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综合训练——审美(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综合训练——审美(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17:0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综合训练----审美
一、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桂花①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注]①此词作于建中靖国(1101 年)之后。由于北宋末年党争的牵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 之死后,她曾随丈夫屏居青州乡里约一年之久。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双双沉醉于美 好、和谐的艺术天地中。此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1.作者对桂花持怎样的态度?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审美观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瑶台聚八仙·梅影
张炎
余昔有梅影词,今重为模写。
近水横斜。先得月、玉树宛若笼纱。散迹苔烟,墨晕净洗铅华。误入罗浮身外梦,似花又却似非花。探寒葩。倩人醉里,扶过溪沙。竹篱几番倦倚,看乍无乍有,如寄生涯。更好一枝,时到素壁檐牙。香深与春暗却,且休把江头千树夸。东家女,试淡妆颠倒,难胜西家。
2.本词对梅影的描写蕴含着作者的审美追求。请任选画线四句中的两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进行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天香第一枝
艾雯【注】
①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多么奇妙的巧合!尽管生活在尖锐化的科技时代,尽管以公历计算着时光的脚步,但对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我依然有许多偏爱和尊崇。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像“立春”“立秋”,以“立”字表示开始和来临,多么坚定有力;像“惊蛰”,春雷初震,地气上升,惊醒冬眠的昆虫,万物复苏,又多么生动而具震撼性。
②——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而原来是趁着开春,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终于我得到了梅花的消息。
③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不在诗里,不在画上,不在梦中,而是真真实实,生长在泥土里,绽放在枝干上。
④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不在梅山,不在梨山,不在苏州邓尉,却在一幢庄严巍峨、轩敞宏伟的殿堂内。
⑤那天,闻讯而去孙中山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我们是三滴小水珠,溶入大潮中,我那两位随从转瞬不见了,原来他们留在门外,正一字一句研读那一大张有关梅花的介绍。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
⑥人挤,光线暗。只能随着潮流缓缓移动,点数着小盆小盆的红梅。高不盈尺,却也根株蟠虬,点缀着点点纤柔的深红花朵。人潮涌到大厅中间忽然分流四溢,这才豁然露出一片璀璨的白,绵绵不尽围绕在孙中山座前。全是一人高的白梅。花光莹洁耀眼,幽香暗暗浮动。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时梅丰腴雍容,晶莹圆润的花朵繁密地攒集在秀挺的枝梢,俯偃生姿,翘扬独秀。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竟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深植成长。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
⑦徘徊在梅丛间,我忍不住三番两次凑近最高枝的花朵,深深地吸着气,那清清幽幽、淡淡约约、若有若无的芳馨,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
⑧若有若无的幽香中,我是那个短发覆额的小女孩,老棉鞋踏过皑皑白雪,仰头望着那林老梅桩,光秃秃的枝丫上,开着碧光盈盈的绿梅,比母亲发髻上的碧玉簪还晶莹。父亲双手笼在狐皮袍子的袖口里痴痴地欣赏。雪悄悄地飘下来,沾在他帽檐上。
⑨淡淡约约,清清幽幽,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诗题:“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
⑩还有一株闻名的梅花,你一定比我更熟悉,那就是你们苏州艺专对面图书馆里的那株铁板红梅。历史悠久,树龄古稀,枝干朴拙道劲。耸峭之气凛然。真是铁骨嶙峋!花开时,枝丫间、树梢上,却繁花密蕊,盛开着胭脂般的红梅。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正是“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自然,看梅花最好的去处还是邓尉,“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远远望去,仿佛天际垂云,山巅积雪,待走进梅林,就像投身在白云掩映间,陶醉在“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的美妙境界。
——“嘀嗒”一响,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孩子们让我和梅花留下了依偎的情景。从前虽然没有人替我和梅花摄下可贵的镜头,但在我们内心,却保留着最隽永的一份。不是吗?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稍一敛神凝注,便又清晰地呈现在脑中,永不磨灭,永不褪色!
挚友!可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给你看过一篇怀念梅花的小文,开头摘录了四句引子——年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龚生华;又是天寒时节,何处可看梅花?很高兴如今再也不必为“无处可看梅花”而惆怅。羁居宝岛数十载,从未上阳明山专门为看樱花。不是对花有所歧视,却是耿耿于它所代表的不祥事物。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
最后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
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唯渠不变霜节操,千古风标只自知。
(有删改)
【注】艾雯,台湾作家。
3.艾雯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哪些选材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灯白雪
高方方
这年还没到呢,雪就像憋了好几个春夏,没时没晌扑扑棱棱地下了起来。麦垛最喜欢雪了,碰巧今冬这雪下得也是有筋有骨,先是愣头青样劈头盖脸地下了一通盐粒子,接着又换成大腹便便的鹅毛掸子,踏上去软是软硬是硬,凌厉得分明。
雪刚刚刹住脚尖,麦垛就牵着弟弟麦茬的手,脱缰野马似的冲了出去。
麦垛家住在财粮村,单从字面看,财粮的意思就是有财有粮,听起来颇为豪气富足,其实不然,“财粮”这个村名,谐的是“蔡”和“梁”两个姓氏的音。原来,这地界曾有两个小村落,西首的叫梁家村,东首的叫蔡家村,后来人丁稀少就合了,改叫蔡梁村,村人为讨个彩头,就成了财粮村了。麦垛既不姓蔡也不姓梁,她姓秋,是外姓,所以只能住在后街。这后街上还有一户,那就是罗汉张,也是个外姓。
麦垛和麦茬踏雪要去的地方,正是罗汉张的铁匠铺子。因为,大雪的时候,罗汉张总会将炉子烧得旺旺的,打上几件趁手的家什儿。白雪映照着铁花,像是白卷上生出朵朵金线勾画的菊花,茫茫间,颇有几分野趣。
铁匠铺子墙边横卧的风箱连着大火炉,屋中央的榆木墩子上摆放着一个大铁砧子,门口斜放着一两张长条凳。炉膛里冒出的橘红色的火焰,将铁件与炭溶为一色。麦垛立在门脚朝里张望,麦茬则骑坐在门边的凳子上,不错眼珠儿地盯着罗汉张看。
罗汉张正在对已打好的粗坯进行铲削,在“咔嚓咔嚓”的切削声中,那原本乌青的铁块,顿时变得光亮起来。姐弟俩看着不成规矩的铁块在罗汉张的反复锻打下渐渐现了真容,原来是一对轻巧的铁铲。打造好后,罗汉张又在铲背上烙上了“张记”二字。罗汉张忙完这一通,姐弟俩才进了铺子。因为爷爷不止一次地叮嘱过,打铁时溅起的火星会烧破衣裤,衣裤破了,年怎么能过得好呢。
打铁是穷苦人的营生,加上罗汉张不善言谈,少言寡语,常常黑着脸,让人难以接近,一把年纪仍然独居,很多小孩都怕他。但是,麦垛姐弟很喜欢往罗汉张跟前凑,日子久了,他们发觉罗汉张铁塔样的身形下竟然也藏着几分温柔。
“麦垛啊,你爷自个儿在家呢?”罗汉张咧着嘴问。
麦垛心想,我家就三口人,爷爷、麦茬和我,我和麦茬杵在你铺子里,爷爷当然自己在家了。于是,她也没说啥,只“嗯”了一声,算作回应。
麦茬正蹲着捡落在地上的碎铁渣,听见罗汉张问爷爷,就抬头补了一句:“今天雪下得大,医馆里没人瞧病,爷爷自己在家捣药呢。”
麦垛、麦茬和爷爷相依为命,财粮村的人都管爷爷叫秋郎中,他早年走街串巷,积累了些医术,后来便在穷僻的财粮村后街开了个医馆。麦垛也是忙里忙外的,年纪虽小,但懂得可不少,药材药理药效什么的,她过目不忘,不仅熟背诸如“瓜蒂散中赤小豆,或入藜芦郁金凑”之类的汤头歌,还学会了开一些常见的药方。
有一次,秋郎中出诊,医馆来了个老汉,进门比画了半天,支支吾吾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麦垛却不急,头头是道地对他说:“老伯,您这是热毒上行导致的声音沙哑,严重了就发声困难,痰裹瘀火,互结于咽。这样,我给您用个方子,您回家试试。”说着,就抄笔写下了方子。老汉服过之后,咽痛果然大好,逢人便夸,秋郎中家的孙女是个女秀才,不过十二三岁就识文断字的,还能开药方子呢。
其实,麦垛和麦茬并不是秋郎中的亲孙女亲孙子,他俩都是秋郎中四方行医时捡来的孩子,都是苦孩子。麦垛那时刚六岁,已经记事了,两年后又收养了才三岁的麦茬。
“麦茬,去西墙根上把那一截柳木给我拿来。”罗汉张说。
麦茬把雪踩得咯吱咯吱响,不一会儿就把木头拽了过来。木头印压在脚印上,一个来回就把院子里本来平整厚实的雪面弄乱了。罗汉张拿过锉刀,三两下就把柳木皮卸了,他拿过那对刚打制好的铁铲,比画了一下,然后开始削起木头来。原来,他是要给铲子加上一对木柄。不一会儿,木柄就插在了铁铲的腰口上,严丝合缝的。
罗汉张扯了两块砂纸,递给麦垛和麦茬,徐徐地说:“这铲子是给你俩打的,柄把上还没磨溜,你们自己磨吧。”
姐弟俩接过砂纸,仔细打磨起来,心里喜滋滋的,别提多高兴了。雪消了,开春了,他们就可以拿着新铲子去大山里挖野菜和草药了。
罗汉张磕了磕烟锅,续了新的烟丝,吧嗒吧嗒地抽起来。升腾起的烟雾,将罗汉张笼罩了起来,额间铁烙似的“川”字也在恍惚间被熨平了。
麦茬小声对姐姐说:
“姐,你看张叔像不像个神仙?”
麦垛抬眼仔细瞧了瞧,说:“像,不过,我觉得张叔更像说书人口中的静坐罗汉,对,就是那个天生强力的静坐罗汉。要不,怎么大家都叫他罗汉张呢?”
晌午了,姐弟俩才一前一后回了家。秋郎中看见他俩手中多了两把小铲,就对麦茬说:“麦茬,叫你张叔来家里吃个饭,我去温点酒,下这么大雪,该好好喝上一盅。”不消爷爷多说,麦垛便去灶台边忙活起来。待爷爷温好了酒,麦茬和罗汉张坐定,菜也齐备了。
窗外的雪此刻又下得紧起来,天光一寸一寸暗淡了,小屋里却暖意融融。财粮村前街的大红灯笼亮起来了,有白雪映着,衬得后街有些落寞。然而,后街也有橘黄的灯照着,灯下的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胜过一切漂泊。
(有删改)
4.审美是文学的基本特征,如果让你以“一篇纯美小说”为题写一篇《红灯白雪》的文学评论,请列出评论要点,并结合文本内容简要阐述。
答案
1.对桂花的态度:①由衷的赞美和崇敬。桂花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芳香常飘人间。②为桂花没有被屈原收入《离骚》鸣不平。
作者的审美观点:作者推崇内在美。本词表现了词人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的推崇。
2.“散迹苔烟,墨晕净洗铅华”句,写月色之下,青苔满布,如茵席一样,梅影散落在上面,宛若墨痕。诗人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落在青苔上的梅影如墨笔在纸上晕染,形象生动写出梅影素雅淡洁、不事雕琢的特点,蕴含着作者以素雅为美的审美追求。
“倩人醉里,扶过溪沙”句,写梅影映在溪边沙地上,摇曳多姿。诗人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梅影如醉酒后被人搀扶走过溪沙的美人,形象生动地写出梅影娇柔、婀娜的姿态,蕴含着作者对灵动柔美的赞许。
“更好一枝,时到素壁檐牙”句,写一枝梅花,在月光下投影在白墙之上,一派空灵。诗人使用烘托的手法,用素淡的墙壁衬托梅影,突出梅影疏淡素雅的特点,表达作者以清雅空灵为美的审美追求。
“东家女,试淡妆颠倒,难胜西家”,诗人化用“东施效颦”的典故,把梅影比作西家子,将江头千树比作东家女,通过对比手法,表达无论东家女如何粉饰,也比不过西子自然美的观点,表达作者以自然素雅为美的审美追求。
3.①文章以梅喻人,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这和“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是一致的。②文章开篇写了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和尊崇。③文章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而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文章多处描写典型的中国建筑和环境布置,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⑤文章的语言有大量整句,广泛吸收了古代散文的骈文句法,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明显。⑥文章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怀友之情,这种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内容。
4.①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展现出童真之美。如开篇对雪景的描写,“扑扑棱棱”“大腹便便”“刹住脚尖”等用词精妙,还原了儿童眼中的优美雪景。
②小说的人物质朴真诚,展现出人性之美。如外表看起来很凶的铁匠罗汉张在麦垛姐弟眼中却“藏着几分温柔”,医者仁心的秋郎中接连收养了孤儿麦垛和麦茬,并且把他们也培养成善良真诚的孩子,充分展现了人性的美。
③小说的主旨积极向上,展现出生命之美。不管是刚记事时就被抛弃的麦垛,还是一直单身干苦活的罗汉张,他们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苦难,并且将这种乐观传递给周围的人,扩大了生命之美的维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