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2-07 14:2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总结复习
【知识梳理】
 要点一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阶段 时期 主要措施
完善 隋唐 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发展 宋朝 宋太祖在中央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 创立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顶峰 明朝 在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置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民;八股取士;分散兵权,皇帝直接掌握了军权
清朝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认识: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但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②在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要点二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阶段 时期 主要措施
产生 隋朝 隋文帝: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完善 唐朝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发展 宋朝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 明朝 通过八股文选拔官员,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废除 清末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要点三 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地区 管辖措施 共同影响 历史启示
台湾 ①1683年,清军打败台湾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版图。②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统一,使清朝成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①统一必然促进国泰民安,分裂必将导致国运衰退。②历代王朝对边疆的开拓与管理充满艰辛,今天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来之不易。③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西藏 ①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②1727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③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④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西北 边疆 ①康熙帝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②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③乾隆帝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要点四 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对外 经济 文化 交流 史实 或政 策 明朝郑和下西洋 人物 明成祖、郑和
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概况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评价 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意义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定义 清政府实行的一项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对外贸易的政策(强调是“限制”而不是“完全禁止”)
原因 清朝的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影响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清廷故步自封,闭关自守,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对外 关系 重大 历史 事件 明朝 戚继光抗倭
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宝岛台湾
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认识 明清时期对外交往特点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封建统治的危机
1.(2022泰安中考)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
A.开创科举制度 B.设御史台
C.设立三司 D.设立军机处
2.(2021盐城中考)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这表明明朝 (  )
A.开创科举制度 B.推行重文轻武
C.提倡尊孔崇儒 D.大兴文字狱
3.(2022江苏徐州模拟)对下表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①率舟师出使南海西洋以至西域诸国……见于记载的所经国度,多至三十余地。 ②不穷兵,不疲民,而礼乐文明,赫昭异域。 ——[明]茅元仪《武备志》
A.①说明郑和航海使欧亚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
B.①属于历史结论
C.②赞扬了郑和航海推行的和平友好文化政策
D.②属于历史事实
4.(2022贵阳中考)厉慎思同学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城市历史沿革”调查活动时,搜集到如下图所示某城市的历史信息。据此判断,他调查的城市是 (  )
A.西安 B.洛阳 C.开封 D.北京
5.(2022盘锦中考)历史离我们很近,我们可以从文物和遗存中感受到历史演进的脉搏。下列文物和遗存,可以反映的主题是 (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6.(2022梧州中考)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  )
A.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 D.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7.(2022齐齐哈尔中考)认识课题和时代特征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根据下图的关键词,可以确定的课题名称是 (  )
军机处的设立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闭关锁国政策
A.东汉的兴衰 B.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C.明朝的统治 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8.(2022苏州中考)1571—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这种被称为“丝—银”贸易的“全球化”贸易 (  )
A.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C.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D.表明当时中国已经步入近代
9.(2022北京海淀区期末)线描图在内容和技法方面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下图所示关于四大名著的线描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水浒传》 B.②—《三国演义》
C.③—《西游记》 D.④—《红楼梦》
答案
1.C 
2.C 
3.C 
4.D 
5.B 
6.A
7.D 
8.A 
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