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外国小说专题训练瑞士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外国小说专题训练瑞士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16:3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外国小说专题训练----瑞士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枕头鹅
[瑞士]胡戈 罗切尔
闭上眼,靠在鹅毛枕头边倾听。它一直在等你呢,但在把头靠上去之前,先用手拍拍它。放心,这样不会弄疼这只鹅的:只要你还醒着,它就没有感觉;只有当你睡着了,它才能取回它的羽毛。有一次,你从枕头里拔出一根羽毛,吹向空中后再也找不着了,这么做实在太大意了。别再拔它的毛了,它身上的羽毛都被拔光了,它需要这些精美的绒毛。闭上眼睛,仔细听,枕头鹅正从枕头里拔出羽毛,放到头顶上,插在脖子上或大腿内侧,它到底要做什么呢?不管怎样,它立刻变得光彩照人。
现在,闭上眼睛,别说话。我们或许可以听到它是如何蹒跚地走上房顶,现在它也许已经在楼梯间里了,它飞起来了!
有时候,它会带着你在一夜之间环绕世界好几圈,但它必须在第二天清晨赶回来,在你醒来之前,再把所有的羽毛塞进枕头里。没有哪架飞机能飞这么快。如果你想和它一起飞,就必须先把眼睛闭上,这样才不会感到晕。
枕头鹅常常去远行,这一点和鹅一样,鹅从不把家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正是因为枕头鹅到处游历,所以它和所有游览者一样,也喜欢讲述自己的见闻。其实你叔叔也不例外。不过,你还记得吗,你第一次和同班同学去爬山,回来后也津津有味地谈论了好几天呢?枕头鹅到过各种完全不同的地方,但它的聒噪并不只是因为它到处远游。
现在,枕头鹅并不只是去拜访那些栖居在尼罗河、南美奥利诺科河这些大河河畔的鹅,更主要的是去探望那些处在危险中的鹅。借助你的羽毛,它也会飞往夏威夷你在电视上曾经见过这座群岛。枕头鹅去那儿寻找三明治鹅。
三明治鹅在夏威夷的熔岩上四处逃窜,它们在火山坡上艰难地度日。人类不仅自己追捕它们,还派出了野狗、野猪和猫鼬。三明治鹅听不到它们逼近的脚步,因此当它们呼救时,常常已经在这些猛兽的口中了。
枕头鹅游览着这个曾经属于鹅的世界,直到它来到了一个像纽约一样的大都市里。那里坐落着摩天大楼,却再也没有鹅群,只有零星几只鹅躲在树枝上和柳树权间。
幼鹅们都不再去那些运河了,因为它们爬不上又高又硬的河沿。枕头鹅又继续飞往一些港口城市。当鹅靠近城市时,一般会飞得比较高,只有在无拘无束的大自然中才能低俯。但枕头鹅却从城市的高空中俯降,几乎与烟囱、塔楼和天线擦肩而过,因为它曾测量过这片曾经属于鹅的土地:以前这里窝巢相连,如今却只有小木屋和仓库。
当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时,有一次,我闭上眼睛,听枕头鹅讲火烈鸟的故事。它一身玫瑰红,在地中海和红海岸边的绿海岬安了家。今天当我闭上眼睛时,依然可以看见它们站立在那里,像士兵一样排着整齐的队列,它们的头低低地埋在身体里,长长的脖子蜷缩着,像打了结一样,仿佛忘记了什么不该忘记的事,正在苦苦思索。但是很快,它们把这事也忘了,脖子伸得笔直,又要起飞了。
当你闭上眼睛,枕头鹅或许也会跟你说起那些火烈鸟。或许它今天有别的打算一飞往南极,去找饮雪的企鹅,去那些没有人溜冰的冰原上。那里的企鹅按照个头大小整齐地排列着。虽然那儿不是一个贫瘠的地方,但是敌人在那儿过得并不舒坦:大部分猎人的手指都冻坏了。渐渐地,企鹅们也懒得飞了。它们很多时候待在水下,羽毛不断增多,都快变成鱼鳞了。小企鹅的爸爸妈妈有时会把蛋放在脚上玩耍,这时,小企鹅们就会特别开心。
枕头鹅不仅拜访亲戚,也会去看那些鹅类的鸭和鸭类的鹅。它们的亲戚关系并非能用三言两语说清楚。比如,枕头鹅的曾祖母根本不是鹅,而是一只鸭,而且是一只相当有名的鸭,因为它会法语。它被一个同样有名的男子宰杀了。那个男子身前围着一条白色的围裙,戴着一顶白色条纹的帽子,给它准备了一个华丽的坟墓。当然它也被拔了毛,这是所有禽类家族的共同命运。
在这只法国鸭祖母的葬礼上,出席者都使用最昂贵的餐具、银刀和银叉。这只鹅一直有点自负,它躺在盘子上,看上去很鲜嫩,旁边是一小勺由橙汁和磨碎的桔子皮做成的调味汁:因此人类称它为桔子鸭。
这位先辈走过无数鸭鹅走过的路:游过两岸长满植物的支流,穿过潮湿的草地和森林,经过它们的休息筑巢之地,最后走到墓地——也就是人们的胃里,他们说那是鸭和鹅的天堂。
当你早上醒来时,枕头已经被压扁了。有时枕头鹅没有时间把羽毛塞回去,但这不是唯一的原因。那突起的一端是枕头鹅飞过的一座小山,那些凹凸不仅是你头枕的地方,还是一片平静的海洋和水塘,枕头鹅和鹅群们一起在那儿停歇。这些褶皱则是你入睡后枕头鹅张开翅膀起飞的痕迹。
闭上眼吧。叔叔要关灯了。他想知道,一个孩子免受饥饿之苦,有一张可以休憩的床,不用担心炸弹的惊扰,伴着香甜的呼吸进入梦乡是什么样子。至少他想看到自己的侄女拥有这样的幸福。现在叔叔也要去睡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闭上眼”或者表达同一意思的短语多次在小说中出现,给读者展示了叔叔给侄女讲睡前故事的温馨场面,表明小说故事具有童话色彩。
B.叔叔在枕头鹅的故事中是全知叙述者,给侄女讲述了枕头鹅的游历所见。小说的叙述者也是全知的,在小说的结尾跳出来讲述叔叔的愿望。
C.枕头鹅是一只枕头在孩子睡着时变成的鹅,叔叔告诫侄女不要再拔枕头鹅的毛了,利用了儿童的同情心达到说服侄女爱惜财物的目的。
D.枕头鹅在童话故事中起到了线索作用,小说通过枕头鹅的游历及身世,讲述了三明治鹅、火烈鸟、企鹅和鸭祖母或不幸或安详的生活。
2.叔叔讲述枕头鹅的故事时,采用了插叙的手法,请简要赏析。
3.胡戈 罗切尔被称为“一位充满世界情怀的讽刺小说家”,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好记性的人
【瑞士】彼得·比克塞尔
我认识这样一个人,他能背得出整个列车运行时刻表。他把时间都消磨在车站上,整天观察火车如何进站、出站。他总是呆呆地注视车厢,注意车头牵引力大小和车轮的尺寸。铁路,这是能给他的生活带来乐趣的唯一事物。
他能识别每一列火车,知道它从何处开来,又驶向何方;他清楚每一列火车的编号,知道它挂不挂餐车,带不带邮车。他能随口报出买一张到弗拉乌恩法尔特,到奥而登,到尼特比普或任何一个小站的车票的票价。
他不上馆子,不进电影院,不散步。他没有自行车,没有收音机和电视机。他不读书,不看报,即使收到信也不拆开信封,他没有时间。他在车站上度日。只有五月或十月,列车运行时刻表变换的时候,才有几个星期不见他露面。
在此期间,他在家中将新的列车运行时刻表第一页审阅到最后一页,每发现一个变更之处,心中都有说不尽的高兴。然后,他把新的时刻表滚瓜烂熟地背出来。
偶尔也会有旅客向他打听某趟火车的开车时刻。这下,他满脸熠熠生辉。而向他打听开车时刻的人便无法脱身,非得误车不可。他不但告诉别人开车时间,还如数家珍地说出该趟车的车次,车厢的号码,有可能中转的站名,抵离各站的时刻。可是提问者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对此,他实在大惑不解。倘若有谁在他炫耀完他的真才实学之前置他于不顾,抽身而去,他就会火冒三丈,口出不逊。
他自己却从未乘过一次火车。
“坐不坐火车无关紧要。”他这样说道。他认为,有关铁路的一切,他早就了如指掌。
“只有记性不好的人才乘火车,”他说,“假如他们有个好记性,就完全可以像我一样记住各列火车的抵离时间,这样,他们就大可不必为了消磨时间去乘坐火车了。”
我试图开导开导他,对他说:“有些人喜爱旅行,喜欢坐火车,他们向车窗外张望,看看他们都经过什么地方……”
可是他勃然变色,以为我在取笑他。他说道:“这些都在行车时刻表上印着呢!”
“也许他们得坐火车赶到什么地方去呢。”
“这也不对!”他说道,“差不多所有的人总要坐火车回来的,有些人甚至早晨乘车去,晚上又乘车回,他们的记性差到这种程度。”
他开始在车站上诟骂旅客。他以为,这样一喊会使旅客败兴。
有时他大叫:“你们这群傻瓜,昨天你们不是来过一遭了吗?”乘客一笑置之,他就上前把人家从车厢踏脚板上往下拖,一面恳求人家听听他的忠告:“我会把一切都说给你们听!你们在十四点二十七分经过海根多夫,这一点我知道得清清楚楚,你们把钱白白扔在铁路上!听我说,列车时刻表上什么都有……”
甚至发展到要打人的地步。他喊道:“谁不听我的,让他尝尝味道!”
这一来站长没有其他办法了,只好明确地向他提出警告:假如再这样行为不端,就禁止他到站上来。他被唬住了。不来车站,那他就无法活下去。他一句话也不说,整天坐在长凳上,看着火车开进开出,不时耳语般地背诵着一些数字。他的目光尾随着进站的旅客,觉得怎么也无法理解他们。
故事似乎应到此为止。
可是,多年以后,这个车站新开设了一个问事处。那窗口后面,坐着一个穿制服的职员,他对铁路方面的任何问题都能回答。那位好记性的人不相信这一点。他每天都到问事处去,提出极复杂的问题,来考考那位职员。
他问道:“夏季每星期日于十六时二十四分到达吕伯克的那列火车的号码是多少?”
那位职员查阅了一本小册子,给了他答案。
他又问道:“要是我从这里乘早晨六点五十九分的火车,什么时候可以到莫斯科?”那职员又很快地回答了他。
于是,这位好记性的人走回家去,把他所有的列车时刻表一把火烧掉。
有一回他又问那职员:“车站前的台阶一共多少级?”那职员回答道:“这我可不知道。”
他高兴得一蹦老高,在车站上边跑边叫:“他不知道这个!他不知道这个!”
他跑到车站前的台阶旁,数清了台阶的级数,把数字牢牢地印在他的记忆里。此刻,在他的记忆里,所有关于列车的事都荡然无存了。
打这以后,再也不见他在车站露面了。
他在城里数台阶,从这一家到那一家,把数字记得牢牢的。现在,他记住了世界上任何书本上都没有的数据。
把全城每家每户的台阶都记住了以后,他来到火车站,走到售票处买了一张车票,生平第一次登上了火车。他要到另一个城市去数台阶,然后是另一个城市,直至数尽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台阶。他想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无论哪个职员也无法从书本上查到的事情。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为了锻炼记忆力,把火车站的很多东西包括一些琐碎的东西都记得清清楚楚。铁路就是“他”生活的全部,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爱好。
B.向“他”打听列车时刻的旅客会被“他”缠住,以致误车;“他”却乐此不疲,不厌其烦地告知旅客其他无关的事,甚至对旅客不耐烦“他”的炫耀大惑不解。
C.“他”认为坐火车的人记性不好,不知道火车要经过哪些地方,“他”还对人们坐火车离去又回来表示不屑。这说明“他”其实是个缺乏常识的人。
D.“他”骂旅客是傻瓜,并告诉旅客将要到达的站点,想以此使旅客高兴,后来“他”对旅客从谩骂发展到动手。“他”这些荒唐的言行恰恰说明“他”就是白痴。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好记性的人”是反语,有讽刺意味。小说中“他”的“好”记性,带给别人和自己的是麻烦。
B.作者以荒诞的情节刻画反常的人物,比如小说中的“他”最终因掌握了别人难以回答的数据而兴奋异常。
C.小说中“他的目光尾随着进站的旅客”一句中的“尾随”一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他”兴奋、快活的心理。
D.小说生动有趣的叙述描写和紧凑有序的情节发展,把一个怪人的故事讲述得如同传奇一般趣味盎然。
6.小说开头写主人公“他”能背出整个列车的运行时刻表、能识别每一列火车、不上馆子、不进电影院等,有什么用意?
7.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灾
[瑞士]保罗·拉斯科
就在清洁女工倒空最后一张废纸、关上灯并锁好办公室的门后,文件档案里的纸张中间有团火苗开始摇曳起来,引子似乎是那一摞薄薄的工作申请表。急切的火花在文件夹硬壳上稍作平息,火舌舔着信件,几秒钟之内便将其悉数吞噬,只留下一团黑乎乎的灰烬。
火舌从字母N开始,几分钟后便烧到字母表最后。它仍不满足,从档案柜蹿出,迅速沿塑料电缆线游走,气势汹汹地蔓延至电脑。此时电线发出的刺鼻烟雾引发了火灾警报器,自动洒水装置将射程内的一切,不管烧坏的还是未烧坏的,全部淋了个湿透,大大加重了毁坏程度。
消防队赶到火灾现场时,发现马德尔公司的招聘和人事顾问办公室已经毁于一旦。全部档案文件都无法挽救,公司必须关门停业一段时间。在深及脚踝的水面上,漂着一张轻微烧焦的照片,上面是一个40岁左右女人的脸,带着一丝苦涩的微笑。一名消防员将这张照片带回了家,女人的眼睛让他想起一幅名画。
“你是否富有远见和进取心?我们的客户——位于伯尔尼附近的一家金属行业公司——为满足现代需求已完成重组。公司新部门现有岗位空缺,急需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办公室经理(男女不限)一名。”
“职位要求:有长期人事管理的经验,高中以上学历,受过记账/审计培训。有进取心、创造力和独立精神,此外还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年龄:25到40岁之间。”
40岁以上的人不受欢迎,这种招聘广告劳拉见得多了。她刚刚过完42岁生日,已经拥有高级培训课程证书,其从业资格早就达到管理水平。几个月来她一直在努力寻找工作,但一次又一次被拒绝。大多言辞彬彬有礼:“不幸的是,我们必须通知你,在对收到的所有申请表进行仔细研究后,我们已经确定了一位更合适的人选。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你资格的质疑……”全都是冠冕堂皇的客套话。
劳拉愤怒地将《招聘广告》杂志扔进角落,它扑通一声掉进了猫砂[注]里。
日益加深的绝望已经开始在她脸上留下痕迹。她着手用化妆品来遮盖额头上的皱纹和通红的眼圈。她终于受到了邀请,下午5点到女性职业中心去参加面试。电话里,人事经理并未暗示她有多大希望,但至少她接到了面试通知。她心里没底,但她祈求好运的降临,也许这次就成功了。
劳拉早到了几分钟,在老板的接待室里坐下,一个年轻女孩正一边打电话一边准备离开。显然,她就是岗位招聘栏里说的那种“亲切友好、意志坚定、长相漂亮、能承受压力的秘书”,如今随处可见。而在劳拉看来,这女孩就是挡在那间至关重要的办公室门前的一个小小打字员,傲慢无礼,肤浅易怒。
她时常被这种大嘴巴的蠢女人挡住,并为自己遭受的羞辱而仇恨她们。劳拉做了自我介绍。此时大楼下面,一个小伙子坐在一辆租来的炫酷跑车里,正播放强劲动感的电子音乐,整个街区都遭了殃。显然小伙子是来接那个打字员的。
接下来,劳拉越来越无法集中精力。这个社会太看重年龄,只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对此她越来越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目之所及,到处都是无知和傲慢。
“芭比娃娃”离开了接待室,甚至都没有回头看一眼来跟她告别,就锁上门走了。劳拉觉得自己的等待没有意义,变得遥遥无期,顿时感到绝望。她站起身来,踮起脚尖悄悄地走到文件柜前。她打开手提包,从里面取出一个小瓶,拧开盖,迅速放到求职申请表中间。接着她又坐下,努力让怦怦直跳的心平静下来。
当衣着优雅的女经理终于从办公室出来请她进去时,她看见对方朝她挑剔地瞥了一眼,立刻便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机会了。女经理很快就切入正题。她几次道歉,让劳拉相信错不在她,但是除了深深的遗憾,她表示对超过一定年龄的女性也无能为力。她们不再受欢迎,如今社会更看重别的更迫切的价值。但是从对方的语气中劳拉并未听到丝毫怜悯。
她离开办公室,一无所获。回家路上她去了一家酒吧。至少在那里她可以和人们聊一些开心的话题,她不用担心自己的年龄,她可以把那个“意志坚定、长相漂亮”的秘书抛到脑后。
在轻啜第二杯干马丁尼鸡尾酒时,劳拉听到消防车警笛大作。她微微一笑,又点了第三杯酒,这对她来说可不是常有的事。
女性职业中心已被烧成灰烬。一切都无法挽救,消防员的靴子上沾满了打湿的一团团灰烬和灭火器的泡沫。
一名消防员捡起一张烧焦的照片,把它带回了家。照片的上半部分还没被烧毁,鼻子、眼睛、前额和头发还清晰可见,脸上带着苦涩的微笑。接着他盯住她的眼睛,认了出来,马上意识到这绝不是最后一次火灾。
(有删改)
[注]猫砂,指用来掩埋猫的粪便和尿液的东西。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苗开始摇曳起来,引子似乎是那一摞薄薄的工作申请表”点明了火灾的源头,也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B.劳拉在老板的接待室里看到了一个年轻女孩,文章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她“亲切友好、意志坚定、长相漂亮、能承受压力”。
C.“芭比娃娃”代指年轻的女秘书,“没有回头看一眼”“锁上门走了”通过动作描写塑造了她的形象,劳拉感受到的是她的傲慢。
D.“接着他盯住她的眼睛,认了出来,马上意识到这绝不是最后一次火灾”,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火灾的悲剧还可能重演。
9.画横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0.有评论认为小说的标题“火灾”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内涵丰富。你是怎么理解标题“火灾”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C“利用了儿童的同情心达到说服侄女爱惜财物的目的”错误。目的并非“爱惜财物”,而是关爱自然和生态。由第一段“别再拔它的毛了,它身上的羽毛都被拔光了,它需要这些精美的绒毛。闭上眼睛,仔细听,枕头鹅正从枕头里拔出羽毛,……”可知,羽毛是枕头鹅飞行环游世界的载体。叔叔希望通过枕头鹅游历世界时的所见让侄女看见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以至威胁动物生存的严重后果,借以表达文章的主题。
2.内容上:插叙了“叔叔”儿时梦见枕头鹅和他讲的关于火烈鸟在地中海、红海安家的故事,丰富文章内容。
结构上:火烈鸟在地中海安家的和谐与如今城市中只剩仓库和小木屋,不见鸟类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使情节更丰富。
主题上:表达了作者对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痛惜,批判了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以至威胁动物生存的严重后果。
3.语言上,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鹅群们的现实遭遇形成强烈反差,充满讽刺意味:作者把用来制作三明治的鹅称为“三明治鹅”,把餐桌上用果汁调味过的鸭称为“桔子鸭”,看似幽默风趣,实则充满讽刺意味。手法上,运用童话的童真童趣手法、对侄女的亲切语言与鹅群们现实遭遇形成强烈反差,充满讽刺意味。选材上,游历世界的主人公是一只被人类扒光了毛做成枕头的枕头鹅,和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反差,充满讽刺意义。主题上,文章借枕头鹅游历世界时的所见讲述了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以至威胁动物生存的现状,立足于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既有世界情怀,又充满讽刺意味。
4.C
A.“为了锻炼记忆力”错,根据原文“倘若有谁在他炫耀完他的真才实学之前置他于不顾,抽身而去,他就会火冒三丈,口出不逊”可知,是为了炫耀而不是为了锻炼记忆力。
B.“对旅客不耐烦‘他’的炫耀大惑不解”错,“他”大惑不解的是旅客对“他”的知识不感兴趣,当旅客对“他”不耐烦时,“他”则动怒。
D.“想以此使旅客高兴”错,应是“败兴”。
5.C“兴奋、快活”错,应该是“失落、郁闷”。
6.小说开头写“他”的“勤奋”“认真”能干”不是要赞扬“他”,而是为下文写人们厌恶“他”做铺垫。小说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使人物形象和主题更突出。
7.小说讲述了一个人,记住了很多不必记的知识,并喜欢炫耀,以致出现很多反常行为,最后发展至以获取毫无用处的知识为乐。批评了生活中一些人僵化、固执、好卖弄的迂腐思想。(其他答案,紧扣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8.B“文章使用了夸张手法”分析错误。结合“显然,她就是岗位招聘栏里说的那种‘亲切友好、意志坚定、长相漂亮、能承受压力的秘书’”“这女孩就是挡在那间至关重要的办公室门前的一个小小打字员,傲慢无礼,肤浅易怒”可知,这里不是“夸张”,是“反语”。
9.①再次叙写了消防员捡到一张烧焦的照片,与小说前面形成照应。②通过消防员的观察强化了这个女人的形象特征,女人的面部表情体现出她内心的痛苦和绝望。③更强烈地暗示了这场火灾与这个女人的关系。
10.①这是人为的火灾,是劳拉放火导致的火灾。②这里的“火灾”也喻指劳拉心中的怒火,表现了她的痛苦和绝望之情。③“火灾”还代指灾难,揭示了就业歧视问题将带来严重的社会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