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师专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3.本试卷分第l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新石器时代发现的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距今5000多年,位于北方辽河上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是
A.良诸文化 B.仰韶文化 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与言论大多见于弟子记录编写的《论语》一书。下列观点属于孔子思想的是
A.“为政以德” B.“道法自然” C.“兼爱”“非攻” D.“国不法古”
3.词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句子长短不等,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词牌,各有固定格式。这种文学体裁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A.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明朝
4.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其中有关中国古代医药学的著作是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梦溪笔谈》
5.19世纪初,英国从中国大量输入茶叶和生丝,而销往中国市场的棉纺织品有限,对华贸易出现逆差,英国便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衡。这说明了
A.鸦片战争只是贸易争端 B.中国工业生产实力较强
C.英国棉纺织品质量低劣 D.英国蓄谋抢占中国市场
6.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天朝”体制遭到冲击,形成了近代不对等的中外关系。图中①处应填的条约是
A.《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 C.《望厦条约》 D.《瑗珲条约》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运动,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裂缝,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该运动是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 预备立宪 D.五四运动
8.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为基本原则的土地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社会纲领。这一纲领是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钦定宪法大纲》
9.1911年春,革命党人林觉民在绝笔《与妻书》中写到:“……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随后毅然投入广州黄花岗起义。这反映出当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
A.意识到工农革命的意义 B.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保障
C.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D.走上了维新变法的道路
10.1912年3月11日,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权力制衡 B.自由平等 C.三权分立 D.人民主权
11.“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与材料描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太平天国运动
12.档案馆中的资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为云南省档案馆展出的“护国公债”图片,
通过该图片可以了解
A.国民革命
B.南昌起义
C.护国运动
D.二次革命
13.史学家费正清撰文;“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船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是
A. 遵义会议 B.中共二大
C.八七会议 D.中共一大
14.1919 年 5月,北京大学等高校学生代表集中在北大会堂,听取著名爱国记者邵飘萍关于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交涉失败的情况分析。这直接推动了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北伐战争兴起
15.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的党的最低纲领明确指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否定走苏俄的革命道路 B.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决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D.主张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
16.1927年8月1日凌晨,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领导下发动了武装斗争,创建了人民军队。据此可知,这是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17.图1是1937 年日军发动的一次事变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发生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华北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8.2014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台儿庄战役 D.南京大屠杀
19.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参战部队达到100多个团,约 20万人,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取得了重大胜利。该战役是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 D.百团大战
20.1947-1952年我国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6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明确规定:“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这些措施
A.推动了双百方针顺利实施 B.有利于一五计划完成
C.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促进了土地改革实施
2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社会主义改造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 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材料表明,新中国建国初期
A.合理调整工商业 B.较为重视工业建设
C.优先发展轻工业 D.注重农业经济发展
22.1958年,在总路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但由于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出现了严重经济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经验不足 B.苏联撕毁援助协议
C.自然灾害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3.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了某次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中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做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树立了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形象。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波茨坦会议 D.开罗会议
24.1955年4月,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由此可知,这次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中印两国代表会谈
C.万隆会议 D.中美建交谈判会议
25.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受到党和国家的褒扬。这反映了我国
A.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B. 提升劳动者的素质
C.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D.打开中国外交局面
26.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其中不属于70年代的是
27.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
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D. 实现了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28.1978-2013年,全世界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徘徊在4%左右,而同一时期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超过9%。我国在这一时期GDP年平均增长率相对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两极格局的结束 B.经济区域化的影响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29.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30.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 ”成为时代之问。下列应对措施最合理的是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召开不结盟首脑会议
C.追求自保并转嫁危机 D.成立世界性贸易组织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 12分,第 32 小题 14分,第33 小题14分,共40分。)
31.(12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1)材料一涉及的机构是什么?该机构的设置产生了什么影响?(3分)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宪法的性质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3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4分)
3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少了两件东西: 独立和民主。却多了两件东西: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样中国革命有在农村首先胜利的可能。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等
材料二 1953—1957 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期间,苏联援建的 156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这些建设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郭笑文《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
材料三 1992 年的中共十四大指出,14 年前(即 1978 年)我们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当前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和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及历史意义。(6 分)
(3)材料三中的“新的革命”和“新经济体制”分别指什么 (4 分)
33.(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足 迹
材料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征途中,下图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昆明师专附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A C B D B A B C D C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D B B B B D D D B D A C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D A D D 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31.(12分)
(1)机构:军机处。(1分)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或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2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1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分)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4)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4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32.(14分)
(1)任务:反帝反封建,追求独立和民主。(2分)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2分)
(2)特点:计划经济;以工业为重点(或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援建;集中在东北。(任答一点得2分,共4分)
意义: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或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2分)
(3)“新的革命”指改革开放。(2分)
“新经济体制”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33. (14分)
瑞金: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苏区(强调政权)
遵义: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延安:抗日革命根据地,中共七大
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北平: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筹建,开国大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