乌衣巷是当时都城里王、谢两大望族的宅地。据此推断乌衣巷是在今天的( )
A.北京 B.西安 C.杭州 D.南京
16.(2022·山东德州·模拟预测)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东汉末年,由于政治的日益腐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分崩离析。之后,历经三国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出现了东晋十六国并立和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在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巨大动荡的旋涡之中。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征表现是( )
A.经济发展与政局稳定 B.政权分立与经济发展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民族交融与政局稳定
17.(2022·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迁都洛阳,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行汉化措施。如果用世纪年代的纪年方式表述,这一事件发生在( )
A.公元前5世纪初 B.公元前5世纪末 C.公元5世纪初 D.公元5世纪末
18.(2022·山东济宁·统考三模)《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19.(2022·山东济南·统考二模)他力主迁都洛阳,并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使得北方礼乐行政、民情俗尚与汉族封建社会无异,致使江南人士有“衣冠士族并在中原”之叹。他是( )
A.汉文帝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北魏孝文帝
20.(2022·山东济南·模拟预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中国古代改革的重要代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有(  )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
④改鲜卑姓为汉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1.(2022·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现封建化(少数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主要体现生产方式和文化的改进),封建化又促进某些民族间的交融。下列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贞观之治 D.王安石变法
22.(2022·山东临沂·统考模拟预测)魏晋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创立了新的推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刘徽割圆术计算11次,分割圆为12288边形,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成为此后近千年世界上最准确的圆周率。这说明( )
A.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进步
B.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领先世界一千多年
C.祖冲之创立了推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
D.刘徽是最早推算出圆周率的著名数学家
23.(2022·山东滨州·统考模拟预测)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古代书籍,其中①处可选的内容是
第一类:诸子百家,《论语》、《老子》、《墨子》第二类: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第三类:农学著作①《农政全书》
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大明历》
24.(2022·山东东营·统考一模)科技进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宋应星著成《天工开物》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25.(2022·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所示的书法,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也称“真书”“正书”。该字体的创始人是( )
A.锺繇 B.胡昭 C.王羲之 D.颜真卿
26.(2022·山东东营·统考一模)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名人被后世尊称为“圣”,如医圣、书圣、画圣、诗圣,其对应的历史人物依次为
A.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杜甫 B.孙思邈、颜真卿、顾恺之、李白
C.孙思邈、柳公权、阎立本、白居易 D.张仲景、怀素、吴道子、元稹
二、填空题
27.(2022·山东聊城·统考中考真题)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__________;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__________。
28.(2022·山东聊城·统考三模)医圣____________著有《伤寒杂病论》;书圣____________代表作《兰亭集序》。
三、综合题
29.(2022·山东聊城·统考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二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六月己亥,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丙辰,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戊午,诏改长尺大斗,依《周礼》制度,班之天下。……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
——《魏书》卷七《高祖纪下》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中的哪些措施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此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起到了什么作用?
(3)据所学知识归纳,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
30.(2022·山东德州·校考模拟预测)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新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整合。
——百度百科民族融合
材料二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材料四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此后开辟的中外交通路线称为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4)材料四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请问北魏政府改革的领导人是谁?他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5)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得到什么启示?
31.(2022·山东济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齐先后灭了三十余国,成为东方大国。……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随着“尊王攘夷”的进程,以“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
——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对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汉晋时期,由于战争的影响,各民族群体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进入新的地区,这种迁徙促进了民族群体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形成了更为广泛的民族融合。——《从汉晋时期东北亚地区民族迁徙谈谈古代民族大融合》
(2)材料二图片中的现象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哪些有利因素?根据材料归纳这一现象对各民族的交往有何意义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使我国北方的鲜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使鲜卑落后的文化大为改观,也使鲜卑人与中原地区人民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发展。
——许林李乐《基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3)材料三中“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积极作用?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民族交流、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32.(2022·山东东营·统考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ji,意思是“和”)朝鲜,西至临洮、羌qiang)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统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统编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最终形成极盛疆域,中国经历了两千年的“统一——分裂——再统一”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今天中国领土的绝大部分早已结为一个整体边疆地区的每一部分都与中原王朝有过长时期的归属关系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秦的统一完成于哪一年?为了加强国内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联系,秦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除了迁都以外,他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请写出3点。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一说秦朝统一和北魏改革有什么共同的历史作用?
(4)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什么?请你为加强祖国边疆治理、维护边疆稳定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建议。
33.(2022·山东德州·模拟预测)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艺术篇]
材料一 考古学家遇到最大的麻烦就是古代文字的识别,但这种情况在中国没有发生……而埃及的历史成了木乃伊,秦始皇却让中国历史活了下来。
——余秋雨《千年一叹》
(1)图一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被称为什么?根据材料,说出秦始皇的哪项措施让中国的历史活了下来?东汉时期,哪项发明为文字提供了更好的载体?
(2)汉字书写在东汉末年发展成为书法艺术,图二是谁的书法作品?
[思想篇]
材料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3)以上材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谈谈这种思想主张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
[科学篇]
材料三 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天人合一、阴阳平等、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大法宝:
(4)东汉时期,一套“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诞生,请写出该体操的名称;同时期产生的一部医学著作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这部著作是什么?
[感悟篇]
(5)综合以上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北破袁绍,南虏刘琮,东举公孙康,西夷张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为统一天下,不断征战,打败袁绍,降服刘琮、公孙康和张鲁等人,D项正确;刘备、孙权、诸葛亮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22年,孙权称王,229年称帝,定都建业,A项正确;杨行密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的奠基者,排除B项;孙策是孙权的哥哥,吴国政权的奠基人,排除C项;曹丕是魏国的建立者,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出现,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社会统一趋势大大加强,是历史的进步。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 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A项正确;曹魏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不能全面阐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这一观点,排除B项;蜀国改善了同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不能全面阐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这一观点,排除C项;吴国开发了江东地区不能全面阐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这一观点,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据材料“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可知,材料出自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它描述了孙刘联军与曹操展开的赤壁之战情景,C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 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地区 )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展开的战略决战,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大胜前秦军,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赤壁”“周瑜”“曹公”可知,诗歌反映的事件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淝水之战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中国古代朝代的演进可知,两汉和隋唐之间的朝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B项正确;夏商周是在两汉之前,排除A项;辽宋夏金元和明清是在隋唐之后,排除C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最终统一于西晋,西晋灭亡,北方是十六国,南方是东晋,C项正确;西周之后是秦朝,秦朝之后是西汉,西汉之后是东汉,东汉之后是三国,排除AB两项;南北朝统一于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材料中的现象正是这反映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加强,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正统思想仍然是儒学,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权分立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唐朝之后才开始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区,主要的内迁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不包括蒙古族,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少数民族都是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不包括”,结合魏晋时期的历史解答问题,需要学生掌握此时期的少数民族的内迁的情况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掌握否定式选择题的解题的方法。
10.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题干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江南经济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江南气候条件优越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在当时,江南生产技术没有北方先进,故C不符合题意;在当时,江南劳动力资源没有北方丰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C
【详解】根据材料“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再结合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C项正确;其余三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图片,“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汉末)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是时(汉末)中州士人避乱而南”,可以得出荆州、扬州都属于南方地区,所以得出结论东汉末年人口南迁,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三国时期吴国人口最多,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三国时期魏国经济繁荣,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东汉末年社会稳定,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由题干中的“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等因素,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地区经济得到开发,所以D项符合题意;南宋时期,已经完成经济重心南移,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农业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未涉及民族交融,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14.B
【详解】根据材料“正人伦的关键措施在于兴办学校。学校兴办起来了,人们才得以明晓五教之礼,……成教化,定风俗,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可知,该上书反映了东晋王朝重视发展教育,B项正确;题干材料阐述的兴办学校从重要性,没有涉及健全法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东晋重视教育,没有涉及轻视武将,排除C项;王导出身琅琊王氏,是东晋开国元勋,政治家、书法家,镇军司马王裁的儿子,不是平民,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建都建康,史称东晋。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除西晋短期统一以外,魏晋南北朝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对峙、政权分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民族融合,它是秦统一中国以后几百年间,我国各民族形成发展、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多民族的统一”,是对秦汉王朝的高度概括,“多民族的融合”,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分裂之外的又一大时代特征,由此可知,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征的表现,C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此时期的特点,排除;故选C。
17.D
【详解】根据“公元494年”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世纪是一百年,在百位数上加1就是世纪,4+1等于5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因此北魏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时间上应该表述为公元5世纪末,D项正确;A、B、C三项时间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项。
18.B
【详解】材料对平城与洛阳的利弊进行了比较,并未涉及到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情况,故选B;材料认为平城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强调的是平城文化落后,故排除A;材料认为在平城“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说明平城守旧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推进,故排除C;材料认为洛阳“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强调的是洛阳市中原政治文化中心,故排除D。
19.D
【详解】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人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根据题意可知,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武帝、光武帝都没有迁都,排除AB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他力排众议,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禁用鲜卑语,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①符合题意;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②符合题意;改鲜卑姓为汉姓,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③奖励军功,属于商鞅变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因为③奖励军功,属于商鞅变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文化上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封建化改革,并非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排除A项;唐初的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治世,排除C项;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是富国强兵目的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22.A
【详解】根据材料圆周率从魏晋时期的割圆术,再到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成为此后近千年世界上最准确的圆周率,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进步,A项正确;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领先世界一千多年表达不准确,是近千年,并且不能反映材料中的两个朝代对比情况,排除B项;刘徽创立了推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排除C项;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在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之间得出圆周率的值为3.141815,排除D项。故选A项。
23.B
【详解】①处是农学著作,可选的内容《齐民要术》。北魏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故B符合题意;A属于明朝的医学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A;《天工开物》属于手工业方面著作,排除C;《大明历》属于天文、历法方面著作,排除D。故选B。
24.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朝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明代宋应星著成《天工开物》,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5.A
【详解】依据材料“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知,与钟繇有关。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A项正确;胡昭擅长隶书,排除B项;王羲之擅长行书,排除C项;颜真卿擅长行书和楷书,排除D项。故选A项。
26.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名人被后世尊称为“圣”,如医圣、书圣、画圣、诗圣,体现了他在相应领域的杰出成就,其对应的历史人物依次为张仲景、王羲之、吴道子、杜甫,A项正确;孙思邈是药王,颜真卿书法杰出,顾恺之画艺杰出但没有达到画圣的境界,李白是诗仙,柳公权书法杰出,阎立本画艺杰出但没有达到画圣的境界,白居易是诗魔,怀素书法杰出,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7. 洛阳 北京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421年,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
28. 张仲景 王羲之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医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书圣王羲之代表作是《兰亭集序》,故答案为张仲景、王羲之。
29.(1)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旧贵族特权等。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变化: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等。作用: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
(3)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意思相符即可)
【解析】(1)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哥爵制,激发农民参军立功,从而获得官位爵位,废除旧贵族特权,有利于阶层流动。因此,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支持商鞅变法。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
材料“革衣服之制”反映的是穿汉服的措施;材料“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反映的是说汉话的措施;材料“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反映的是迁都洛阳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3)
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如: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等。
30.(1)分封制;诸侯国之间的频繁兼并战争(答出诸侯兼并战争也可)
(2)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3)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4)孝文帝;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民族交融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绿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根据材料“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整合”可知,诸侯国之间的频繁兼并战争。
(2)根据材料“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西汉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5)根据以上问题及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民族交融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31.(1)影响: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民族交融。
(2)因素: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
意义: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或推动了更为广泛的民族融合。
(3)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
方式:战争;迁徙;改革。(答出两个即可)
【解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秦并十余国,成为西方大国、周礼为核心的中原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中原文化向四周播迁,华夏观念最终形成”可知,这体现的影响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民族交融。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可知,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的有利因素有,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经验;它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推动了更为广泛的民族融合。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使我国北方的鲜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使鲜卑落后的文化大为改观,也使鲜卑人与中原地区人民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发展”可知,它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方式有,战争、迁徙、改革。
32.(1)公元前221年;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统一文字。
(2)孝文帝(或答“拓跋宏、元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改革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3)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从分裂走向统一;建议:大力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促进边疆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贯彻民族平等政策,加大对口帮扶,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坚决打击分裂势力,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
【详解】(1)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小问:秦的统一完成于公元前221年;第二小问:为了加强国内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联系,秦朝采取的具体措施是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
(2)依据材料二“他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的信息可知,第一小问: “他”指的是孝文帝;第二小问:他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第三小问:除了迁都以外,他推行的改革措施还有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3)结合材料一“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材料二“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的信息可知,秦朝统一和北魏改革的共同的历史作用是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根据材料三“统一——分裂——再统一”的信息可知,第一小问: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从分裂走向统一;第二小问:为加强祖国边疆治理、维护边疆稳定提出建议,学生只要根据实际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例如大力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促进边疆地区与内地经济文化交流;贯彻民族平等政策,加大对口帮扶,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坚决打击分裂势力,维护领土主权完整。
33.(1)甲骨文;统一文字为小篆;造纸术
(2)王羲之
(3)体现了孔子“仁”的主张;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有重要意义。
(4)五禽戏;《伤寒杂病论》;
(5)自觉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保护它的发展;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国家强大就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态度,既要去其糟粕,更要取其精华,使其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推动力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文字:根据图一及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的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措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措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为文字提供了更好的载体。
(2)人物:根据图二可知,图二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兰亭集序》。
(3)思想:根据材料“……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知,材料体现了孔子“仁”的主张。
作用:根据所需可知,可以从对于当今“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有重要意义等角度作答。
(4)名称: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
著作: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5)做法: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可知,对于传统文化要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如自觉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保护它的发展;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国家强大就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态度,既要去其糟粕,更要取其精华,使其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推动力量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