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师专附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 物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 共60分)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很多科学家进行了实验来探究生长素的成分和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B.植物细胞能利用色氨酸在核糖体上合成生长素
C.温特的实验必须在单侧光下进行,否则不能得出支持达尔文假说的结论
D.鲍森詹森实验选择琼脂片的原因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能够透过琼脂片
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是由色氨酸在核糖体合成的
B.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顶芽
C.缺氧会影响生长素从胚芽鞘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
D.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合成与光照有关
3.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向光性实验,一段时间后,预计4组实验中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分别为
A.①直立生长,②向右弯曲生长,③向光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
B.①直立生长,②向右弯曲生长,③向光弯曲生长,④向左弯曲生长
C.①向光弯曲生长,②直立生长,③向右弯曲生长,④向左弯曲生长
D.①向左弯曲生长,②向右弯曲生长,③向光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
4.下列现象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①根的向地生长 ②茎的背地生长 ③茎的向光生长 ④顶端优势 ⑤无子果实的培育
A.①④ B.③⑤ C.①② D.②④
5.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应用广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催熟凤梨(菠萝),可以做到有计划地上市
B.番茄开花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传粉,可及时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减少损失
C.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其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某种淀粉酶
D.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以获得多倍体植株
6.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下列关于生长调节剂的说法有误的是
A.2,4-D可以促进插条生根,处理插条时应保留适量的芽
B.葡萄开花后,施用赤霉素不能防止落花落果
C.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番茄的花,可以得到无子番茄
D.施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黄瓜植株多开雌花,提高产量
7.牵牛花被称为朝阳花,它们一般凌晨4时开花,早晨8时开始关花。影响牵牛花开花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光照 B.空气 C.水分 D.温度
8.多种环境因素都能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并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B.受到光照射时,被激活的光敏色素直接进入细胞核影响基因的表达
C.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代谢,从而调节植物生命活动
D.植物根冠中的平衡石细胞能够感受重力,使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地生长
9.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B.冬小麦通常需要经历“春化作用”才能够开花
C.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可调控植物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植物根冠中的细胞能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
10.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哪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的除草剂浓度是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
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1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德江县大犀上的全部毛毛虫 B.铜仁梵净山上的全部金丝猴
C.德江县玉溪河里的全部鱼 D.德江县泉口万亩草场上的所有蛇
1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B.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C.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13.种群是具有一定特征、能自我调节、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有机整体。以下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是所有的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全部数量特征
B.种群性别比例若偏离1∶1,则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
C.幼年个体数量占优势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会上升
D.种群内个体的死亡不利于保持物种的延续
14.种群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的净补充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该种群的数量变化
B.在i点进行捕获,有利于人们收获该种家畜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C.该种群呈“S”型增长,i点时的种群数量最多
D.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的年龄结构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15.数学模型常常用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下列问题探讨错误的是
A.构建种群增长模型:Nt=N0λt,描述了种群数量无限增长的情况
B.构建种群的增长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可解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D.根据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可解释增长速率越来越小的原因
16.某研究所对一条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左)曲线所示,则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什么?且根据下图(左)能反映下图中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A.增长型和② B.衰退型和① C.增长型和④ D.衰退型和③
17.种群的“S”形增长过程中,通常会存在环境容纳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S”形增长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在减小
B.与“S”形增长方式相比,“J”形增长更容易达到环境容纳量
C.“S”形增长的种群数量达到K值左右时会出现波动,但不会大于K值
D.“S”形增长的种群其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体现了密度制约作用
18.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类,下列属于非生物因素的是
A.捕食关系 B.竞争关系 C.寄生关系 D.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
19.陆游的名句“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并不适用于广东,而“清明谷雨时,插田莫迟疑”则真实反映了广东农业生产实际。导致这一情形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温度 B.水 C.空气 D.土壤
20.生态学家选用了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研究竞争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并提出“竞争排除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养时,两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均呈“S”型 B.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最大数量更高
C.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被淘汰是种间竞争的结果D.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分泌了杀死对方的物质
2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菌落中的细菌由于种内斗争常常会表现为大致的均匀分布
B.利用信息素诱杀雄性害虫是为了提高害虫种群的死亡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C.区别福建武夷山与大兴安岭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D.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初始条件不同
22.如图所示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可表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B.图乙可表示翠鸟与鱼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C.甲、乙、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竞争、寄生关系
D.丙实验初期,主要表现为种间竞争关系,后期 X 的种内竞争加剧
23.云杉为中国宝贵树种,产于陕西西南部(凤县)、甘肃东部(两当县)及白龙江流域等地,生态学家对白龙江流域某地云杉林中两种林莺的生态需求进行了研究,两种林莺主要觅食树皮和树叶上的昆虫,觅食部位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云杉为林莺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条件
B.同一棵云杉树上的两种林莺必然存在种间竞争
C.同一棵云杉树上的两种林莺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云杉林生物群落会随时间的推移发生次生演替
24.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中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B.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
C.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镶嵌分布
D.长白山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25.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于盐碱度等条件的差异会导致群落中的生物呈现镶嵌分布
B.在垂直方向上,有的生物可以同时利用几个不同的层次
C.森林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D.只有水和无机盐才能影响植物地下的分层
26.下列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内容的是
A.调查某一地区的优势物种
B.“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在湖泊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C.农田中玉米高度不同可提高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D.狮子占用资源的情况,例如它的栖息地、食物等
27.生态位表示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物种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越强,其生态位宽度越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群落中,某物种的生态位很少与别的物种完全孤立
B.生态位重叠导致两物种之间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其中一个物种灭亡
C.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越宽,在和其他物种竞争过程中,此生物的适应性越弱
D.群落中不同物种动物的生态位不同,而植物由于不能运动,生态位都相同
28.荒漠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各具特色,各有特点。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是
A.种群密度 B.物种组成 C.物种生态位 D.群落外貌
29.貂熊成体重十多千克,耳小、尾短、毛长、四肢短,足掌像熊掌、学面较大。常吃狼、猞猁吃剩的食物,也捕食小动物,在积雪条件下还能捕食大型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寒温带针叶林,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足掌面积大不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 B.猞猁、貂熊和狼占有相同生态位
C.耳小、尾短、毛长适应寒冷环境 D.猞猁和貂熊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
30.荒漠空气干燥、高度缺雨,昼夜温差较大,下列关于荒漠群落中生物的适应性推测,错误的是
A.荒漠一年生植物大多在降雨时生命力旺盛,完成生命周期后死亡
B.仙人掌等多年生植物具有肥厚的茎、叶,以储存水适应干旱环境
C.植物大多数气孔白天张开,夜间关闭,有利于光合作用的碳固定
D.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体表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
31.下列关于群落的主要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森林和草原在群落外貌和群落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②荒漠中动物多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③适于攀援生活的动物迁入草原后,会产生适应新环境的变异
④生活在寒温带针叶林中的貂熊与其捕食的动物占有完全相同的生态空间
⑤肉食动物往往采用伏击的方式进行捕食适应了森林群落的环境
⑥湿地生物群落中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③④⑤⑥
32.下列哪项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体温升到46摄氏度时才会出汗 B.蚯蚓使土壤疏松
C.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发达 D.生活在寒冷海域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33.千百年以来,长白山海拔500米以下为落叶叶林,500~1100米为针阔混交林,1100~1800米为亚高山针叶林,1800~2100米为亚高山草甸,2100米以上为高山灌木草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草甸中生物数量少,各种生物之间没有竞争现象
B.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导致群落类型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地形以及其他环境条件
D.若群落千百年基本不变,说明达到了相对稳定的成熟群落阶段
3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荷塘中的荷花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D.丰富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35.近年来,某空军运输搜救团用飞机将草籽或树种播撒在荒山或沙地,使它们变为丰饶的绿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寸草不生的沙地演变为绿洲属于初生演替
B.让绿洲自然发展,就可以形成顶极群落——森林
C.上述过程说明人类活动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方向进行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中不同的种群可能处于不同的年龄结构
36.某农田弃耕一段时间后,逐渐出现杂草、灌木及小型动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灌木丛较高,灌木遮挡草本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减少
B.经过漫长的演替过程,该地必然能形成森林群落
C.群落演替过程中,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相对稳定,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
D.为加快群落演替速度,可构建人工林以缩短演替时间,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37.下列生物学术语中,能恰当地表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单”所描写的自然景观的是
A.种群 B.生态系统 C.群落 D.生物个体
38.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贸市场有多种动植物,还有蘑菇等真菌,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B.一个池塘,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是各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
D.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都属于陆地生态系统
39.玉米蚜虫体型小,多群集在心叶,刺吸玉米的汁液,是一种有害生物,每年5-8月危害严重,如遇干旱、降雨量低于20mm,易造成猖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不宜使用标志重捕法 B.气候导致蚜虫数量发生变化属周期性波动
C.我国常利用天敌七星瓢虫对蚜虫进行生物防治 D.农业专家可根据当地气象数据进行虫害预测
40.东亚飞蝗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研究者花费两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据图可知,气温、降水量都会影响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
B.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通过降低出生率以降低其种群密度
C.适当引入与其有捕食、寄生关系的生物可抑制其数量增长
D.干旱缺水会使东亚飞蝗因缺乏食物而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第II 卷 (非选择题 共40分)
综合题 (共5题,共40分)
41.(7分)如图1为某种植物的根和茎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1回答:
(1)图中A、B代表不同的器官,其中代表根的是____________。
(2)e浓度的生长素对B器官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单侧光照射会引起茎向光弯曲生长,若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的范围应在_________之间。
(4)若想培养无根豆芽,配制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是_________。
(5)如图2所示,甲、乙分别用不透光的锡箔纸套在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丙、丁、戊则分别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入燕麦胚芽鞘的不同部位,从不同方向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直立生长,__________向右生长,_________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42.(6分)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是植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物质、合理使用植物激素,可按照人们的意愿达到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目的,对提高作物产量、降低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图示某种植物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曲线。请回答:
(1)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起调控作用。在细胞的伸长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种激素的调节还往往表现出 ______________。
(2)乙烯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弱碱性条件下可以释放乙烯,对水果成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已知猕猴桃成熟后硬度变小、甜度增大,乙烯利工作液催熟猕猴桃的参考浓度为0.01%~0.05%,欲探究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对猕猴桃的催熟效果,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猕猴桃成熟的程度。
(3)有人说“乙烯利催熟水果会使儿童性早熟”,请根据所学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___ ___。
43.(9分)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乔木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密度/株hm-2 % 密度/株hm-2 % 密度/株hm-2 %
A 1267 100.00 0 0 0 0
B 50 31.06 55 34.16 56 34.78
C 50 4.95 80 7.92 880 87.13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调查时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
(2)调查统计发现松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根据调查统计的数据,构建的松鼠种群增长模型为Nt=N0 λt,由此可知松鼠在最初的一个月中的数量变化属于“________”形增长。松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松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群落中的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________,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4)A种乔木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_____________。影响其种群数量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有
(至少写出两点)。(2分)
44.(8分)如图是一个池塘生态系统,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生物在形态上各有不同,但它们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都是_____。淤泥中的细菌细胞属于_____(填“原核”或“真核”)细胞,其与真菌细胞比,最大的区别是细菌细胞没有_ ____。
(2)该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_____。该池塘整体构成的生命系统层次为_____。
(3)该池塘中所有的鱼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一个种群。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导致_____等大量繁殖,形成让人讨厌的_____。
45.(10分)如图表示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请回答:
(1)[A]_____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藏羚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_____。
(2)种群密度取决于[B]_____、[C]_____、迁入率和[D]_____。
(3)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使用_____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
(4)可用[E]_____来预测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如_____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
(5)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的_____,从而使一些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降低种群密度。昆明师专附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D C B A D C A B A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A B D A D D B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C B D D C A B C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B A C B C B B B D
41.(1)A (2)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bd(大于b小于d) (4)c
(5) 甲、丙 乙、戊 丁
42.(1) 生长素、赤霉素 一定的顺序性
(2) 硬度 甜度
(3)不会。促进儿童性发育的激素是性激素,与催熟水果的乙烯利(乙烯)化学成分不同,靶细胞(结合的受体分子)不同。
43.(1) 样方法 随机取样
(2) J (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3) 性别比例 出生率
(4) 出生率和死亡率 光照、温度和水分等
44.(1) 细胞 原核 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 群落 生态系统
(3) 不属于 蓝细菌和绿藻 水华
45.(1) 种群密度 标记重捕法
(2)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出率
(3) 样方 随机取样
(4) 年龄结构 衰退
(5)性别比例
参考答案:
1.D
【分析】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生长素中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为3-吲哚乙酸。生长素有调节茎的生长速率、抑制侧芽、促进生根等作用,在农业上用以促进插枝生根,效果显著。
【详解】A、达尔文的实验提出了禾本科植物具有向光性,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了下面,并没有证明,A错误;
B、生长素是小分子物质,由色氨酸转化而来,但不是蛋白质,因此不在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
C、为了避免单侧光的干扰,温特的实验必须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否则不能得出支持达尔文假说的结论,C错误;
D、琼脂片能够让化学物质通过,鲍森詹森实验选择琼脂片的原因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能够透过琼脂片,与不能让化学物质通过的云母片形成对照,得出的确有“化学物质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了下面”的结论,D正确。
故选D。
2.C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2)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
【详解】A、生长素的本质是吲哚乙酸,是由色氨酸转化而来的,但不是在核糖体形成的,A错误;
B、促进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发育的种子,B错误;
C、生长素从胚芽鞘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缺氧会影响主动运输,C正确;
D、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合成与光照无关,而分布与关照有关,D错误。
故选C。
3.B
【分析】1、胚芽鞘尖端的作用:感受光刺激,产生生长素,横向运输生长素。
2、胚芽鞘尖端下部的作用:纵向运输生长素,接受生长素的作用。
【详解】第①组中,锡箔小帽不透光,生长素感受不到单侧光的照射而均匀分布,因此胚芽鞘表现出直立生长;
第②组中,云母片阻断生长素在右侧的极性运输,右侧下部生长慢,左侧下部有生长素,生长快,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第③组中,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感受单侧光而向左侧横向运输,生长素透过琼脂块向尖端下部运输,使左侧生长比右侧快,因而表现出向右(向光)弯曲生长;
第④组中,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向右侧尖端下部运输,右侧生长快,胚芽鞘切段表现为向左弯曲生长。
故选B。
4.A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生长素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等。
【详解】①根的向地生长,即根的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①正确;
②茎的背地生长,即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远地侧也是促进生长,②错误;
③单侧光使茎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表现出茎向光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③错误;
④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④正确;
⑤无子果实体现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⑤错误;所以,①④正确。
故选A。
5.D
【分析】由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原料广泛、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等优点,在农林园艺生产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详解】A、乙烯利可以促进果实成熟,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催熟凤梨(菠萝),可以做到有计划地上市,A正确;
B、番茄开花期间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影响了传粉,导致没有种子形成进而影响子房发育成果实,可及时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获得无籽果实,减少损失,B正确;
C、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其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可应用于啤酒生产,C正确;
D、若幼苗为单倍体幼苗,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后,可以获得二倍体植株,故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以获得二倍体植株或多倍体植株,D错误。
故选D。
6.C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和效果稳定的优点。
【详解】A、2,4-D是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插条生根,处理插条时应保留适量的芽,芽可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A正确;
B、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的作用,不能防止落花落果,B正确;
C、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番茄的花,此时已经完成授粉,故不可以得到无子番茄,C错误;
D、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值较低则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故施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黄瓜植株多开雌花,提高产量,D正确。
故选C。
7.A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凌晨4点左右和早晨8点主要的差别是光照强度的不同,因此,牵牛花开花时间大多是凌晨4时左右,早晨8时便开始关花,由此可判断影响牵牛花开花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故选A。
8.B
【分析】1.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①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②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在受到光照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2.光敏色素引起的生理变化为:光信号→细胞感受光信号→光敏色素被激活,结构发生变化→信号转导→细胞核接受信号→调控特定基因表达→产生特定物质→产生生物学效应。
【详解】A、光作为一种信号,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能感受光刺激的存在,进而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影响并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全过程,A正确;
B、在受到光照射时﹐被激活的光敏色素经过信息传递系统,将信息传递到细胞核,影响有关基因的表达,B错误;
C、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细胞中进行的生理过程离不开酶的催化,因此,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植物代谢,从而调节植物生命活动,C正确;
D、植物茎、植物根冠中的平衡石细胞能够感受重力,使水平放置的植物根向地生长,D正确。
故选B。
9.A
【分析】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构成的网络。 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根本是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植物具有接受光信号的物质,光敏色素是其中的一种,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A错误;
B、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冬小麦通常需要经历“春化作用”才能够开花,B正确;
C、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只是对细胞的代谢活动起调节作用,调控植物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
D、植物的根、茎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造成生长素分布的不均衡,从而调节植物的生长方向,D正确。
故选A。
10.D
【分析】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和植物的种类有关。
2、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除去单子叶作物间的双子叶杂草,生长素的浓度要求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
【详解】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由于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因此图中曲线a代表双子叶杂草,而曲线b代表单子叶作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浓度要求是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因此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C点左右,此时生长素类似物抑制双子叶植物生长,却明显促进单子叶植物生长。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1.B
【分析】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详解】A、德江县大犀上的全部毛毛虫,不是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
B、铜仁梵净山上的全部金丝猴,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一个种群,B正确;
C、德江县玉溪河里的全部鱼不是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
D、德江县泉口万亩草场上的所有蛇不是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D错误。
故选B。
12.A
【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A、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都是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其结果都是估计值,A正确;
B、有的生物种群,例如,雌雄同体的生物和大部分植物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B错误;
C、判断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主要依赖于种群的年龄结构,C错误;
D、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故选A。
13.A
【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对于一个没有性别区分的种群,如大肠杆菌种群、雌雄同株的植物种群等,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A正确;
B、种群的性别比例往往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并非所有生物的性别比例都是1:1,且即使种群性别比例偏离1∶1,若不会使出生率降低,则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变少,B错误;
C、幼年个体数量占优势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会上升,还要考虑环境因素等,C错误;
D、个体死亡对种群来说未必不利,只有衰老的个体不断死去,新的个体不断产生,才能保持物种的延续,D错误。
故选A。
14.B
【分析】分析图可知,g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超过g点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逐渐减小,但大于0,i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等于0,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该种群的数量变化,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g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为获得可持续性最大经济效益,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g点后开始捕获,捕获后应使家畜种群数量维持在g点,B错误;
C、分析图可知,该种群为S型增长曲线,i点时净补充量为0,即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等于0,此时种群数量最多,C正确;
D、分析图可知,该种群为S型增长曲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的年龄组成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正确。
故选B。
15.D
【分析】种群数量变化的两种曲线:(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A、种群指数增长的公式为Nt=N0λt,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A正确;
B、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有S型和J型两种常见的曲线图,B正确;
C、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是在自然条件下一种增长方式,可解释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C正确;
D、“J”型曲线中增长速率越来越大,D错误。
故选D。
16.A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t0~t2段内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时,t2种群增长速率为0,所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为“S型”。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在大量增加。
【详解】根据种群增长率曲线可知,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所以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所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为“S型”,对应②。
故选A。
17.D
【分析】1、“J”型增长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A、“S”形增长方式的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
B、种群的“J”形曲线不存在环境容纳量,B错误;
C、“S”形增长的种群,种群数量达到K值左右时会出现波动,种群数量可能会大于K值,C错误;
D、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S”形增长的种群,其种群数量的增加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正确。
故选D。
18.D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例如温度,种间关系等。
【详解】ABC、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寄生关系,都是一种生物数量影响另一种生物数量,均为生物影响因素,ABC错误;
D、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均会影响到种群数量的变化,且属于非生物因素,D正确。
故选D。
19.B
【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方面,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方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方面,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
【详解】根据诗句“清明谷雨时,插田莫迟疑”可知,导致这一情形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谷雨”,即水分。
故选B。
20.D
【分析】分析图像,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时,种群数量都呈现S型曲线;而混合培时,双小核草履虫种群数量增加,而大草履虫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两者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详解】A、单独培养时,由于食物、空间资源等有限,所以两种草履虫的数量都呈"S”型增长,A正确;
B、单独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最大数量是150只左右,大草履虫种群最大数量是60只左右,B正确;
C、两种草履虫食性相似,属于种间竞争关系,另外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取胜,C正确;
D、混合培养14天后大草履虫全部死亡,但不能确定双小核草履虫是否分泌了能杀死对方的物质,也可能是由于竞争不赢而死亡,D错误。
故选D。
21.B
【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菌落为同种菌体的聚集体,在生态学上可看成是种群,因此,细菌由于种内竞争常常会表现为大致的均匀分布,A正确;
B、利用信息素诱杀雄性害虫,破坏了害虫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使其种群密度明显降低,B错误;
C、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别福建武夷山与大兴安岭生物群落的依据也是如此,C正确;
D、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初始条件不同,初生演替的起点是没有土壤条件,更谈不上植物的繁殖体,D正确。
故选B。
22.C
【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
【详解】A、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A正确;
B、翠鸟与鱼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捕食者数量随着被捕食者数量增加而增加,捕食者数量增加又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B正确;
C、据图分析,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C错误;
D、丙图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竞争都存在,后期消失了一种生物,但随X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X生物的种内斗争会加剧,D正确。
故选C。
23.B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原因是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详解】A、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条件,A正确;
B、同一棵云杉树上的两种林莺由于主要的栖息场所和食物部位不同,不一定存在竞争,B错误;
C、同一棵云杉树上的两种林莺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该云杉林生物群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B。
24.D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某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定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A、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照的利用有关,A正确;
B、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动物的分层现象,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B正确;
C、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C正确;
D、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长白山不同海拔植被分布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D。
25.D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详解】A、由于盐碱度等条件的差异导致群落中的生物呈现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在垂直方向上,有的生物可以同时利用几个不同的层次,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B正确;
C、森林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接受的光照等,故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水和无机盐等,并非只有水和无机盐,如土壤的其它理化性质,D错误。
故选D。
26.C
【分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详解】A、调查某一地区的优势物种,属于群落水平研究内容,A不符合题意;
B、“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在湖泊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B不符合题意;
C、农田中高度不同的玉米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内容,C符合题意;
D、狮子占用资源的情况,例如它的栖息地、食物等,属于该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属于群落水平研究内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7.A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物种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
【详解】A、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中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总和,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同一群落中,某物种的生态位很少与别的物种完全孤立,A正确;
B、生态位重叠导致两物种之间竞争,竞争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一种占优势,一种占劣势甚至灭亡;情况二是此消彼长,相互制约,B错误;
C、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越宽,有利于该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在和其他物种竞争过程中,此生物的适应性越强,C错误;
D、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植物生态位也可以改变,如某种植物的竞争者减少,则其生态位就可能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A。
28.B
【分析】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特点: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
3、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种群密度影响种群数量,不决定群落性质,A错误;
B、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B正确;
C、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不决定群落性质,C错误;
D、群落外貌不决定群落性质,D错误。
故选B。
29.C
【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种间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5)原始合作:共同生活在一起,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详解】A、足掌面积大有利于在积雪上奔跑,A错误;
B、猞猁、貂熊和狼的生态位不完全相同,B错误;
C、耳小、尾短有利于减少热量的散失,毛长有利于保温,故有利于适应寒冷环境,C正确;
D、猞猁和貂熊之间不是互利共生关系,猞猁没有给貂熊带来利益,D错误。
故选B。
30.C
【分析】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类、鸟类和蝗虫等。他们有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如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
【详解】A、荒漠一年生植物,大多在降雨时迅速生长、开花结果,完成生命周期后死亡,A正确;
B、仙人掌等多年生植物具有肥厚的茎、叶,可以储存水以适应干旱环境,B正确;
C、植物大多数气孔白天关闭,夜间打开,减少水分蒸发,且有利于光合作用的碳固定,C错误;
D、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体表有角质鳞片,有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适应干旱环境,D正确。
故选C。
31.C
【分析】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存在差异,其中的生物是适应当前的生活环境的,一旦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极有可能不适应环境而淘汰。
【详解】①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二者在群落外貌和群落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①正确;
②荒漠分布在极度干旱的地区,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它们以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②正确;
③适于攀援生活的动物迁入草原后,很可能迅速衰退且最终消失,且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产生的变异不一定适应新环境,③错误;
④生活在寒温带针叶林中的貂熊与其捕食的动物占据的生态空间不完全相同,④错误;
⑤肉食动物往往采用伏击的方式进行捕食,这是动物适应森林的生活方式,⑤正确;
⑥湿地生物群落中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⑥正确﹔
故选C。
32.B
【分析】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必须适应环境、生物又能影响环境。
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才能适应少水的环境;沙漠植物扎根很深,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北极熊具有白色的毛,与冰天雪地色彩协调一致,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都反应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所以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但是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例如:具有保护色的昆虫能很好的保护自己,但是常被视力敏锐的食虫鸟所捕食,因此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
【详解】A、骆驼生活在沙漠上,沙漠干旱缺水,骆驼很少出汗、排尿量很少,(失水很少),是对缺水环境的适应,A正确;
B、蚯蚓在土壤中在土壤中钻洞,可以使土壤疏松,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错误;
C、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是因为荒漠干旱缺水,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可以吸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C正确;
D、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温度很低。脂肪具有保温的作用,所以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海豹,皮下脂肪的厚度都很厚,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选B。
33.A
【分析】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既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缓解种间竞争。
【详解】A、虽然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但是某些生物之间依然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不同群落中的生物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地球各地因气候、地形和其他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C正确;
D、这些群落千百年基本不变,说明达到了各自的成熟群落阶段,D正确。
故选A。
34.C
【分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呈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
【详解】A、群落的垂直分布是指群落内不同种群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层现象,荷塘中的荷花属于同一种生物,其高矮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分层,A错误;
B、五点取样法是样方法的一种,样方法只能估算,而不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B错误;
C、群落的演替是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从而造成群落结构发生变化,C正确;
D、丰富度是群落的重要特征,D错误。
故选C。
35.B
【分析】群落的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就叫做群落演替。2.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实例:火山岩、冰川泥、沙丘等没有生物痕迹的地方。方向:土壤有机物越丰富,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食物网越来越复杂,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2)次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乔木。实例:弃耕的农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等。进程:演替成森林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但是在干旱的地区或许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详解】A、草不生的沙地属于没有任何植物及其繁殖体的裸地,演变为绿洲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
B、让绿洲自然发展,最终会形成顶极群落,但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取决于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只有在合适的气候条件下才能形成森林,B错误;
C、根据题意可知,通过人类活动可以让荒山或沙地演替为绿洲,说明人类活动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方向进行,C正确;
D、演替过程中,群落中不同种群可能处于不同的年龄结构,D正确。
故选B。
36.C
【分析】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所以不遭受外界干扰因素时也会发生演替;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植物类型逐渐增加,分层现象会更加明显,光能利用率提高,但能量传递效率不变,保持在10%~20%之间。
【详解】A、随着草本植物演替至灌木阶段,群落结构变得复杂所以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增加,A错误;
B、能否演替至森林阶段还取决于环境,如果是在干旱的地方,只能演替至草本或者灌木阶段,B错误;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内部存在着生存斗争,所以各影响因素常处于动态变化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维持,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C正确;
D、人工林结构简单,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错误。
故选C。
37.B
【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非生物成分。
【详解】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广阔的地球表面,地形复杂多样,各地气候差别很大。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海洋、森林、湿地、城市、农田、淡水、草原生态系统等,题干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形象的描绘出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景象,B正确。
故选B。
38.B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详解】A、农贸市场内各生物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没有相互作用,不能看作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
B、池塘里生活着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或分解者)、微生物(分解者),它们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正确;
C、生态系统可划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属于消费者,而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C错误;
D、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湖泊生态系统属于水域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B。
39.B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指在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捕,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详解】A、蚜虫活动范围小,不适宜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
B、气候的影响是非周期的,导致蚜虫数量发生变化属非周期性波动,B错误;
C、天敌可以捕食蚜虫,我国常利用天敌七星瓢虫对蚜虫进行生物防治,C正确;
D、气候会影响虫害的生存和繁殖,农业专家可根据当地气象数据进行虫害预测,D正确。
故选B。
40.D
【分析】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气温和降水量对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都有影响,A正确;
B、东亚飞蝗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降低出生率,从而使东亚飞蝗的种群密度降低,B正确;
C、适当引入与其有捕食,寄生关系的生物可抑制其数量增长,C正确;
D、气温高,降水量低是东亚飞蝗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选D。
41.(1)A
(2)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bd(大于b小于d)
(4)c
(5) 甲、丙 乙、戊 丁
【分析】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生长素合成部位和感光部位都在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和胚芽鞘向光弯曲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照可以使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多,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少,生长慢。
【详解】(1)根对生长素最敏感,在较低生长素浓度下即可达到抑制作用,若图中A、B代表不同的器官,则代表根的是A。
(2)看图可知:e浓度的生长素对B器官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单侧光照射会引起茎向光弯曲生长,若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应该大于b,且促进生长的效果高于b,故生长素的范围应在bd之间。
(4)若想培养无根豆芽,配制的生长素浓度既要促进茎的生长,又要抑制根的生长,故浓度最好是c点对应的浓度。
(5)甲中,胚芽鞘尖端被不透光的锡纸遮住,不能接受到单侧光照射,因此生长素分布均匀,甲直立生长;乙中,尖端接受到单侧光照射,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因此乙向光弯曲生长;丙中,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且云母片竖直插入尖端,导致两侧生长素浓度均匀,因此丙直立生长;丁中,由于云母片水平插入胚芽鞘尖端以下,导致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下面,所以丁不能生长也不能弯曲;戊中,云母片没有完全插入尖端以下,导致左边生长素浓度高,右边没有生长素,所以戊向右弯曲生长。因此甲、丙直立生长,乙、戊向右生长,丁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42.(1) 生长素、赤霉素 一定的顺序性
(2) 硬度 甜度
(3)不会。促进儿童性发育的激素是性激素,与催熟水果的乙烯利(乙烯)化学成分不同,靶细胞(结合的受体分子)不同。
【分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某种激素的含量会发生变化;同时,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
(1)
由图可知,在细胞的伸长过程中,相对浓度较高的是生长素和赤霉素,因此起主要作用的激素为生长素和赤霉素。如图,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各种激素含量不同,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性。
(2)
已知猕猴桃成熟后硬度变小、甜度增大,所以探究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对猕猴桃的催熟效果,可以用硬度和甜度作为检测指标。
(3)
促进儿童性发育的激素是性激素,与催熟水果的乙烯利化学成分不同,靶细胞和结合的受体分子不同,因此乙烯利催熟水果不能使儿童性早熟。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植物激素的变化,结合所学激素的作用与题干分析即可解答。
43.(1) 样方法 随机取样
(2) J (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3) 性别比例 出生率
(4) 出生率和死亡率 光照、温度和水分等
【分析】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衰退型、增长型和稳定型;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其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为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用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2)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设起始数量为N0,则一天后的数量为N0×(1+1.47%),两天后的数量为N0×(1+1.47%)+[N0×(1+1.47%)]×1.47%=N0×(1+1.47%)2,以此类推,可得出t天后种群数量为Nt=N0 (1+1.47%)t,即种群以恒定的倍数增加,因此种群数量为J形增长。松鼠大量繁殖导致植被破坏、加速土壤风蚀,控制松鼠种群数量的根本措施是增加环境阻力,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3)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决定种群密度。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群落中的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结果直接影响害虫的出生率,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4)决定A种乔木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光照、温度和水分等属于非生物因素,可影响植物种群数量的大小。
44.(1) 细胞 原核 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 群落 生态系统
(3) 不属于 蓝细菌和绿藻 水华
【分析】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3、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4、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详解】(1)图中不同形态的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淤泥中的细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比,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细菌细胞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该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一个池塘包括了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
(3)该池塘中所有的鱼不属于一个种群,所有鱼可能包含多种,池塘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蓝细菌、绿藻等大量繁殖,形成让人讨厌的水华。
45.(1) 种群密度 标记重捕法
(2)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出率
(3) 样方 随机取样
(4) 年龄结构 衰退
(5)性别比例
【分析】1、据图分析,A表示种群密度,B表示出生率,C表示死亡率,D表示迁出率,E表示年龄结构。2、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影响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藏羚行动敏捷,调查藏羚种群密度时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2)
种群密度取决于B出生率、C死亡率、迁入率和D迁出率。
(3)
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使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4)
E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故可用其来预测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如衰退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
(5)
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一些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降低种群密度。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