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考复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诗歌赏析材料汇编
响水县老舍中学 冯建明
一、《春望》.杜甫
诗 歌 大 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诗歌以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全诗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情感。
(二)、名句赏析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示例1:诗人以乐事写悲情,站在花前,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为鸟鸣而惊心,突出了作者感时忧国、眷恋家人之苦。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示例1:“连三月” 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三)、中考真题
1、从炼字的角度分析诗句中加点的字的妙处。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②、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诗歌首联写春望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 ”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3、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 的感情。
4、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5、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6、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7、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
8、发挥你的想象,说说“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9、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10、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四)、新题收集
二、《泊秦淮》.杜牧
诗 歌 大 意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迷蒙的烟雾笼罩着秦淮河,淡淡的月光笼罩着沙滩。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依然在对岸吟唱着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这篇悲愤的七言_______,运用了_____________手法,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座中听歌的唐王朝的达官显贵,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后庭花》:南朝_______________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后世称此曲为“_____________”。诗中指责歌女,实是一种曲笔,真正指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句赏析
1、“烟笼寒水月笼沙”
示例1: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方法,“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迷蒙冷寂(朦胧清冷)的景象。
(三)、中考真题
1、上诗的最后两句表面上写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另有弦外之音。那么,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新题收集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诗 歌 大 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深了,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踏过冰冻的黄河奔赴前线。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陆游,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时期)爱国诗人。全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强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怀。
(二)、名句赏析
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示例1:作者通过风雨把现实和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更充分的展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中考真题
1、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四)、新题收集
四、《过零丁洋》.陆游
诗 歌 大 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起兵抗元已经四年了。南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我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那被雨打的无根的浮萍。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今年又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伶仃。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呢?留得这颗赤诚的心照耀史册吧。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写作背景】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岭被元军俘虏,押往大都,经过零丁洋做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宁死不屈的决心。(这首诗后原有一段跋语,说文天祥被俘后,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抗元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弘范以明志。)
2、文天祥,字_________,又字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时期)大臣、文学家。元军南侵,文天祥坚持抵抗,后来兵败被俘,囚于大都,不屈而死。
3、解词:①、起一经: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四周星:_________
③、干戈:泛指:_________,这里代指:_________④、汗青: _________
⑤、丹心:__________________
4、【内容分析】诗歌首联回忆艰苦的生活经历;颔联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颈联运用工整的地名对,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尾联为主旨句,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死观。
(二)、名句赏析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示例1:这两句诗是诗歌的主旨句,运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方式,深化了中心,表现作者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生死观,感召了后代无数的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
(三)、中考真题
1、【诗句默写】:①、工整的地名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个人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达诗人视死如归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雨打萍”比喻 。
3.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4、“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 。
5、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6、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
的悲哀;借 和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7、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8、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 。
(四)、新题收集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诗 歌 大 意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你(即将离开)三秦之地拱卫着长安城,远望蜀川,风尘烟雾弥漫,(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中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海角也好似近邻。不要在分手的岔路上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用手帕抹眼泪。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王勃写送给杜姓朋友往蜀川赴任时。
2、王勃,字_________, _____(时期)诗人。他与“______”、“______”、“______”合称“____________”。杜甫诗歌《戏为六绝句》中“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就提及这四位诗人。
3、解词:①、城阙:__________________ ②、津:_______③、比邻: _________,
4、【内容分析】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_________诗。诗人抒写_________之情,表现了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胸襟。
(二)、名句赏析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示例1:这两句诗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字里行间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也告诉人们深刻的哲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界限。
(三)、中考真题
1、下列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阅读下面两首送别诗,回答相关问题。
【甲】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乙】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①、这两首送别诗中,甲诗《送元二使安西》中作者表达了 的感情,乙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作者抒发了 的情怀。
②、甲诗的送别地点是 ,乙诗的送别地点是 ,两诗的共同点是 。
③、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所蕴涵哲理的理解。
④、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四)、新题收集
六、《己亥杂诗》.龚自珍
诗 歌 大 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黄昏时分,心中充满无穷无尽的离别愁绪,离开京城,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还要奉献自己一份心力,保护培育那春花。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写作背景】由于施行政治改革受阻,己亥年(1893年)龚自珍从北京辞官南归,回乡途中陆续写了315首绝句,杂记行程,兼述往事,总题为“己亥杂诗”,这是第五首。
2、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
3、解词:①、落红:__________________
4、【内容分析】一二句抒写辞官离京时的心境:(离愁)忧虑、失落怨恨。三四句以新奇的比喻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移情于物,用“落花”“护花”象征奉献精神,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和执着的奉献精神。运用_________、________两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二)、名句赏析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示例1:作者以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落花自喻,寄托了自己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情怀。后人用此句赞美执着的奉献精神。
(三)、中考真题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
,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 。
2、(1) 请你说说对三、四句诗的理解。
(2) 从三、四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3、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 。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 。(每空限填一个词语)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和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7、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8、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四)、新题收集
七、《望岳》.杜甫
诗 歌 大 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山北的天色泰山分割成一明一暗两个部分。重叠的云涤荡心胸,睁大眼睛看到归巢的鸟儿,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那时俯瞰群山会是多么渺小!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内容分析】写作这首诗时杜甫是个不满30岁的青年人,诗中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全诗紧紧围绕“________”一个字着笔,勾画了泰山的宏伟景象。
首联:写远望中的泰山;颔联:写近望中泰山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特点;颈联:写凝望之景;尾联:写俯视之景。这首诗从整体上看,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也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和毅力。
2、泰山,又称______________ 。“五岳”:东岳:____________西岳:_____________南岳:______________北岳:______________中岳:______________。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孟子.尽心上》 “ ,
。”
(二)、名句赏析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示例1:诗句化用的《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点明主旨,表现了作者那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示例1:“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雄奇秀丽美景,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的情景,突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
(三)、中考真题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3、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 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 。
4、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5、首联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齐鲁青未了”既写出了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又写出了泰山的秀美。
(四)、新题收集
八、《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诗 歌 大 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各种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内容分析】这是一首歌咏 时节的钱塘湖蓬勃的春意的诗歌,全诗以“ ”字为线索,选取 、 、 、 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 为起点,至 为终点。以“ ”字为着眼点,写出了美景给人带来的喜悦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钱塘湖就是 湖。
(二)、名句赏析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示例1: “几处”说明早莺尚少,“谁家”说明新燕不多,极有分寸地展现了初春的景致。“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活力,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示例1:“渐欲”,渐渐就要;“才能”,刚刚能够。都表现事物在发展变化,富于动态,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表现出西湖之春,到处都是生机勃勃。
示例2: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让人眼花缭乱,路上新生的嫩草刚刚盖过马蹄,表现出西湖之春,到处都是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中考真题
1、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
。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4、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5、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6、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 。
7、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8、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
9、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 ,燕啄春泥,乱花迷眼, 。
10、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12、诗中的“钱塘湖”,就是现在的杭州西湖,你知道的写西湖的名句还有哪些?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13、分析“乱花渐欲迷人眼”诗句中“乱”字的表达效果
(四)、新题收集
九、《登飞来峰》.王安石
诗 歌 大 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从这儿升起。从不害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上最高点。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越州(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2、【内容分析】诗歌前两句不写亲眼看到的景色,而写__________________之景,从诗歌中“__________”可以看出,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后两句由写景转入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精神。
3、诗歌多处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浮云”既指__________________,又指__________________;“最高层”既指_______________,又指______________。
4、知识点: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丈:十尺。古代常见的几个长度单位由小到大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名句赏析
1、【名句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示例:这两句作者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怀,阐述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哲理,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进取精神
(三)、中考真题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新题收集
十、《雁门太守行》·李贺
诗 歌 大 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守军身着战甲,阳光照在战甲上,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夜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的颜色。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河畔进发,夜袭敌军。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都擂不响了。为了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李贺,字__________,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喜欢在神话故事、鬼魅世界里驰骋,以其大胆、诡异的想象力,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境界,抒发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因此被后人称为“诗鬼”。
2、【内容分析】诗歌是一首七言________,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诗歌的前四句的写__________时候的情景,“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形,战争一触即发。“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十分壮美,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后四句写夜里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最后一联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故,点明主旨。全诗表达守边将士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英雄气概。
3、【解词】①、行:_________________。②、易水:易水河。典故:战国时期,荆轲前往刺杀秦王,燕国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高歌:“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筑台,台上放黄金以招纳贤才。④、玉龙:________________。
(二)、名句赏析
1、【名句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示例:“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式,“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作者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
2、【名句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示例: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十分壮美,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也暗示战争的惨烈。
3、【名句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示例:诗句运用“战国时,燕昭王筑台,台上放黄金以招纳贤才”典故,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达将士对皇上知遇之恩的感激、称颂和浴血奋战、视死如归英雄气概。
(三)、中考真题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比喻
,一个“压”字把敌军的 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四)、新题收集
十一、《别云间》·夏完淳
诗 歌 大 意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起兵抗清三年了,颠沛流离。今日又被清兵逮捕,风光无限的山河都在流泪,谁还说天地之间无比宽广呢?(竟然没有我夏完淳的容身之地)我已经知道即将面临死亡了,想和我的故乡云间永别,真的很难很难啊。我死后我那坚毅的魂魄归来时,我将看到我的后继者高举战旗,让它在空中飘扬。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夏完淳,字___________,南明抗清英雄。
2、【内容分析】《别云间》是诗人被清军押解离乡所作的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和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3、【解词】①、南冠是___________的代称,这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句赏析
1、【名句赏析】“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示例:诗句显示诗人的冲天豪气,表达了死后仍继续抗清、不停止战斗的决心。 感情由悲到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
(三)、中考真题
1、“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新题收集
《春望》参考答案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安史之乱” 感时忧国、眷恋家人
(二)、名句赏析
(三)、中考真题
1、①“深”:战乱下的长安城草木蔓生的情景,突出了都城的荒凉萧条, 饱含作者忧国的情怀。
②“搔”:描写了作者在国事危急、家书断绝的情况下,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的情景,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作者感时忧国、眷恋家人的思想感情。
2、破 深
3、忧国忧民,眷恋家人
4、望 山河 草木花鸟
5、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6、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7、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8、长安沦陷,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
9、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10、感时忧国、眷恋家人
11、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泊秦淮》参考答案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绝句 借古讽今 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担忧。(感时忧国)
2、陈后主 亡国之音 那些座中听歌的达官显贵
(二)、名句赏析
(三)、中考真题
1、讽刺哪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因为当时的唐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们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2、迷蒙冷寂(朦胧清冷)
3、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参考答案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务观 放翁 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二)、名句赏析
(三)、中考真题
1、D
《过零丁洋》参考答案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2、履善 宋瑞 文山 南宋
3、起于一部儒家的经典,即从中进士开始 四年 兵器,起兵抗元。
史册 赤诚的心
4、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
(二)、名句赏析
(三)、中考真题
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3、运用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作者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生死观。
4、儒家经典
5、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6、国破家亡 惶恐滩 零丁洋
7、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8、参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起兵抗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参考答案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2、子安 唐代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3、这里指长安城 渡口 近邻
4、送别 惜别 宽阔的
(二)、名句赏析
(三)、中考真题
1、D
2、①、离别难舍 旷达宽慰
②、渭城 长安(答“城阙”亦可) 都通过对饯别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意。
③、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界限。
④、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字里行间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己亥杂诗》参考答案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3、落花
4、抒情叙事
(二)、名句赏析
(三)、中考真题
1、辞官回乡的惆怅 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2、⑴、略(言之有理即可)⑵、略(言之有理即可)
3、离愁;志愿(或“志向”)。
4、示例1:作者以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落花自喻,寄托了自己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情怀。后人用此句赞美执着的奉献精神。
5、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1分),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1分)。
6、政治抱负 个人志向
7、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8、浩荡离愁(离愁)。
《望岳》参考答案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望 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2、岱宗 泰山 华山 衡山 横山 嵩山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二)、名句赏析
(三)、中考真题
1、望 高大雄伟(巍峨高大)
2、远、近 朝、暮
3、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4、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也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迎难而上、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5、设问
《钱塘湖春行》参考答案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早春 行 莺、燕、花、草 孤山寺 白沙堤 春
2、西湖
(二)、名句赏析
(三)、中考真题
1、D
2、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3、C
4、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5、"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 ,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6、绿杨阴里白沙堤
7、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 、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8、 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爱(最爱)
9、早莺争春(莺争暧树) 草没马蹄
10、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1、乱花渐欲迷人眼
12、西湖早春美丽、热闹的景象
1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14、花开繁盛;色彩缤纷;贬词褒用。
《登飞来峰》参考答案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2、传闻之景 闻说 议论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进取精神
3、天空中漂浮的云 当时的保守势力 千寻塔的最高层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4、尺、寻、丈、里
(二)、名句赏析
(三)、中考真题
1、当时的保守势力(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也可给分)。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雁门太守行》参考答案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长吉
2、律诗 日落前 比喻 夸张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 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苍凉悲壮 偷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燕昭王筑台,台上放黄金以招纳天下贤才 表达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诗歌的一种体裁。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宝剑
(二)、名句赏析
(三)、中考真题
1、当时的保守势力(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也可给分)。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别云间》参考答案
(一)、诗歌基本知识梳理
1、存古
2、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视死如归
3、囚犯 被清军逮捕
(二)、名句赏析
(三)、中考真题
1、深沉、强烈地表达了英雄末路之悲、国破家亡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