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乡下人家》 第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乡下人家》 第一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07 10:1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乡下人家》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构、冠”等10个生字,会写“构、饰”等15个字,会写“屋檐、构成”等14个词语。
2.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
3.能和同学交流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美景。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能和同学交流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美景。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出示古诗词《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 村居》的相关图画。
2.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古人笔下的乡村风景。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现代作家陈醉云的《乡下人家》,去看一看令他魂牵梦萦的乡村景致!(板书:乡下人家 陈醉云)
3.简介作家:陈醉云,原名陈载荣,建国后改名陈耘,笔名陈醉云。民国时期作家、电影编剧家。其才学出众,诗歌、小说、散文均有所长,著有《玫瑰》《卖唱者》《游子的梦》等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图画让学生直观感受乡村美景,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景致的向往。同时谈话导入,自然地引出课题,简介作者,水到渠成。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熟悉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随文识字
随文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课文中标注拼音的词语。
构(gòu)成 芍(sháo)药 鸡冠(guān)花 朴(pǔ)素(sù)
率(shuài)领 倘(tǎng)若 附(fù)近 捣(dǎo)衣
绘(huì)成 和谐(xié)
3.集中识字
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gòu sháo guān pǔ sù shuài tǎng fù dǎo huì xié
构 芍 冠 朴 素 率 倘 附 捣 绘 谐
教师点拨:
(1)“构、芍、附、绘”都是形声字,可以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记住读音。构(gòu):声旁勾。芍(sháo):声旁勺。附(fù):声旁付。绘(huì):声旁会。
(2)“冠”是多音字,可以借助字典,了解两个读音的意思:读“guān”时,与“帽子,形状像帽子的东西”有关,可以组词“皇冠、桂冠、鸡冠”等;读“guàn”时,与“居第一位”有关,可以组词“夺冠、冠军”等。
(3)联系上下文,知道“朴素”的意思是“质朴,无文饰”,“率领”的意思是“带领”。
(4)“倘”换偏旁可以变成“躺、趟”等新字。“附”换偏旁可以变成“符、府”等新字。
(5)“捣”是一个动作,意为“用棍子等的一端撞击或捶打”,可以组词“捣衣、捣药、捣蒜”等。
(6)“谐”(xié),本义是指声音的协调。引申指语言协调、社会和谐。“谐”可以组词“和谐、协调”等。
4.梳理内容
(1)梳理课文内容
再次默读课文,想象画面,思考: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2)组织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归纳并板书。
预设:
①第1自然段:瓜藤攀架图。
②第2自然段:鲜花绽放图,绿竹成荫图。
③第3、4自然段:鸡鸭觅食图。
④第5自然段:门前晚餐图。
⑤第6自然段:月夜入梦图。
点拨:给场景取名时,可以抓景物位置来提取关键词,如“屋前瓜架、门前鲜花、屋后绿竹、林中鸡群、河中戏鸭”等。也可以抓住景物特征提取关键词,如“瓜藤攀架、鲜花绽放、绿竹成荫、鸡鸭觅食”等。
(3)引导学生根据提示,概括课文内容:
乡下人家,屋前 ,门前 ,屋后 ,房前屋后总有鸡鸭觅食。夏天人们在 ,秋天,人们在 。
预设:瓜藤攀架 鲜花绽放 绿竹成荫 门前晚餐 月夜入梦
点拨:抓住方位词和时间词,理清顺序,就可以把握《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4)组织全班交流:说一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预设1:乡下人家的鸡鸭无拘无束,非常自由。
预设2:乡下人家在门前晚餐,在月夜入梦,非常惬意。
预设3: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让人流连忘返。
结合学生交流,出示:“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相机板书:独特、迷人)
点拨:课文是分总结构,结尾这句话不仅写出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与向往,也是全文的关键句,总结了全文。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梳理内容环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中的画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整体的乡下人家图。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读课文第1、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说一说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美景。
2.探究过程
(1)自由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圈画出描写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美景的语句,并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读重点语句,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研读成果。
3.探究活动
聚焦瓜藤攀架图:第1自然段
◇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①学生朗读句子,圈画句子中表示瓜藤动作的字。
预设:攀、爬、落、结、挂。
②边读词语边想象画面,引发学生思考:屋前的瓜藤,本来是一处静物描写,作者却用了这么多表示动作的词,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用一连串动作,写出了瓜藤生长的过程。
点拨:随着课文的描写,一幅瓜藤攀架图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静中有动,表现出了瓜架的生气和活力。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①引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认为瓜架比石狮子、大旗杆“可爱多了”呢?
预设:高楼门前的石狮子庄重威武,乡下人家门前的瓜架可爱,有生命力,让人一看就觉得很亲近。
点拨:课文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乡下人家的生机与活力。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聚焦鲜花绽放图、绿竹成荫图:第2自然段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引发学生思考:为何说这些花“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预设:“朴素”指的是这些花在乡下很常见,很普通,不需要怎么照料就能存活。“华丽”指的是花开得美丽、好看。
指导朗读。
◇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思考:乡下人家种的竹子有什么特点?
预设:从“几十枝”“投下一片浓浓的绿荫”,我感受到了竹的多和茂盛。“探”写出了笋悄悄地生长,并且长得快,长得可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生动形象的句子,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乡下生活中特有的美景,在边读边想象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想象,体会乡下生活独有的情趣。
四、生字书写
过渡:同学们,朗读课文的时候,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生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的?怎么书写才美观呢?让我们动笔写一写吧。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构 饰 蹲 凤 序 投 例 率 耸 踏 倘 绘 谐 寄 眠
点拨:
(1)“构、饰、蹲、投、例、踏、倘、绘、谐、眠”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构”字是“木”字旁,书写时捺变点,“勾”字横折钩稍大。“饰”字是“饣”字旁,第三笔是竖提,右边部分短撇要盖住横。“蹲”字笔画较多,“尊”字第四笔在竖中线上,框内短横不要漏,靠近横中线。“投”横画稍短,竖钩端正,“殳”上短下长,撇捺舒展。“例”字右半部分由“歹”和“刂”组成。“踏”字右半部分由“水”和“日”组成。“倘”字由“亻”旁和“尚”组成,右上部分的点在竖中线上。“绘”右半部分的“会”字上面的人字头要包住下面。“谐”字右半部分是“皆”,右下的“白”字,短撇不能丢。“眠”由“目”字旁和“民”组成,“民”字上部略扁,竖提略长。
(2)“率、耸、寄”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率”字中,“幺”的点在横中线上,两边的四点左右对应,往中间聚拢。 “耸”字上半部分“从”略扁,左边的“人”捺变点。“寄”由“宀”和“奇”组成,中间部分的“大”捺要变点。
(3)“凤”是半包围的字,竖撇和横斜勾要舒展,最后一笔捺变点。
(4)“序”是左上包围结构的字,“广”字头盖住“予”,尤其是“予”不能写成“矛”。
2.结合汉字笔画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课堂,推荐展示几位“书法家”的书写供学生欣赏。(可拍照上传评比)
点拨:书写指导的过程中,也可让学生口头组词、造句,检测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汉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同时发挥熟字、熟笔画在书写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给每个场景配画取名,并感受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美景,乡下人家还有哪些“独特、迷人”的美景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究吧!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屋檐 构成 装饰 顺序 华丽 独特 照例
率领 踏步 倘若 和谐 催眠曲 甜蜜 梦乡
2.课后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乡下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