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韦名小说(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韦名小说(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16:4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韦名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鹅飞时
韦名
湖不大,瘦瘦长长,湖水却和天空一样湛蓝。湖边,亭台楼榭,白杨挺立,新柳含露,翠竹摇曳。湖里鱼儿成群,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没入水中。岸上的景像倒映在水里,恍如地上一个世界,水里一个世界。一对被湛蓝湖水邀约而来的天鹅,如同两朵硕大的白莲般盛开在水面。
第一天上班,途经湖畔的那一刻,我惊叹这湖的美,真是人间仙境啊!
那天早晨,天空水洗般蓝。早早起来的太阳,又格外辛勤地照料着世间万物。
远远地,我就发现湖边亭子里,有个老者托举着相机,对着湖里。
走近了,才发现老者坐在轮椅上。老者梳着一头齐整的银发,穿着一件洁净的灰色夹克上衣,脖子上吊着相机,两个胳膊肘分别撑在轮椅上两腿膝盖处,一手托举着相机,眼睛全神贯注聚焦着湖里一对悠闲休憩的天鹅,一手似乎随时准备按下快门。
湖里的这对天鹅,长着白瓷般光洁的羽毛,曲颈低头,似沉思,似小憩,闲雅胜如仙子。
老者托举了一会相机,感觉湖里的这对天鹅睡熟了,一时半会醒不来,于是轻轻放下相机,拿起轮椅边地上的杯子,喝水。
“早上好。拍照呢?”我在老者身后驻足站了一阵子,不忍心打扰老者的专注,直到老者喝水休息,才和他打招呼。
“早上好。是的。”老者看了我一眼,点了点头,眼睛又盯回了湖里。
“这景好。蓝天白云,竹影倒映,鱼游鸟戏。”
“我在拍天鹅。”老者无意听我抒怀。
“天鹅之飞铁为翼,射生小儿空看得。”我随口吟出了辽人萧总管的诗。
“飞翔最美丽!”老者这回也诗意起来,“我只拍飞翔的天鹅。”
“您继续。”我抬脚赶路,和老者话别。
那日下午,下班回家又经湖边。
“还在拍呢。”
“是的。是的。”
“拍到天鹅飞翔了么?”
“没呢!”
第二天,又是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我如常出门上班。
远远的,我又发现了湖边亭子里的老者。
“又来拍照。”
“是的。”
这一天,我急着上班,没和老者多聊,匆匆走了。
当天傍晚,天上无晚霞,天黑得快。下班前有人找,迟了点离开,经过湖边时,天几乎黑了,不见了老者。
我心想,老者或许拍到天鹅飞翔,早早回家与人分享了。我也似乎看到了湛蓝的湖面上,一对天鹅迅速张开宽大的翅膀,逆着微风,优雅地、轻盈地腾空而起……
不料,第三天上班,我又遇见了老者。
“还没拍到呢?”
“还没呢。”老者毫不沮丧。
那天晚上,我有应酬,吃完饭坐车回家,没经过湖边。随后几天,我出差了。出差回来,早晨上班,我又远远看见了坐在轮椅上的老者。还是每天见到的标准动作,不同的是,那天早上秋风起,老者一头齐整的银发被风吹散了,耷拉着,如乱云飞渡。
老者却如我第一次见到般从容。
“还来拍照呢。”
“是的。习惯了。”我没问老者定格到了天鹅飞翔没有,老者却主动说,“一周了,相机里还是空白呢。”
“……”我有点吃惊。
“天鹅一定会起飞的。”老者从容地安慰我,“一定能拍到飞翔的天鹅。”
岸边,风停了,空有一身高大挺拔枝干,却长出无数弱不禁风枝条的柳树,静静伫立着。
我为老者感到惋惜,我也惊叹老者的执着与坚守。心里突然怨恨起湖上这对不谙人情世事的天鹅。我真想从地上捡块小石子朝水里扔,把正在湖里挺脖昂首、如将军般悠闲游荡的这对天鹅惊吓起飞。
“被惊吓起飞的天鹅,眼里写满恐惧,全然没有天鹅应有的雍容华贵和优雅大气,更少了那种王者之尊,这样的照片,不拍也罢。”老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
我更惊叹老者的执念,不敢俯身捡石头,连说话的声音也小了下来,生怕惊吓到湖里的天鹅。
“我会天天来的,直到拍到天鹅起飞。”老者看着我离开时失落的神情说。
如是一月,老者天天来湖边亭子里拍照。
我知道,这一个月里,老者一次也没拍到湖里那对天鹅起飞——我问过了公园管理处,为什么没见天鹅起飞?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天鹅不会飞。因为,湖里的这对天鹅是从外面引进来的,公园管理处怕它们飞走了,对它们进行了特殊处理——断翅,即把这对天鹅各一侧翅膀尖端的指骨截断。
得知真相的那一刻,我如坠冰窟窿。
转眼,我到这个城市工作一年了。一年里,老者天天如是,每天早早到亭子边,守着天鹅起飞。在一个无阳光无晚霞的下午,我再也忍不住了,告诉老者真相。
“我知道。”
“您知道这事?”
“这是我经手的。”老者刻意把事情说得轻描淡写,“那时我是这个公园管理处的管理员。”
原来如此!
(选自《羊城晚报》2019年1月21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的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且颇具美感,为小说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B.“是的。是的。”“是的。习惯了。”老者的回话显示他对“我”的打扰充满烦怨。
C.“我”迟迟未告诉老者天鹅不能飞,是害怕他心里受到伤害,表现出“我”心存友善。
D.小说结尾情节发生突转,虽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已经做了铺垫。
2.“我”在作品中有何作用?简要分析。
3.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对老者拍飞翔的天鹅一事(从拍飞翔的天鹅的过程、不可能成功、不能拍到天鹅飞翔三个角度)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有芳邻
韦名
那一年台风,洪水冲毁了一切。我们一家搬进离村几里之外一座废弃的粮库暂时安家。
几千平方的粮库,住着我们一家三口,空落落的。那时候,一家人最希望的是晚上有人来串门。为此,妈妈准备了黄豆、花生,炒好存好,家人舍不得吃,专候客人——可是,晚上谁会来呢?
没人气的凄惶日子过了大半年,一天,复退军人张才来看粮库。张才进了粮库左右扫了几眼便对爸爸说,腾几间房子,他一家也过来住。
只要是个人来就行,别提多高兴了。我们一家赶紧腾房子。
芳邻张才不愧是军人出身,干脆利落,头天一说,第二天就带着老婆和大大小小7个儿子,开着一辆四轮车把家搬了过来。
尽管当天晩上,张才的7个儿子比硕鼠还厉害,把粮库翻个底朝天,也把我家存的黄豆、花生扫光了,但那天晩上,我们一家睡得异常安稳。
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矛盾就来了。
搬进粮库后,爸爸请人在粮库门口修了个沼气池,准备用来照明和煮食。好不容易积了三个月的肥,气刚用上。张才的四轮车每天进进出出,把沼气池的铸铁盖压裂了。妈妈就和张才说:“张叔,你的四轮车进出时小心点,别把铁盖压坏了。”
“还用什么沼气?改用电用煤!”张才毫不理睬。
第二天,四轮车出门时,没避开铁盖,重重地把铁盖压成了两半。
“张叔,你怎么这样呢?”妈妈冲着轰轰响的四轮车喊。
张才看了妈妈一眼,车没停就走了。爸爸出来后,让妈妈不要嚷,然后用铁线把盖子箍好了。
晌午时分,爸爸妈妈在地里干活,张才的四轮车拉回了满满一车土。
“把沼气池给填了!”张才招呼他的大儿子、二儿子。
“你们干吗填我家的沼气池?!”我冲上去阻止他们。
“小毛孩,懂个屁!”张才老鹰捉小鸡般把我扔开了。
我爬起来又冲过去,还没等我靠近沼气池,张才一手把我夹起来,另一手从车上抽出一根绳子,把我牢牢绑在我家门上。
中午,爸爸妈妈回来了,看到被填得严严实实的沼气池和被绑着的我,从不大声说话的爸爸从家里拿了一把刀冲出家门……
“你想干什么?”张才端着一碗粥边吃边迎上来,“你有一把刀,我家里有两把更锋利的。”
张才的大儿子马上把两把刀递给他。张才没接。
铁塔般的张才横在瘦弱的爸爸跟前,就像横着一堵墙。
爸爸把刀狠狠地砸进了地里,然后蹲下去哭了。
没了沼气,只好改用电。工人来拉线时,张才甩烟给工人,要求工人用黑胶布包严接头,不能马虎——不明就里的还以为他是主人。
“老李,这用电可不比用火,要注意安全啊!”张才甩了根烟给爸爸,全然忘记了前几天两家人还拿刀相对。
爸爸下意识地接住了烟,却仍然气鼓鼓地张了张嘴没搭话。
沼气池事件后,我们两家的日子倒还平静,没再闹什么别扭。
不久,张才带着几个儿子开始挖沙。
挖沙一年,张才先把粮库门口的烂泥地全铺上了水泥。后来,他又赶在当年的台风来前,叫人拾掇粮库的平房屋顶。粮库里,你进我退,大部分的平房都被张才家住上了,我家人少,只用了四小间。屋顶拾掇到我家边上时,工人正准备收工。“停什么停,台风要来了,都给拾掇好后再下来!”
我家住的三间平房屋顶也被拾掇一新,挡住了这一年的台风,却让妈妈又气又笑地洗了三天东西——我家屋子一点准备也没有,东西尽染上白灰!
又是一年台风季节。那天,我的芳邻张才把正在给我们三年级上课的吴校长喊出课室,“台风快要来了,我明天来修房,让学生歇假!”
校长看着耀眼的天,又看着一本正经的张才,说了一句“莫名其妙!”
第二天,张才果真带着十几人,开着四轮车来了,“修房啦!修房啦!”
张才一吼叫,我们一哄而散。
“谁叫你来的?胡闹!”校长怒不可遏。
“上屋!上屋!”张才理都不理校长,招呼工人。
三天后,学校所有屋顶焕然一新。我们重新上课两天后,台风真的来了……课室里,没了雨水玩,我们很惆怅。校长却是又高兴——学生终于不用淋雨了,又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张才会来讨要工程费?
张才一直没来讨工程费,直到我小学毕业,全家搬进了城里,换了新的芳邻。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始部分写一家三口的“空落落”,准备了食物又“舍不得吃”,表现了受灾后的人们空虚、寂寞的心理。
B.小说中的“爸爸”“妈妈”心地善良,但与邻居产生矛盾时只知迁就、退让,又足见他们的性格胆小、怯懦。
C.小说中校长在高兴之余又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张才会来讨要工程费”,这一矛盾心理反映了张才不被人理解的状况
D.小说结尾写到“换了新的芳邻”,这一“新”字暗含“我”最终对张才一家人的肯定,又照应了文题“家有芳邻”。
5.文中多处写到“台风”的到来,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6.美国小说理论家卢伯克说:“小说技艺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角度问题——叙述者所占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调节。”小说以“我”为视角来叙事,对塑造张才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何好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1984年的北风
韦名
那是1984年的冬。
①北风那个吹呀,吹得叫人不敢轻易出门。
市委礼堂里,坐满了人。
“中国第一支股票在上海诞生啦!”礼堂主席台上,某科技公司老总郭学激动万分地向台下听众宣布,“11月14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这一天,人们早早排队购买中国第一支股票,人龙头尾不能相望,盛况空前!”
“今天,我们这里也要诞生一个历史性时刻!”郭学提高了音量,“滨海市第一支股票也将要在这里诞生!”
会场四个角落,有人带头鼓掌,但全场响应不热烈。
“我们发行股票,宗旨就是……” 郭学望了望会场,突然站起来,“今天借你一桶水,明天还你一桶油!”
会场四个角落带头鼓掌的也站了起来,掌声十分响亮。
这是滨海市首支股票认购会。台上激情四溢的是发行股票的公司老总郭学——人称“郭大胆”的滨海市前副市长,退休后发挥余热,与人合办了一家高科技公司。
尽管认购会在市委礼堂举行,也坐满了人,可会场里的人各怀心事:有的好奇来看新鲜,有的碍于面子撑台面,有的干脆不屑一顾看笑话……
②北风呼呼地吹,从礼堂洞开的木门灌进来。
“上海离我们太远!”
“股票是什么东西?”
“一张纸的玩意有用吗?”
……
台下小声嘀咕着。
要让大家掏出“真金白银”来换一张企业的内部认购纸,很多人舍不得。
“股民投资就是要有回报,给股民最大的利润是我们企业的责任!”郭学慷慨激昂。
正在这时,一个人神色匆匆地从礼堂左边小跑上主席台,递给郭学一张纸条。
郭学停了停,折起纸条,放进口袋。
“我们为什么只发行2000万股?多发行点不行吗?我说,绝对不行!我们要对投资者负责,让投资者有高回报!”郭学顿了顿,“刚才,秘书递给我一张纸条,吓了我一跳,让我很为难!”
台下稍稍安静下来。
郭学眼光扫了扫会场,一脸难为情。
送纸条上去的秘书却一脸煞白!
“刚才啊,秘书告诉我,我们计划发行2000万股,可目前登记认购数量已超过2000万!”郭学掏出纸条,认真看了看,轻轻拍在主席台上。
台下顿时鸦雀无声。
“我们滨海人的创新精神让我感动!”郭学语气高昂,“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买到滨海市第一支股票,我看只能这样,在认购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一律按登记认购数额的80%给!”
会场起了点小骚动。
“把20%留给更多的滨海人!”郭学完全变成了从前的副市长角色。
一阵更大的骚动过后,很多人悄悄离开了座位。
③北风还是呼呼地吹,直灌会场。
动员讲话结束后,郭学带着三名副总经理从容走下主席台,到礼堂左侧贵宾室休息。
工作人员忙着引导大家到礼堂入口处登记认购股票。
秘书心急如焚,急冲冲跑进贵宾室,“郭总,您看错数了,目前只认购了210万,不是2100万啊!”
“啊?!”三名副总张大嘴,瞪大眼,不知所措。
“我看错了吗?210万股,对啊!”郭学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掏出纸条,认真地看了看,严肃地说:“对外统一口径,就是2100万!”
“可是,到时认购数量不足2000万,股东大会就开不成,意味着我们股票发行失败!”一位副总颤抖着说。
“今天来的都是冲着郭总您的面子,不是真来认购股票的!您还要按照认购数额度来打折,怎么发够2000万股?”负责动员市里方方面面来撑台面的副总先前吃了不少闭门羹,对参会人员会不会认购,心里明镜似的。
“当初就不应该搞什么融资发行股票,这下骑虎难下,搞不好要难堪了!”
……
④北风呼呼地吹进来,贵宾室里,三名副总如坐针毡。
“都给我稍安勿躁,不到最后一刻,不能轻言放弃!”郭学依旧不慌不忙。
经过极其漫长的三天煎熬等待,210万的认购数量当真变成了2100万——很多人认为这么多的人抢着买,股票肯定是个好东西,也跟着去买;还有的听说认购数量要打折,生怕买不到,还托关系要求多认购……
周一股东会如期举行。“今天借你一桶水,明天还你一桶油”的标语挂满了市委礼堂四周。
那是1984年的冬。北风那个吹呀,吹生了滨海市的第一支股票,也吹响了一个叫“郭大胆”的人的传奇故事。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人公郭学看错秘书纸条上的数字,以致在股票发行动员会上信心满满,结果反而促成了股票发行的圆满成功。
B.尽管老总郭学慷慨激昂、口若悬河,但发行会上人们的反应并不热烈。反映了人们对股票这一当时社会新生事物缺乏了解,也表现出人们的经济并不宽裕,这正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写照。
C.小说的故事并不特别复杂,但作者通过语言、环境、表情、动作等描写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D.小说中1984年11月14日是中国第一支股票发行之日,滨海市新成立的某科技公司也试图借此东风发行本市第一支股票。
8.结合文本分析主人公郭学的形象特征,并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9.小说行文中反复对北风进行描写,试结合文本,任选三处分析其在情节过程中的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须巷
韦名
龙须巷虽然数百年出不了龙,却因县衙所在,永不贫瘠。巷里的人也多得教化,民风淳朴。解放后衙门里面是公社,外面是派出所,一般人轻易不会到。1960 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却齐齐进了派出所。
1960 年的龙须巷,路面还是清一色油麻石,走在上面梆梆响。但那时,更响的是肚子, 一天到晚,我们肚子咕咕响。见了路上像番薯一样的石块,眼睛都发直。巷子里的大人开始有人脚浮肿如水桶,我们小孩子个个皮包骨,面黄肌瘦。
“我找到吃的啦!”那天,高个子猴神秘兮兮地把我们几个叫在一起。猴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头,他告诉我们,每三天有个外地人挑着两筐东西经过龙须巷,“我侦察过了,他挑的可是豆箍,能吃!”
“怎么才能弄到?”猴这一提醒,大家都记起了这么一个人,可挑担的是个壮小伙,不好下手。
“大家听我的。”猴成竹在胸,咬着大伙的耳朵详说。
煎熬两天后,是挑担人经过龙须巷的日子。我们按照猴的部署,早早到位。
后晌午,挑担人来了。当他进入我们的预定区域后,猴给山羊使了个眼色。山羊是我们这群人里跑得最快的一个。按照猴的计划,山羊找到机会,从挑担人筐里抽出一柄豆箍,然后狂奔,甩开挑担人。在挑担人追赶山羊的时候,其他人一哄而上,每人拿走一柄豆箍,分散跑开……
不得不说,猴的计划是一个完美的计划。山羊得手了,挑担人果然中计,放下担子,狂追山羊。我们一哄而上,拿了东西又一哄而散。
我们得手了!山羊却未能脱身:山羊被“俘”了——被挑担人送到龙须巷派出所。
失手的山羊,供出全盘计划和全部参与人。
我们全都落在了迷瞪眼的手里。
迷瞪眼是派出所的一名胖警察,话不多,长着个刀疤脸。据说是打日本鬼子时落下的伤疤。
迷瞪眼是有名的狠角色,他的狠招,龙须巷里传得很神乎。即抓住了人,先是一瞪。迷瞪眼的一瞪,眼里放青光,就像一把利刃,能把被抓的人剜得心虚发毛。再是一吼,“老实从宽,抗拒从严!”这八个字,从迷瞪眼的嘴里吼出,字字如炮弹,打得屋里的蜘蛛网都会乱颤。一瞪一吼还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一拍。迷瞪眼一拍,简直是地动山摇。这三招都还不行,那就用最后一招——上手段。龙须巷里传他的手段很多,但谁也不知道迷瞪眼上的什么手段——没人经历过。
许是有狠角色迷瞪眼在,许是龙须巷本就民风淳朴,迷瞪眼一年到头没多少案子可办。落到了迷瞪眼手里,我们料想一定没有好果子吃,吓得面如死灰。
“把拿走的豆箍都交回来!”迷瞪眼一瞪,我们个个都把头垂到了裤裆里。
“同志,他们是抢不是拿!”挑担人纠正迷瞪眼。
“是你办案还是我办案?”迷瞪眼瞪了挑担人一眼。
挑担人嘴张了张没再说,脸却憋得通红。
“听到没有?赶紧把拿走的豆箍交回来!”迷瞪眼不看挑担人,朝我们吼,“再等待处理。”
除了山羊,我们赶紧离开派出所,去找刚刚藏起来的战利品——六柄黑黑硬硬的豆箍,完完整整交回派出所。
“还有这个。”迷瞪眼指着挑担人刚才连人带赃带回的一柄豆箍,“点点数,齐了没有?”
“齐啦。”
“齐了还不走?”迷瞪眼吼叫挑担人。
“他们,他们……”看着吓人的迷瞪眼,挑担人欲言又止。
“他们会得到处理的!”迷瞪眼不耐烦了,转过身对着站了一墙的我们吼道,“罚你们一周劳动改造。一周后回来派出所报到!”
挑担人满意地挑着担子走了。一墙的芦柴棍齐刷刷低垂着头。
60 年的夏天,这是我第一次进衙门里的派出所,第一次和小伙伴们接受劳动改造。这一年,我六岁。
迷瞪眼给我们安排的劳动改造,是到一片旱地帮派出所拔花生。那是一周幸福的劳动改造,尽管头上烈日炎炎,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但我们像掉进油缸里的老鼠,每天花生吃得饱饱的。
一周后花生拔完了,劳动改造也到期了。我们齐齐到派出所,向迷瞪眼报到。
“滚!”迷瞪眼好像忘了我们的事,迷瞪着眼,大声喊着,赶我们走。
清一色的油麻石,梆梆声四起。
“您还记得我们当年偷豆箍的事吗?”多年后,我回到龙须巷,专门去看迷瞪眼。
“是啊。”迷瞪眼很老了,眼睛更加迷瞪,人却异常清醒,一会反问我,“花生,好吃吗?”
我双手紧紧握着迷瞪眼的手,一个劲点头:“这是您老当年刻意安排的劳动改造?”
“龙须巷民风淳朴!”迷瞪眼答非所问。
温煦的阳光照进龙须巷,斑驳迷离。一群小孩远远从阳光中跑来,巷里梆梆的响声依旧十分清脆。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反复提及故事发生的年份,强调了时代的特殊性,为迷瞪眼对孩子们做出的特殊处罚提供了背景。
B.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如开篇“我进了派出所”,猴布置计划时的“咬着耳朵详说”,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迷瞪眼对孩子们用特殊的方法予以爱护,对挑担人却缺乏耐心、态度冷淡,体现了该人物爱憎分明的特点。
D.小说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又多处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轻松幽默,生动活泼, 读来饶有趣味。
11.请以迷瞪眼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12.小说以一个场景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修车老汉
韦名
桥下的修车老汉死了。听说死得很惨,在桥上被汽车撞得血肉模糊。
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就像天空中的流星一闪即逝,再平常不过。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烈日下推车,在桥下找不到修车的,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在这个城市里骑车上下班,常常会遭遇一些尴尬:早上准备骑车出门,发现车子丢了;火急火燎担心上班迟到猛踩脚踏板,轮胎遭遇不测,扎上了钉子铁块,瘪了。
那天,我本来起床就晚,正匆匆赶路,骑行到桥上时,忽感脚下变重。下车一看,轮胎泄气了。
我有些沮丧,推着车子过桥。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的路边修车档:一个黑乎乎的塑料盆装着半盆黑乎乎的水;一个皱巴巴的蛇皮袋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剪刀、铁锤、钳子等工具;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月饼盒装着气芯、螺钉、垫片等细小物件;一个还算精神的打气筒直立在一边……这就是老汉修车档的全部。
一头白发的老汉正在给我前面一位女士补胎。不用说,又是一位中了招的主。
“赶紧帮补一下!”屋漏偏逢连阴雨,心想迟到了挨领导批是肯定的,前面那位推车一走,我就催促老汉。
“嗯!”老汉接过车,一双粗糙油污的手麻利地动起来。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钉子。
“路上长钉了!”看到这两个钉子扎破了我的车胎,害我上班迟到,我气不打一处,拿话损老汉——报上常讲,有些人晚上在马路上撒钉子,白天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
我怀疑老汉,边说边观察老汉的反应。
“嗯!”老汉听出我的话外音,抬了下头,应了一个不置可否的单音字后,低头继续干活儿。
老汉抬头瞬间,脸上风干了的皱纹格外显眼。
“现在的人,人心不古,见利忘义!”我心存怀疑,却又苦于没证据,还得求助于他,心里愤愤不平,继续用言语发泄愤怒,“卖棺材的恨不得亲自去杀人,开药店的巴不得全城投毒……”
“嗯!”老汉这回头没抬,手也没停,又是不置可否地应了个单音字。
心虚了吧?话都不敢接,就像抓了小偷现行,我一脸正义。
“好了,两块!”老汉停下手中的活儿,站了起来,拍了拍微微驼着的背,言简意赅。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老汉站起来的那一瞬,我突然有心悸的感觉——这个老汉,特别像我乡下的父亲,苍老、能干又有些狡黠。
但愿钉子不是你撒的,但愿善良在你那儿还有一丝尚存。看着这像父亲一样的老汉,我把到嘴边更恶毒的话咽了回去。
这是我第一次跟老汉打交道。
没多久,我再次中招光顾老汉的修车档。依旧是麻利的动作,依旧是“嗯”到底的言简意赅。
老汉修好车站起身捶捶腰。而我再次面对老汉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我不再有心悸的感觉,我更多相信我的判断,他就是撒钉子的人——我看到他的铁盒里有好多一模一样的钉子!
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终于还是被我抓了现行。
那天要陪领导坐早班机出差,天刚蒙蒙亮,我就骑车出门去单位。
清晨一切都还睡意矇眬,路上车少人稀。上桥时,远远见到一个黑影和我相向而行。黑影在桥上走走停停,时而弯腰,时而直行,怎么看都不像正常赶路的。
一开始,我没怎么在意,或许是黑影落下什么东西,在桥上寻找。靠近了,从微驼的后背和苍白的头发,我认出黑影是修车老汉。
难道是趁着车少人稀,在马路上撒钉子?
“干吗?”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
兴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注意到我已逼近,被吓住了。老汉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
“嗯!”老汉发现是我,顿时轻松了下来,“吓死了!”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在晨曦中分外耀眼,我却没了心悸和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
“你怎么能这样?”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绝对够大。
“嗯!啊?”老汉还是言简意赅,只比刚才多了一个语气词。
“别再这样了!”哎!赶路要紧,而且,面对像乡下父亲一样的老汉,怎么说他好呢?
出差回来好长一段时间,我的车子好久没中招了。也许老汉的丑事被我撞破,良心发现,不再撒钉子了,他的生意也似乎冷清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
我每次都是呼啸而过,不停一分一秒。
有很长一段时间没见到老汉了,桥下的修车摊也不见了。直到有一天,我在晚报上看到一则报道: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撒在桥面用来扎自行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
怀揣着那份报纸和深深的歉意,我骑车出门,来到修车老汉昔日的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他那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和微驼的腰背。
我仿佛又看到了乡下的父亲。
1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路边修车档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侧面反映了“修车老汉”身份的卑微和生活的贫困艰辛。
B.“修车老汉”对“我”简单的回应“嗯!”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表现出他的不善言辞、大度平和。
C.“铁盒里有好多一模一样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等描述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D.小说中的“我”是一位主观臆断,对“修车老汉”有误解、有偏见,心理阴暗的普通职员形象。
14.“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小说中这句对老汉的特写反复出现,请赏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15.小说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
B“显示他对‘我’的打扰充满烦怨”曲解文意。“我”不是“打扰”,是善意的关心;老者也不“烦怨”,这里体现了老者的坚守与执着。
①“我”是小说线索性人物,将全文串联成有机整体,使情节集中紧凑;②“我”是故事的讲述人和见证者,运用第一人称讲述,可使故事更真实可信;③借助“我”的见闻感受,衬托老者形象,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3.①老者拍飞翔的天鹅不可能成功,说明对天鹅的伤害不能弥补,其行为导致的结果无法修复;②老者明知不能拍到天鹅飞翔却一直坚守,以此表达内心的忏悔;③拍飞翔的天鹅的过程是对天鹅的陪伴与守护,也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救赎。
4.B结合“张才毫不理睬”“第二天,四轮车出门时,没避开铁盖,重重地把铁盖压成了两半”“妈妈冲着轰轰响的四轮车喊”“张才看了妈妈一眼,车没停就走了。爸爸出来后,让妈妈不要嚷,然后用铁线把盖子箍好了”“我冲上去阻止他们”“爸爸妈妈回来了,看到被填得严严实实的沼气池和被绑着的我,从不大声说话的爸爸从家里拿了一把刀冲出家门……”等分析,“只知迁就、退让”错误,也与邻居理论。
5.①推动情节发展,“台风”的到来导致了“我们一家人”和张才一家人成为邻居;②丰富人物形象,后来“台风”的到来让人们更加了解张才;③表现小说主旨,面对“台风”灾难时人与人之间的无私互助的精神。
6.①“我”是叙述者,以“我”的观察为主线,更能客观表现张才外表的蛮横和内心的善良,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我”是事情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使张才的形象更真实可感;③“我”是感受者,“我”前后的心理变化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张才由不理解到最终接受的过程。
7.A“小说主人公郭学看错秘书纸条上的数字”中“看错”错误,依据原文“‘我看错了吗?210万股,对啊!’郭学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掏出纸条,认真地看了看,严肃地说:‘对外统一口径,就是2100万!’”由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可见,他是故意看错的。
8.形象特征:(1)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开风气之先——创办公司、发行股票。(2)沉稳大气、处变不惊——股票认购不足时。(3)机智权变且令行禁止——故意看错、打折诱买
看法:(1)正面:改革之初,为达到目的,运用一些手段,可以理解。
(2)反面:无论目的如何高尚,采用欺骗手段终不可取。
9.(1)首段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侧面交代时代背景。
(2)“北风呼呼地吹,从礼堂洞开的木门灌进来”,衬托人们对股票的不热心与不了解。
(3)“北风还是呼呼地吹,直灌会场” 暗示股票发行动员会可能失败。
(4)“北风呼呼地吹进来,贵宾室里,三名副总如坐针毡”侧面表现了三名副总的焦虑、不安。
10.C“体现了该人物爱憎分明的特点”错误。孩子们抢夺豆箍本身就是错的,被卖豆箍的人送到派出所,迷瞪眼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保护了孩子们,并不是要体现他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
11.①典型化的动作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迷瞪眼说话前总是“一瞪”,说话时总是“吼”,言语威严干脆,表明他的刚硬果断。(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答任一点,或从细节描写角度作答,均可得分)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如龙须巷里对迷瞪眼的传闻,“我们”和“挑担人”对他的态度,表 明他带给人的强大威慑力。③欲扬先抑(对比)。先写迷瞪眼的“凶狠”和后文他刻意安排“劳动改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他的温暖柔软,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12.①用眼前的温暖实景收束全篇,将现实与过往叠加,耐人寻味。②呼应前文。照应了前文多处“梆梆响声”的描写,在结构上使前后勾联。③深化主题。依旧清脆的“梆梆响声”象征了在人情温情的呵护下,淳朴的民风得以保持。
13.D“是一位主观臆断,对‘修车老汉’有误解、有偏见,心理阴暗的普通职员形象”错误。该项对“我”这个人物形象的概括太过于片面,小说中的“我”整体上是一位同情弱者,对丑恶现象深恶痛绝的有正义感的普通职员。
14.①这句特写和修车老汉的身份契合,和题目照应。白发、皱纹、微驼的腰背,突出了“老”和生活的艰辛,是栉风沐雨的街边老人的典型形象。②自然引出“我”的心理变化,和“我”的形象彼此衬托。“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由怀疑怜悯到更深的怀疑没有悲悯到厌恶憎恨到深深的歉意,这样的情感变化都是在我看到老人的外貌后产生的,既强调了老汉的卑微苍老也表现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③凸显了主题。特写勾勒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人形象,从而更好表现生活中小人物的高尚品质。
15.①首尾呼应,结构圆合。文章开头写老汉死了,死于车祸,结尾处明确点明老人遭遇车祸的原因。前后互相照应。②采用倒叙的写法。文章先写了修车老汉死于车祸,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忆了“我”和老汉的几次相见及我对老汉的猜疑、憎恨等。③“欧亨利”式的结尾。小说中“我”怀疑并最终认定是老汉故意撒钉子扎破自行车轮胎,结尾处点明真相——老汉用磁铁吸走钉子遭遇车祸,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④部分句子反复出现,表现人物形象,突出主题。老人简单的回应“嗯”“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多次出现,也多次写到老汉像自己乡下的父亲,这些都在反复的强调中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突出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