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高一年级下册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课题名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史料研读方式,分析概括冷战发生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利用多元材料提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在梳理归纳冷战发生、发展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分析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相互关联及其对两极格局的影响。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培养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通过对教科书中两极格局瓦解的史实的了解,理解美苏关系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妥协退让为前提的,认识苏联解体对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提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素养。 通过对美苏冷战的评价,客观全面地认识其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科学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学习目标 1.分析概括冷战发生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 2.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相互关联及其对两极格局的影响。 3.认识苏联解体对两极格局瓦解的影响。
教学重点 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美苏两国在二战中携手相助,是对抗法西斯的亲密战友,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们举杯相庆,而就在此时美国驻苏联参赞却说:“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那么这个“战争”指什么?二战中亲密无间的盟友在战后关系如何了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共同学习——《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所起的作用是引发学生的兴趣、快速进入正题,易简短巧妙、悬疑激趣。图片类史料生动形象,对于营造情境、调动气氛很有裨益。同时结合美国驻苏参赞的话巧妙设疑、呈现冲突,引发学生对二战后美苏关系走向的思考。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冷战与两极格局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在“反对共产党主义扩张”的旗号,对昔日的盟友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那何为冷战?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冷战的含义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 90 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师:有人说“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何二战中共同对敌、并肩浴血奋战的盟友在二战后变成了敌人?下面通过两则史料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材料一 美国在经济上因战争而大发其财,它的黄金储备几乎占世界的2/3,生产的各种产品占世界总量的1/3;军事上,武装部队高达1200万人,国防预算达到800亿美元,在海外56个国家驻军并建立了484个军事基地,在战后初期垄断了核武器;政治上,美国已把整个西欧至于控制之下,影响力空前强大。 材料二 苏联在经济上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在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方面拥有强大实力;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军队数量达1140万,在1949年打破美国核垄断;政治上,扶植许多东欧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影响空前提高。 二战后,美苏两国的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 材料三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 ——杜鲁门 材料四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美国战后欲称霸世界,在全球进行扩张,将苏联视为最大障碍。 苏联努力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矛盾尖锐。(战略冲突) 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点拨:材料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消灭了法西斯这个共同敌人之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两国的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日益把苏联视为其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企图遏制苏联。战后,苏联极其关心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安全,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苏双方均将对方视为主要敌人。由此可以看出冷战的发生有深刻的根源,其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师: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积极推行反共、反苏的政策。请同学们依据史料并结合教材,分析概括冷战的表现。 材料 对西欧,美国在以欧洲为战略重点的思想指导下,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三部曲”。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下卷 美国苏联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马歇尔计划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1949年“北约”1955年“华约”地缘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
师:未来遏制苏联,美国率先在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结合历史事件“杜鲁门主义”,概括其时间、含义? 材料 1947 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国情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这一反苏、反共纲领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时间:1947年。 含义:公开反共、反苏纲领。 师:请大家思考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意图。 实质 杜鲁门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来掩盖其全球扩张。 ——摘编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下卷 师生共同探究总结:在全球公开扩张,遏制苏联,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同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觉和工人觉情报局。“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从此进人“冷战”时期。 师: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点,因此在杜鲁门主义的招牌下,美国首先向欧洲扩张。马歇尔计划可以说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这么说的理由是? 实质 他们更加认定,复兴欧洲乃是关系美国称霸世界的全局问题。因此,为了稳定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制度,从经济上、政治上进一步控制西欧,并由此对苏进行“遏制”。 ——摘编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下卷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但其根本目的是称霸世界。因此马歇尔计划可以说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于是有人说“杜鲁门主义” 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计划的关系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如果说杜鲁门主义是个政治纲领,那么,马歇尔计划则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杜鲁门后来也解释说“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可以说。马歇尔计划是一种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摘编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下卷 总结: 联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二者相互联系,实质相同,目的一致,都是要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的反苏反共;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联合欧洲各国共同反苏反共。 师:苏联针锋相对,1949年苏联则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1949年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加强对西欧的控制在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苏联为了对抗“北约”,1955 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至此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极对 峙格局的正式形成。两极格局有何特点?请同学们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 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组成的世界格局。其特点主要是:(1)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2)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要作用;(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的割据。 ——摘编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两极格局特点 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形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带。 总结: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但是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设计意图: 通过对两极格局的特点总结归纳,深刻认识两极对峙格局。通过 设置相关史料,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极格局的特点,培养 培育学生分析解释、概括关联的学科能力,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第二目: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师: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的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使东西方关系缓和和紧张并存,与此同时,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具体表现是? 表现: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特点: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世界多极化趋势表现: ①欧洲共同体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③中国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师:哪些史实说明中国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①拥有两弹一星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师:这些重大的标志性事件,使中国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国际地位逐渐上升。与中国的发展同步的是第三世界的兴起,第三世界的含义是什么?哪些史实说明第三世界的兴起? 1974年毛泽东在他以往的“中间地带”和“两个中间地带”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他将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划归第三世界,认为第三世界是反帝、反殖、反霸的主力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摘编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下卷 ①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家会议,会议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万隆精神”。 ②1961年,不结盟运动。提出不结盟和非集团化的原则。 师:世界发生的这些深刻变化对国际格局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国际格局的演变 第三世界是由超越两大阵营、超越国家性质的发展中国家所组成,它成为一支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力量……60年代后期,苏联走上了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60年代至70年代,欧洲、日本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美国、日本、欧洲之间呈现又争夺又合作的复杂局面。 ——摘编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下卷 总结:随着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些新变化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所导致的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表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逐渐瓦解;中国拥有“两弹一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重大事件,标志着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与中国的发展同步进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分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中国的发展、第三世界的兴起这些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冲击着两极格局,使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合作探究 师:冷战和两极争霸带给了世界什么? ①美苏“冷战”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 ②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局部战争不断,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④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设计意图: 通过对世界多极化趋势表现的总结归纳,从而分析这些新变化对 国际格局的影响。通过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典型事件感知记忆世界多极 化趋势的表现,深刻认识这些深刻变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培养唯物 史观及家国情怀。 第三目:两极格局的瓦解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苏联是一个决定性因素。美苏走向缓和,主要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的。其缓和的表现是什么? ①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年,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③1991 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④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统一两德统一。 师:美苏关系走向缓和,苏联与中国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与此同时,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加上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怎么样的局面?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受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自20世纪80 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苏联解体: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和平演变: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师:1991 年12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两极中的一极自倒塌,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但两极格局中出现的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设计意图: 设置深度探究问题,合作讨论世界发生的深刻变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锻炼学生综合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当今国际格局是“—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当今世界形势总体趋于缓和,缓和与动荡并存。面对当今世界格局和世界形势,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后,中国政府和领导人通过不同层面,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对新时代中国外交作出的顶层设计,又是中国面对国际新局面和新形势而提出的中国的方案。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这场全面的西方对东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帝国主义。这场“战争”是( C ) A.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发动 B.“北约”与“华约”的全面对抗 C.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冷战 D.指中国与苏联结盟共同对抗西方 2.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我们必须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政府征服企图……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否则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这一言论( D ) A.直接推动了北约的成立 B.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直接导致了德国的分裂 D.加剧了美苏两国的对抗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在一份文件中宣称:“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材料表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旨在( C ) A.强化对西欧经济干预 B.扩大美国的海外市场 C.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D.巩固美欧的同盟关系
教学反思 亮点: 本课主要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战后国际秩序即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法西斯主义具有侵略扩张的本质,是对世界和平的巨大威胁。战后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一方面体现了以维护和平为出发点,提倡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带有大国强权色彩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但是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尤其是涉及对二战爆发原因以及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理性分析,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课上需要引导学生既能从宏观上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线索,又可以深人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新变化,落实重难点。 不足之处: 上课前需根据新课标明确重难点,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侧重于创设学习情境,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文宇史料,同时补充相关图片、史料等,设置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综合历史素养和相关历史学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