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达标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2-08 15:24: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美国大城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而西欧城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大楼,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技术先进、经济发达
B.美国城市用地紧张
C.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D.西欧地质条件差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篁岭是位于江西婺源的古村落。该村落坐落在海拔500米的山崖上,当地居民自祖辈起就在屋顶上用竹匾(一种器具)晾晒作物。每当日上山头,老式民居与晒架上的丰收成果就会组成一幅古村秋画,这就是闻名遐迹的“篁岭晒秋”。
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2.形成“篁岭晒秋”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光照充足 B.地形崎岖
C.河网密布 D.动植物资源丰富
3.每年春季,婺源漫山遍野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此时到这里旅游,游客最需要准备的物品是( )
A.防寒衣物 B.防晒物品
C.防雨物品 D.薄衣短衫
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有关文化的选项中,主要属于精神文化的是
A.服饰文化 B.文学艺术 C.茶文化 D.饮食文化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造成这两种建筑景差异的因素最可能是
A.气候差异 B.地域文化差异 C.地形差异 D.经济差异
6.在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附近区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其形成因素为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自然因素
7.(2018·广西·钦州港经开区中学高二课时练习)我国许多地方有着许多独特的民族风情,下列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傣族--泼水节 B.彝族--那达慕大会
C.朝鲜族--火把节 D.蒙古族--芦笙节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潮洲嵌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东省沿海的潮汕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嵌瓷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表现形象,主要用在宗祠建筑上(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与嵌瓷装饰相对应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高温多雨 B.寒冷潮湿 C.干旱酷暑 D.温和多雨
9.下列地区中,嵌瓷建筑遗存较多的是( )
A.韩国 B.埃及 C.泰国 D.巴基斯坦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过去,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成各种颜色涂在自己房屋上,这种习俗就一直延续到城市的建筑风貌上。下图为智利示意图和瓦尔帕莱索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瓦尔帕莱索城镇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在( )
A.城镇色调 B.城镇建筑 C.城镇空间格局 D.民居建筑构造
11.过去,修船工用油漆调成各种颜色涂在自家房屋上的主要目的是( )
A.色彩鲜明使人愉悦 B.防止海风对木质房屋的侵蚀
C.充分利用剩下的油漆 D.五颜六色吸引游客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胡同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开放型街区,其道路转折距离一般不超过30米;胡同两侧主要建筑为四合院,以居住功能为主,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在全国各地的矩形院落中独树一帜(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胡同虽开放但能保持较为安静的居住氛围,其主要原因是( )
A.住宅分散 B.邻里来往少 C.道路分级 D.居民素质高
13.北京四合院结构布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是( )
A.崇尚耕读文化 B.遵循严格礼制 C.尊重自然和谐 D.追求御外凝内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下列地域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地域范围大小成正比
B.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内由自然因素形成的
C.城乡景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域文化的内涵
D.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15.房屋建筑功能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
A.北京民居——四合院——挡风保暖 B.江南水乡——屋脊高——容易排水
C.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降水稀少 D.南方民居——墙体严实厚重——避风防潮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语言的地域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汉语方言区分布图。
(1)我国划分出的不同方言区是根据____划分的,从空间尺度上看,____区空间尺度最大。
(2)我国的汉语方言区的形成与____关系密切,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我国北方方言区面积广大,语言差别不大;南方方言区面积小,语言繁杂的原因。
(3)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因为野兽出没,盗贼猖獗,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
(1)历史上,客家人修建的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____
A.安全防卫功能B.宗教信仰功能C.信息传递功能D.文化交流功能
(2)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因素有关。
(3)这种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 居住方式又说明了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____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鄂伦春族主要生活在大小兴安岭附近,具有千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前,鄂伦春族的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猎马是其重要的生产工具,其传统聚落,属“游居”类型。“斜仁柱”是其游居时期的主要民居形式,通常用白桦木杆搭制,再用兽皮或桦树皮进行包裹围合成简单的“墙体”。20世纪50年代后鄂伦春族由“游居”转为完全定居,民族建筑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险。下图示意斜仁柱和鄂伦春族现代建筑样式及应用。
(1)分析鄂伦春族季节性迁徙过程中聚落选址需要考虑的主要自然条件。
(2)分析在游居时期“斜仁柱”成为鄂伦春族主要民居形式的原因。
(3)为解决鄂伦春族民族建筑文化的断层现象,人们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严格保护传统建筑方式;一种是采用现代建造技术与材料对其进行改造,谈谈你的看法。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西藏自治区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为土石结构,上窄下宽,墙厚窗小且门低矮;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因形似碉堡,通称碉房。土石结构的外墙涂白粉,窗框和窗台涂黑色;窗檐上悬挂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转角插“经幡”(印有佛经的幡),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下图为西藏特色民居碉房。
(1)描述西藏地区主要城镇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说明藏族碉楼建筑特色的形成原因。
(3)试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分析不能把东部大量人口迁移到西藏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美国大城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而西欧城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大楼,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技术先进、经济发达
B.美国城市用地紧张
C.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D.西欧地质条件差
【答案】C
【详解】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多古建筑,出于对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及建筑风格的统一,近代产业革命后建起的高层建筑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外围。据此判断,C正确,故选C。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篁岭是位于江西婺源的古村落。该村落坐落在海拔500米的山崖上,当地居民自祖辈起就在屋顶上用竹匾(一种器具)晾晒作物。每当日上山头,老式民居与晒架上的丰收成果就会组成一幅古村秋画,这就是闻名遐迹的“篁岭晒秋”。
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2.形成“篁岭晒秋”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光照充足 B.地形崎岖
C.河网密布 D.动植物资源丰富
3.每年春季,婺源漫山遍野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此时到这里旅游,游客最需要准备的物品是( )
A.防寒衣物 B.防晒物品
C.防雨物品 D.薄衣短衫
【答案】2.B 3.C
【解析】2.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山区,地势崎岖,平地面积小,晾晒作物较为不便,从而使得当地居民用竹匾晾晒作物,B正确,该地位于山区,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光照弱,A错误,而河网密布、动植物资源丰富与 “篁岭晒秋”无关,CD错误,故选B。
3.江西省位于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雨季开始早,春季江西降水开始增多,故最需要准备的是防雨物品。故选C。
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有关文化的选项中,主要属于精神文化的是
A.服饰文化 B.文学艺术 C.茶文化 D.饮食文化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分类和精神文化内涵的掌握程度。
【详解】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衣、食、住、行,由此判断,服饰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均属于物质文化,排除A、C、D。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造成这两种建筑景差异的因素最可能是
A.气候差异 B.地域文化差异 C.地形差异 D.经济差异
6.在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附近区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其形成因素为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自然因素
【答案】5.B 6.A
【分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5.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都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实用价值较低,故受气候、地形和经济影响小。故选B。
6.北京市为我国的古都,且目前为我国的首都,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北京市的市中心为紫禁城、天安门广场,成为我国的政治中心而不是中心商务区。故选A。
【点睛】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较多,有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其中历史因素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非常显著。
7.(2018·广西·钦州港经开区中学高二课时练习)我国许多地方有着许多独特的民族风情,下列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傣族--泼水节 B.彝族--那达慕大会
C.朝鲜族--火把节 D.蒙古族--芦笙节
【答案】A
【详解】正确的组合是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苗族芦笙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A对,B、C、D错。故选A。
【点睛】我国民族众多,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人情。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潮洲嵌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东省沿海的潮汕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嵌瓷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表现形象,主要用在宗祠建筑上(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8.与嵌瓷装饰相对应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高温多雨 B.寒冷潮湿 C.干旱酷暑 D.温和多雨
9.下列地区中,嵌瓷建筑遗存较多的是( )
A.韩国 B.埃及 C.泰国 D.巴基斯坦
【答案】8.A 9.C
【分析】8.依据材料信息,嵌瓷是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表现形象,是广东省沿海的潮汕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嵌瓷相对于我国其它传统的木雕、泥塑装饰,更能耐腐蚀,日晒雨淋不易褪色,与纬度低的广东潮汕沿海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相适应,故A项正确;寒冷潮湿、干旱酷暑、温和多雨不是广东省沿海潮汕地区的气候特点,故BCD错,本题选A。
9.据所学可知,广东侨民较多,历史上有下南洋的传统,即向东南亚地区迁移,随着居民居住地的变化,侨民会将嵌瓷装饰带到当地,因此,东南亚嵌瓷建筑遗存较多,而泰国位于东南亚地区,故正确答案为C。ABD与实际情况不符。故选C。
【点睛】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过去,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成各种颜色涂在自己房屋上,这种习俗就一直延续到城市的建筑风貌上。下图为智利示意图和瓦尔帕莱索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瓦尔帕莱索城镇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在( )
A.城镇色调 B.城镇建筑 C.城镇空间格局 D.民居建筑构造
11.过去,修船工用油漆调成各种颜色涂在自家房屋上的主要目的是( )
A.色彩鲜明使人愉悦 B.防止海风对木质房屋的侵蚀
C.充分利用剩下的油漆 D.五颜六色吸引游客
【答案】10.A 11.B
【分析】10.由材料可知,该城市每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由此可见,瓦尔帕莱索城镇景观所体现的地域文化主要表现在城镇色调,A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该城市的建筑、空间格局、民居建筑构造的突出特点,BCD错误。故选A。
11.瓦尔帕莱索为海港城市,海风腐蚀性强,而油漆能防海风的侵蚀,B正确;过去,旅游业 不发达,给自家房屋涂色主要是保护房屋,而不是获得精神享受和充分利用剩余油漆,ACD错误。故选B。
【点睛】各地民居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胡同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开放型街区,其道路转折距离一般不超过30米;胡同两侧主要建筑为四合院,以居住功能为主,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在全国各地的矩形院落中独树一帜(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胡同虽开放但能保持较为安静的居住氛围,其主要原因是( )
A.住宅分散 B.邻里来往少 C.道路分级 D.居民素质高
13.北京四合院结构布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是( )
A.崇尚耕读文化 B.遵循严格礼制 C.尊重自然和谐 D.追求御外凝内
【答案】12.C 13.B
【分析】12.由材料结合图例可知,胡同社区内既有机动车道,也有步行道及次一级步行道,道路多种多样,由于多为步行道,通行能力有限,产生的噪声相对较少,对居民的影响小,所以胡同虽开放但能保持较为安静的居住氛围, C对;从图中可看出,住宅聚集,AB错;居民素质高不是噪音少的主要因素,D错。故选C。
13.北京四合院的形制是封建社会、宗法制度及伦理道德制约下的民居形式,很多地方反映出深刻的等级规定及尊卑差别。北京的四合院强调对称的平面布局,对外封闭、对内开敞,中间设有多个庭院,反映严格的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宗法思想。四合院结构布局体现出的鲜明的文化意蕴是遵循严格礼制, B正确。崇尚耕读文化、尊重自然和谐、追求御外凝内没有鲜明的体现, ACD错误。故选B。
【点睛】住宅区选址不仅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还会受到收入高低、历史、文化、经济、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下列地域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地域范围大小成正比
B.地域文化是在一定地域内由自然因素形成的
C.城乡景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域文化的内涵
D.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发生改变
15.房屋建筑功能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
A.北京民居——四合院——挡风保暖 B.江南水乡——屋脊高——容易排水
C.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降水稀少 D.南方民居——墙体严实厚重——避风防潮
【答案】14.C 15.D
【分析】14.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其高度概括了当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地域范围大小不成正比,A错误;地域文化既能反映人文历史,也与自然景观有关,B错误;地域文化对城乡建设具有深刻影响,城乡景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域文化的内涵,C正确;地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随着时代发展也会与时俱进,有所改变,D错误。故选C。
15.北京冬季较寒冷,四合院能挡风保暖,A不符合题意;江南水乡,降雨多,屋脊高,坡度大,容易排水,B不符合题意;西北地区降水少,屋顶坡度可以较小,C不符合题意;南方气候湿热,墙体较薄,利于散热,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地域文化既可以指语音区别、气候差异,也可以是饮食习俗、生活习惯等不同,范畴还可大可小,诸如“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北人豪爽,南人婉约”,“北人面食,个子高大,南人米饭,身材较矮”,“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晋人爱食醋,川人爱吃辣”等等,都是地域文化的表现特征。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语言的地域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汉语方言区分布图。
(1)我国划分出的不同方言区是根据____划分的,从空间尺度上看,____区空间尺度最大。
(2)我国的汉语方言区的形成与____关系密切,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我国北方方言区面积广大,语言差别不大;南方方言区面积小,语言繁杂的原因。
(3)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答案】(1)人文特征;北方方言
(2)地理环境;北方多平坦开阔的平原和高原,交通联系方便,便于人们交往、交流,语言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别不大;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交流,因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方言。
(3)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以我国的方言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域文化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方言区的划分是根据不同地区汉语发音差异划分的,即根据人文特征划分;由图可知,北方方言区空间尺度最大。
(2)由于我国各地地形条件差异大,对交通的影响不同,导致人们交往、交流产生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区,故方言区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北方地区地形较为平坦开阔,交通较为便利,有利于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交流,语言融合较为频繁。而南方地区多山地、丘陵,交通不便,不利于人们的交流,各地语言较为独立,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方言。
(3)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统一语言有利于提升国家认同感,有利于文字的普及,消除文盲,促进教育的发展。
【点睛】
17.(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因为野兽出没,盗贼猖獗,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
(1)历史上,客家人修建的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____
A.安全防卫功能B.宗教信仰功能C.信息传递功能D.文化交流功能
(2)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因素有关。
(3)这种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 居住方式又说明了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____
【答案】 A 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 客家人由于数代不断南迁,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反映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分析】本题主要以客家土楼为背景材料,引入土楼的相关情况,从而考查传统民居的功能,以及影响建筑物形成的主要因素和民居与居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本题难度一般,但需要提取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与题目之间的联系和分析,从而得出答案。
【详解】(1)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因为野兽出没,盗贼猖獗,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这种建筑具有“抵御性”说明其具有安全防卫功能,A正确,材料中并未显示土楼与宗教信仰、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有关,BCD错误。故选A。
(2)根据材料信息,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说明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用垒筑的建筑方式,能够建出高达五六层的土楼,说明与当时的技术水平较高有关。
(3)根据材料信息,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地区。可知,客家人由于数代不断南迁,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可知其居住方式反映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点睛】
18.(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鄂伦春族主要生活在大小兴安岭附近,具有千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前,鄂伦春族的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猎马是其重要的生产工具,其传统聚落,属“游居”类型。“斜仁柱”是其游居时期的主要民居形式,通常用白桦木杆搭制,再用兽皮或桦树皮进行包裹围合成简单的“墙体”。20世纪50年代后鄂伦春族由“游居”转为完全定居,民族建筑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险。下图示意斜仁柱和鄂伦春族现代建筑样式及应用。
(1)分析鄂伦春族季节性迁徙过程中聚落选址需要考虑的主要自然条件。
(2)分析在游居时期“斜仁柱”成为鄂伦春族主要民居形式的原因。
(3)为解决鄂伦春族民族建筑文化的断层现象,人们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严格保护传统建筑方式;一种是采用现代建造技术与材料对其进行改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鄂伦春族的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落选址首要考虑靠近河流;考虑聚落地点周边猎物的多少;猎马是重要的生产工具,聚落地点需要临近草场,适宜放牧。
(2)该地林业资源丰富,猎物提供较充足的兽皮等建筑材料充足;游牧民族斜仁柱搭建、拆卸方便,建造成本低。
(3)可通过多种方式传承鄂伦春族的建筑文化:承研究鄂伦春族建筑文化时应严格保护传统建筑方式(博物馆等);进行商业性开发时应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采用现代的建造技术与材料对建筑进行维护与传承(旅游、餐饮等);在民居建设方面,可将“斜仁柱”的建筑特点与现代民居建设相融合。
【分析】本大题以斜仁柱和鄂伦春族现代建筑样式及应用为材料,涉及聚落选址的自然条件、民居的形成原因、文化的传承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文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鄂伦春族的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猎马是其重要的生产工具”可知,渔猎是捕鱼和打猎,鱼是从河流获取,因此聚落选址首要考虑靠近河流;猎物从聚落周边地区获取,需考虑聚落地点周边猎物的多少;猎马作为生产工具,对草料需求大,聚落地点需要临近草场,适宜放牧。
(2)由材料“斜仁柱通常用白桦木杆搭制,再用兽皮或桦树皮进行包裹围合成简单的墙体”可知,斜仁柱民居需要白桦、兽皮或桦树皮作原料,该地位于大小兴安岭附近,林业资源丰富,猎物多,能提供较充足的兽皮等建筑材料;由图可知,对游牧民族来讲,斜仁柱搭建、拆卸方便,适合游牧,且建造成本低。
(3)由材料20世纪50年代后鄂伦春族由“游居”转为完全定居,民族建筑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险并结合题干分析可知,为解决民族建筑文化断层的危险,可通过多种方式传承鄂伦春族的建筑文化:由于游居减少,传统建筑民居减少,在继承研究鄂伦春族建筑文化时应严格保护传统建筑方式(博物馆等);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可适当商业性开发,而开发时要以尊重历史的前提,采用现代的建造技术与材料对建筑进行维护与传承,如发展旅游、餐饮等;为传承建筑文化,在现代民居建设中,可适当融入“斜仁柱”的建筑特点,体现传统建筑文化。
【点睛】
19.(2022·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为西藏自治区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一般依山而建,多为土石结构,上窄下宽,墙厚窗小且门低矮;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因形似碉堡,通称碉房。土石结构的外墙涂白粉,窗框和窗台涂黑色;窗檐上悬挂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转角插“经幡”(印有佛经的幡),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下图为西藏特色民居碉房。
(1)描述西藏地区主要城镇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说明藏族碉楼建筑特色的形成原因。
(3)试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分析不能把东部大量人口迁移到西藏的原因。
【答案】(1)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多呈条带状。原因: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相对适宜;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好,农产品供应充足。
(2)高原上地势起伏,碉楼多依山而建;高原上多土石,碉楼建筑就地取材,土石结构为主;高原气候高寒多风,墙厚窗小门低矮以防风保暖;受藏族宗教文化影响,窗檐多悬挂布幔和经幡。
(3)冻土广布,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低,环境人口容量小。
【分析】本题以西藏这背景,考查聚落分布特点和原因,地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详解】(1)本题考查聚落分布特点和原因。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西藏城镇主要沿河谷地区呈条带状分布。原因主要是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热量条件差;河谷地带,地势低平,气温相对适宜;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农产品供应充足,利于形成城镇。
(2)本题考查地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结合西藏的自然环境和材料,“碉楼多依山而建”,说明高原上地势起伏较大;“碉房以土石结构为主”,说明高原上多土石,碉楼建筑可就地取材;“墙厚窗小门低矮”说明高原气候高寒多风,有利于防风保暖;受藏族宗教文化影响,“窗檐多悬挂布幔和经幡”是受藏族宗教文化影响,形成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
(3)本题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由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地区海拔高,气候高寒,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不适合人类居住;西藏地区冻土广布,土壤贫瘠,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生态环境脆弱;西藏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与外界间交通不便,环境承载力低;人口大量迁入加大西部的环境压力。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