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3年中考备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2·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启蒙,中国移植了民主宪政,却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民主自由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常识和社会共识。”材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的(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地位
2.(2022·山东德州·模拟预测)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认为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师夷长技以制夷”是第一道觉悟,推翻封建帝制是第二道觉悟,而最后的觉悟就是“要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人民”。“最后的觉悟”指的是( )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戊戌变法的推行
C.辛亥革命的爆发 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2022·山东济宁·统考二模)“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复辟帝制”“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这些材料主要作为研究新文化运动的( )
A.社会根源 B.历史影响 C.思想条件 D.过程内容
4.(2022·山东淄博·统考模拟预测)学者齐卫平认为,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有三个主导因素:第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源地;第二,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第三个主导因素应该是上海( )
A.最早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B.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地方
C.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D.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地方
5.(2022·山东临沂·统考中考真题)陈独秀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这场“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
A.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开始出现 B.诗词逐渐被杂文和小说所代替
C.使用白话文写作逐渐普及开来 D.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6.(2022·山东东营·中考真题)《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是主要撰稿人。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陈独秀﹣《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鲁迅﹣《文学革命论》
C.李大钊﹣《敬告青年》 D.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7.(2022·山东枣庄·校考模拟预测)陈独秀曾说:“国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开。”为启发“民智”,陈独秀主张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
C.模仿西方政治制度 D.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
8.(2022·山东临沂·统考三模)著名作家沈从文曾让儿子读胡适的诗《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儿子没看完便说:“这种诗像小孩子写的!”沈从文说:“那时候能写这种小孩子东西已经很了不得。没人提倡这些,你就读不到那么多新书,我也不会写小说。”这个故事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与科学 B.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C.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D.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9.(2022·山东滨州·统考中考真题)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不懈探索。这些探索的共同作用是( )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实现了国家的富强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10.(2022·山东烟台·统考中考真题)脱离世界潮流几百年的中国,终于再次回到了世界潮流之中。虽然未来的路途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学器物,失败;学制度,也失败;最终我们明白了要学思想。材料中的“学思想”( )
A.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11.(2022·山东菏泽·统考中考真题)对下图反映的时代主题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民族危机的加剧 B.近代化的探索
C.中国人民的觉醒 D.西方列强的侵略
12.(2022·山东济南·统考中考真题)“这场运动之所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对这场斗争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文中“这场运动”指的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13.(2022·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漫画中的学生们高举“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标语举行示威游行。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C.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14.(2022·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观察漫画《贪食小犬,死不足惜》。中国人民为抵制“贪食小犬”奋起抗争,喊出的响亮口号是( )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5.(2022·山东淄博·统考一模)有历史学家称赞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史实中,最能体现“群众运动”这一特点的是( )
A.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B.广泛开展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斗争
C.后期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D.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16.(2022·山东临沂·统考一模)观察五四运动时期的漫画《共诛卖国贼》,该漫画主要揭示出五四运动时期( )
苹果中的虫子附文为“卖国贼”,右下侧三只鸟附文分别为“商界”“学界”和“工界”。
A.革命力量逐步走向联合 B.推翻了资产阶级的政权
C.实业救国思潮渐趋兴起 D.社会主要矛盾根本改变
17.(2022·山东德州·模拟预测)五四运动时,学生游行演讲时手持和张贴在大街小巷及商店门前的标语中,充斥着“万勿暴动”“切勿暴动”“爱国同胞切勿暴动”“警告同胞请勿暴动”“文明抵制,不可野蛮”“举止文明,幸勿暴动”等内容,担心表达不清而产生激烈行动。这体现出
A.学生肩负起维护治安的重任 B.激情与理性统一的斗争特点
C.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不彻底性 D.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18.(2022·山东菏泽·统考模拟预测)1919年,中国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积压在中国人民心中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这次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9.(2022·山东德州·统考二模)对联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时代气息。下图所示对联纪念的是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北伐战争的胜利
20.(2022·山东临沂·统考二模)中共二大发表的宣言说: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来,工人阶级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C.主张国民革命实施国共合作 D.重视革命武装力量的作用
21.(2022·山东淄博·统考模拟预测)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B.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22.(2022·山东济宁·统考一模)据统计,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发生大小罢工多达100余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是因为五四运动的进一步扩大 B.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C.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D.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工人运动
23.(2022·山东临沂·统考一模)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铲除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反帝反封建”。中共二大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因为( )
A.共产国际对此作出明确的指示 B.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24.(2022·山东淄博·模拟预测)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制定的实际工作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把工人运动放在全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中共一大后不久1921年8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这一做法主要基于( )
A.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斗争经验
二、综合题
25.(2022·山东枣庄·中考真题)近代中国在中西新旧折冲的多重困境里,开始了步履蹒册的近代化历程,遇过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中国社会的变革,毕竟在山重水复中最随人转迭相递进。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该局成立时只有3艘轮船,1877年收购美国模昌轮都公司以后,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1873年至1893年,它获利白银600多万两,但大都归入李鸿章等人的私囊。
——摘编自《中国历史)入年级
材料二 洋务派创张办的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不但不能自主经营,而且在重理方式上还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以福州船政治局为利,局内人员的“薪水工会”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它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分析材料一,谈谈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原因。
材料三 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光绪帝)何敢任意要为!诸臣者,皆我(慈禧太后)多年历选,留以辅汝,汝何敢任意不用!乃竞敢听信叛逆蛊惑,变乱典型。何物康有为,能胜于我选用之人?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
——摘编自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3)材料三中“康有为之法”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三请用一句话概括顽固派的主张。
材料四 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材料四中的“革命”和“全人格的觉醒”分别指哪两个历史事件?
(5)结合近代化历程中遭遇的种种控折,指出材料四中梁启超倡导的“全人格的觉醒”的原因。
26.(2022·山东滨州·模拟预测)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交通既启,彼此的文明自然就有互相灌输的。《汉书·西域传》说,当时的西域人本来不大会制铁,铁器的制造都是中国人教他们的。这件事对于西域的开发大有关系。在中国方面,则葡萄、苜蓿、安石榴等,都自外国输入,又有木棉来自南洋……至于佛教的输入,则其关系之大,更无待于言了。
——张荫麟、吕思勉《秦汉历史的教训》
材料二 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签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在保留其本族的神道教的同时,日本人还接受了佛教,但对之做了修改,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以唐都长安为模型,日本人首先在奈良,然后在京都建立了帝国新都。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为了探究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青岛市某中学举办了专题展览。以下为展览中的部分图片。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炮厂 《公车上书记》 《新青年》
材料四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签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一时期的中外交流有何特点?这些交流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文明的传入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都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之前,所以材料指出的应该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道觉悟“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指洋务运动的开展,第二道觉悟推翻封建帝制是指辛亥革命的爆发,最后的觉悟“要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人民”是指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项正确,排除AC项;材料没有体现戊戌变法的信息,排除B项。故选D项。
3.A
【详解】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平等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日本加紧侵略中国。这使得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于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A项正确;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复辟帝制”“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可以看出,这些材料不是阐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根据题干材料“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复辟帝制”“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可以看出,这些材料与思想无关,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诞生有三个前提基础,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重要发源地,是阶级基础;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是组织基础,从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上海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 AB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择C.
5.C
【详解】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此,陈独秀明确提出“文学革命”,对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材料“文学革命之气运, 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可知材料中的“文学革命”促进了白话文的逐渐普及,C项正确;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早已有之,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期间和之后,传统诗词依然存在,排除B项;“文学革命” 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著名学者胡适是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他1917年1月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D项正确;《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作者是李大钊,排除A项;《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的作品,排除B项;《敬告青年》的作者是陈独秀,排除C项。故选D项。
【点评】
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启发“民智”,陈独秀主张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D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A排除;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B排除;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模仿西方政治制度,C排除。故选择D。
8.B
【详解】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题文胡适的诗就反映了“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这一内容,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反映了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过程,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B项;改革开放实现了国家的富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学思想的历程,其中“学思想”与新文化运动有关。新文化运动打着“民主”和“科学”的旗号,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C项正确;学制度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排除B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具体史实,中国的近代化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由表及里,层层深入,B项正确;民族危机的加剧和西方列强的侵略在题干中未体体现,排除AD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开始觉醒,排除C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这场运动之所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项正确;A、B两项是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运动,排除;D项是学生爱国运动,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故选C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标语出现在五四运动之中,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项正确;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是洋务运动,排除A项;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的是辛亥革命,排除B项;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是新中国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据图片“还我青岛……”可知,这是1919年五四运动中的口号,B项正确;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口号,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1935年中共“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符题意,排除C项;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越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名学生,到天安门广场和东交民巷使馆区举行集会、游行等抗议活动。6月5日,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声援学生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的革命的开端,B符合题意;ACD项都与五四运动相关,但不是最能体现“群众运动”这一特点的内容,排除。故选择B。
16.A
【详解】根据“苹果中的虫子附文为‘卖国贼’,右下侧三只鸟附文分别为‘商界’‘学界’和‘工界’”,结合所学可知,该漫画说明“商界”“学界”和“工界”一起讨伐“卖国贼”,说明五四运动时期革命力量逐步走向联合,A项正确;BD项漫画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漫画信息与实业救国思潮无关,且在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已经兴起,排除C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时,学生游行演讲时……充斥着‘万勿暴动’‘切勿暴动’……等内容,担心表达不清而产生激烈行动”可知,材料说明学生运动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又注意斗争的方式,因此体现了爱国激情与理性统一的斗争特点,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学生肩负起维护治安的重任,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五四运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初,英法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派出代表参加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举国震惊,五四运动爆发。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华盛顿会议是1921年召开的;选项C. 慕尼黑会议是1938年9月召开;选项 D雅尔塔会议是1945年召开;所以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C
【详解】依据对联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玉斧银镰开世界,红心赤手缔神州”讴歌党的丰功伟绩。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故C正确;ABD与对联内容不符,故错误。综上故选C。
20.A
【详解】依据“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来,工人阶级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和所学知识,1922年中共二大确立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现阶段的任务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并提出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等也是革命的动力,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因此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了初步的正确认识,A项正确;1927年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失利后创建了井冈山根据地,从而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排除B项;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与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重视革命武装力量的作用,而是分析了革命的动力,排除D项。故选A项。
21.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上海法租界、嘉兴南湖的一所游艇中可以判断这是一大召开的情景。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D项正确;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排除A项;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排除B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共“二大”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B项正确;“共产国际对此作出明确的指示”与题干描述的原因不符,排除A项;当时中国依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中农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遵义会议,排除D项。故选B项。
24.A
【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共一大后中共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进行武装暴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因此材料中的做法是基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共领导全国工人运动,涉及的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没有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相结合,排除BC项;材料没有涉及共产国际的指导和斗争经验,排除D项。故选A项。
25.(1)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2)内部腐败,封建式的管理,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只学习技术,没有触及落后的封建制度。
(3)戊戌变法;祖宗之法不可变。
(4)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5)必须促进人民意识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
【解析】(1)
根据材料一“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该局成立时只有3艘轮船,1877年收购美国模昌轮都公司以后,拥有轮船30多艘,形成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为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2)
根据材料一“1873年至1893年,它获利白银600多万两,但大都归入李鸿章等人的私囊。”、根据材料二“而且在重理方式上还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以福州船政治局为利,局内人员的“薪水工会”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它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可以从内部腐败,封建式的管理,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只学习技术,没有触及落后的封建制度,总结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中“康有为之法”指的是戊戌变法。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顽固派的主张是祖宗之法不可变。
(4)
根据材料四“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可知“1923年”梁启超说的“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是指辛亥革命;“全人格的觉醒”是指新文化运动,是指“民主”“科学”两面旗帜使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
(5)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认为必须从社会思想方面进行改革,促进人民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即通过知识分子发动的新文化运动来达到“全人格的觉醒”。
26.(1)特点: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交流;双向交流,互相借鉴;中国输出的是手工业技术,输入中国的主要是农作物和佛教等。影响: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丰富了中原的生产和生活。
(2)影响: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转型。
(3)变化: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4)做法:文明具有多样性,应交流互鉴;文明是平等的,没有优劣,应相互尊重;文明具有包容性,应友好相处,合作共赢。
【分析】(1)
特点:根据材料一“交通既启,彼此的文明自然就有互相灌输的……”,可知,秦汉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是: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交流;双向交流,互相借鉴;根据材料一“……当时的西域人本来不大会制铁,铁器的制造都是中国人教他们的……在中国方面,则葡萄、苜蓿、安石榴等,都自外国输入,又有木棉来自南洋……至于佛教的输入,则其关系之大,更无待于言了”,可知,秦汉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是:中国输出的是手工业技术,输入中国的主要是农作物和佛教等。影响:根据材料一“当时的西域人本来不大会制铁,铁器的制造都是中国人教他们的。这件事对于西域的开发大有关系……至于佛教的输入,则其关系之大,更无待于言了”,可知,秦汉时期中外交流产生的影响是: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丰富了中原的生产和生活。
(2)
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转型等方面概括中国文明的传入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3)
变化:根据材料三图片内容可知,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制炮厂”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器物;从《公车上书记》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制度;从《新青年》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实行文化。由此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的变化表现在: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具有多样性,应交流互鉴;文明是平等的,没有优劣,应相互尊重;文明具有包容性,应友好相处,合作共赢等方面谈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如何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