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导图】
【基础巩固】
1.(教材P97插图改编题、史料实证)文物承载着历史。右面是《清朝开荒执照》,这是清朝政府将荒地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并由官府给以印信的执照。它说明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是 ( )
A.鼓励农村集市 B.边境贸易繁荣
C.重视农业生产 D.商业市镇兴盛
2.清朝时,推广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并开垦出大面积耕地。这有利于 ( )
A.消除社会贫富差距 B.消除民族间的隔阂
C.缓解人口增长压力 D.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3.(教材P97正文素材改编题、历史解释)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达到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材料表明清朝前期 ( )
A.手工业的部门齐全、技术先进
B.商帮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C.出现了颇具规模的手工业工场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得到改变
4.下图是一幅描绘乾隆时期市井风情的绘画作品。下列历史叙述与图中情景一致的
是 ( )
A.坊市界限分明 B.对外贸易扩大
C.城市商业兴盛 D.人口数量增加
5.(教材P98—99正文素材改编题)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以上着重介绍了清朝时期
的 ( )
A.城镇集市 B.商帮活动
C.草市模式 D.手工业发展
6.“从1741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的100年内,人口增加3倍,平均每年增加270万人,年增长率为1.88%。”这一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 ( )
A.持续丰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B.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C.社会安定,外贸促进国力的增强
D.商帮兴起,各类商业城镇的繁荣
7.清朝前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人口大增,呈现一派兴盛的景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歌谣话农业】
材料一 耕地面积得增加,水利兴修建堤坝。粮食产量得提高,经济作物发展大。
(1)清朝前期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有哪些 试举两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经济作物。
【绘画话城镇】
材料二
(2)清朝时期的汉口和苏州分别有了怎样巨大的发展 这些发展表明了什么
【遗址话商帮】
材料三
(3)试分析这些商帮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话人口】
材料四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统治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的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4)根据材料四,说明清朝中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思维进阶】
1.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农业技术逐渐落后 B.经济结构出现变动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明清时期,晋商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及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这表明明清时期商帮的活动 ( )
A.促进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开始打破商业交往的时空限制
D.促成纸币“交子”的流通
教师详解详析
【导图】
垦荒 黄河 玉米 甘薯 城镇商品经济 手工业工场 城镇市场 工商业市镇 晋商 安定 康熙 乾隆 人地 水土流失
【基础巩固】
1.C 2.C 3.C 4.C 5.B 6.B
7.(1)清朝统治者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增加;重视兴修水利,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任选两个即可)
(2)汉口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表明了清朝前期城镇的繁荣。
(3)社会安定;商业发达。这些商帮的活动,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社会安定;政府税制改革促进了人口增长;农业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不断推广;大量开垦土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思维进阶】
1.B 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