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生活中的透镜 授 课 人 小 心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型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几种常见透镜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自制照相机模型。
教学手段 照相机模型、凸透镜、纸筒、半透明薄膜、投影仪、放大镜、蜡烛、火柴、光瓶、课件。
教前分析 1、课标分析:这一节介绍生活中常用的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准备。
2、教材分析: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凸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起到的作用。简单的观察和讲解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由于真实的照相机不能拆开,所以课本中增设了动手自制模拟照相机的环节锁住了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照相机模型。
3、学生分析:让学生动手制作,他们将兴趣盎然,教师要做好指导与调控。
教学过程:
观看大屏幕:
师:屏幕中涉及到了我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工具,是什么?
生:放大镜。
师:它的学名叫——凸透镜。凸透镜在生活中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板书:生活中的透镜。(字非常小)
生议论:字太小了,看不清楚。
师:想个办法看见。
生纷纷用手中的放大镜观察黑板上的字。
师:看清了吗?
生:没有,反而更小了。
师:难道他不是放大镜?那我们用它来看看书上的字。
生:放大了。
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放大镜看事物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生:距离所看事物的远近不同。
师:好。那我们再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老师,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老师是倒着的,缩小的。
师:这个放大镜还挺神奇呀!一会能将文字放大,一会能将老师缩小,还给倒过来了。凸透镜还能将事物“变”成什么样?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事物是实际的事物本身吗?
生:不是。是折射成的像。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现在我们就用凸透镜观察一下烛炎的成像情况。注意实验前老师给同学们一点要求与提示,请看大屏幕。
学生实验。
师:停止手中的试验,但不要熄灭蜡烛。
师:哪种情况在光屏上承接不到蜡烛的像?
生:第一种情况,也就是蜡烛距离透镜很近时。
师:烛炎离凸透镜很近时不成像吗?
生:……
师:放下光屏,眼睛正对着透镜看蜡烛。看到了什么?
生:蜡烛被放大了。
师:被放大的像的特点?
生:放大的、正立的、虚像(光屏承接不到)。
师:生活中我们就是利用这种方式来观察微小事物的,我们叫它放大镜。放大镜不一定都是我们手中的这种,我们身边就随处可见。大家可以利用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看看自己手指。
现在我们利用放大镜看书中的字,注意老师要求放大镜紧贴书本上的字,在慢慢远离书本。你有什么发现?
生:字越来越大,突然变小了。
师:凸透镜要想起到放大镜的作用,对物距有什么要求?
生:物距小。
师:随着物距的增大,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发生了变化。回忆我们刚才的实验现象,在光屏上你看到了几种成像情况?
生:成倒立的、缩小的像。
师:大屏幕中哪种情况?
生:第三种。
师:物距较远。
师:还有吗?
生:倒立的、放大的像;第二种情况;物距较近。
师:这两种情况像都能被光屏承接,所以是实像。
师:非常好,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很强。其他小组的同学都得观察到这些现象了吗?实验中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
师:马上十一长假了,同学们在十一期间要去哪里玩?
生:……
师:一定要把那里的美丽风景带回来给大家欣赏一下,你想用什么方式?
生:照相机。
师: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用什么做的。
生:凸透镜。
师:它是利用凸透镜成什么样的像?
生:……
师:我们一起动手来做一个简单的照相机。一起体会一下照相机的成像情况。首先想一想照相机必备的元件有哪些。
生:镜头、底片……
师:现在我们就以手边的凸透镜作为镜头,塑料膜做底片。
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师:老师也作了一个,现在我们用它来一起观察一下大屏幕中的我们在底片上呈现了什么样的像。
生:倒立的、缩小的像。
师:现在我们来目测一下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
生:物距大,像距小。
师:照相机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拍照的,此时要求物体离镜头较远。
师:老师这里有一台照相机,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主要元件及其功能。
实物展示。
师:老师很喜欢摄影,这里有一张我拍的照片,现在我想让全班同学都能看得见,谁能帮我想个办法?
生:用投影仪。
师:投影仪怎么就能把照片放大,它的秘密武器是什么?
生:凸透镜。
师:不要忘了凸透镜不但能把事物缩小,还能把事物放大。
师:小学时,老师就经常用投影仪把小的卡片放大给我们看。其实最早的投影仪叫幻灯机,我们先来了解下它的工作原理。
师:幻灯片通过幻灯机的镜头成的是倒立的放大的像,但每次都要把幻灯片插到机器里面,很麻烦,于是就出现了投影仪。满足全班同学看清楚的要求,老师把幻灯片放给大家看。注意,老师将小男孩的头正对这同学们,观察一下棚上的像。
生:放大了,倒过来了。
师:目测一下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
生:物距小,像距大。
师:投影仪就是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倒立的实像;投影片离镜头较近。
师:注意投影片中小提琴在你们的右手边,像中呢?
生:现在在左手边。像不但倒立,还左右相反。
师:我们看头上的投影片累不累?
生:累。
师:这样呢?(安上平面镜)
生:不累啦。
师:平面镜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平面镜有两个作用:成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师:凸透镜在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知道的请说说。老师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了一些。
拓展——生活中应用到透镜的地方。
小结:【板书】
放大镜——放大、正立、虚像——物距很近
照相机——缩小、倒立、实像——物距很远
投影仪——放大、倒立、实像——物距较近
练习:
1.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 、 立的 像;在投影仪中成 、 立的 像;而直接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 、 立的 像。
2.如图,李东同学从侧面透过球形玻璃缸欣赏水中游动的金鱼,他所看到的“金鱼” 是( )
A.放大了的金鱼实像
B.放大了的金鱼虚像
C.缩小了的金鱼实像
D.缩小了的金鱼虚像
3.用水彩笔在断电的磨沙电灯泡的侧面画你喜欢的图案,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1)能不能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像?(2)有几个位置可以使凸透镜在墙上成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作业:课后思考题。
课件20张PPT。蜡
烛
不
动观察:(1)光屏上能否承接到像;
(2)像的大小、正倒。动手探究123一、照相机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底片镜头按钮机壳照 相 机 的 原 理ABB’A’胶卷----光屏镜头----凸透镜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屏幕。2、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倒立 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数码相机数码相机用图象传感器替代胶片,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由相机内的存储器保存.教师点拨 (1)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远些,像离凸透镜近些。
(2)照相机的最重要结构是镜头、胶卷。但快门、光圈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快门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时间,光圈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面积,二者共同作用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多少,进而控制胶卷上的像的清晰程度。
(3)在对物体进行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改变,那么胶卷到镜头的距离也要随之改变,这样胶卷上的像才清晰。早期的幻灯机投影仪的构造简图投影仪成像的特点 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像,物体通过投影仪会在屏幕上成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物离镜头近,像离镜头远。
1、投影仪利用什么来成像?2、像是缩小还是放大?是正立还是倒立?
是实像还是虚像?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像与物到镜头的距离有何关系?
教师点拨 (1)要想通过投影仪在屏幕上看到物体正立的像,则物体在放置的时候应该倒放。
(2)投影仪成倒立的像,不仅物像之间上下是相对颠倒的,左右也是相对颠倒的。
(3)投影仪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近些,像离凸透镜远些。练习1.凸透镜是许多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可以呈现不同的像。应用凸透镜,在照相机中成 、 立的 像;在投影仪中成 、 立的 像;而直接用凸透镜做放大镜时,成 、 立的 像。
2.如图,李东同学从侧面透过球形玻璃缸欣赏水中游动的金鱼,他所看到的“金鱼” 是( )
A.放大了的金鱼实像
B.放大了的金鱼虚像
C.缩小了的金鱼实像
D.缩小了的金鱼虚像
缩小 倒 实放大 倒 实放大 正 虚B3.用水彩笔在断电的磨沙电灯泡的侧面画你喜欢的图案,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1)能不能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像?(2)有几个位置可以使凸透镜在墙上成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