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7 14:1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评价的古代帝王是 (  )
A.隋文帝杨坚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元世祖忽必烈
2.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
A.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B.保持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D.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3.下表所示情况 (  )
时期 开宝(968—976年) 至道(995—997年) 天禧(1017—1021年) 庆历(1041—1048年)
宋朝军队数量 37.8万 66.6万 91.2万 125.9万
A.体现了重文轻武政策
B.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问题
C.导致了民族政权并立
D.加强了中央集权
4.据史料统计,北宋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朝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朝实行的国策是 (  )
A.重文轻武  B.科教兴国
C.重农抑商  D.休养生息
5.王老师在历史课上画了一幅思维导图(如下),他的教学主题是 (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开放的时代 D.封建制度的没落
6.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从这首诗歌中可以了解到的信息包括 (  )
①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贪图享乐
②印证了当时杭州的繁华、江南的富庶
③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④北宋时期,南方农业有很大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在国内外市场同时得到开拓、商业规模远远超越前代的情况下,原先具有神奇魅力的铜钱这种交换手段,因其分量重又价值低而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北宋前期的川蜀地区率先登上商品交换的历史舞台。”纸币产生的根本原因
是 (  )
A.铜钱分量重、价值低 B.北宋时期造纸业发达
C.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北宋政府的强力推动
8.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其主要原因
有 (  )
①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②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最后完成
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时进入鼎盛时期
④宋朝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⑤陆上丝绸之路在宋朝时受民族政权的控制
⑥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①②④⑤
9.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在编排有关成吉思汗的课本剧时,设置了以下场景,其中明显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营帐内挂着元代疆域图
B.行军时使用指南针
C.成吉思汗登长城察看军情
D.桌案上摆着《资治通鉴》
10.“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下列能够体现元朝“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
A.通判 B.刺史
C.御史台 D.监察御史
11.下面是元朝疆域示意图。宣政院辖地位于图中的 (  )
12.右图描绘的是宋代游戏“捶丸”,类似于现在的高尔夫球,它深受皇室和平民的喜爱,宋神宗与两位亲王甚至还用捶丸赌过球。下列对宋代捶丸运动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社会的平等风气
B.反映了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捶丸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D.反映了宋代娱乐消费业的发达
13.南宋诗人陆游在《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一词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词中的“胡”是指 (  )
A.匈奴  B.女真 C.契丹    D.党项
14.“北宋时,有人在黏土制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单字,再用火烧成陶字。排版时,把陶字放在一个铁框里,排满为一版;印刷时可以同时排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以后,陶字拆下还可以再用。”材料介绍的是 (  )
A.雕版印刷术 B.火药的使用
C.指南针的发明 D.活字印刷术
15.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
A.活字印刷术由北宋时期的匠人毕昇发明
B.指南针在北宋末年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C.元代将火药运用于战争,发明了杀伤力强大的火铳
D.四大发明及其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涑水纪闻》
(1)“太祖”指何人 其“得天下”是在哪一年 (4分)
(2)根据材料指出“兵革不息”的原因。(4分)
(3)“太祖”解决宰相权力过大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3分)
(4)“太祖”时期在地方分别设置什么职位以分知州权力和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分)
(5)上述解决“权”和“钱”问题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分)
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材料一中的“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 与该道路开通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6分)
材料二 宋朝中期之后,朝廷出于贸易营收等原因开始鼓励商业发展。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以往由阿拉伯商人垄断的海洋贸易中,并超过他们,在此后几百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的国际贸易新时代,并基本上垄断了中国到印度的航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能在这一时期主导国际贸易的原因。宋代设立的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最能体现宋代商业贸易繁荣的是什么的出现 (8分)
材料三 马可·波罗一行于1271年从威尼斯出发,先到达地中海东岸,然后大致沿丝绸之路东进。他们时而乘船,时而骑马,时而骑骆驼,时而步行。一路上经过叙利亚和两河流域,跨过伊朗高原,穿越中亚沙漠,翻过帕米尔高原,再经喀什、敦煌等地,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275年到达元朝的都城。这时距他们出发的时间已三年有余。
(3)材料三中的“马可·波罗”是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期到达中国的 (3分)
(4)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 (3分)
18.(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陈陶《陇西行》
材料二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 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及)元。
——《元史》
材料一反映的是唐朝与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 (3分)
材料二中的“朝廷”指的是哪个政权 材料二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后双方边境出现的局面 (6分)
(3)写出材料三中元朝行政制度的名称。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称作什么 元朝的哪一机构负责管理西藏事务 元朝又设立什么机构来管辖琉球(今台湾) (8分)
答案
1.C 
2.B
3.B 
4.A
5.A 
6.A
7.C 
8.C 9.A 10.C 11.A 12.B 13.B 14.D 15.D
16.(1)宋太祖(或赵匡胤)。960年。
(2)节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3)分化事权。
(4)通判;转运使。
(5)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17.(1)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
(2)政府的支持;指南针的应用;等等。市舶司。纸币“交子”。
(3)元世祖忽必烈。
(4)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18.(1)吐蕃。
(2)北宋。澶渊之盟。
(3)行省制度。中书省。宣政院。澎湖巡检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