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8 14:2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高一年级下册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题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2.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法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的会议,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4.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认同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
学习目标 1.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所处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2.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法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3.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召开的会议,分析其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
教学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影响
教学难点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与评价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大家思考一下,这两幅图片之间有何联系? 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推动德国法西斯势力的兴起。 那么,法西斯势力是如何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后国际秩序又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设疑,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二、讲授新课 第一目: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德国和日本产生了法西斯组织。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学习,完成关于意大利、德国、日本法西斯组织形成概况的表格。 国家时间法西斯组织意大利1919年1919 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1920年1920 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日本1921年1921 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德国、日本为何会产生法西斯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法西斯主义的关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它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来适应世界一体化进程的需要,它所奠定的世界新格局,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作为一个国际和平体系,它并不理想。它本来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者缓和世界危机,但实际上并未办到,它的内在弊端反而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一定的联系。首先,该体系具有反人民性,无视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发展和变化,仍然把它们作为战利品在战胜国之间瓜分。其次,它受困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无视苏维埃俄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容观存在,把它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第三,由于在缔结和平体系时没有从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来处理战败国问题,过分强调复仇和奴役,同时还激化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因而直接引发了新一轮的争斗。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生: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败国的过度掠夺和战胜国之间的分赃不均激起了帝国主义间新的不满和冲突,尤其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它们国内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气氛浓厚,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强烈,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这直接导致“法西斯主义” 的产生。 师:我们应该理解法西斯主义呢?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正确认识法西斯主义。 材料一 “法西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Fasces”,原意是中间插着一把战斧的一束棍棒,古罗马执政官出巡时,其扈从每人肩负一束,寓意人民必须服从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威,否则立即绳以斧钺,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 材料二 《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二战后,法西斯主义一词成为贬义词,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师:我们通过三则材料进一步探究法西斯的本质特征。 材料一 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美]格哈特 温伯格著,何江等译《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上编) 材料二 墨索里尼在官方的《意大利百科全书》中写道:“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取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 [日]矢部贞治《近卫文麿》 总结: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就是要用战争的手段称霸世界。因此,法西斯主义是人类的敌人,是和平的敌人。 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合作探究 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相同点 ①德国、日本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专制主义、军国主义气氛浓厚。 ②民族主义情绪强烈,存在着力图摆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束缚的势力。 ③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阶级支持法西斯上台以维护其利益。 不同点 ①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的法西斯专政;日本则是依靠现在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 ②德国纳粹党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增强势力,在1932年大选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夺取政权;日本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对内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师:依据材料,思考这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大危机对当前的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 经济大危机与法西斯专政的关系 材料一 ……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使国际经济关系进一步恶化,其结果不仅延长了1929 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而且还延长了危机过后的萧条阶段,出现了30年代的“大萧条”“特种萧条”。在彼此对抗的集团中,德、日、意这三个占有地盘较小、资源相对不足的帝国主义国家显出其不利地位。它们一方面竭力摆脱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另一方面则宣扬对外扩张的理论。……于是德日继意大利之后于30 年代初公开建立法西斯专政,企图从战争中寻求出路。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 材料二 罗斯福1938 年谈到“新政”时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 生:1929—1933 年首先发生在美国并逐渐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导致西方世界再度分裂。德、意、日等国家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并企图通过战争的手段解决问题,根本改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美国则通过“新政”,保住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师:德、日、意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意味着侵略扩张的开始,随着侵略扩张的推进亚欧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找出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和标志。 角度日本德国历史背景(1)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2)日本法西斯分子鼓动对外扩张,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既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1)《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严厉制裁,激起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2)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 (3)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形成过程(1)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2)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2)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师:面对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疯狂的侵略扩张,英国、法国等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对此是如何应对的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的绥靖政策 史料一  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史料二  还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替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唯有共产国际、唯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1)史料一、史料二中英法纵容法西斯的原因有哪些 英法两国实力削弱;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影响到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对社会主义的仇视;无视小国利益;希特勒的欺骗策略。 (2)根据上述史料,谈谈你对绥靖政策的认识。 绥靖政策是英法两国实行的纵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目的是通过部分满足侵略者的贪欲来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它是建立在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基础上的;具有反苏性质。 师:归纳德国做出了哪些行动?结果如何? 德国步步为营,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随后,英法继续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影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加剧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总结:英、法、美等国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一牺牲其他国家利益的手段,换取与法西斯妥协的做法,这种做法称之为绥靖政策。 师:综上所述,哪些因素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阅读教材,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二战爆发埋下了隐患。 ②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速德日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③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④根源: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设计意图: 本目主要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其中重点是法西斯主义 和绥靖政策,通过列表展示相关图片和史料以及设置问题探究来充分 理解重点知识,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同时,提升其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第二目:第二次世界大战 师: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的过程。阅读教材,梳理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完善表格。 战场时间重大战役/事件意义局部亚洲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 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欧洲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6月德国对法国发动总攻,意大利对法宣战法国败降1940年7月德国空袭英国英国坚持抗战,粉碎德对英抗战计划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全球1941年12月日本挑战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1942年1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德国发动侵略战争以来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一个关键组织的建立,那就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阅读教材,找出该同盟建立的标志和影响。 建立标志:1942年1月,以美、苏、英、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影响:同盟国协同作战,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 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如何看待二战的影响? 对欧洲: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也受到严重消耗。 对美国: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对苏联: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对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就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设计意图: 本目主要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其中重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从局部战争到全球大战的过程、重大战役和事件、中国抗日战争在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通过列表、展示图片和史料以及设置问题 探究来充分理解重点知识,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同时,提升其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第三目: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面对法西斯专政穷凶极恶的侵略,人类以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合作和战略协同,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此次战争最直接和深刻的结果是它结束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时代,开创了美苏对峙的新格局,美苏主宰下的战后国际秩序也随之建立。 师:我们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称为雅尔塔体系,那什么是雅尔塔体系?请同学们读教材,归纳雅尔塔体系的含义。 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师:阅读教材,梳理雅尔塔体系内容 角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相同点确立背景经过世界大战,原有的国际关系均势被打破,世界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建立方式战胜国召开国际会议,缔结国际条约(协定),重划疆界和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主要内容(1)处置战败国;(2)一定程度上承认民族自决;(3)帝国主义战胜国划分殖民地或势力范围;(4)成立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主要基础(1)世界大国力量对比;(2)战胜国签署的一系列国际条约。不同点形成过程在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国际条约而建立。在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盟国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一系列条约和协定而建立。主要内容(1)严厉惩罚战败国(战争责任、割地赔款、瓜分殖民地); (2)限制大国海军军备; (3)把战胜国中国作为侵略对象。(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 (2)分区占领德国,美国单独占领日本; (3)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4)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主导国英国、法国和美国美国和苏联维护机构及操作国国际联盟(英法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联合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长期为美国所操纵)不同制度国家在体系的地位是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它排除并敌视社会主义苏俄。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产物,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1)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 (2)仍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师: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是当代世界最大和重要的国际组织,至今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教材,找出联合国成立的世界、地位、宗旨、原则和作用。 时间:1945年10月24日 地位:当代世界最大和最重要的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评价 ①积极: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消极:它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大国一致原则 即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在实质性问题上态度一致。这一原则集中表现在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上。常任理事国法弃权或者缺席不被视为否决,不影响决议的通过。 作用: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 国际格局 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确立了新的雅尔塔体系,也改变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材料 如果把“一战”比作影响深远的大灾难,“二战”就是灾难的顶点。“二战”造成了欧洲文明的完全崩溃,标志着在一战中成形并导致后来20 年间欧洲不稳和紧张的各种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终极冲突,成为重塑20世纪历史的決定性事件。……欧洲在“二战”中险些毁掉自己。它最终存活了下来,但变得迥异于前。 ——摘编自 [英] 伊恩克肖《地狱之行 1914—1949》 被战火摧毁的幻灭的欧洲,匍匐在华盛顿和莫斯科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之下。 ——C·E·布莱克《再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欧洲史》 设计意图: 本目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由战胜国建立的包括联合国在内的雅尔塔体系及其体现的战后国际新秩序重点是雅尔塔体系联合国以及雅尔塔体系与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史料自主阅读教材以及设置问题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上述重点,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概括关联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战后国际秩序即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深刻了解了法西斯主义侵略扩张的本质及其对世界和平的巨大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战争,它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末有的巨大劫难。当人类终于从血雨腥风中得以解脱时,面对残垣断壁的家园,这场战争对人类文明和道义的无情践踏仍令人不寒而栗,劫后余生者的心灵创伤更难愈合。然而人类终于依靠自身的理智、智慧和力量,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置于次要地位,以伟大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全面合作和战争协同,战胜了邪恶的法西斯集团,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和平,也赢得了进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作为 21 世纪的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西斯运动在意、德、日先后兴起。法西斯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A ) A.极端民族主义            B.仇视社会主义苏俄 C.反对自由主义            D.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2.《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评述某一历史事件道: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该历史事件是( B )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3.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罗斯福总统发表演说,就自己的想法放了一个试探气球。他说: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瘟疫,现在蔓延开了;爱好和平的国家应该同世界各国一致行动起来,防止疫症蔓延。可是他的演说在国内引来的却是一片反对声。这种状况表明( D ) 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局面已经出现     B.美国资本没有多少在华利益 C.美国欲借日本侵华遏止中国崛起     D.美国国内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教学反思 亮点: 本课主要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和战后国际秩序即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法西斯主义具有侵略扩张的本质,是对世界和平的巨大威胁。战后构建的雅尔塔体系一方面体现了以维护和平为出发点,提倡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带有大国强权色彩。 不足之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但是本节课时间跨度较大,内容多,尤其是是涉及对二战爆发原因以及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理性分析,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课上需要引导学生既能从宏观上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线索,又可以深人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新变化,落实重难点。所以,上课前需根据新课标明确重难点,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侧重于创设学习情境,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文字史料,同时补充相关图片、史料等,设置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综合历史素养和相关历史学科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