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教案
科目:语文 年级:八年级 稿次:定稿
时间 地点
主备人 参备人 八年级语文教师
备课类型 集体备课 课题 第二十三课《马说》
课件制作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细读文章,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引导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马说》音频、有关视频
课时安排 第1课时(共2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内容及讨论记录
一、情境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 这匹千里马最终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赏识,被重用呢?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知道了。 二、文学常识 1、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3、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课文朗读 1、读准字音 祗zhǐ 骈pián 槽枥cáo lì 一石dàn 一食或尽粟shí sù 食马者sì 外见xiàn 2、大声诵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划分节奏) 四、疏通文意 小组讨论,根据注释,理解文义,翻译以意译为主。 五、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通“只”,仅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食”同“饲”,喂养的意思 才美不外见 通“现”显示,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 2、一词多义。 之: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调节音节,无意义。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 食: 食马者——动词,喂养。
食不饱——动词,吃。
策: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做动词,抽打。 3、古今异义。 安:(古义:怎么 今义:平安、安全) 等:(古义:一样 今义:等候) 4、词类活用。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用作动词 吃尽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作动词 行千里 ③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 用鞭子打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唐代著名散文家韩愈的《马说》,掌握了课文的基础知识,也明确了文章的主题。《马说》通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作者心中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也获得天下人的共鸣。
作业设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优点: 不足: 改进措施:
集体备课教案
科目:语文 年级:八年级 稿次:定稿
时间 地点
主备人 参备人 八年级语文教师
备课类型 集体备课 课题 第二十三课《马说》
课件制作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细读文章,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引导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马说》音频、有关视频
课时安排 第2课时(共2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内容及讨论记录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背诵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再来深刻理解文章内容。(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提问翻译几个重点句子。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三、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四、合作探究 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进行展示。 师问:1.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生答:《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师问:2.本文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生答:“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师问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 生答: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五、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你会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如果未被发现怎么办?
课堂总结 千里马难以遇见伯乐,几乎是古往今来大多数人才无法摆脱的宿命。然而,杜牧虽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怀才不遇,那就做自己的伯乐!
作业设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优点: 不足: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