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3-11 19:48:57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教学内容及课标考点要求】
课标要求 考点展示
1、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及其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4、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生态系统的调节 1、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作用2、分析食物链、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以及不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6、生物富集
二、重要的结论性语句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结构:①生态系统的成分;②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区别: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营养结构】
4、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温度、水等) ②生产者
③消费者 ④分解者
5、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6、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
7、生产者总是处于第一营养级;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点;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是可以变化的;
【注意区别:消费者和营养级】
8、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食物网
9、生态系统的功能:①物质循环②能量流动③信息传递
10、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的特点是:①反复出现、循环流动②具有全球性
11、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注:物质循环指的是元素不是化合物)
12、信息传递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传递。
②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4、能量多极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15、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①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赏、科研、文学艺术);
②间接价值(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
16、第n级营养级→第n+1级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第n+1级的同化量)÷第n级同化量×100%。
三、重、难点知识归类、整理
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
生态系统的成分易混、易错点归纳
错误说法 特 例
细菌都是分解者 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的消费者
动物都是消费者 秃鹫、蚯蚓、蜣螂等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高中生物所涉及的食物链,实际上是捕食链,是由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通过食物关系形成的。
(1)举例: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
(2)食物链、食物网的综合分析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
②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③一种生物不是固定于一种食物链上。
④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实现的途径。
草 ——→  鼠  ——→  蛇  ——→ 猫头鹰
成分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注:①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②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整体)过程
(2)能量流动(具体)过程(以初级消费者为例)
【注: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3)每一营养级能量来源与去路的分析
(1)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
(2)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即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起点 生产者
源头 光能
能量输入 相关生理过程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能量的传递 传递形式:有机物 传递渠道:沿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的散失 相关生理过程 细胞呼吸
形式 热能
能量流动特点 ①逐级递减;②单向流动
能量传递效率 10%~20%
(4)几种生态金字塔比较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形 状
特 点 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一般为正金字塔形
象征含义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 一般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一般生物有机物的总质量沿食物链升高逐级递减
每一阶含义 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 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有机物总量
特殊形状 无 树―→昆虫―→鸟 极少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①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③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
【特别提醒:物质循环图解辨析】
④温室效应
成因: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⑤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a、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
b、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c、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d、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
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①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
②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a、生态活动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注:信息传递不像物质循环那样是循环的,也不像能量流动那样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向输入的信息反馈。】
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定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②种类
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四、例题解析
【例1】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例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③+④)/②]×100%
B.图中④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初级消费者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⑤
D.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例3】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A.600 g B.900 g C.1 600 g D.5 600 g
【例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有关成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中的信息指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约为流入螳螂能量的25~100倍
B.图中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蝉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5条
D.这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图中所有生物和光能、CO2、H2O、N2
【例5】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  )。
A.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④途径中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例6】曾震惊世界的日本水俣病是人吃了被甲基汞污染的鱼所引起的,经检测,水俣湾海水中甲基汞的含量为0.017 mg/L(符合0.5 mg/L以下的安全标准),对海水中具营养关系的甲、乙、丙、丁、戊五种生物体内残存甲基汞的含量分析,结果如下表:
生 物 甲 乙 丙 丁 戊
甲基汞浓度/(mg·L-1) 0.05 5 0.51 50 0.48
则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体内甲基汞含量的积累是通过食物链的途径实现的
B.种群丁体内甲基汞含量是海水的3 000倍,对这个现象的正确解释是甲基汞沿食物链逐级富集,此现象称生物放大
C.这五种生物最简单的能量流动过程是甲―→戊―→丙―→乙―→丁
D.该生态系统内碳循环开始于生产者
【例7】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的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C.一般来说,对同一个生态系统,y值和x值之间呈负相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
【例8】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C、D、E
B.若C的食物中D占1/3,假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要使C体重增加3 kg,需要A 120 kg
C.若通过人为管理增加某种生物的数量,则可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能够保证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正常进行的关键成分是B、E
【例9】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事实不符的是:
A.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
C.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例10】下图甲为北极冻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图乙虚线方框内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箭头表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般性模型。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雪兔和狼之间的关系称为 。
(2)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因为冻原生态系统 。
(3)图乙中A、B、C、D合称为 ,碳在其内以 的形式进行流动。图乙中的分解者最可能是__________(A、B、C、D)。
(4)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
(5)假如北极狐的食物1/2来自雷鸟,1/8来自植物,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一定时期内,北极狐种群增加的重量为80克,那么直接消耗雷鸟和植物分别为 克和 克。
【例11】下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__。
(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表示________过程,②表示的是________关系,过程③表示的生理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__中完成的。④表示的是________作用。
(3)若图示虚线框中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假设E种群中的能量是5.8×109 kJ,其中有1.3×109 kJ的能量传递给B种群。若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则A种群的能量至少是________kJ。
(4)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_____,但由于各营养级生物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________能,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的特点。
(5)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会加剧________效应。减缓此效应的措施有(答出一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表表示图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同化总量/106 J 储存能量/106 J 呼吸消耗/106 J
A 900 200 700
B 100 15 85
C 15 2 13
D 18 60 12
分析上表可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J),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从能量输入和输出来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________。
五、课后练习
1、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2、2011年11月28日~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围绕“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各国政要展开了激烈争论,碳排放再掀波澜。根据右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
B.参与③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2
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
3.下图A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图B是对图A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中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D.c1表示初级消费者所含能量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4.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
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 ③分解者,腐生生物 ④消费者,自养生物 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 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⑥⑦
5.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 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
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 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
6.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
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
7.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不正确的是:
A.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④途径中
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D.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8.有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B.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
D.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占1/3,植物性食物占2/3,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55A
9.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10、.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A.花香引蝶 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 C.候鸟南飞 D.警犬嗅寻毒品
11.下图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此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不足10%
B.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一个种群
C.该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构成群落
D.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独立
12.下列食物网中,其营养结构最不易被破坏的是:
13.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a、c、d、b四个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依次递增,则M可以表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若M表示木本植物的丰度,我国从南向北木本植物的丰度变化的趋势是b―→d―→c―→a
C.若a―→c―→d―→b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则M表示生物个体的数量
D.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14.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四个不同地点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条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是地点3附近
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
C.地点3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15.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
D.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16.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依据曲线a,在农作物播种时密度不宜过大
B.由曲线b 可知,种群密度越高,生存斗争越剧烈
C.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为d时最好
D.由曲线b可知,种群密度的变化与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等因素有关
17.在人为干预下,遭到一定程度破坏的某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图[单位为103 kJ/(m2·a)]。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人为补偿输入的能量有助于生产者的恢复
B.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5.6%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的太阳能
D.在生态系统被破坏时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受到的影响较大
18.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发展中的生态系统来说,X1大于Y1、Y2、Y3、……之和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予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19、下图是某农户设计的生态农业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该系统遵循的主要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等
B.该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农作物,蚕、驴、鱼、鸡、猪等均为消费者
C.将猪粪直接施入农田,可以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D.塘泥施入农田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中的矿质营养供应
20.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培养用具须严格灭菌,培养液不需灭菌但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B.先将培养液滴加到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中再盖上盖玻片计数,与实际结果相比测量值可能会偏大
C.在显微镜观察记数前将玻片静置一段时间, 与实际结果相比测量值可能会偏大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能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21.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子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生产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空间因素)。
(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
(2)牛与鸡之间________(有、无)竞争关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人与鸡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人与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3)流经该农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所固定的________,无机环境中的碳以________形式进入该人工群落。
(4)假设该农场将生产玉米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生产出的鸡仍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________(增多、不变、减少),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某生态学家对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情况调查后,得到了甲图所示的食物网和乙表中的能量数据,请分析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有食物链________条,双翅目幼虫和太阳鱼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
(3)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鲈鱼的产量最初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此现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若右图中的X和Y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个方面,它们分别表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与草原生态系统比较,热带雨林的X和Y的情况分别是________(填“大”“小”或“一样”)。
(4)自然界中各类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这种演替属于________,在演替的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________。
23、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树林的中层食物网简图。苔类与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树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
(1)图1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________。
(2)如果因某种原因,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如图2所示。若除去全部物种A一年后,与对照地区相比,该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_______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一部分被自己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下表列出四个生态系统中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入射日光量、生产者呼吸消耗量与总初级生产量的比值:
玉米田 荒地 Meadota湖 Ceder Bog湖
1.6% 1.2% 0.4% 0.1%
23.4% 15.1% 22.3% 21.0%
(1)四个生态系统中,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是________,总初级生产量转化为净初级生产量的比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
(2)下图表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四个种群和分解者的能量相对值。请绘制由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形成的食物网简图。
(3)根据第(2)小题的信息,在下图中用箭头和文字补充完成能量流经丙种群的情况。
25.当今全球出现的诸多环境问题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遭到破坏有关。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方面的问题。
(1)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________________3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动物种群自动调控模型,该动物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
①该自动调控模型中右侧的调节机制为________,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于________变化起决定作用。
②若此模型表示老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可看出,灭鼠时若只采用直接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请你依据此模型提出更有效的灭鼠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是五个种群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含高残留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已知水中X的质量分数为0.003 mg/L,请分析说明: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kJ) 1.6×109 1.2×109 1.1×108 9.8×107 2.9×107
0.037 0.036 0.35 0.39 3.40
①处于本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种群有________。
②若每一种生物都可被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生物捕食,请你绘出该生态系统最可能的食物网。
(4)2011年第9号热带风暴“梅花”于7月28日下午形成并两度升级为超强台风,从生成到结束给沿途多个地方带来严重创伤。下列有关灾后环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后当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
B.灾后当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降低
C.灾后恢复当地生态平衡的最好措施是大量引入不同物种
D.灾后当地居民应全部搬离原驻地
26.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水排放量增加。为解决居民生活饮用水问题,某水厂建设了水源生态湿地。下面为人工湿地群落组成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有 。
(2)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实地调查中发现,该湿地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
(3)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分解效率,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控制污水流入人工湿地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 ,使出水口处的水质达到排放要求。污水不能过量流入人工湿地,说明生态系统的 。
(4)在下图中添加用箭头和必要的文字,表示上述湿地的能量流动:(2分)
(5)该人工湿地利用了生态工程的 等原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答案
【例题解析答案:】
例1.A 例2.C 例3、B 例4、A 例5.A
例6.C 例7、C 例8、B 例9.D
【例10】(1)捕食 (2)较低 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意思正确即可) (3)生物群落 有机物(或含C的有机物) C (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缺一不可) (5)200;100
【例11】 (1)CO2 含碳有机物 (2)光合作用 捕食 线粒体 分解者的分解(或分解者的呼吸) (3)4.5×107
(4)能量流动 热 逐级递减(或单向逐级递减) (5)温室 保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控制化学燃料的燃烧,并提高能量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新能源,如水能、核能、太阳能等,减少CO2的排放量(答案合理或写出上述内容中的任意一项即可)
(6)9×108 18% 增加
【课后练习】
1、A 2、D 3、B 4、C 5、C 6、C 7、A 8、C 9、A 10、C
11、A 12、D 13、C 14、D 15、B 16、B 17、B 18.A 19.C 20.B
21、 (1)玉米鸡人牛 (2) 无 它们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食玉米秸秆、鸡吃玉米子粒) 捕食与竞争 捕食 (3)玉米(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太阳能 CO2 (4)减少 改变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
22、 (1)3 捕食和竞争 (2)18.52% (3)增加 自我调节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 X大、Y小 (4)初生演替 ②④
23、 (1)7 I、D、A A和D (2)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 (3)C C大量繁殖,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使苔类不能生长,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24、 (1)玉米田 荒地
(2) (3)
25、(1)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缺一不可) (2)①负反馈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 ②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降低环境容纳量(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①甲和乙
② (4)A
26、(1)太阳能和化学能 (2)垂直 次生演替
(3)向水体中通入适量的空气(氧气) 无机盐被充分吸收 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4)如下图
(5)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