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8 13:2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
教 学 设 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课堂学习,学生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原因及本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2. 通过文本解读、课堂学习,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培养史料实证历史核心素养。
3. 通过学习,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培养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苏联、东欧改革存在的问题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难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课前导读部分,导入本课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新课讲授】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苏联的发展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苏联发展的相关内容。
材料一:(1)洗劫的近2000座城市和工人居住区,破坏3万多个工业企业、6万多公里铁路、近2000个国营农场、近10万个集体农庄……
(2)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970亿卢布,相当于当时整个国民财富的1/3;
(3)粮食产量仅相当于1940年的60%
材料二:1946年,苏联开始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其重点是恢复重工业领域。到1950年,苏联的铁、钢、煤、原油等都大大超过战前水平。国防工业取得巨大突破:1946年,建成了第一坐原子能反应堆;1946年,爆炸第一颗原弹;1953年,爆炸第一颗氢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内容
材料一: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被毛泽东评价为“揭了盖子,捅了篓子。”
材料二:政治方面:实行集体领导原则,改革内务机构,建立和健全法制。平反一些冤假错案,如“医生间谍案件”和“列宁格勒案件”等
材料三:经济方面: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把原属国家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的垦荒工作。农业改革中推出的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做法。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背景:
a.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内容:
a.政治上: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b.经济上: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评价:
a.积极影响:
这些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思想,促进民主化。
b.局限性:
但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概括总结出有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相关内容。
材料一:在工业领域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新经济体制”是扩大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管理经济由行政方法与经济方法相结合,逐步转向以经济方法为主加强经济杠杆作用;贯彻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结合的原则。在农业领域,采取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
材料二:1966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新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是:
1.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企业可以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
2.以利润为中心加强对企业的经济刺激,提高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力求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把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很好结合起来。
3.实行工业品批发价格的全面改革,改变某些产品价格偏低的现象,让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产品社会必要劳动量,使正常生产企业能获得必要的利润。
4.加强银行信贷的作用。促进企业节约投资,合理使用资金,缩短工期,提高效率。
……
——摘编自《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背景:
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国家混乱以及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突出,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
内容:
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后期:改革停滞不前,日趋保守。
评价:
a.改善企业管理,提高效益;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配的水平。
b.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c.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历史史料,概括总结出有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关内容。
材料一:改革要求改进经营管理机制,扩大企业自主权。从法律上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1987年公布《根本改革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求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从主要依靠行政方法转向依靠经济方法。随后通过《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并要求在两年内全部企业按新原则办事,向新体制过渡。
材料二:多元化,实质上是指苏联共产党不再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不再把共产主义作为苏联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提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上推行多党制和议会政治是戈尔巴乔夫全盘西化的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所谓多党制取代共产党的领导,以议会制度取代苏维埃制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背景:
政治:政治生活僵化;
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发展速度下降;
民族关系:民族矛盾尖锐。
内容:
a.经济上: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b.政治上: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结果:
a.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b.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c.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同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教师活动】知识拓展: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原因?
主要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解体主要原因。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解体外部原因。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的背景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2页第二段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的背景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概括总结,回答问题。
(1)建立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恢复发展经济: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2、东欧各国的改革
(1)南斯拉夫的改革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南斯拉夫改革的相关内容。
材料:南斯拉夫是最早摆脱苏联模式进行改革的东欧国家。苏南冲突爆发后,苏联于1948年3月从南斯拉夫撤走了所有经济专家,中断了两国的经济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认为,必须彻底脱离斯大林所建立的一整套社会体制和思想体系,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南斯拉夫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①内容: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局限性:南斯拉夫的改革,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国民经济获得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3页第一段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概括总结,回答问题。
①内容: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
②结果:苏联对此不能容忍,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
(3)波兰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3页第一段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波兰的改革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概括总结,回答问题。
波兰在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
(4)匈牙利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3页第一段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匈牙利的改革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概括总结,回答问题。
匈牙利在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6%的速度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5)民主德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3页第一段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民主德国的改革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概括总结,回答问题。
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人均国民收人达到8500美元,每百户有小轿车53辆,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3、东欧剧变
【教师活动】PPT展示史料,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课本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东欧剧变的相关内容。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未90年代初,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纷纷掀起了改革的浪潮,然而短短几年时间后局势就失去了控制。在这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被迫下台,反共势力取得了政权,社会主义制度被摧毁,转而走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材料二:冷战后期,由于东欧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出现危机,国内矛盾激化,加之苏联在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民主社会主义,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各国共产党失去人民信任,在国内外压力下,其统治瓦解,最终放弃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导致政权更迭,民主党派走上历史舞台。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1)原因: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③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2)概况:
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十年建设时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4页第一段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十年建设时期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概括总结,回答问题。
(1)成就: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④随后,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2)意义: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4页第二段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相关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概括总结,回答问题。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
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579亿千克。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的意义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24页第二段和125页第一段内容,概括总结出有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的意义。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概括总结,回答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教师活动】知识拓展: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启示
1、关于发展道路的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和规律,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2、关于经济建设的启示
(1)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要遵循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注意经济结构按比例协调发展;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3、关于政治改革的启示
(1)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
(2)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3)加强执政党自身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4)正确处理好民族问题,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民族主义。
4、关于指导思想的启示
(1)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2)反对个人崇拜
(3)抵制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
课后总结
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它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所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属于正常的历史现象。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板书设计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苏联的发展
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的背景
2、东欧各国的改革
(1)南斯拉夫的改革
(2)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
(3)波兰
(4)匈牙利
(5)民主德国
3、东欧剧变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十年建设时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的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