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迷娘(之一)》(分层作业)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作业含解析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1 《迷娘(之一)》(分层作业)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作业含解析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16:5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迷娘(之一)》分层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奇迹是什么?歌德说,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正是凭借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我们成就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创造了________的人间奇迹。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向世界再次宣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________的信仰、信念与信心,宣示新中国在奋斗征程上的雄心壮志。“党的十八大后我________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来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________的新的更大奇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名垂青史 坚如磐石 考查 刮目相看
B.彪炳史册 固若金汤 考查 另眼相看
C.名垂青史 固若金汤 考察 另眼相看
D.彪炳史册 坚如磐石 考察 刮目相看
2.对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我一直坚持读书,想借此唤起弟妹对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C.飞向太平洋——我国新型号运载火箭发射目击记。
D.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是凭借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B.正是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C.正是凭借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D.正是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念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玫瑰
(德国 歌德)
少年看见红瑰,
原野上的玫瑰,
多么娇嫩多么美,
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赞美。
玫瑰,玫瑰,红玫瑰,
原野上的玫瑰。
少年说:“我摘你回去,
原野上的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
使你永远不会忘记,
我决不能答应你。”
玫瑰,玫瑰,红玫瑰,
原野上的玫瑰。
粗暴少年动手摘,
原野上的玫瑰,
玫瑰刺痛他的手
悲伤叹息没有用,
只得任他摧残。
玫瑰,玫瑰,红玫瑰,
原野上的玫瑰。
采葛
《诗经·王风》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4.下对《野玫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意象描写看,本诗的主题是“爱”,不能理解为“强横”“女权”等。
B.本诗用第三人称叙事,结构上起承转合,事件和人物情感发展很清晰。
C.本诗的问答对话,使诗歌具有情节性,使玫瑰与少年的形象更为鲜明。
D.本诗三节的行数相同,各行大致整齐,诗歌形式工整匀称具有建筑美。
5.在音乐性方面,《野玫瑰》和《采葛》用了相同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
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显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
(摘编自吴笛《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
材料二: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做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
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较早谈论这一问题的是古罗马批评家、修辞学家朗吉努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经典”的定义和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
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了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莱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不仅在俄罗斯文学中为各种文学体裁树立了典范,把俄罗斯文学引上了民族化道路,而且创造了崭新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为确立其规范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述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德国诗人歌德主张“每天保持和伟大艺术品的接触”,强调反复阅读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著名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我国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也曾提到,他每年秋季都要重读一遍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英译本。而与拜伦、雪莱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已成传世之作,博尔赫斯则在他的《诗艺》中引用过济慈这首诗的诗句。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
(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只有转向和拓展,才能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我们才能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
B.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且做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
C.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
D.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国经典文学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绕开与经典文学生成有关联的原始宗教、社会语境等因素。
B.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
C.若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文学语言来自作为感性资源的经典作品。
D.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密切接触经典作品和阅读经典不无关系。
8.下列有关诗歌的解说,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歌德的《迷娘》运用众多意象,构建迷离优美、令人神往的世界,抒发个人感慨,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B.《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是普希金反抗意志的象征。
C.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受到诗人郭沫若的称赞。
D.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想象奇特,意境朦胧,仿佛关联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主题。
9.请结合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分析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成为“文学经典”的原因。
10.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迷娘(之一)》分层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奇迹是什么?歌德说,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正是凭借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我们成就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创造了________的人间奇迹。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向世界再次宣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________的信仰、信念与信心,宣示新中国在奋斗征程上的雄心壮志。“党的十八大后我________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再来这里,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________的新的更大奇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名垂青史 坚如磐石 考查 刮目相看
B.彪炳史册 固若金汤 考查 另眼相看
C.名垂青史 固若金汤 考察 另眼相看
D.彪炳史册 坚如磐石 考察 刮目相看
2.对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我一直坚持读书,想借此唤起弟妹对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C.飞向太平洋——我国新型号运载火箭发射目击记。
D.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是凭借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B.正是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C.正是凭借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D.正是凭借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念
【答案】1.D 2.C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名垂青史: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彪炳史册: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语境修饰“人间奇迹”,强调业绩伟大,不是名声流传,应填“彪炳史册”。
坚如磐石:像大石头一样坚固;比喻不可动摇。固若金汤:比喻防守严密,无懈可击。语境形容信仰坚定,应填“坚如磐石”。
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或评定(行为、活动)。考察:一指对官吏政绩的考核,二指观察研究、审察,三指现常指实地观察调查,四指考试。语境指到实地调研,应填“考察”。
刮目相看:改变老眼光,用新眼光看人。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语境有“新”,强调变化大,应填“刮目相看”。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作用是“用在副标题前”。
A.表解释说明;
B.表补充说明;
C.用于副标题之前;
D.表总结上文。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是语序不当: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三个短语语序不当,按照逻辑,应先有“信仰”,再有“信念”,最后是“信心”。
二是“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定语语序不当,“中华民族”是所属性的定语,应放在最前面。
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玫瑰
(德国 歌德)
少年看见红瑰,
原野上的玫瑰,
多么娇嫩多么美,
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赞美。
玫瑰,玫瑰,红玫瑰,
原野上的玫瑰。
少年说:“我摘你回去,
原野上的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
使你永远不会忘记,
我决不能答应你。”
玫瑰,玫瑰,红玫瑰,
原野上的玫瑰。
粗暴少年动手摘,
原野上的玫瑰,
玫瑰刺痛他的手
悲伤叹息没有用,
只得任他摧残。
玫瑰,玫瑰,红玫瑰,
原野上的玫瑰。
采葛
《诗经·王风》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4.下对《野玫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意象描写看,本诗的主题是“爱”,不能理解为“强横”“女权”等。
B.本诗用第三人称叙事,结构上起承转合,事件和人物情感发展很清晰。
C.本诗的问答对话,使诗歌具有情节性,使玫瑰与少年的形象更为鲜明。
D.本诗三节的行数相同,各行大致整齐,诗歌形式工整匀称具有建筑美。
5.在音乐性方面,《野玫瑰》和《采葛》用了相同的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4.A 5.《野玫瑰》和《采葛》都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野玫瑰》中“玫瑰,玫瑰,红玫瑰,原野上的玫瑰”反复出现,富有节奏感;《采葛》则反复使用句式“彼采……兮,一日不见,如三……兮”,每一节指替换一字,反复咏唱,富有乐性。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意象描写看,本诗的主题是‘爱’”错误。野玫瑰象征着年轻的少女,她拒绝了少年的追求并保卫自己。少年摘采野玫瑰,意味着少年粗野地夺去了少女的贞洁,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少女的不幸遭遇,而无力反抗的哀伤,流露出一种怨而不怒的情感。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野玫瑰》和《采葛》在音乐性方面的手法,并结合具体内容比较赏析其表达果。
首先《野玫瑰》和《采葛》在音乐性方面都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如《野玫瑰》三节中“玫瑰,玫瑰,红玫瑰,原野上的玫瑰”反复出现,表达了少年对玫瑰的喜爱、感叹、爱而不得的痛苦。
《采葛》则反复使用句式“彼采……兮,一日不见,如三……兮”,每一节指替换一字,反复咏唱。
重章叠句手法的使用,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渲染气氛,加深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
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社会语境、个体经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考察这些生成渊源,厘清外国文学经典形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以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对我们深入理解经典文本的审美特性与思想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探究西方文学经典在生成过程中的东方渊源,更能凸显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同样,关注劳动歌谣、抒情诗、十四行诗、英雄史诗等艺术形式的产生与演变,以及《吠陀》《圣经》《荷马史诗》《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翻译和改编等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异,也在一定意义上映衬了外国文学经典对人类思想的形成所发生的影响。
(摘编自吴笛《谈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转向与拓展》)
材料二:
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做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文学现象主要包括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流派、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机制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
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较早谈论这一问题的是古罗马批评家、修辞学家朗吉努斯。他在《论崇高》中提出:“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对“经典”的定义和判定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以说,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
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外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往往通过自己的经典作品为本国文学创立了规范性语言,这些经典本身也成为本民族标准文学语言甚至标准普通语言的最佳体现。如意大利民族诗人但丁的《神曲》实践了他在《论俗语》中提出的主张,成为以意大利语写成的一部优秀作品,不仅为本民族诗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规范化、促进民族语言统一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莎士比亚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哈姆莱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语言丰富、生动、形象而富于变化,各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个性特色。这些经典作品有力推动了英国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普希金不仅在俄罗斯文学中为各种文学体裁树立了典范,把俄罗斯文学引上了民族化道路,而且创造了崭新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为确立其规范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经典阅读是研究者加强语言修养的基本训练,是不断提高语言表述水平的“体操”,是使学术话语规范化、完善化的必由之路。德国诗人歌德主张“每天保持和伟大艺术品的接触”,强调反复阅读莎士比亚、莫里哀等著名作家作品的重要性,还说自己每年都要重读一次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同经典的密切接触使歌德不仅成为著名诗人,也成为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我国英国文学研究专家王佐良也曾提到,他每年秋季都要重读一遍查普曼的《荷马史诗》英译本。而与拜伦、雪莱齐名的英国诗人济慈的《初读查普曼译荷马史诗》已成传世之作,博尔赫斯则在他的《诗艺》中引用过济慈这首诗的诗句。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
(摘编自汪介之《外国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建设与更新》)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只有转向和拓展,才能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我们才能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
B.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且做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就是外国文学研究。
C.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和普希金的诗歌,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
D.外国文学研究者如果不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不但难以对其进行学术研究,也会影响自己学术话语的规范化和完善化。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国经典文学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不应绕开与经典文学生成有关联的原始宗教、社会语境等因素。
B.文学经典作品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也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所以文学研究者必须重视。
C.若使文学批评语言带有文学性,文学研究者就要向文学经典学习,文学语言来自作为感性资源的经典作品。
D.歌德能够成为著名诗人和具有敏锐艺术眼光的批评家,与他密切接触经典作品和阅读经典不无关系。
8.下列有关诗歌的解说,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歌德的《迷娘》运用众多意象,构建迷离优美、令人神往的世界,抒发个人感慨,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B.《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是普希金反抗意志的象征。
C.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意境开阔,气魄宏大,有一种质朴而明朗的力量,受到诗人郭沫若的称赞。
D.特朗斯特罗姆的《树和天空》想象奇特,意境朦胧,仿佛关联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奇迹等主题。
9.请结合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分析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成为“文学经典”的原因。
10.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答案】6.D 7.C 8.C 9.(1)广受读者的喜爱;
(2)拥有审美力量;
(3)积淀文学经验;
(4)切中并超越时代,具有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 10.(1)首先从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谈起,接着指出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的密切关系;
(2)其次对经典作品这一概念进行阐释,指出“文学经典”具备的要素;
(3)然后围绕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展开论述;
(4)最后论述作家和研究者阅读经典作品以加强语言修养的重要性。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奠定自己的学术地位”错误,原文“为了从构成各民族文化土壤的经典中汲取精神养分,提升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学术地位,我们认为,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可知是“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
B.偷换概念,“外国文学研究”错误。原文“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做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可知应为“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信息缺失,漏掉“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
C.“这些经典作品分别是学习意大利语、英语和俄语的唯一范本”说法错误。原文“他的《哈姆雷特》等一系列经典作品.....至今仍是人们学习英国语言文学的典范”可知,“唯一范本”表述绝对化。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文学语言来自作为感性资源的经典作品”错误。原文“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文学研究的成果、文学批评文字本身应当是以文学性语言写成的,这种文学性语言主要来自经典作品”。可知选项缩小了范围。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材料一观点:研究外国文学经典,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拓展和转向。接着从转向的角度详细阐述“外国文学经典研究应从原有的文本研究转向文本生成渊源考证与生成要素的研究”。可知选项中惠特曼的《自己之歌》只是受到诗人郭沫若的称赞,并不能很好的证明材料一观点。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真正崇高”“我国老一辈学者伍蠡甫认为,该论点为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经典或‘经典作品’这一概念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可概括出:广受读者喜爱。
②由“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美学尊严是经典作品的一个清晰标志,有审美的力量才能融入经典”可概括出:拥有审美力量。
③由“经典作品是在一定的文学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最佳结果,它既积淀着某些最重要的文学经验,又制约着此后的文学生产”可概括出:积淀文学经验。
④由“经典往往表达、指涉或隐喻了一个时代,既切中时代而又超越时代,既扎根于民族而又跨越民族疆界,成为具有某种广远而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的作品”可概括出:具有永恒价值和“纯诗”品格。
10.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行文脉络的能力。
①第一段“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是对外国文学领域内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描述、解读与阐释,揭示其内在意义和本质特征,作出历史的、思想的和审美的评价”指出了外国文学研究的目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文学经典作品和文学话语体系之间关系密切,它既是话语体系的主要言说对象,又是这种话语体系形成的资源”,由此引出经典作品,指出文学经典作品和语言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密切。
②第二段开头一句“何谓‘文学经典’作品”表明,第二段重在阐释“经典作品”这一概念。
③第三段围绕“经典作品是文学研究话语体系形成的感性资源”展开论述。
④第四段“由此可见,标准、纯洁、流畅而优美的语言就存在于一部部文学经典中。系统而经常地阅读外国文学经典,既为文学感性经验的积累提供了保证,也是进行研究的必要前提”“事实上,每一位真正有成就、形成自己话语特色的作家或研究者,都离不开经典作品的长期熏陶与滋养”,论述作家或研究者阅读经典作品以加强语言修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