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导图】
【基础巩固】
1.(教材P23文前导语改编题)“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与这场祸乱的发生直接相关的皇帝
是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教材P26“课后活动1”变式题)天宝元年(742年),边军达到49万人,占全国总兵数的85%以上。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最终酿成安史之乱。材料说明安史之乱的爆发是由于 ( )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B.安禄山担负重任,势力强大
C.李林甫、杨国忠祸乱朝政
D.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衡
3.《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主要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朝( )
A.朝政腐败 B.经济衰落
C.藩镇割据 D.国力强盛
4.黄巢在青年时代写下了《不第后赋菊》,其诗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由这首诗可知 ( )
A.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B.黄巢考科举不中,所以起兵抗唐
C.黄巢表达了攻进长安,建立统治的愿望
D.个人的命运影响时代的发展
5.(时空观念)唐朝政局变动可用下图表示,图中“ ”处应为 ( )
A.741年 B.755年
C.763年 D.907年
6.“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这首诗描述的是 ( )
A.战国时期 B.三国时期
C.两晋时期 D.五代时期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材P8“材料研读”改编题)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1)材料一中的言论体现出唐太宗的什么统治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产生这一思想的原因。
材料二 (教材P23“相关史事”改编题)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2)据材料二,分析概括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材料三 (教材P24“材料研读”改编题)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安史之乱有何历史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唐朝的兴衰对你的启示。
【思维进阶】
1.张九龄和韩休都是能够犯颜直谏的宰相,经常当面劝谏唐玄宗。而张九龄罢相被认为是“开元盛世”的拐点之一,此后社会危机逐渐浮现,直至安史之乱爆发。据此可知 ( )
A.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B.盛极而衰是唐朝整体发展的大趋势
C.张九龄罢相是唐朝衰落的根本原因
D.善于纳谏与重用人才关系国家兴衰
2.(唯物史观)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相反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这反映
了 ( )
A.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出现
B.五代十国时国家完成统一
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答案
【导图】
唐玄宗 节度使 外重内轻 安史之乱 少数民族 社会经济 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藩镇 黄巢 朱温 907 黄河流域 藩镇割据 统一
【基础巩固】
1.D 2.D 3.C 4.C 5.D 6.D
7.(1)以民为本。原因:唐太宗从隋末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吸取了隋亡的教训。(意思相近即可)
(2)唐玄宗荒废朝政,任人唯亲,宦官奸臣当道,朝政日益腐败。
(3)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合理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以民为本;等等。(任答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思维进阶】
1.D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